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论文模板(10篇)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图书情报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引言

2培养目标的提升

应该指出,培养目标的提升为专业课程的改革及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指导方针,而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改革则是一个更为复杂艰巨的工程,只能以渐进的形式发展。

3设立多种教育层次培养适用人才

为满足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普遍需求和教育消费的多样化,北美图书情报教育的层次日益丰富。在提供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同时也提供本科学士学位教育、双学位(dual/doubledegree)、辅修课程(Mi-nor),还有各种专业证书、高级研修证书(CertificateofAdvanceStudy,C.A.S.)、硕士后(post-master)课程等非学位教育。加拿大的Langara学院还配合加拿大图书馆协会(CanadianLibraryAssociation)对图书馆技术员(LibraryTechnicians)的需求,专门开设了两年制图书馆与信息技术证书教育(相当于国内的高职或大专)。

许多院校还设立了高级研修证书(Certificate0fAdvancedStudy——C.A.S.)项目,其课程一般属于硕士研究生层次或硕士后培训,面向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在职人员,或在专业工作某一领域有深造愿望、想打造某种专业特长的在读学生。C.A.S.因各校提供的课程不同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情学院提供的高级研修证书有: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和信息中心管理,专业图书馆服务(如儿童服务、政府信息、科学技术信息服务)等;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图情学院提供的高级研修证书项目有:管理与领导,博物馆研究,参考服务,网站设计、学校图书馆和青少年信息服务等。许多可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取得,有的还可以根据学员个人的专业发展兴趣设计个性化的修读计划。

4精心设计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课程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及应用实践才能得到落实。为打造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各图书情报学院精心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尽管各校学术渊源的差异或在培养目标上的不同侧重,导致了具体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不同,但仍有一些共同特征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4.1提高课程广度

4.2加强课程深度

4.3实现课程的模块化及课程组织的灵活性

即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基于对信息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分析及课程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将课程内容按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是:①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专业技能、知识或能力;②模块的内容依据专业能力需要确定,针对性、实用性强,比较深入;③模块之间以及模块课程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④课程模块可及时更新,以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系统。

5以科研促进教学发展

6重视开展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各图书情报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各种实习、实训课程等专业活动,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信息环境,接触到切实的信息需求,并在专业人员或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探索解决现实信息问题的方案。各校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多样,除了穿插于各专业课程中的调研、实验、实习外,还有各种课外学生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更有与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相结合的专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训活动等。例如:

德雷赛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则通过带薪实习计划(Co-op)为学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专业实践机会。Co-op项目使学生有机会在财富500强中的微软、CIGNA和西门子等著名企业公司中工作,既获得了宝贵的专业工作经验,又可与业界人士和公司建立联系,为求职就业提供便利。信息学院学生所任职位涉及:局域网络工程、系统分析、数据分析、网站开发、用户界面设计与分析等许多方面,其平均6个月薪水为17082美元,是该大学CO-OP项目中最高的。

知识管理是目前学术界长兴不衰的研究领域,辐射了管理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系统、管理实践、智力资本、组织行为和创新绩效9个领域,囊括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方法论和应用三大宏观方面以及组织、人员、系统三大微观方面。

对知识管理的发展动向,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综述文献如邓湘琳的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卢金荣、郭东强的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等;研究类文献如张勤、徐绪松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探索,赵艳枝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对情报学界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张勤、马费成以共词分析为方法,对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进行了探讨,Murray从企业的未来创新变革的角度对知识管理的发展重点进行了阐述,Meams针对南非地区信息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进行了趋势探索,Mohamed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而Andriessen则提出了一个可视化的方法,来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绘图,揭示隐性知识,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源大多是国内文献,或者只是针对若干种国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国外知识管理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分析方法也不够完整,偏重于单纯的定性分析。本文从图书情报学的专业数据库(EBSCO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采用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绘制出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并以此解读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的侧重点,总结出发展热点和研究趋势。

1918篇文献中,共包含不同的关键词5333个,其中除去本位词knowledgemanagement,以及文献类型关键词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关键词为5329个,有效关键词出现的总次数为16413次,其中前100位关键词出现总次数为6699,占总数的40.82%,前30位出现的频率为25.97%。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关键词的词频均大于60,且占据总词频数的25.97%。而前100位关键词也只占了40.82%,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以这30个关键词(见表2)为基础。

