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教学设计(精选17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蚯蚓、小白兔的生活习性;调查、搜集当地陆生动物的种类、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并了解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

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

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蚯蚓

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栖息地的保护1、观察并说出当地陆地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

2、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3、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干燥、昼夜温差大、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充足,以及环境复杂多变等)。

4、概括出当地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

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其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等)。

3、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分别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对比观察其运动情况及身体的变化)。

4、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观察有关兔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兔的外部特征(思考兔毛的作用、推测对维持恒定的体温有关的器官系统)。

2、观察兔的标本。思考其前后肢的长度(思考推测兔的跳跃与前后肢长短的联系)。

3、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图片(思考牙齿的不同与食性的关系)。

4、观察兔的内部结构挂图(与人体的内部结构图进行对比,如心脏的位置和结构,消化道等,进而推测兔与人的食性不同及分类地位关系)。

归纳出陆地动物适应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各小组汇报调查和搜集的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结合课本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分析出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1、提示、补充、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片。

2、出示录像资料及观察的问题。

3、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推测和概括。

4、鼓励学生列举实例,分析讨论,归纳概括。

1、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描述蚯蚓的运动情况井分析原因。

2、引导学生结合水蛭和沙蚕对环节动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

1、引导学生回忆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出体温恒定的原因。

2、鼓励学生推测想像兔的前后肢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3、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兔和狼的牙齿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

4、提出观察探究的问题。

补充、引导。

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保护

环境的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

师: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我们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列举出我们家园的陆地生活生活的动物都有哪些,并回忆他们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

生:举例并说出所举例动物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一看录像中都有哪些动物,他们又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

生:仔细观察录像,并例举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描述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那么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质疑)

生:引导学生总结出: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缺少水中的浮力;陆地环境中有气态的氧;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师:那么陆地动物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这样的环境相适应呢分小组观察讨论。

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陆地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例如,爬行动物体表一般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等;陆地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的运动器官,适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缘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于觅食和御敌;陆地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陆地动物还普遍具备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都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下面我们以蚯蚓和家兔为例进一步探究。

师:你们是在什么地方找到蚯蚓的

生:湿润的土壤中,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有一定温度的土壤中……

师:蚯蚓有哪些特点与环境相适应呢各小组取一条活的蚯蚓,根据实验提纲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1.体形的观察:蚯蚓的身体呈__色、_____形,由许多____状的体节组成。有肉质唇的一端为身体__端,另一端为__端。

2.体表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腹面每个体节的中央。用手触摸蚯蚓的身体表面。

蚯蚓的体表(干燥、湿润),感觉(光滑、粗糙),原因是有(刚毛、纤毛)的存在。

3.环带的观察:环带位于身体的(前、后)部,颜色较(深、浅),质地(光滑、粗糙)。

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有__节体节。

4.把活蚯蚓放在一张粗糙的纸上,观察其运动。蚯蚓向前运动时,身体(前、后)固定,身体(前、后)变(粗、细),向前伸长,然后身体的(前、后)固定,身体的(前、后)变(粗、细),后部向前移动。蚯蚓运动的速度较(快、慢),(有、无)声音。

5.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其运动情况。蚯蚓(能、不能)向前运动,速度(较快、较慢)。

师:谁能说一说蚯蚓有哪些特点?

生:蚯蚓的身体是圆长形,身体分为许多体节;

生:触摸蚯蚓的体节腹面处有粗糙的感觉,这是刚毛,它在运动时起到支撑的作用,配合肌肉协助运动;

生:靠近环带的是身体的前端,远离环带的是蚯蚓的后端。

师:右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是否感觉有黏液知道为什么吗

生:有黏液。

师:蚯蚓的体表比较湿润对它有什么意义吗?

生:讨论思考后回答:可能与蚯蚓的呼吸有关。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师:对,体壁干燥的蚯蚓会因为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那么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使蚯蚓的体表保持湿润了吧。

师:你们知道蚯蚓的身体分节有何意义吗

生:使身体的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师:谁能描述一下蚯蚓的运动情况?

生: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往前蠕动。这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固定和支持作用有关;在玻璃板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但很难往前蠕动;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的运动比在玻璃板上运动的要快,因为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刚毛无法起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师:实验结束后你们准备怎样处理蚯蚓呢

生:放归到适于它生活的湿润的土壤中……;

师:除了蚯蚓外,你还知道哪些环节动物

生:水中的水蛭、海边泥沙中的沙蚕……

师:你们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生: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这样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师:接下来请我们看一段录像(教师播放兔的录像),请注意观察兔子的生活状态。

师:兔是陆地生活的动物,因为它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因而属于哺乳动物。生活中你们对兔子知道多少呢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生: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师:很好,这首儿歌生动地描述了小白兔的生活习性和运动状态,那么兔子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先观察兔的外形标本,想一想,光靠体表的毛就能维持兔子的恒定体温吗体温恒定对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生:观察小白兔的标本并进行记录:

1.体表的观察:家兔体表被__,分为__和__两种。__主要具有保护作用,__主要具有保温作用。

2.身体各部分的观察:家兔的耳廓较(长、短),家兔的耳能朝着声波方向转动,利于__声波。家兔的颈部(能、不能)自由转动,颈部的活动特点与其__生活相适应。家兔的躯干部(能、不能)屈伸自如,家兔躯干部活动特点与其__运动相适应。家兔的前肢(短小、粗大),家兔的四肢特点与__运动相适应。家兔的后肢(强大、弱小),有__趾。家兔的尾(粗长、短小)。

师:小白兔爱吃萝卜爱吃菜,它的牙齿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们对照彩图来观察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生1: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而狼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门齿的功能是切断食物;犬齿是撕裂食物;臼齿是磨碎食物;牙齿的不同表明这两种动物的食性不同,狼是肉食性的动物,有发达的犬齿,利于撕裂食物;兔子是草食性的动物,没有犬齿。

