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2日上午,2022中国设计智造协同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分论坛一“国际设计政策研究”在绍兴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分论坛以“国际设计政策”为主题,旨在放眼世界,交流各国先进设计经验以促进共同进步。
本次论坛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为主题演讲,由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教授刘肖健担任学术主持,演讲嘉宾包括: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教育部工业设计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余隋怀;日本GoodDesignAward终身名誉顾问、日本设计振兴会首席运营官(2001-2016)青木史郎;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卢涛;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南特设计联合学院(NACAA)院长、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俞坚;荷兰埃因霍芬大学教授胡军;iF设计奖项主席UweCremering;土耳其工业设计师协会主席SertacErsayin。
上半场学术主持
刘肖健,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教授
下半场学术主持
宋建明,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主题演讲
01《设计思维实践——设计教育的探索》
余隋怀,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教育部工业设计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
02《面向21世纪的日本优良设计奖使命》
青木史郎,日本GoodDesignAward终身名誉顾问、日本设计振兴会首席运营官(2001-2016)
青木史郎介绍了日本优良设计奖(GoodDesignAward)的起源与发展。作为一项认知率高、领域覆盖面强、公益性运作的国际奖项,自1957年成立以来,它的发展理念几经变化。从(通过设计推广)提高日本产业竞争力,到酌选优质商品再到确立专业化程序化的设计评审制度,最后在1998年私有化时期(民营化再出发阶段),青木史郎负责改革,才有了现在的GoodDesignAward——一项致力于推进社会前进的优秀设计奖。
青木史郎就GoodDesign的理念转变进行了三方面的阐释。首先,GoodDesign转变成一项有着可共享设计价值机制、可持续收益体制的权威性奖项。其次,GoodDesign通过兼容并蓄的设计理念促进贸易发展和设计创业,形成发现价值、宣传价值、创造价值的共创循环装置,促进设计的有序发展。最后,GoodDesign开启共享价值阶段,通过政府支持、市场竞争形成基于共感和共创的价值创造机制,实现设计创造价值、价值推动社会及设计发展的良好价值循环体系。
03《重新设计“设计”:数字时代的技术与设计》
卢涛,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卢涛探究了“数字化是否在改变设计,未来将形成怎样的关系与形态?”与“设计数字化怎样落地,是否能够产业化?”这两个关键问题,从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历史脉络、范式重构以及人与技术之间的联系这四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卢涛将技术分为创造物质、创造知识、创造活动和创造意志四种模式,并阐明了设计在其中扮演的不同角色,设计与技术相互叠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重点问题是如何找到革新的驱动维度。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工业时代到80年代的服务时代,再到21世纪初的数字时代,设计的价值主张从用户需求导向的物质设计到聚焦体验的设计,并进一步延续到知识的生产,设计与技术的契合度越来越高。颠覆式创新由“技术和意义的改变”两个维度所驱动的,技术发展到顶峰会威胁人类,因此需要重新定义标准。卢教授分析了设计范式重构以及在技术维度重置算法、算力和算据的可能性,包括技术与设计共同重塑价值和技术进步的内外部力量结合,以及人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基于数字化自动生成座椅案例,他阐述了品牌从1.0版本“无尽之行”走向2.0版本“生而不同”的转变过程,介绍了从完全借助数字化自动生成形体,到以基本母型结合计算机算法与用户自定义形成的共创系统,通过“算法+制造+C2M模式”的小闭环优势构建web3.0时代下的数字资产价值体系,以实际案例诠释了如何在数字时代重建设计范式。
04《面向未来的生活场景营造》
俞坚,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南特设计联合学院(NACAA)院长、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俞坚就思考未来、未来设计问题介绍了南特设计联合学院的教育理念。南特是一所由中国美术学院和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联合成立的中外合作教学机构。南特的定位有三点,一是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融合;二是跨学科的艺科共创;三是面向社会服务的产学协同。学校定位于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设计创新领导者,以美好生活营造为核心构建并行联动的教学体系。他指出:时代的知识变化迅速,传统本科教学模式下的基础知识并非能够享用终身,我们需要在工作当中、继续教育当中不断重回人文社科的知识学习。南特建立了艺术赋能、数字融合、设计创新并行联动的教学体系,创建数字社会变革的前沿阵地,形成跨界协作创新的对话平台,并创造共同话语的交织点。南特基于设计思辨、设计叙事、设计共创三大策略进行教学,通过与深圳港科大合作的科技硕士创新班的教学探索即“艺科共创”课程探索,探索面向未来的共创发展。
05《荷兰设计工程科学学科现状和展望》
胡军,荷兰埃因霍芬大学教授
06《大趋势与iF设计奖》
UweCremering,iF设计奖项主席