3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及知识地图构建

3.1因子分析

对以上提取的30个关键词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图l所示,有8个因子被提取,这8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74.943%,即是说,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8类,就解释了国外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约75%的信息。而其中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9%,根据“所提取的因子应能概括总体信息的60%以上”,本文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5类。另一方面,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见图2),则直观显示因子分析的前5个因子类别是比较明晰的,前5个因子对整体走势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变化最明显的部分,这说明将知识管理研究划分为5~8类都是合理的。

3.2聚类分析

3.3多维尺度分析

在确定了聚类的个数和基本范围后,接下来通过SPSS中的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多维尺度分析图,并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的结果,按照5因子要素,将30个关键词按照图3的聚类,最终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见图4)。

图4中,横轴衡量了研究的应用性。越往右的主题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越紧密;纵轴衡量了研究的理论性,越往下的主题理论性越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D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相对较弱,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C、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

按照以上各种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根据30个高频关键词将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管理研究结构分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以及信息素养五大类,如表3(表内百分比为各类在五大类中所占的比重数)所示:

同时,根据同一类中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次数,采用内部连接的平均值算法,得出这个主题的密度,根据该类与其他类的外部连接的总和平均值算法,得出该主题的中心度,并以中心度为横坐标,密度为纵坐标,取各个类中心度和密度的平均值为原点,绘制战略坐标图。其中密度反映的是字词聚合成主题的联系强度,也就是该主题的内部强度,它表示该类维持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一般来说,密度越高,说明分类中的各关键词联系越紧密,研究趋势趋向成熟;中心度反映的是一个主题和其他主题的相互影响程度,一个主题与其他主题联系的数目和强度越大,即类与类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这个主题在整个研究工作中就越趋于中心地位。根据密度和中心度的计算方法,本文绘制出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发展的战略坐标图(见图5)。

从战略坐标图可以看出,五大类呈两级化的分布状态。其中A、D在第一象限,即表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以及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中心,发展较为成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而其余三类B、C、E则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以及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处于非核心的状态,其发展还不够成熟,未具规模。

4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发展现状的解读

根据以上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研究的知识地图和相应的战略坐标图,结合近年来知识管理发展的现状。以下对该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和特点进行简要解读。

4.1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

分类A“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是五大类中最大的一类,所占比重高达45%,包含了9个知识点。这是知识管理传统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内容范围较广。涵盖了资源、技术、服务、管理、专家等各方面,是对总体构架和理论基础的研究。A类研究在图书馆情报学研究中最受重视,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该类的密度和中心度最高。说明A类研究的核心度和成熟度在所有类别中都是最高的。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实践应用性中等。

4.2企业组织应用

分类B“企业组织应用”在五大类中所占比例为14%,包含了6个知识点。这是管理学非常重视的研究方向,在图书情报领域也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三象限,核心度和成熟度要低于A和D类,但高于C和E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

4.3共享与创新

分类C“共享与创新”在总类中占8%,包含了4个知识点。这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因为该类的主题相对较窄,虽然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受主题范围的影响,其核心度相对较小,成熟度也不高。知识地图显示c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较强。

4.4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

分类D“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5大类中的第2大类,所占比重高达28%,包含了6个知识点。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日益膨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信息服务逐渐难以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知识服务及涉及到的知识整合、组织、处理、检索、存储等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研究的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类中的关键阋“UnitedState”直观地说明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美国是研究知识服务、组织和检索的翘楚。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其核心度和成熟度仅次于A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D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则相对较弱。

4.5信息素养

5结论

综合以上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

·总体上看,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但实质上,无论是组织应用,还是知识的检索与服务,各个类别下仍可概括为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应用两大维度。

·国外知识管理的三大系统——信息科学系统、管理科学系统、社会学系统,相互交织与作用,形成了知识管理领域内容纷繁多样的研究主题,从而构成了以“技术一管理一人”为主脉络的庞大研究体系:国外知识管理从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二元范式并存发展至今,逐步融入“人”作为参与信息和知识流程的各种角色,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正逐步成熟,促进知识管理学科的更全面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勤,徐绪松,共词分析法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揭示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管理工程学报,2008(4):30-35

[2]邓湘琳,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29(1):59-61

[3]卢金荣,郭东强,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1):190-192

[4]赵艳枝,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分析——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挖掘,图书情报工作,2008,52(7):102-105

[5]张勤,马费成,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探讨——以共词分析为方法,情报学报,2008,27(1):93-101

[6]MurrayAJ.Workplaceinnovation:Theenterprisenfthefuture:Tippingpointsonthehorizon.TheJournalnfInformation&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2008,38(2):155-162

[7]MearnsMA.Trendsinthetheoreticalandresearchmethodologicalapproachesappliedindoctoralstudiesininformationandknowledgemanvgemenl:AnexplorationoftenyearsofresearchinSouthAfri-ca.SAJIM:SoulhAfrican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2008,10(4):7-23

[8]MohamedM.Knowledgemanagementteehnalogles:The"continuumi-zafion"nfknowledgemanagementtechnology,.TheJournaloflnforma-Lion&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2008,38(2):167-173

[9]AodriessenD,KliphuisE,MckenzieJ,etat.Picturesofknowl-edgemanagement,developingamethodforanalysingknowledgemetaphorsinvisuals.