师:家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的相似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相似,说明了人与兔都属于哺乳动物。

师:兔的消化道与人体的有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

生:兔有发达的盲肠,这与兔子以植物为食有关,而人是杂食性的,盲肠退化。

师:对,草食性动物一般有发达的盲肠,利于消化粗大的植物纤维。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教材上的彩图讨论一下:兔子内部结构还有哪些特点有什么意义呢

生: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对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灵敏地感知,并迅速地作出反应。

师:综上所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生:体表被毛,心脏四腔,用肺呼吸,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胎生哺乳等。

师: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怎样保护陆地生活的这些动物呢

生:保护动物的栖息地是保护动物的根本措施;

师:具体怎样保护呢你准备如何从自身做起呢

生: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看到不良的行为及时地制止;加强宣传工作等。

师:希望你们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因为保护动物以及栖息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1.课下查阅资料,列举出当地或中国2~3种濒临灭绝陆生动物的名称,并分析它们濒危的原因,提出合理化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2.列举出几种已经灭绝了的动物,说说他们灭绝的原因,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本节课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即通过让学生饲养和观察蚯蚓的生活和观察蚯蚓的外形和运动实验来进行探究理解穴居动物的生活特点,通过对比观察兔的牙齿和狼的牙齿,兔的内部结构图片等一系列观察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学习陆生动物的生活特点,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知识目标: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技能目标:1、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2、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情感目标:1、认识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增强爱护动物的情感;

2、通过探究各类动物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通过flash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观察、思考,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流程

第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

个性化调整

一、导入新课

二、昆虫适于飞行的特点。

三、昆虫的主要特征

四、节肢动物的特征。

五、不在单一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讲述:天空中飞行的动物,除了鸟类以外,最多的就是昆虫了。现已知道的昆虫种类已超过了100万,昆虫是动物界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它的分布十分广泛,生物圈中几乎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

师问:昆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动物,你能说出多少种昆虫的名字?比一比,看谁认识的昆虫最多。

师问:你知道昆虫分布这么广,数量如此之多的原因吗?

师补充:昆虫的运动能力强。有3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师问:昆虫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呢?

师展示几种昆虫翅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哪一种昆虫的。

师问:很显然,昆虫的翅与鸟翼区别很大,但就适于飞行来看有无共同点呢?

补充、归纳、展示:

1、它们都有用以飞行的扇面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动都是由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

2、它们在空气中都能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

3、相对自身身体而言,它们的翅都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

师展示问题:举例说明翅对昆虫的生活和分布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展示蝗虫的外形模型和图片。

讲述:下面以蝗虫为例探究一下昆虫的特征。

师提示观察项目:

1、体表有何结构?

2、身体分几部分?

3、足和触角有何特征?

师补充:外骨骼覆盖在体表,坚韧,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它不能随身体的长大而长大,故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着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

师讲述: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节肢动物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

师展示几种节肢动物的图片。

师归纳:节肢动物的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师补充:足和触角分节是节肢动物名称的由来。

师总结全章: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对不同环境中动物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实际上,动物的生存环境并非单一的,生物圈中许多动物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水中、陆地或空中,而是跨越多种环境。例如:空中飞行的动物仍以陆地或水域作为栖息地;有些水中生活的动物要到陆地上产卵;有的昆虫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幼体生活在水中;还有些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最为典型的就是两栖动物了。它们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成幼蛙,以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而产卵繁殖行为又必须在水中进行,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师展示青蛙生活环境图片)总之,多数动物的活动并不局限于单一环境,而是跨越多种环境,且与环境相适应。

生思考回答:(蜜蜂、蝴蝶、蝉、蝗虫、瓢虫、天牛、蚊子、苍蝇、金龟子、蟋蟀、螳螂、蚂蚁、家蚕、蚱蜢……)

生:思考、讨论

生答:会飞行。

生:思考、讨论、判断。

生:思考、讨论、回答。

生思考回答:蜜蜂通过翅的运动可寻到蜜源(食物)并运回蜂巢;蝗虫可通过翅的运动寻找食物,躲避敌害,寻偶交尾,并到适宜的场所产卵。可见翅对昆虫的觅食、避敌、寻偶繁殖、寻找栖息地等有重要作用。通过翅的运动可扩大昆虫生活和分布的空间,对其生存和繁衍有重要意义。

生观察、探究

生归纳:

1、体表有外骨骼;

2、分头、胸、腹三部分;

3、足和触角都分节。

生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

生:想像、观察、理解。

考察学生对昆虫认识的情况,将注意力引入到本节要学习的内容中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训练学生观察、归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动物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概括、总结,开拓视野,扩展知识面。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和鼓励。

点拨、鼓励。

师点拨肯定。

提示、补充。

鼓励、表扬、补充。

让学生尝试举例,说明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板书设计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

三、昆虫适于飞行的特点:

1、肌肉发达有力——收缩和舒张能牵引翅完成扇动的动作;

2、能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向前的动力;

3、翅呈扇形,轻、薄、表面积宽大——利于扇动空气。

四、昆虫的主要特征:

2、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翅和足,胸部肌肉发达;

3、足和触角分节。

五、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1、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

2、体表有外骨骼;

六、不在单一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知识目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和猪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有关猪肉绦虫的标本或图解,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寄生生活的动物”。猪肉绦虫与自由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只有认清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控制、消灭它。

(2)猪肉绦虫营寄生生活,而且它一生中要更换两次宿主,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并能大量地繁殖自己的新个体,对人、畜危害极大。只有很好地了解它的各方面的特点,才能达到预防人、畜患猪肉绦虫病的目的。