iF设计七十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作为iF设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UweCremering针对人工智能探讨了未来的市场消费升级与数字化发展之路。
生活中的各类智慧场景、智能产品、智慧出行无一不在展示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移动性(Mobility),即借助工具打破生活与工作、出行与娱乐的时空边界,让生活更加的便利。
07《设计智造与协同创新》
SertacErsayin,土耳其工业设计师协会主席
SertacErsayin就设计智造与协同创新展开讨论,针对设计智造主题,从工业设计师的角度提出了商业智能、创新智能、直觉智能和设计智能等概念,给出了对于设计智造的见解。
对人工智能的角色,SertacErsayin提出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非人工智能,都需要情感智能,人工智能决策基于已有的数据库作出决策,这需要一定的判断和推断能力,而道德层面的判断力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技能。当然基于人工智能的各种技术和决策也需要责任心和勇气,直觉也不可或缺,这是现在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
圆桌会议Q&A
01汽车行业设计发展趋势
宋建明(主持人):JamesHope先生,您作为汽车行业设计的专家,在汽车行业里,最亮眼的是马斯克的汽车观以及他的实践,请您谈谈,站在中国立场,怎么来应对这样一种变化的趋势?希望给出您的指引。
JamesHope:这个问题非常棒!作为设计师,这是我们必须畅想的一个问题。首先设计师必须是未来性的,能够畅想未来。作为汽车设计师,整个行业发生模式变迁是令人振奋的,现在有很多新能源汽车,因此开发制造流程会有所变化。我们熟知的特斯拉就非常了不起,它敢于引领前沿,设计的细节,采用的材料都很有未来感,整体都是朝向未来去畅想的。因此,作为汽车设计师,应该打开天窗,另辟蹊径,为未来深谋远虑。
JamesHope,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交通工具设计研究所所长
02AI时代人类生产的挑战
宋建明(主持人):KostasTerzidis先生,昨天您演讲的《设计设计设计》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设计一直在遭遇动态变化的过程,今天在AI时代,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景观或是说拷问,从机械的算法一直到类人类的算法,直逼超人类的环境,人类的生存可能遭遇挑战。从设计策略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希望您给出指引。
KostasTerzidis:历史总是在重演。2000年我在哈佛任教,一夜间数字化,而数字化是一个全新的方法,很多人认为这是昙花一现,没有未来。作为教授,作为设计师,我们怎么知道眼前看到的是人,还是机器?比如说屏幕当中看到的是人,还是影像?很多人觉得这个东西昙花一现,马上没有了,就像20年前大家说数字化没有未来,现在也是一样。但是我觉得不太可能,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我们要重新进行思考,进行思维的转变,就像一种谈判一样,要不断地磨合,就会有利有弊,有获得有失去,要向前发展,更要专注所忽略掉的东西。我跟孩子也这样去讲,作为教育者的思维,授人以渔。刚才一位教授讲了智能,智能不是必须像人类一样有人情味。就像孩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孩子会有很多的幽默,这是一个方向,也是一个很宏观的话题。
KostasTerzidis,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尚想实验室主任
03设计人才培养策略
孙守迁,浙江大学未来设计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04设计趋势
华尔天,浙江省工业设计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主任,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前校长
05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晋常宝,瑞德设计联合创始人
06宠物用品的情感价值
虞晓春,杭州天元宠物常务副总
07人工智能与设计师的关系
刘肖健:这两天的报告已经有很多专家讲了人工智能与设计有关的话题,我觉得我讲什么都是有点多余。这里我就简单表明一下自己最基本的观点和态度。关于人工智能和设计师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合作的关系,不要把它当成一种竞争对手。在我看来,设计发展存在两个天花板:一个是人类设计智慧的天花板,几十年来人们不断的突破自己的天花板,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协助我们做这个事情。另一个是个体设计师自身的天花板。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设计师看作是一个金字塔,我们可以看到金字塔顶端有一部分人在不断突破人类的天花板,也要看到有大量的人是在底层。人工智能不一定要特别智能,如果能把这些底层设计师的平均能力往上提高一个台阶,比如提高到金字塔腰部位置,那么这些设计师所释放出来的能量非常巨大,可以对整个社会、对经济、对环保、对联合国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巨大贡献。这就是我的观点,谢谢。
08总结
分论坛一嘉宾合影
同声传译
完整论坛内容请扫码预约
《中国设计智造协同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预计2023年12月31日前出版)
论坛直播回放
论坛图片回放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支持单位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文创设计智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协办单位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
国际设计研究学会
行业支持单位
浙江省工业设计协会
杭州市工业设计协会
绍兴市工业设计协会
总策划
王昀、毕学锋、刘征、刘永红、罗仕鉴、刘肖健
执行策划
熊娜
学术助理
张玲燕、陈颂喆、殷彦琳、钟方旭、刘雅雯、华焓亦、陈爽莹、郭武、于秀佳、王舟薇、张千禧、徐雯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