Electronic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09,7(4):405-414

[10]陈强,廖开际,奚建清,知识地图研究现状与展望,情报杂志,2006(5):43-46

[11]姜春林,李江波,杜维滨,基于CSSCl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2):55-58

[12]钱峰,基于SPSS知识地图的国内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分析,情报科学,2008,26(6):924-928

[13]魏晓俊,基于科技文献中词语的科技发展监测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7(3):34-39

[14]岳洪江,思峰,国外管理学博士论文研究主题的町视化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91-94

[15]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9

[16]PonziLJ.Theintellectualstructureandinterdisciplinarybreadnfknowledgemanagement:Abibliometrestudyofitsearlystageofdevelopment.Scientometrics,2002,55(2):259-272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医学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医院图书馆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医学信息已逐渐成为医院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也更多地依赖于医学信息。作为医学信息贮存基地的医院图书馆,理所当然地将面向医疗信息市场,面向医院经营、管理和决策信息市场,面向医学信息服务及咨询市场。

国际图书情报界曾把2000年定为“知识管理年”,足见其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我国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作为医院图书馆,如何深入理解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核心能力建设,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核心服务模式,值得思考和探讨。

1医院图书馆核心能力的构建

医院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实质上就是依靠自身的信息资源来强化图书馆在医学信息领域竞争力的一种体现‘2j,可划分为多元载体文献的综合整序能力、多元载体环境下的文献获取能力和面向医疗市场竞争的医学情报信息服务能力。

1.1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核心竞争力是衡量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和文献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核心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必须具备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医院图书馆的各种特征及其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由资源、能力和知识三要素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2核心竞争力的基点

知识经济时代最具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并非仅限于图书馆的藏书和设备等软、硬件环境,其主要依附于图书馆员而存在,衡量医院图书馆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即基点就是馆员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核心能力的建立、提高与应用均离不开馆员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勇于接受挑战,在挑战中激发自己的潜能,保持旺盛的创造力是新时期医学馆员的基本特征。

1.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核心竞争力是提升医院图书馆员核心能力的最佳途径。馆员应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医学专业的学术判断能力,在不断的知识积累中,将获得的显性知识变为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并善于从知识中提取智慧,为医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活动创造内在价值。医院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特色资源优势,在考虑自身能力和资源优势基础上确立合理的竞争战略,建立创新的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2知识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

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名词,知识管理目前尚无一个被众人广泛认可的统一定义,由于所站角度、立场、理解和需要的不同,各学者对“知识管理”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释J。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管理是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竞争的环境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管理理念也逐渐走近医院图书馆。

2.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是思维的成果,知识只能通过人的能动创造性的发挥而产生,并依附于人而存在。信息管理的重点对象是显性知识,知识管理则既包括显性也包括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比之信息管理更加先进和完善,它充分矛U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知识管理的目的明确,强调知识的增值性和创新性。

2.2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3知识管理服务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医院图书馆必需以知识管理的服务理念来指导其服务模式的改革,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医院图书馆是实践性很强的领域,知识管理也不应拘泥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应通过分析和吸收知识管理思想的精华,提取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理念,并将此作为知识管理实践的切人点。

知识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以文献为单元的管理,代之以文献核心即知识为单元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将有利于更好地辅助医务人员实现临床医学的目标,给每一位病人提供一个最适合其疾病和本人情况的治疗方式,同时也突出了医院图书馆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从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图书馆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来看,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均是以知识管理服务为基础的,比如美国一些医学图书馆实施的“学科馆员”体系,就是按医学学科知识来组织和构建的,其服务对象包括医院的管理与决策者、临床各科专家和科研人员,并显示了很强的个性化服务特征。图书馆员根据读者的反馈信息,及时分析用户的兴趣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隐性知识,起到“医学信息经纪人”的作用。