(3)通过学习重点内容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应寄生生活的动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的动物都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是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规律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猪肉绦虫的生活史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1)从猪肉绦虫的发育看:由受精卵→成体,它需要更换两个宿主。猪是中间宿主,人是终宿主。猪是如何感染上猪肉绦虫的?人又是怎样传染上此寄生虫病的呢?这中间的过程对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和生活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对“米猪肉”的理解也缺乏感性认识。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要尽量加强学生们的感性知识,准备一些清楚的实物(囊尾蚴、米猪肉)或标本,便于学生观察、理解。

(2)学校现有的挂图和参考书中:都提到“六钩蚴”和“囊尾蚴”的概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以便把猪肉绦虫的生活史说清楚。

教学用具

标本(猪肉绦虫)、挂图、录像、投影片。

参考课时

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引言的设计:

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听说过“米猪肉”或者“豆肉”吗?这种肉能不能吃呢?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提示学生:这种肉是不能吃的。误食此肉,会使人得猪肉绦虫病。猪肉绦虫也可叫猪带绦虫,它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动物,下面我们就以猪肉绦虫为例学习扁形动物门的知识。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用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引入课题。例如,教师可以提问:①大家见过这种动物吗?②在哪儿见过,它生活在哪里?③它与我们见过的其它动物有什么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题:这种动物叫猪肉绦虫,它是一种寄生虫。从它的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身体为白色带状,它可以寄生在猪体内又可寄生在人体内,故得名为猪肉绦虫。“绦”——白色带子。绦虫属扁形动物门。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一下:猪肉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2.关于猪肉绦虫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观察猪肉绦虫的成虫标本或挂图,同时思考:猪肉绦虫的身体分成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特点?哪些是与寄生相适应的?

第二,在学生观察、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猪肉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主要特点:

(1)头节上有小钩和吸盘。

(2)生殖器官特别发达a.颈部能不断分裂产生许多节片(每条成虫约有700~1000个节片)。b.每个脱落节片内有大量的受精卵(约有5万多个受精卵)。

(3)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运动和感觉器官退化。

在归纳的同时,教师要指出:①小钩和吸盘是为了更好地在宿主体内固着——钩吸在宿主体内。②生殖器官特别发达——产生大量的受精卵,是与虫体更换宿主有关,加大虫体返回宿主体内的机会。寄生在动物体内的寄生虫,由于与外界环境缺少接触,所以逐渐地运动和感觉器官退化了。

3.关于感染途径和危害的教学,可以用剪贴图加说明的方式进行,使学生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它的幼虫生活在猪体内,幼虫发育成成虫是在人体内。

讲完生活史,可以请学生自己总结一下:①什么叫生活史?②什么叫寄生?③什么叫宿主?关于生活史的概念,不要讲得太多太杂了,可以根据猪肉绦虫的生活周期进行总结——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的全部过程。

教师可以补充说明猪肉绦虫对人和猪所造成的危害:成虫寄生于人的肠道,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如果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其危害性比成虫大得多。比如侵入眼部,可引起视力模糊甚至失明;大量寄生于肌肉,可引起痉挛;到达脑部,则出现癫痫,严重者导致死亡。感染囊尾蚴的猪,轻度者,猪肉要经无害处理后才能出售,大大降低了肉的质量;严重者,猪肉必须销毁。

讲完上述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做好预防工作呢?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帮助学生认识到预防猪肉绦虫病的两个重要环节是:①不吃含有猪肉绦虫幼虫的“米猪肉”。②不让猪吃到含有猪肉绦虫卵的粪便。

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我们市场上供应的猪肉都应是经过卫生检验的,购买时要注意看卫生许可证和猪肉的质量;猪肉应煮熟后才能食用;不能害怕得猪肉绦虫病而不敢吃猪肉了。

4.关于其他扁形动物的教学,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

(1)血吸虫:可出示挂图和标本让学生认识血吸虫,并且重点讲解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放映录像片进行说明。血吸虫是寄生在人体内的血管中,吸取血液、肠腔内的营养物质,甚至可以经过血管到人体的各个器官内,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最终会夺去人的生命。

我国50~60年代放映的影片《枯木逢春》讲的就是解放前,我国南方某个小村庄,由于村民患有血吸虫病,无钱医治,造成村民大量死亡。“千村薛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就是描述的当时的凄惨景象。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的关怀下,医务人员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已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影片中的主人公解放后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终于成为了一个健康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枯木逢春”。

教师可以用近几年某些地区血吸虫病又有死灰复燃的现象,借此进行环境保护、卫生清洁等方面的教育。

(2)涡虫:教师可以用挂图或录像片配合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涡虫。涡虫是扁形动物中营自由生活的一种。在北京的樱桃沟泉水中的石下就能找到涡虫。涡虫的身体长约1~1.5厘米,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

从进化的角度看:扁形动物的体内出现了三个胚层;涡虫的神经系统较水螅发达;涡虫有口、咽、肠等器官的分化。教师可以把水螅与涡虫的形态结构对照表,出示给大家看。

但是,扁形动物仍有其低等的特点,如:有口无肛门,器官、系统还不健全等。

5.关于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来进行总结。告诉学生:门的特征应该是属于此门动物的共有特征。最后可请学生把门的特征记住。

知识目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蛔虫和猪肉绦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通过学习猪肉绦虫的形态和结构知识,学生们已经了解了一些营寄生生活的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有别于绦虫的蛔虫,在结构上、生理上又有哪些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呢?通过学习本节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认识蛔虫,让学生们一方面要找到二类生物的共同特点;另一方面要区别二类生物的不同点。通过比较和综合,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各自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最终目的是能更好地预防蛔虫对人类的感染所造成的危害。

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因为:

