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大约20岁的时候,忘记了因为读过李敖的哪一本书,觉得他那种记日记的方法颇有些道理,于是开始学着做每日的“事件记录”(EventLog)。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比如:
1995年12月20日,延吉市
1.主持经销商大会。
2.拿到上个月奖金共×××××元。
3.李堃请我吃饭,算算有4个月没见了。
……
1996年5月10日,吉林市
1.连续一周,什么正事儿都没做,只是看了若干本无聊的小说。
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每一天都不浑浑噩噩,就是很大的成就。
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奇特的一生》我看到第三遍的时候,才真正注意到这段话:
2.最好的工具:纸笔
习惯养成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是长远受益的
“心智开启”的起点是“意识到可以自律”,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懒惰的过程。常听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你自己”,这句话如果有道理的话,那个“最可怕的敌人”实际上应该指的是“你那无法控制的懒惰”。
“人或多或少是经验主义的动物”。也许每个人的不幸都是一样的,一生中最多的经验是“半途而废”——各种各样的、各个方面的“半途而废”。我们一生中半途而废的经验太多了,乃至于想要放弃“半途而废”要比“坚持到底最终成功”难太多了——大多数人连一次“坚持到底最终成功”的经验都没有。当我们决心改变的时候,“懒惰”便会指使我们的那个“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遗忘”——起作用,让我们不知不觉停止改变。
克服懒惰和遗忘,这是你决心改变的最大的两个敌人
记录的方式也可以完全不必在意。你可以使用工整的列表形式,也可以在那一页纸上左右开弓;你可以坐在桌子前用你的高级钢笔慢慢誊写,或者你也可以随便找一支破铅笔用你特有的“新行书”或者“新草书”写出来——只要你确实每天都记录。
请准备一个本子和一支笔,随身携带。哪怕用最便宜的也好,只要能用就行。
第一组练习
这组练习只需要你用一个下午就够了。
3.中午与朋友吃饭。12点到餐馆,13点45分离开。花费105分钟。
5.……
(哈,我在写上面几行文字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期间还做了很多没办法或者不好意思写给别人看的、但是却确实没用的事儿……不过,你反正是写给自己的,不会让别人看到的,所以,一定要如实记录。)
二、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前天你都做了什么。同样逐条记录下来。
三、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大前天你都做了什么。同样逐条记录下来。
第二组练习
一、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周你都做了什么。
二、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个月你都做了什么。
三、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个季度你都做了什么。
四、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过去的一年里你都做了什么。
第三组练习
这些练习全部做完,如果你觉得筋疲力尽或者看着这些记录心惊肉跳,我就要说我最喜欢说的那句话了: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个列表,把你今天需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
你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发现任务太多,无法全部完成。于是你只好进行选择。
事实上,生活就是选择。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倒也简单,就是给列表中的每项任务标上权重值——比如,你可以用1~5分进行标记。但是请注意,不要像某些书籍建议的那样使用1~10的分值,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那样精确地分辨我们要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
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就是看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对你的目标达成确实有益。
如果,你甩甩头,强迫自己理智一些,就会知道,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你都应该做。
往往,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你就可能会痛苦地发现自己经常仅仅因为非常有趣就去做那些其实无用的事情。
相信我,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是要挣扎的。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归会变得其乐无穷。
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是要挣扎的。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归会变得其乐无穷。
养成是痛苦的,报答是丰厚的。
5.使用列表减少失误(——本章最有用的方法论——)
列表(List)从来都是最有效的组织工具之一。据说用来组织或者管理的列表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任务列表(tasklist)、待处理列表(to-dolist)、核对列表(checklist)……尽管我个人觉得那么仔细地分辨这些概念没有多大意义,但我确实认为列表本身非常有用。而制作列表、运用列表确实是一种需要练习的重要能力。
制作列表、运用列表确实是一种需要练习的重要能力。
先说一个列表给我带来好处的例子。很久以前,我发现自己经常到超市买东西回到家之后非常懊恼:“怎么又有两样东西忘买了呢?!”于是,我便养成了一个去超市之前做列表的习惯。