[分类号]G250

1正确认识MLIs与传统学术型硕士的关系

1.1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MLIS,大陆图书情报学界认识并未统一。目前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MLIS是研究生新型培养模式,持这种观点的以南开大学信息管理系为代表,他们认为:“MLIS为适应新形势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对图书情报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图书情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图书情报人才培养质量,经国家批准而设立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南京理工大学信息管理系也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MLIS和传统学术型硕士最大的区别在于培养方式的差异,而非课程体系上存在什么根本的不同。信息管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统一性,无论是MLIS还是传统学术型硕士都不能割裂学科知识的内在一致性。差别只在用什么方式让研究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

1.2美国学界对MLIS的理解

因此,我国目前学术型硕士和MLIS并列的情况是一种转型期现象。未来的趋势是和国际接轨。研究生阶段都叫MLIS,都是专业取向,都面向就业需要。学术型硕士和现在的博士研究生项目合并。单独的学术型或科学型硕士不复存在。可是,我国客观现实是目前学术型硕士和MLIS两种硕士都存在,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呢首先,必须清楚学术型硕士终将消失,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精力要放在MLIS上;其次,不能认为MLIS就是降低标准的学术型硕士,或者认为MLIS就是加了“面向职业”味精的学术型硕士。

2MLIS人才培养定位必须清晰

2.1MLIS的行业映射

对于应用性社会科学来说,学科服务于行业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大陆,LIS所映射的行业原本非常清晰。图书馆学为图书馆培养从业人员,档案学为政府档案馆和机构档案馆培养高级管理人员,情报学为科技情报所培养科技资料的管理人员。同时,也从毕业生中留出一部分人在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大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种对应关系都是稳定的。LIS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都紧密联系着实际业务工作。因为行业指向明确,所以,LIS的核心知识体系非常清晰,核心课程当然也非常明确,通过计划经济的人事管理体制,培养出的学生基本上都进入了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工作,整个“产业链”环环相扣,没有所谓的核心知识泛化、去职业化等问题。1992年,应该是大陆LIS变革的转折点。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计划经济彻底被打破,市场价值成为衡量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毕业生开始自谋职业;另一方面,图书馆学系的改名风潮摧枯拉朽,一夜之间,图书馆学系变成了信息管理系。

其导致的后果是:①因为传统的图书馆、档案馆和情报所原本是服务于学术系统的,没有多少市场价值,如果固守这三个行业对象,LIS在争夺资源中将处于劣势。因此,大陆的LIS向具有市场价值的行业映射,希望能在这市场大潮中分一杯羹。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内容大量渗透进LIS研究生教育。②改名之后,LIS

传统课程失去了合法性。出现了所谓的以图书馆为中心知识体系向以信息为中心知识体系的转向。LIS的这种转型是否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呢一方面,图书馆界反映出图书馆学学生在图书馆传统技能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对LIS的认知存在危机。以公务员考试为例,涉及LIS的岗位比较少,而且在LIS二级学科中分布也均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迈入信息社会,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大),对信息人才的信息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这并没有反映在对LIS人才的需求上。这种认知危机告诉我们,MLIS作为LIS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解决行业定位不清的问题。MLIS所服务的行业大概分为三个层面:①实体图书馆与信息所的业务需求。中国三大系统的图书馆和信息所每年的人员补充,仍然是MLIS一个重要去处,不能不考虑他们业务工作的需求。②现代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企业和机构的需求。③不同行业中“信息管理”岗位对MLIS人才的需求。吕斌和李国秋通过对300家各类组织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发现了316个信息管理岗位。也就是说,MLIS还必须满足社会各类机构对通用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

2.2MLIS行业指向设计

在MLIS培养模式的设计中,笔者建议引入工程硕士“领域”的概念。即“MLIS(图书馆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MLIS(档案管理领域)”、“MLIS(信息管理领域)”。“图书馆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面向实体图书馆和学术类数据库公司的需求;“档案管理领域”面向机构和企业文件和档案管理需求;“信息管理领域”面向通用性情报岗位的需求。而且建议“图书情报硕士”改名为“资讯管理硕士”。这样,图书情报硕士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就非常清晰。

3MLIS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及双轨制的培养模式

3.1MLIS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3.2MLIS的双轨制培养模式

通过上面的讨论,已经很清楚MLIS的核心知识是什么,也知道了理解这个核心知识的认知框架是什么。就MLIS的培养模式来讲,片面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引进业务部门专家只是对辅导MLIS的知识运用有好处。通过“做中学”是能够得到一些具有切实体验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也可能割裂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双轨制培养模式如表2所示:

