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西安市公布了后疫情时期的限行计划。荣耀西安网在文件出台就已经推测出西安要重新恢复限行的可能,并给出建议,希望能将限行人性化、合理化,拒绝“一刀切”式的政策办法。文件出台后,果然基本命中此次限行规则。
如今西安已经实行早高晚峰限行一个月了,不同于以往,这次限行获得绝大多数好评,认为高峰限行可以让更多的人选择错峰出行,更加利于道路通畅。
只是这次长安区的限行恢复,着实为让大众有了不少猜测。
以三环为界限
限行区域:三环路以内道路(含三环路,不含绕城高速)
该措施科学稀释早、晚高峰道路交通出行密度,错开峰值交通流量,使街面承载力得到最大程度应用,有效缓解高峰时段城市道路交通压力,提高全市道路通行效率。运行后通过监测发现,已经恢复到节前正常交通流量水平,可以说达到了限行政策的根本目的。
其次限行区域划定为三环以内,该区域内聚集大量人口且道路规划颇为让人头疼,长期以来一直是西安易拥堵点多的区域。
将三环内限行,通过限行手段先将交通流量拉低,再通过调控红绿灯、增加交通岗等微小改造手段去改善易拥堵点,聚焦重点区域。同时释放其他并不需要限行的区域。毕竟,西安如今的版图已经扩张为多个区县、开发区围绕三环发展,很多每天上下班并不穿行主城区的人,没有因拥堵而必须限行的因素。
可以说,三环内实行限行是西安本次限行政策合理化、科学化管理的体现,也是大众认可的点。
三环外的长安区
长安区2002年“撤县设区”这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是希望能摆脱历史和管理机制等原因,尽快主城区化,融入西安共同发展。
实际上,近年来长安区的发展迅速,在交通、产业等方面逐步打破界限,2017、2018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工业百强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位居全市第一位(2018年达到381.67亿元),增速位列全市第二位(2018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2%)。
2019年GDP更是杀入千亿规模,达到10.13%的名义增速,GDP实现1001.21亿元,与碑林区的差额仅有12亿元。
在让大众诟病的交通方面,长安区进行出租车改革,同车同价,逐步破除二元化管理。
公交方面,2018年起,长安区对符合大公交运行条件的客运班线进行了公交化改造。其中,2019年完成8条,2020年3月完成6条。
目前长安区已引进58条公交线路,覆盖主城区、大学城及城乡重要道路节点,今年长安区所有营运客车将全部变为新能源纯电动空调车。为实现“大公交”全覆盖的目标,长安区累计建成并交付使用公交首末站10座,6月底可建设完成剩余2座。
看到优势,同样要正视缺点。
在地方领导留言板就有多条留言反映长安区目前因为多处道路施工,或者因规划问题,导致早晚高峰拥堵十分严重,如潏河路-南长安街十字,神禾二路-南长安街十字,神禾二路-城南大道十字、子午大道等等。
虽然长安区均给予正面回复,表明将加快施工进度,争取尽快完工还路于民,减小对市民出行的影响,但是没解决前每一天的拥堵都让人烦躁。
限行区域:西部大道(不含)以南、西沣路(不含)以东、南北长安街--樊川路(含)以西、南横线(不含)以北合围区域。
在今天长安区发布限行政策后,大众也好奇不是西安已经限行了一遍么,怎么长安区又要限行?
实际上如前文所述,之前实行限行区域的是三环内,而长安区的行政区划并不与三环相连,为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力,促进城市道路交通有序运转,长安区实施了工作日高峰时段机动车尾号限行交通管理措施。
其他区县是否跟随
本次长安区限行区域划分,其实与去年西安常态化限行划分在长安区的范围并没差太多,最南划到南横线。
问题自然来了。
本来是三环内碑林区、雁塔区、新城区、未央区、莲湖区、灞桥区等区域限行,不出行该区域的车辆其实并不受限。
现在临潼、长安均发布自己辖区内的限行政策,且限行区域大致与之前相仿。
那么其他区县是否会跟随政策,如以往一样划定限行区域实施早晚高峰限行措施,如西咸新区、鄠邑区、周至县等以往实施常态化限行的区县。
现阶段来看,早晚高峰限行是有利于治理西安交通拥堵问题的,且如前文描述,科学化、合理化的新限行政策实际上是获得大多数好评的。
下一步,早晚高峰限行措施可能会覆盖西安目前更多未限行区域。
而我们也清楚,限行只是缓堵的手段。如今西安从白天全覆盖的限行时段改善成早晚高峰限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
未来限行政策可能在随着西安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打通断头路、修建地铁、提升道路出行效率等方面,而继续改进,最终让西安人出行不受拥堵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