延边州博物馆,建于1960年4月。座落于吉林省延吉市金达莱广场西侧,是延吉市的标志性建筑。
侧面。
大厅。
基本陈列有朝鲜族民俗陈列、千秋正气-朝鲜族革命斗争史陈列、延边出土文物陈列共三大陈列。
《朝鲜族民俗展》,利用现代化的展陈手段,从朝鲜族迁入到生产、生活、人生礼仪及文化、娱乐等多个角度,全面展示了中国朝鲜族优秀民俗文化。
第一部分:中国朝鲜族迁入史。主要以图文和多媒体互动的形式,介绍中国朝鲜族迁入史,即以延边为中心的朝鲜族聚居区的形成历史。
中国朝鲜族的先民原居朝鲜半岛,自17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300年间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从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图们江边界,陆续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特别是1869年前后朝鲜北部遭受了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饥寒交迫的朝鲜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一带开垦,同汉、满等族人民杂居共处。
第二部分:朝鲜族生产风俗。以场景与文物展品相结合的形式,介绍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生产风俗。
农耕。
第三部分:朝鲜族生活习俗。这部分为展览重点内容。以大场景、多角度、全画面、全时空的形式,全面介绍朝鲜族的服饰、饮食、居住形态等生活习俗。展览将大量的文物展品融于生活场景之中,在展厅中重新赋与其生命。
朝鲜族民居:八间房。八间房类似两个“田”字相接,前四间的外里间为儿童住房,里间是闺房,上房是父母所住的房间,上大房是祖父母所住的房间。后四间的正间为起居室兼餐室,后为灶炕间,剩下两间为牲畜房和杂物间。
饮食。
照片。
第四部分:朝鲜族人生仪礼。朝鲜族素来享有“东方礼仪民族”的美称。主要以情境定格再现的形式,展示重要的仪礼。
祝寿。
抓周礼。
交拜礼。
喜筵礼。
安祭礼。
民间信仰。
传统教育
第五部分:朝鲜族民族文化。主要以图文与多媒体互动的形式,系统总结展示朝鲜族民族文化。
民族乐器和象帽舞。
象帽舞服装。
家族谱系。朝鲜族表示亲戚的远近用“寸数法”。父子之间为一代叫一寸。祖父与孙子是第二代叫二寸,曾祖父与曾孙为第三代叫三寸。兄弟之间为二等亲叫二寸,叔侄之间为三等亲叫三寸,堂兄弟之间为四等亲叫四寸。这种表示亲戚关系的远近叫“寸数法”。
民间书画。
龙井地名起源之井泉,原址位于今龙井市安民街道龙井街巨龙友好公园院内。据传19世纪末,朝鲜垦民张二硕、朴仁彦等迁到六道沟开荒种地,在今龙井市区龙井街与六道河路交叉口向北60米处,发现了一眼古井,井水清凉甘甜,移民们便在井边立了“桔槔”(一种吊桶架,汲水的设备),朝鲜人管它叫“龙井吊”(又称“龙吊桶”)。后来六道沟的居民便把本村取名为“龙井村”。
《千秋正气--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展》,从朝鲜族启蒙教育开始,到反日、抗日时期,从解放战争到自治州成立,全面再现了中国朝鲜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为争取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立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感人场景和所建树的卓越功绩。
《海兰江大血案》油画。
革命烈士。
千秋正气雕塑。
三道湾剿匪战。
延边第一个党支部。
龙井日本总领事馆行刑室。
反日自主武装。
革命洪涛澎湃、民族联合运动。
青山里战役。1920年10月21-26日,朝鲜独立军在中国延边地区的青山里白云坪、卧龙完流沟、鸭鸡沟等地与日本占领军进行的一场战役。经过大小数十次战斗,朝鲜独立军以28000多人的兵力击退日军3万余人,朝鲜独立军伤亡150人,日本伤亡46人。
恢复工农业生产、三季攻势、辽沈战役胜利。
结束语。
《延边出土文物展》,从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元、明、清时期,以一千多年前的"海东盛国"渤海历史为重点,用众多的出土文物及场景复原、沙盘展示等多种展陈形式,向人们讲述了延边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和曲折的发展脉络。
陶器。
唐代渤海贞孝公主墓墓碑和壁画,据说是他们的镇馆之宝。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就展》,展览以延边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线,通过大量图片、声像、实物和文献资料展示了延边建州以来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和睦相处。
安居乐业、民族团结。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已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