MLIS的第二学年,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三学期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MLIS应该用于实践教学,而对于有工作经验的MLIS则应该集中进行选修课的专题课程训练。这就是双轨制。到第四学期,进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至于哪些人进行毕业论文,哪些人进行毕业设计,还是要看学生的兴趣,一般而言,无工作经历的最好选择毕业设计,有工作经历的最好选择毕业论文。这也是双轨制的含义之一。

4结语

MLIS教育的正式展开意味着大陆LIS研究生教育的重大转型,今后MLIS将成为LIS研究生教育的主

题,研究型硕士将会并入博士研究生教育系列。MLIS将面向社会需要培养具有高深学问基础的专业人才。在培养方式上必须指出的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具有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双重功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可偏废,需要以讨论课形式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管理“元能力”培养。双轨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5]中国人民大学招收2011年全日制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章.[201l一01―14].省略.

[7]StandardsforAccreditation0fMaster’sProgramsinLibrary&In-formationStudies.[20l1―01―14].省略/ae.creditation.

第二条“出版基金项目”面向全国,公平竞争,择优立项。项目设立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对项目选题、项目申请和项目成果进行审核。

第三条“出版基金项目”由《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统一管理。

二、细则

第五条“出版基金项目”设“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种。重点项目每年设3个,每个项目最大资助金额为6000元,每个项目需提供重要研究论文4篇,每个项目的承担者不少于3人,每位承担者仅能作为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2次;一般项目每年设5个,每个项目最大资助金额为3000元,每个项目需提供重要研究论文3篇,每个项目的承担者不少于3人,每位承担者仪能作为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2次。项目结题后,研究论文免费在《图书情报工作》发表,且需注明“受《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出版基金项目资助”。

第六条项目费用发放方式为:项目费用分2次分发,首次50%作为项目启动费,项目结题后发放其余50%。

三、项目申请和评审

第八条申请程序:项目申请者需提供以下书面文件:项目申请书(从《图书情报工作》网站(1is.省略)下载并填写,一式2份),身份证复印件,职称(或学历)复印件,学生可提供学生证复印件(由所在学校加盖公章),近期彩色照片2张。项目申请书需同时提交电子版。申请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33号《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收,邮政编码:10叭90。电子版提交地址:journal@mail.las.省略,主题请注明:申请出版基金。

第九条项目申请者当年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且过去负责的项目已结项。被撤销项目的项目负责人3年内将不得申请新项目.

第十条每份申请需先由《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对申请者的资格进行审核,合格后方能进行评审。每项申请需经专家委员会匿名评审,且须有三分之二以上专家同意方能通过。

四、专家委员会

第十一条“出版基金项目”专家委员会由57人组成,其职责为确定选题,评审项目申请资料,审核项目研究成果。专家委员会由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员或教授级专家及《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负责人组成。

第十二条项目评审委员会工作方式可采取分散和集中两种方式。每年9月底编辑部提交拟选题给专家委员会,10月30日前专家完成选题,11月15日前专家委员会确定选题。11月20日起对外公布。

五、项目中期考核

第十三条项目评审通过后,当年6月20日至6月30日进行项目中期考核,所有立项项目负责人需在6月20日前提交研究论文详细研究框架和进一步研究内容。中期考核不合格者需重新进行调研,完善研究框架和内容。

六、项目结题

2统计分析

2.1论文出处分析

1对我校在图情类核心期刊上已数量的年份分布及上述各期刊刊载我校论文篇数的分析

1.1我校著者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上已数量的年份分布很不均衡。

目前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共有19种[2]。依据CNKI数据,2002年至2013年9月,我校(江苏大学,以下同)共在上述期刊147篇。(见表1、图1)

1.2各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刊载我校论文的数量分布很不合理。

19种图情类核心期刊中,实际已登有我校论文的为17种,《图书与情报》及《情报学报》这两种期刊则未曾刊登过我校论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图书情报工作》与《情报杂志》(占图情类核心期刊总数的2/19,即10.526%),分别载有30篇与29篇我校论文,占此类论文总数的40.136%(59/147)。(见表2、图2)

2有关数据采集的说明

在对数据进行采集时,首先检索出图情类19种核心期刊的名称;再以“江苏大学”及各核心期刊名称为检索条件,在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逐一检索出各核心期刊刊载我校著者此类论文的情况,包括篇名、作者(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作者)、刊名、年/期以及关键词,没有包括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部分。以此为基础,使用截屏等技术并制作EXCEL报表,进行汇总、分析。