如果我决定今天去超市买东西,那么,早上醒来,我会拿出一张纸,罗列出我要买的东西,然后贴在我那墙上的小白板上——而不是直接去超市。一般来讲,到了上午9点钟,可能我会突然想起来还有一样东西应该添到那个列表上;到了10点钟还可能要补充一样,而11点钟也许又要加上一个……到了下午两点的时候,我就可以去超市了。每买到一样东西,就在列表相应的位置上打一个勾,确定在超市里买不到,那就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一个叉……这样,等我到家的时候,就不会因为忘买了什么东西而懊恼了。
一个人不应该给自己定下过多的规矩,因为那明显是做不到的,并且,期限越长越是如此。度的问题只能由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反正,基本原则是:一个人不能过分苛求自己——尽管同时也不应该过分放纵自己。去参加会议之前,应该准备一个列表记录自己应该提出的种种设想,这是合理的。但是,去约会的时候,非要提前制作一个列表记录第一步干什么、下一步干什么、最后做什么明显是多余的。
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制作列表,比如每天记录金钱收支肯定应该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习惯;但是,养成这种习惯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变得非常小气,所以,要避免有些副作用对你的影响。
最好的列表记录工具是纸和笔,其实手机也可以,只要你能正确应用。
避免不必要的强迫症和完美主义,自己的list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
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精美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要随时可以看到,随时可以书写和标记。
实用主义,不要只重表面,要看功效。
真正的重要事情只能有一个,就像后宫只能有一个皇后,天不可有二日一样,分清最主要的,避免同时完成最重要的带来的无目标的困扰
拿着你的任务列表逐一完成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专注的你突然创造能力激增。每完成任务列表中的一个小项目,你就会在心情愉悦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展望未来,然后你就有了新鲜主意!觉得自己太有才了!于是你就觉得你的这个列表的其他部分有修改的必要了……但是,等一下!除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在整个任务完成之前中途更改列表中的项目。一旦你这么做了,那么你就会发现你“有必要”不停地更改这个任务列表中的某个或多个项目,最终甚至会导致整个任务永远无法完成。如果,你有了什么新鲜主意,放弃当然是非常可惜的。正确的做法是:启用另外一个新的列表,标题是“下一阶段任务列表”,把你的新鲜主意记录在那里,然后马上回到当前的这个任务列表,专注在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上。如果突然又出现了什么新鲜主意,依然如法炮制。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前的任务完成之后,你的那个“下一阶段任务列表”上已经有相当数量的、非常具体的待处理项目了。
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无论你自我感觉自己状态多么良好,首先要确保自己完成预规定任务的步伐不被打断(除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在中途修改列表任务,可能接下来的后果是你的整个任务完不成),新鲜主意应当列到下一列表,既避免了新鲜想法的消失,也是对下一任务的规划,两全其美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放弃。放弃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如果确实是一个更好的方向倒也罢了,但是,好像“更好的方向”其实并不存在,因为,如此下去,你会不停地发现“更好的方向”。千万不要误以为能够不停地找到“更好的方向”的人只有你一个。大家都在不停地“找到”“更好的方向”,怎么不见大家都成功呢?我从来都不相信人人都能成功之类的话,我顶多相信“其实人人原本都有可能成功”。我总觉得一个人最终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地计划自己的成功,而是关键在于他的坚持。
列表一旦开始执行就一定要执行到底,坚持,nevergiveup!!!坚持是最重要的品质。。所以,先判断你的这个列表所代表的那个任务是不是现实的,如果你真的觉得你能够、也应该完成这个任务,那就开始去做;并且一定要做到底。
6.计划,还是不计划,是个问题(我们不是计划着去失败,而是失败地计划)
有一句话曾令我印象深刻,说,“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但是,另外一个事实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坚持到底不见得一定会成功。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错误的坚持不会带来积极影响)
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讲,所需要做的事情几乎都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按照正态分布规律来看,仅有1%不到的人有机会去追求那样令所有人仰望的目标。对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讲,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a.已经有人做到了;b.我与那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制定计划前考虑细致深入一些没有坏处
