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理工大学的何教授夫妇年轻时忙于工作,一晃都四十多岁了,未生育孩子,两人商量着准备领养一个孩子。亲友各种言辞,百般劝说,但两人主意已定。后在当地福利院,经申请收养了一个女婴。养育孩子辛苦忙碌,乐趣也多,随着亲子关系的增进,何教授夫妇欣慰又担心,别人对自己的逆耳忠言,是否会出现——孩子知道身世后,会不会情绪崩溃?和他们夫妇离心离德,一门心思去找她的亲爹亲妈?甚至恨他们,发生激烈的家庭矛盾?
因为身边亲朋的意见高度一致,以致性格坚毅的何教授夫妇不得不思忖,这种领养是不是真的冒着巨大的风险?事实上,很多领养家长有重重顾虑是自然的,第一是孩子的生父母背景堪忧,担心孩子的基因可能不够优良;有人担心孩子脾气暴躁,性格异常;有人担心孩子的身份特殊,自我认同困难,产生大量的负性情绪和社交回避……
对领养家庭而言,如何迈过内心无数的心理顾虑,顺利地养育好养子女,建立起亲密、温暖、接纳的亲子依恋,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是养父母要在心理做一个全盘思考,对未来一切可能涉及到的问题都要详细地列出。
想想会存在哪些可能?会给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工作带来哪些变化?这些结果是否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自己能否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和资源去应对这些结果?即使不被孩子理解和接纳,也乐意收养这个孩子?收养孩子的重大决策,是否每位家庭成员都支持这事情?如果有人反对,自己是否有把握去说服亲人间的分歧?把这个孩子带回家,全家是否做好了各项准备,包括要做出一些比较大的调整和牺牲?
收养孩子是大事,不要眼瞅着孩子娇软可爱,也不要被爱心一时裹挟,或者为了老有所依、弥补儿女不双全等现实不完美,冲动之余就收养了孩子,随后又觉得带孩子事多又辛劳,忍不住嫌弃、冷遇甚至虐待孩子。一定要召开家庭会议,认真听取每个人的想法和理由,协调好不同意见,让收养孩子成为一种家庭共识。否则儿童进入这个家庭后,必然会感受到家庭内部不同力量的牵扯,活得胆战心惊,变得小心翼翼。
其次尽量走政府官方的领养渠道,减少法律壁垒。
再次是家长要学点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科学养育儿童。
领养的孩子如果年幼,与养父母更容易建立起情感依恋;而较大的孩子,有着亲生父母的种种记忆,对养父母在心里上就难以亲近。他们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家,更不会将其视为心理依靠。在他们看来,自己迫于生计寄人篱下,这会让他们内心变得敏感、安全感降低、胡思乱想、害怕被遗弃、不敢提要求、在意与养父母的相处细节,总是在寻找被重视、被宠爱的证据。从外在来看,他们性格偏内向,不够大胆,不爱发言;情绪比较沉闷,喜欢一个人独处,大脑里有各种念头和想法,却不太爱表达;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比较谨慎,不主动亲近他人,会过多地依恋某个人。这种心思厚重的孩子,养育起来比较费心。
最后,家长要对亲子关系、孩子的未来发展和养老等问题保持一种平常心。
收养是一种善行,是基于爱孩子和真心维护孩子成长利益而做出的奉献。通过养育孩子,家长得到了天伦之乐,体验到了家庭人际关系的情感支持。
收养不应看作是一种资源交换,比如拿孩子来满足未来养老、平衡夫妻无子的矛盾等。更不能将孩子作为自己未来生活的保障,比如从小就给孩子洗脑,灌输自己养育他的艰辛,要求孩子承诺,未来要挣钱给自己花、要给自己养老。因为对孩子有高期待,家长甚至对孩子比较苛求,要求对方完全服从于自己、承担与年龄无法负担的家务、考最好的成绩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长大后工资上交,不允许对方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更不能在升学、交朋友、找工作、买房买车上不听从自己的意见。有这思想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理直气壮地对养子女进行情绪勒索,构成了他们一生难以偿还的情感债务,这种沉重的收养关系肯定不能得以善终。
其实,收养本身应该少一点世俗功利的目的,家长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做到无愧于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