3对上述论文中出现的关键词以及著者(包括合著者)人员构成情况的探讨

3.1上述论文中,共有145篇列出了关键词。通过编写、使用相应软件[3],对列出的不同关键词进行了汇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没有考虑同一关键词的词频问题)。可以看出,我校著者较多的使用了常用的文献计量学工具;对专利、信息、知识、图书馆及其数字化、网络以及(读者)服务、竞争情报等研究较多;对其他内容,如个性化、法律、传感网、光伏、燃料电池、薄膜太阳能等等也有所涉及;对数据挖掘、理论研究等基本没有涉足[4]。(以下是上述论文中列出的全部关键词。)

3.2通过编写、使用相应软件[5],对上述论文著者构成情况作了进一步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对同一著者的著作数量没有进行统计)。我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6],其次是刘、陈[7]。而在上述论文著者当中,李、王、张、刘、陈分别占11/145=7.586%、11/145=7.586%、5/145=3.448%、11/145=7.586%、8/145=5.517%,基本符合我国总体人口姓氏构成比例。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本统计方法的有效性。(以下是上述论文中列出的所有著者名单,其中没有特别注明的为本校著者。供参考。)

以上是针对2002-2013年9月我校已登载在图情类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情况做出的研究。图书情报学目前不缺乏论文[8],而我们则应努力创作出更多图情类论文精品,并进而为提升该学科地位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晨曦.工科特色更加鲜明若干学科国内一流:江苏大学[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5:11.

[3][5]牛又奇,孙建国.新编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1-300.

[4]杨衍.2006-2010年国内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J].图书馆学刊,2012,05:134-136.

图书、情报、档案进行统一管理的成功的例子有美国。早在1984年,美国总统负责的委员会得到一份关于信息差距的调查报告,并针对政府信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该委员会提出在每个机构中设立一名主管信息的高级官员,全面负责本部门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直接参与最高层的决策管理。美国国会在1996年2月通过了,《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条例》,该条例要示政府进行信息工作改革,并在各政府机构设立信息主管职位,信息主管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部门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评价、指导、设计、利用等工作。为了配合信息主管的工作,每个部门还成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自此以后,政府各部门纷纷设立信息主管。(9)我国可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档案馆、图书馆、情报机构的信息资源都属于国家财产,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出发,借政府上网工程的锲机,设立信息主管,以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为主线,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和管理。促进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机构和政府网站的共享共建。

2.3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

将网上的政府网站的信息、图书馆、档案馆、情报网站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GILS)。在政府网站中有许多不受著作权保护的信息资源,如政策法规信息、专利信息等。在档案资源中有许多过了保密期可以进入公有领域的信息。充分整合这些免费的信息资源,以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GILS则可实现这些功能。GILS利用网络技术和国际标准来搜集与标引信息,以便用户能以各种途径检索到网上公共信息。它有点类似于图书馆的卡片目录,可识别整个政府机构的信息资源。科技论文。科技论文。描述这些信息资源中的可用信息,以及提供获取这些信息的帮助。(10)鉴于目前中文信息网站的现状,有必要建立政府网站、图书馆网站、档案馆、情报机构网站的导航系统,实现资源的统一检索,一站式检索。

总之,从我国目前的现状和长期形成的历史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科技论文。即要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封闭的理念,又要从理论研究上进一步探索,而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的弊端。切实落实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工作。需要政府、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才能够实现。

1、王炜,试论图书、情报、档案信息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内在依据。图书情报工作,1998,11

2、李莉,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4

3、万清安,论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4、孟世恩,梁博,我国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档案学研究2003,1

5、查先进,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密,图书情报知识,2004,4

6、赵洁,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1图书情报科学概述

在当今社会科学飞速发展的年代,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重要的。现如今我国的学者主要把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两个主要方面:1)信息情报科学,自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图书情报科学主要是信息研究为主的科学,注重信息资料的收集把握和整理动态的科学交流过程;2)知识情报科学,到了80年代末,图书情报科学就慢慢转变为以知识为主的动态科学,知识慢慢为主要研究的对象,知识也逐渐的发展和更新;3)手段情报科学,到了90年代,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又转变为手段,手段慢慢成为主导科学研究的对象。而情报科学的内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美国《情报科学论文周刊》系统全面的把情报科学的研究内容划分为:情报的产生、特点和结构;情报的传播;情报的标准;情报的用户需求。