事情往往并不像想象地那么简单。更多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尴尬是,如果我们不开始行动,根本就无从判断目标是不是确实可行,或者反过来,目标是不是确实不可行。于是,往往只有开始行动了之后,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行动过程中,发现既定的目标确实是不现实的、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并不意味着失败,还意味着该决策者是无比理智的。
有些目标制定时时感觉简单,担当执行时就感觉到它其实和你想的不一样
避免目标的不现实和实施策略的失误
许多年前,崔健被采访时说的一句话瞬间打醒了我。他说,“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听到这句话,我突然一身鸡皮疙瘩。审视了一下自己,发现自己的所有计划无一例外最终不能兑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的计划总是很长远。我想,估计是因为小说和电影看太多了,忘了自己是谁了。
然而,痛定思痛之后,我还是觉得,无论变化多快,计划总应该是有的。只不过,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于是,我开始认真思考,以自身的情况,究竟适合制定多久的计划呢?换言之,每个计划的期限究竟应该设为多久才可能用我平凡甚至平庸的能力和天分顺利实施呢?
先完成小目标,逐次递推
在这本书中提到自己的时候,他说:“我的一生以及整个事业都在被不可预期的事件影响着。”而他的调查发现,在35岁的时候仍然在做自己18岁的时候最想做的事情的人,在整个样本群体中占的比例甚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自己当时制定的长远目标会受到你制定计划时所处阶层的局限而不适用你随着境界提升而产生的更高的眼界
于是,做计划的时候,要知道这样一件事: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的并且是必需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制作长期计划的。这是一种能力,也几乎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这需要挣扎,需要努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不要一上来就开始制定过分长期的计划。哪怕制定一个一星期的计划,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你真的已经开始实践就知道了,就像我当年那样。不要无知无畏。然而也没必要心存惶恐,这是一个只要努力就必然可以获得的能力——放心,没有人是天生的,都是后天习得的。
于是,如果你对你的将来充满迷惑,相信我你并不孤独。然而,充满迷惑本身,并不意味着你要不知所措。雾里看花,谁都看不清楚,上帝也没有在我们出生时给我们什么额外的特殊装备。然而,我相信,只要不停地往前走,总是可以走到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在那里,无论雾多大,你总是可以看到那些花的,因为已经足够近——足够近的时候,就算看不到花,还是可以闻到花香的。
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
如果你想做事,你当然要行动。行动是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很多的时候,只要你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也往往会有收获。但是反过来,缺乏行动的计划是肯定没有任何意义的。
再牛b的计划不执行也是废纸一张
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清楚一件事儿:很多的时候,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有两个,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外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因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可能要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而在最初甚至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处境并不令人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还是那句话,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你总是要失败许多次才会有结果,并且全天下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失败,怕什么?关键在于在每次挫折之后能否汲取教训。只要能汲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
在最初甚至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处境并不令人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TrialandError)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马上行动,不要害怕试错,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当然,有些时候,你必须拖延你的行动。比如,当你决定买个新潮手机的时候,故意拖延三个月,会让你享受更低的价格;如果你决定买一辆你非常中意的高级轿车,故意拖延上一年,也许就会让你意识到当初的审美观其实很有问题。我个人的经验是,对我个人来讲,所有的大额消费活动,乃至其他一切涉及金钱的活动,诸如投资之类,“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仅是我个人的经验。
相较于为提高个人能力和完成任务的计划,对于生活享受方面的计划,在理智思考下可以拖延,避免立即行动带来的金钱上的损失
后记:
这一章利用闲时三天才读完,触动很深,书中很多的情况我都有遇到,计划的执行不彻底往往都是自己的懒惰和方法的不正确导致。书中介绍了很好的方法论,下一步就是克服懒惰,利用方法论来慢慢培养自己的习惯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希望在将来的一天遇见更好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