虽然蛔虫也是寄生生活的种类,但它不同于猪肉绦虫的特点是:身体是细长的,消化道已有口和肛门的分化,身体表面有防止消化液浸蚀的角质层,这些特征有的是线形动物独特的特征,有的是进化的特征(与前类比)。可以说明线形动物比扁形动物在进化的方向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教学媒体:

蛔虫的浸制标本、蛔虫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或挂图。

参考课时:

(1)教师可以根据上章所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课课题:上章我们学习了有关猪肉绦虫的知识,知道猪肉绦虫是一种能够寄生在猪体内和人体内的寄生虫。除了猪肉绦虫,人体内还有哪些寄生虫呢?——蛔虫、蛲虫、钩虫等。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出本课课题。

(2)教师也可以用蛔虫的浸制标本,引出本课课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蛔虫的浸制标本(最好是雌、雄在一起)。然后提问:①大家认识这种动物吗?——蛔虫。②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呢?——寄生在人体内。③它的形态和结构与猪肉绦虫是否一样呢?然后,再放一段录像片,示意蛔虫的生活环境、体色、体形、外部结构以及雌虫和雄虫的区别。最后,请学生说出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

2.关于蛔虫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结合录像片或挂图,由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①人体的消化道能够消化鱼、肉等食物,为什么不能将寄生在小肠内的蛔虫消化呢?②蛔虫在结构上有哪些比猪肉绦虫进化的地方?③蛔虫与猪肉绦虫共有的特点是什么?教师要始终围绕着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引导学生思维,同时要有意识地与猪肉绦虫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归纳出: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有哪些,各自具备的特点有哪些,以及结构上比绦虫进化的地方有哪些。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蛔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同时也可说明线形动物在进化上的地位。(线形动物出现原体腔的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向学生说明。如果在扁形动物门中提到过三胚层,在这里介绍一下原体腔也可以。千万不能过多展开,避免喧宾夺主。)

3.关于感染的途径,可以这样安排:教师课前绘制出蛔虫卵、幼虫、成虫的剪贴图,边讲边按蛔虫的发育顺序依次贴到黑板上,并写出一定的文字说明,最后形成蛔虫生活史的图解。

也可以结合录像片,请学生看后,自己写出蛔虫的感染途径简图。同时请一个学生到前面,在黑板上贴出剪贴图的正确顺序。

4.关于蛔虫给人体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的措施,可以请患过蛔虫病的学生现身说法,介绍一些症状。也可以结合录像或幻灯进行说明。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患蛔虫病的危害和症状,如蛔虫的幼虫在体内移动时,由于它的机械损伤作用、分泌物以及死后分解产物的毒素作用,能引起人的肠壁、肝脏和肺的病变,以及全身性的过敏反应。蛔虫的成虫在人的小肠里吸取半消化的食物,并分泌毒素,可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引起精神不安,如失眠、烦躁、夜惊、磨牙、抽筋、神经痛、头痛等。蛔虫数量较多时,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发育。

我国蛔虫病分布较广,受蛔虫感染的人较普遍,一般说,人群的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蛔虫病有哪些传播途径?预防蛔虫病可采取哪些措施?怎样克服不良的卫生习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总结。

5.关于其他线形动物,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向学生介绍1~2种。

(1)钩虫:主要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长约1厘米,乳白色,活时微红,略呈“C”形,成虫用口腔吸附在寄主的小肠壁上,以血液或组织液为营养。成虫可以不断更换人体小肠壁上咬附部位,造成肠壁新老伤口流血不止,使寄主长期严重贫血、浮肿、丧失劳动力,甚至死亡。

钩虫病是世界性分布的,我国南方比北方更为流行。人感染钩虫病是因为用未发酵的粪便施肥,使丝状幼虫(钩虫的幼虫)污染了土壤,后来人又赤足走过那块土地或用手在那里劳动,钩虫的丝状幼虫就钻入了皮肤。

(2)蛲虫:主要寄生在人的盲肠、阑尾、升结肠及回肠下段,容易在儿童之间传播,分布较广。蛲虫的成虫像白棉线头一样,雌、雄虫大小相差很大。雌虫长约10~12毫米,因尾部长而尖细,所以显得两头尖。雄虫长约2~5毫米,尾部向腹侧卷曲。雌虫成熟后,到了夜间爬到肛门四周产卵,产卵后即死去。产卵时刺激肛门,使患者失眠、疲劳。儿童感到痒时,用手搔摸肛门,手指和指甲内就会带有虫卵,饭前便后不洗手,就可能重新感染。蛲虫的虫卵也可以通过被褥、衣服、空气重新感染人体。蛲虫除影响睡眠外,还可引起食欲不佳、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其他线形动物时,要有意识地点出钩虫和蛲虫与蛔虫相似的特点。为最后总结归纳出线形动物门的特征奠定基础。

6.关于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的教学,可以在教师讲课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不同于扁形动物门的特征,最后,可以说明一下线形动物在进化上的地位,有哪些比扁形动物高等,有哪些属于低等的特点,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进化观点。

教学过程:

课题:第2章第2节常见的动物(3)

第二章第2节常见的动物课后记

知识目标: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从教材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在接触活体动物的过程中去了解它并思考问题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好方法,所以,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是本课的重点,观察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蚯蚓的系统了解过程,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可以发现许多问题,例如,“蚯蚓没有脚,是靠什么来运动呢?”“蚯蚓没有眼睛可为什么能够对光线做出反应呢?”等等,同时,通过观察也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发下不知不觉地接受着科学方法的训练:

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

本课的难点有二:其一是实验方面的,例如,在实验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步都要求学生得出结论,但由于实验材料的个体差异,每条蚯蚓的运动和对刺激产生反应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在实际观察中学生会产生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做为老师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包括知识及实验操作两个方面,而把握这两个方面最好的方法是做好准备实验,随机地从学生的实验材料中选取一条或二条蚯蚓,按实验步骤认真进行,从中既可发现在学生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许多问题,做到胸中有数;另外,在学生观察时会出现一些错误,应及时予以纠正,例如:抚摸蚯蚓身体腹面,应该感觉到比较粗糙,因为腹面有较多的刚毛,但可能会有些学生没有这种感觉。这时,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正确进行操作,首先要从颜色上分辨蚯蚓的背腹面(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然后在抚摸时要稍用力才能感觉到粗糙。这些细节,在准备实验时都应充分想到,否则,学生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其二是有关蚯蚓结构和生理知识方面的。这里有二个问题,第一是关于蚯蚓的体腔,前几章内容都没有提及体腔问题,是不是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没有体腔呢?学生会自然产生这样的疑问。作为老师应该做科学的解释,但不宜展开,对初中生应充分注意量力性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将水螅、绦虫、蛔虫和蚯蚓做一简单的比较:

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蚯蚓的结构比前几种动物要复杂,从而得出蚯蚓比前几种动物更高等的结论。由于蚯蚓出现了真体腔和身体分节的现象,所以,蚯蚓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第二个是蚯蚓索状神经结构的功能特点。这里出现了“神经节”的概念。教材中说明:“神经节是由许多神经细胞集合而成的”,……那么,由神经节和其发出的神经所构成的索状神经系统与前面学习过的水螅的网状神经系统有何不同呢?神经细胞集合成“节”与分散成网相比有什么意义呢?像这样的问题是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的。但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神经节的功能。这就是实验中对蚯蚓身体不同部位进行刺激,然后看其反应的步骤。通过观察学生会看到蚯蚓在接受刺激产生反应时的表现与水螅是不同的。而其不同的原因就是因为蚯蚓有了神经节,神经系统是索状的。可见,索状神经系统会使动物对刺激的反应不仅灵敏而且准确,不像水螅那样对刺激的反应慢且无方向性。所以,通过实验来让学生理解蚯蚓神经系统结构的功能特点要比讲述解释容易得多,同时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加深和扩展,使学生直观地去理解那些教师难于讲清的生理功能。

教具准备

挂图、水蛭和沙蚕标本、活蚯蚓。

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

2.关于蚯蚓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的教学:

(1)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实验室上课。课前教师除了备课之外,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是很重要的。一般在大城市,很难一下捉到几十条甚至上百条蚯蚓,通常都是向专供实验材料的部门订购。然而在广大的中小城市或偏远地区,这样的方式就行不通了。那么,发动学生去准备实验材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了。在课前一周,布置任务,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准备蚯蚓。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样的任务他们是乐于完成的,但教师应讲清注意事项:如不许毁坏菜地、农田;不要捉太多,保证每组一条即可等等,强调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至于其它实验用具教师也应充分准备好:玻璃板、棉球和醋不应成问题,手电筒不必每组一支,如果学校没有,也可以让学生自带。实在没有,也可以用小镜子反射阳光来替代手电筒的作用。总之,要将教材中要求的实验步骤全部完成,这样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2)上课

①引言:以备课中设计好的引言方式引入本课。

②过程:以“实验三观察蚯蚓”为主线,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观察。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问题之后简述其原因,并通过实验要讲清蚯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3.其它环节动物及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如活的水蛭、沙蚕)或标本,若有困难,准备水蛭和沙蚕的挂图也可以,总之是要有直观教具。

教学中,组织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先对实物或挂图进行分析研究,当学生对水蛭和沙蚕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了解清楚之后,教师可以将内部结构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结构上进一步了解水蛭和沙蚕,并与蚯蚓相比较,找出其相同之处,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在此,教师要注意,教材中归纳出的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针对前几章动物而言的。所以在课的最后,应该以列表的方式将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及环节动物加以比较,使学生看到动物越高等,其身体结构就越复杂,从而有一个以进化为主线的、完整的动物学知识结构。

第五章的内容从教材上看是比较多的,在两课时内完成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是,有些内容在课上可以不讲或只提一下即可,因为教材中描述得很详细了,学生自己阅读完全能够了解,如蚯蚓对人类的益处等。所以,备课时认真处理好教材,明确重点及难点,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的具体过程对年轻教师是很重要的,对有经验的教师也是不能忽视的。

1.说出动物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

2.说出水生动物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1、教师:制作cai课件(展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类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增强直观性);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2、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查找出水体环境的恶化情况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动物的多样性

归纳总结出:

1、动物种类的多样性;

2、动物生活环境的多样性;

3、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一、常见的水中动物——鱼

1、游泳:

(1)体型呈梭形、鳞片;

(2)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3)鳍:鳍是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呼吸:

(1)鳃是呼吸器官。

(2)鳃的结构。

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二、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海葵、海蜇、珊瑚等。它们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2、软体动物: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它们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

3、甲壳动物:如虾类、蟹类。它们体表有甲。

4、其他:如海豚、鲸、海豹、龟、鳖等。

水域环境的保护认同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这些动物找个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

学生根据书中的表格进行举例并填表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并会报总结结果。

1、四人一组,根据实验报告提纲,进行实验:观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鳍的作用,相互交流,质疑答疑,作好记录。

2、认真观察录像,分析理解鱼类的活动。

3、根据探究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四人一组进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通过探究、交流、反思,归纳整理,得出自己的结论。

4.利用cai引导学生总结出鱼鳍的作用。

5、四人一组,根据实验提纲,仔细观察鱼缸里金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用放大镜对照鳃的结构放大观察鱼的鳃丝。通过相互交流,归纳整理,得出鱼在水中呼吸的原理。

6、四人一组,根据实验和录像总结出鱼类的共同特点。

7、四人一组,根据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归纳整理,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观察各种动物标本,并根据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和问题,表述各自的观点,达成共识,保护水域环境非常重要。创设情景(cai媒体播放),带领学生进入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他们找个家。