1.3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热点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集全球化,信息化于一体的图书情报科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也都希望能够完整的了解未来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那么究竟它的研究热点有哪些呢?情报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又会怎样?经过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反复研究后,大致的认为,未来情报科学研究的热点主要会在教育和科技方面。而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趋势主要为:一是随着当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数国家会重视计算机在图书情报科学工作中应用的教育;二是重视培养情报科技人才,提高社会情报意识,以适应未来信息化科技社会的需要[1]。

2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必备手段创新

2.1当前图书情报科学的必备手段

当今社会,一方面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其发展历程也充满了坎坷和纷争。伴随着社会主义科学信息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广大知识爱好者资料收集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同时也为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手段也成为一时的焦点,众多学者在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必备手段上有着不同的说法。为此,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学者成立专门研讨会针对此现象做出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经过学术论坛会的激烈探讨与协商,终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关于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必备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1)信息资源管理手段;2)知识管理手段;3)情报检索手段;4)竞争情报手段;5)数字图书馆手段

2.2图书情报科学必备手段优化创新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在当代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生活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社会主义科学事业上重要的推动力。这就要求必须充分了解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影响因素,同时也要顺应信息时代的需求,优化创新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必备手段,进一步推进图书情报科学的健康良好的发展[2]。

3结论

总而言之,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必备手段的优化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当前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相考虑,坚持实事求是应对不同形式变化的方针。正因为这样,才能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共同推动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重大发展,真正体现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具体意义。

参考文献

《图书情报工作》创刊于1956年8月,55年内曾三次改名。创办之初以《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名称刊出,受到学术界广泛欢迎;1961年更名为《图书馆工作参考资料》一直使用至i967年,1975―1979年以《图书馆工作》名称复刊。为了适应学术内容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国内外情报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报道,1980年第三次更名为《图书情报工作》并一直沿用至今,从此该刊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崭新道路。

《图书情报工作》自创刊以来,始终恪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弘扬学术精神、推动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形成了面向实践、注重新技术、追求理论精品的特色,铸就了求实创新的风格,成为中国大陆本学科领域具有权威性与指导性的刊物,而且在海外图书情报界也享有相当的声誉。作为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两栖核心期刊,被国务院学位委评定为本学科研究生教育重要指导性刊物之一;被Ulrich(《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LISA(《图书情报学文摘》)和Uncover等国际著名期刊检索系统收录。该刊人选了历次版本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中国图书情报学期刊中最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深受图书情报界人士的喜爱与信赖。

2一路凯歌

2.1发文量统计

自1980年更名为《图书情报工作》以来,共发文9585篇。以五年为统计时段,得出如下数据:1980-1984年发文量为603篇;1985-1989年发文量为590篇;1990-1994年发文量为606篇;1995-1999年发文量为1115篇;2000-2004年发文量为1889篇;2005-2009年发文量为3543篇;2010年至今发文量为1239篇。

从数据中可以得出,《图书情报工作》发文量大,情报容量充沛。按五年一分段粗略得出,1980-1994年为学术恢复期,发文数量平稳;1995-2004年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与国内同类期刊相比,发文量遥遥领先;2005年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仅2010年一年发文量即达到796篇,远远高于同类学术期刊。

2.2下载及被引量统计

下载量统计期刊所发表文献每年被下载的次数,体现了期刊发文的情报质量。1980年至今,《图书情报工作》的总下载频次为758793次。其中,2009年下载频次为72392次,2007年为55150频次,2008年为53252频次,充分证明该阶段为《图书情报工作》的飞速发展期,发文量及发文质量总体水平高,受到学术界高度认可。

被引量统计期刊的各年被引量、篇均被引率,被引率体现了论文的学术价值、学术影响。1980年至今,《图书情报工作》总被引频次为36977次,其中,2009年被引频次为4713次,2008年为4273次,2010年为4211次。篇均被引率为2.75,其中最高值出现在2006、2009、2010三年,达到4频次;2007―2008两年频次为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再次得出结论,2005年后《图书情报工作》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发文内容与质量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2.3H指数排名

据表1分析,在图书情报领域核心期刊中,《图书情报工作》在图书馆学领域排在第三位,在情报学领域排名第一位。在2008-2011四年中,排名与整体排名一致,位列于《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之后,体现出了《图书情报工作》在本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办刊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THE END
1.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oc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oc,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目录 TOC \o 1-3 \h \z \u 31131 摘要 I 30101 Abstract II 8641 第1章 绪论 1 15457 1.1 系统研究背景 1 20676 1.2 系统研究目的 1 25030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 4977 1.4 系统实现目标 2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917/6154052001005231.shtm
2.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TBECtis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数据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 本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处理的迅速、准确、可靠且具有强大存储能力的突出特点,全面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并以及时、...http://blog.chinaunix.net/uid-20773055-id-577469.html
1.图书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毕业论文+项目文档)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图书借阅频繁,信息数据庞大,因此,需要一个完善的图书管理系统。本文所设计的系统是一个中小型的图书馆管理系统,适用于学校图书馆对图书进行借阅管理。系统包含图书管理员、系统管理员两部分,分别有不同的权限。图书管理员可以进行图书管理,增加图书、修改图书的信息、删除图书。图书管理员...https://blog.csdn.net/m0_64192735/article/details/140098773
2.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摘要】:本文从图书图书信息管理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进行了具体实施。首先是对图书管理结构的设计、数据的设计以及性能方面的设计,对登录方面也要做相关的设计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构建相应的数据库,然后对管理系统展开构建,以及对模板的处理。以此能高效的...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RU202116077.htm
3.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看这篇就够了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图书馆人员结构复杂,人员数量有限,涉及方面很广,如果还使用手工操作处理图书借阅问题,工作将非常繁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理、财力,极大的浪费了资源,对于图书管理人员来说,图书馆管理包括图书信息管理、图书类别管理、借阅信息管理、管理员信息管理等等。而这些项目在过去靠手工操作,需要手工记录这些...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697988
4.医院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医院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动态网页技术,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的图书藏量日益增加,对应大量的图书数据如何有效的管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行业...https://wap.cnki.net/lunwen-1013335539.nh.html
5.基于Java+Spring+Html的图书借阅管理系统详细设计和实现随着网络不断的普及发展,图书借阅系统依靠网络技术的支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首先要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了解用户的需求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系统,利用目前网络给用户带来的方便快捷这一特点对系统进行调整,设计的系统让用户的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本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给用户带来方便与快捷,用户只要在家中就可以进行图书...https://blog.51cto.com/u_14304894/6039008
6.图书管理系统需求报告[2]黄自钦.基于Delphi7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轻工科技,20xx,08:72-74. [3]盛芳圆.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20xx,35:274-275 图书管理系统需求报告8 1. 引言 1.1编写目的 编写本报告的目的是研究本系统的总体需求、实现方案,并分析开发系统的可行性,为决策者提供是否开发...https://www.unjs.com/fanwenku/424518.html
7.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我国企业的管理,更注重人性管理,加强人际关系的处理,使其发挥更有价值的作用,提高工作质量,对此管理工作,易出现形式化,使其精细化管理达不到精细化,对此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实现理性管理,保证数据输入的精确,从而更好的实现成本控制,实现信息系统化,所要求的精细化管理。https://www.yjbys.com/biyelunwen/fanwen/jisuanji/732691.html
8.图书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精选6篇)(2)Java程序设计基础第五版 陈国军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章 项目简介 2.1项目名称: 图书管理系统 2项目承担单位: 河南科技学院 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我邦阿富汗 2.4目标、规模、内容、原则、周期 (1)目标: ·实现操作自动化和信息电子化,全面提高图书的管理水平。 https://www.ruiwen.com/baogao/6424056.html
9.基于毕业设计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图书馆管理系统也算是比较火的一类毕设项目。当初毕业的时候话了很长时间来写,当时水平有限,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才实现好,不过总算是顺利毕业了,自己也在开发中学到了很多学校学不到的东西。现在发表出来纪念一下。 图书馆管理系统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图书馆的主要业务就是新书的借阅和归还,因此系统...https://www.jianshu.com/p/d2cfdcb643fa
10.C语言实现图书管理系统课程设计C语言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C语言实现图书管理系统课程设计,文中示例代码介绍的非常详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参考一下+ 目录 GPT4.0+Midjourney绘画+国内大模型 会员永久免费使用!【 如果你想靠AI翻身,你先需要一个靠谱的工具!】 本文实例为大家分享了C语言实现图书管理系统的具体代码,供大家...https://www.jb51.net/article/256425.htm
11.2016报考指南(画册文字版)招生动态核心课程:版面编辑与设计、互动媒体设计、数字视音频剪辑、出版发行基础、出版信息管理系统等。 就业方向:面向新闻出版业、文化传媒业及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排版、出版物发行、多媒体艺术设计、互动媒体设计师、网站设计师、视音频剪辑师、网站编辑与维护、企业宣传及数字资产管理师等技术与管理相关岗位,也可作为自由...http://www.whinfo.cn/zhaoshengwangzhan/index.php?c=show&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