利用录像展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播放录像奇妙的海底世界。质疑:鱼为什么能适于在水中生活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像,分析问题,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质疑: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如呼吸出示观察提纲,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同时,给于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分析鱼类的共同特征。通过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质疑:除了鱼外,你还知道哪些水生动物组织学生自主看书,观察标本并相互交流。对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拔、指导下,完成答疑、解惑。

质疑:利用录像展示水域污染情况,并提出水环境的好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吗组织学生表述交流,得出结论,进行情感教育。

师: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后,组织学生填表总结。

生:填表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总结。

师:请根据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找个家,然后相互交流。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师: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动物种类繁多,而且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也各不同。

质疑:这些动物都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

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师:播放录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鱼。质疑: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

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cai展示)

问题l: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问题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根据提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补充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a.体型呈梭形、鳞片;

b.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c.鳍:鳍是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探究。接下来,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研究,提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补充完善本组设计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师: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书中的方法步骤和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探究。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

生:体色的观察:鲫鱼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师:这种体色对鲫鱼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体形的观察: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___。

师:这种体形有什么好处?

生:体表的观察:体表覆盖__,呈__状排列,体表(干燥、有粘液)。

师:体表的这种特点与鲫鱼的水中生活是如何适应的?

生:认真记录,讨论并得出结论,表述交流。

师: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呢

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要想明白这个道理,让我们先看一看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质疑: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张或合的呢

生: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观察墨汁流动的情况,并认真记录。

生:实验操作,轻轻掀起鱼的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鱼鳃的结构放大图。

师:质疑:鳃为什么是鲜红色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生:讨论并填表:鱼鳃位于____两侧,外有___保护,共有____对鳃,颜色____。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于水里的____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中的____扩散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

师:总结鳃的结构与气体交换。

生: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生活在水中。

师:质疑:你们能判断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鱼类吗?

生:它们体表被有鳞片,用鳃(gill)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fin)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来适应水中生活。

师:除去鱼类以外,还有哪些动物生活在水中呢?

生:举例说明。

师:组织学生看书,认识书中的各种水生动物。

质疑:1.腔肠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腔肠动物有哪些

2.软体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软体动物有哪些

3.甲壳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甲壳动物有哪些

生:表述交流(略)。

师:水中生活的动物有许多,它们都是水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质疑:发生赤潮或水华后,水生动物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各抒己见、慷慨陈词。

师:录像展示:烟波浩渺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涓涓流淌的小溪,原本都是水生动物的乐园。然而,人类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正在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大量水生动物死亡,甚至灭绝。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课堂小结

1.你了解了吗常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2.你明白了吗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结构特点。

3.你认同了吗水域环境的污染影响水生动物的生活。

结束语

在动物王国里,还有许多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它们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生活的请大家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

教学反思

在本节教学中,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人手,使学生通过观看各种水生动物的图片或录像片,对众多的水生动物有一个直观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探究活动,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现了在动中学的特点,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学习理念,这一点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学目标:

2、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在寻访调查活动中,尽量多的发现在附近活动的小动物,并能说出其中的一二种小动物的栖息地。

3、在寻访调查活动中能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做到不伤害小动物,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或附近)踏勘一块可供学生进行寻访调查活动的场地;像一个三年级学生那样地寻访调查一下,估计一下学生能发现哪些小动物,他们在活动中会碰到哪些问题,思考一下怎样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2、划定一个较小的范围,如一棵树、一个小花坛、一平方米草地,甚至是一个栽有植物的花盆,仔细观察一下这个范围里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做成卡片备用。

3、设计几种不同样式的简单的调查记录,必要时提供学生参考。

4、考虑一下学生在校园内外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开展寻访调查活动时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准备好教学对策。

一、引入。

1、研究动物的活动开始了。

先做个游戏性的测试:

☆一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来的是什么动物?

☆如果说“大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

☆如果说“小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

2、简要说说通常我们是怎样划分大动物和小动物的。

二、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1、九月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2、估计一下,或者猜一猜,在那棵大家都熟悉的校园里的树上(或者花坛、草地等),老师观察到哪些小动物?猜猜会有多少种小动物?

老师可以画一棵树或者贴一张事先画好的树,在大家的估计猜测中一张张地展示粘贴课前准备的自己所发现的小动物的卡片。学生能说出名称的展示卡片写名称的`一面,说不出名称的展示卡片画着小动物草图的一面。

3、附近还有哪些能找到栖息和活动着好些小动物的地方?如果进行一次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我们应该留意哪些地方呢?

☆我大概能观察调查到多少种小动物?

☆我们全班有多少同学能认真地完成这项寻访小动物的活动?

☆我们全班一共能观察调查到多少种小动物?请注意,这可不是简单的乘法或加法可以计算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发现了10种,另一人发现了11种,两人发现的种数并不是简单的和21种。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1、寻访活动的任务设置和寻访活动计划的讨论

☆主要任务:了解这个季节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其他任务:各小组和个人自己设置。

2、观察调查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的记录问题。

☆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的观察问题。

☆同学和老师提出的其他问题,例如:雌蟋蟀和雄蟋蟀,应记录为一种还是两种小动物……

四、寻访活动的准备(2)——注意事项。

1、寻访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

☆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

☆哪些小动物有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从安全考虑,我们的寻访活动需注意哪些事项,须作哪些规定?

☆假如我是只小蚂蚁……

☆我们的动物朋友,我们的动物邻居。

☆我们所观察的是一个生命体。和我们人一样,所有的生命体只有一个生命。

3、保护观察调查地的环境从学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开始。

五、作业。

教学建议:

1、本课是在教室里进行教学的,以谈话、讨论的形式进行,了解如何寻访小动物,寻访过程中应注意什么等,为课外的寻访做好准备。有的老师可能一看课题“寻访小动物”,认为是在室外上的课,上课一开始,便简单交待任务和注意事项,便迫不及待的带学生到室外寻访小动物。这样便误解了编写者的意图,对学生缺乏深入的指导,科学教育价值不大。

2、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上课学科,课外的考察、寻访活动缺乏必要的经验,教师可以加入到某一个小组参加他们的活动,以加强指导。

课题: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

1、能例举多种昆虫名称,认识一定数目的昆虫。

2、知道昆虫的主要特征,理解昆虫特征与环境相适应。知道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3、知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认识一些常见的节肢动物。

4、了解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并增强学生对有益昆虫的保护意识和对有害昆虫的防控意识。

5、了解生物多样性,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归纳昆虫的特点。

2、识别常见昆虫的翅。

教学设计思路:

1、本节课从美如画面的诗歌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找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明白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

3、通过了解昆虫的多样性,以及对昆虫特征上升到节肢动物特征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生物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学会分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让学生了解昆虫与人类、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从课堂理论走向生活实践,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

5、尽量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指导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努力完成新课标下师生双方新角色的转变。

6、通过学习中的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共处、合作互助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昆虫的知识。

教师——实物展示台,蝗虫形态图。

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b新课昆虫——动物界中的大家族

一,例举昆虫名单:分组讨论,小组提交一份昆虫名单。

提问,启发,分发答题纸,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所了解的昆虫名称。

从身边的常识性知识入手,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聆听评价,要求注意非昆虫。

二,看翅找昆虫。把昆虫名与所对应的翅连结起来。并试图与鸟翅比较。展示教材(八,上)p24的昆虫翅,提出要求。对常见昆虫翅的辨认,保持兴奋点,再切入翅对昆虫生活意义的认识。

三,昆虫的特征:(311132)阅读教材,讨论,解读密码,找出昆虫的主要特征。给“密码”,指导阅读,参与小组讨论。将昆虫特征数字化,既提高兴趣,又便于学生归纳记忆。

交流,聆听。评价,归纳,总结。强调昆虫特征怎样帮助昆虫适应复杂的陆地生活。

四,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对出现的非昆虫进行形态分析,找出它们与昆虫的相同之处。参与讨论,评价,归纳,总结,统一。对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五,知识延伸:

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首唐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师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很好。请同学们说出诗里都出现了哪些生物分别指出它们分属哪些类别

生:人——黄四娘,花——植物,蝴蝶——动物中的昆虫,莺——动物中的鸟类。

师:非常正确!关于植物和鸟类我们已进行过比较仔细地学习和探讨。而昆虫这个动物界的最大家族我们还未认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能介绍一下你们所知道的昆虫的知识吗

生:(七嘴八舌地)有翅膀,会飞,会跳,破坏庄稼,蝴蝶的毛毛虫会让人发痒……

师:哇,知道的还真不少!那,现在老师要请同学们分组写出你们所知道的昆虫名,看哪组写得又快又多又正确。

生:(分组讨论,书写)

二、新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展示学生所写昆虫名,进行肯定,并圈划出在几个小组中都出现了的“蜈蚣,蝎子,鼠妇,蜘蛛,虾子”等非昆虫类。)

师:同学们知道这么多!能不能说一说昆虫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有翅膀会飞,有脚会跳……

师:好!应该说多数昆虫会飞,对,因为它们有翅。那么,我们来帮下面的昆虫找找它们的翅。

(展示八年级上p24《观察与思考》中的翅,请学生将相应的昆虫名连接起来)

生:(完成连线,表达交流。)

师:(评价,学生参与,最后统一认识。)

师:“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经过我们的努力,终于帮昆虫们找到了属于自已的翅。请哪位同学告诉我:昆虫的翅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对它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昆虫的翅一般都比较薄,比较轻,与身体相比都比较宽大,可以让它们飞行。帮助它们寻找食物,帮助逃避敌害,帮助它们寻找配偶……

师:说得很有道理。昆虫的翅使它们具有了比一般陆生动物更为广阔的生活环境,帮助它们觅食,御敌,寻找栖息地,寻找配偶完成生殖活动等。

三、试图解决问题:

师:昆虫除了多数都具有翅这个特点外,还有没有与它们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其它特点呢?这里有一组密码:311132。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并结合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图,解读出这组密码,我们就归纳出了以蝗虫为代表的昆虫大家族的共同特征。

生:(阅读教材,看图,分组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老师一边启发一边评价归纳,统一)

3——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

1——头部有一对复眼

1——一对触角

1——一个口器

3——胸部有三对足

2——一般有两对翅。

师:非常聪明!愿同学们在今后中解出更多更复杂的生活学习密码!(逐一分析昆虫每个特征对环境的适应性,体现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昆虫不仅用发达的感觉器官和取食器官,灵活多样的运动器官来适应复杂的陆地环境,而且还有坚韧的外骨骼保护和支持柔软的身体,同时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例举学生生活中见过的蝉蜕)

四、进一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好!大家现在对昆虫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刚才为什么会把蜘蛛蜈蚣当作昆虫了吧。想一想前面学过的虾,蟹,探究过的鼠妇,生活中常见的蜘蛛等动物,看看它们有哪些方面与昆虫相似。

生:身体一节一节的,有触角,有口器,也有几对足……

师:很不错!来,我们依次把它们的相同之处归纳起来:

(1)身体分成很多节(叫体节);(2)体表都具有外骨骼;(3)足和触角都分节——所以,凡是具有这些特征的动物被称作节肢动物。(强调"节肢")

五、知识延伸:

师:通过讨论,大家对昆虫怎样适应环境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也初步了解了节肢动物的主要特点。最后再请同学们介绍一下昆虫等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看看我们该怎样与它们打交道。

生:(1)蝗虫危害庄稼。(2)苍蝇蚊子传播疾病。(3)许多昆虫危害树木。(4)菜粉蝶吃蔬菜。(5)昆虫的某些结构是人类的仿生研究材料,如它们的复眼,蜻蜓的翅痣等。(6)虾蟹可以作我们的高蛋白食品。(7)许多节肢动物是我们的实验研究对象。(8)生物防治。……

师:归纳得非常好,很能干。既然昆虫对我们有益处,也有害处,那么,我们就要在对昆虫有比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有益动物加以保护,让它们更好地为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对有害的动物进行防控,使人与动物、动物与环境相处得更加和谐友好。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课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使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的道理,促使学生了解、认识自然,学会与自然和睦相处。

3、本着教学条件的多样性、差异性,本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相对较少。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实物展示台的环节,均可用挂图代替。

4、利用体育彩票号码式的数字,将昆虫特征数字化,猜“密码”提高了兴趣,又增强了记忆效果。

5、注意使用了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第二单元动物

2.1寻访小动物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教学难点:知道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你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是什么吗?世界上最大的动物?

2、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世界上最小的鸟?(学生划书26页)

(二)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1、这些世界之最的动物在我们生活中不常见,那在这个季节,我们能在校园里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2、大家来讨论一下,刚才同学们说到的这么多动物,哪些我们是会看到的,哪些是不会看到的。

(三)寻访小动物

1、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呢?

2、在寻访小动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录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问题?(阅读书17页)

小结:用观察的方法是获得动物信息最好的方法,这个单元就请大家一起来观察小动物。

作业:课后寻找蜗牛并观察蜗牛的生活环境,把蜗牛的样子画下来。

2.2蜗牛(一)

科学概念: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颜色、身体构造等方面。蜗牛利用腹足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和推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做到不伤害小动物,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教学重点: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四、教学准备

蜗牛、放大镜、细线、玻璃、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上节课的寻访过程中你在校园里找到了哪些动物?是在哪个位置找到的?为什么在这些地方会找到这些动物?

2、我们之前猜哪些动物是会找到的,但结果找不到?为什么会找不到这些动物?

3、你们是在哪里找到蜗牛的?

(二)观察蜗牛

1、下面我们就来观察蜗牛,用什么工具才能把蜗牛观察清楚呢?

2、说说你打算怎样观察?

3、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4、请大家把你们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记录下来。

5、各小组交流发现。

6、介绍蜗牛各部分名称、螺线。

7、螺线转向左逆时针的,我们叫做左旋;螺线转向右顺时针的,我们叫做右旋。(学生划书18页)

8、不仅是蜗牛壳上的螺线有左右旋之分,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左右旋,好像男孩子头上的旋就有左右旋之分。

9、你们的蜗牛壳上有多少圈螺线?是左旋还是右旋的?

小结:今天你对蜗牛的哪些方面有了了解?

作业:下节课带蜗牛喜欢的食物回来。

六、板书设计

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

蜗牛的身体是波浪状前进。

蜗牛爬行时会分泌粘液。

2.2蜗牛(二)

科学概念:蜗牛对食物有选择,并采取独特的吃食物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获得在发现新的观察内容方面,尝试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方面,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方面的有益经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细节观察是科学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能与同学进行合作。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蜗牛的哪些方面?蜗牛身体有哪些器官?它是怎样爬行的?

(二)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1、你们都带了什么好吃的东西给蜗牛吃呢?

2、究竟蜗牛喜欢吃什么呢?它是怎样吃食物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观察。记得把你们有趣的发现记录下来啊。

3、学生观察、记录、汇报、交流。

4、现在你知道蜗牛喜欢在树叶间活动的原因了吧?

5、虽然蜗牛的嘴很小,但是嘴里面却有25600颗牙齿,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三)蜗牛的应激反应

1、蜗牛整天背着一个壳有什么作用呢?

2、在什么情况下蜗牛会缩进壳里?

3、怎样才能使蜗牛重新从壳里伸出来呢?

小结:关于蜗牛你还有什么想研究的?

作业:下节课带蚂蚁回来。

2.4蚂蚁

科学概念:蚂蚁与蜗牛的身体都不相同,但也有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设计实验的方法研究动物的习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蚂蚁、放大镜、记录本

有一种小动物经常在我们身边出现,它就是蚂蚁。你知道蚂蚁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吗?下面请大家把蚂蚁画下来。

(二)观察蚂蚁

1、蚂蚁究竟是什么样的,看来还是要去观察才知道。蚂蚁可不像蜗牛那样乖乖的让你观察,它会爬来爬去,怎样才能观察清楚呢?这就要考考大家的智慧了。观察过程中同样要有记录。

2、学生观察、记录、汇报、交流。

板书:头:一对触角、一双眼睛、嘴巴

身体胸:三对脚

腹部较大

(三)比较蚂蚁和蜗牛的异同

1、下面请大家比较一下蜗牛和蚂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用图表示出来。

2、学生比较、交流。

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蚂蚁的哪些方面?

作业:下节课各组把小动物带回来。

头:一对触角、一双眼睛、嘴巴

2.5我的观察研究

科学概念:能够观察和了解周围的小动物。

过程与方法:会用多种方法观察和研究小动物,记录和描述也会用多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继续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会用多种方法观察和研究小动物。

教学难点:记录和描述也会用多种方法。

各种小动物、记录本

(一)观察小动物

1、这个单元我们观察了蜗牛、蚂蚁,我们了解蜗牛和蚂蚁的哪些方面呢?

2、今天大家带来的这些小动物在这些方面又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

3、学生观察、记录。

(二)报告会

1、各小组汇报发现。

2、评出最佳观察发现小组。

(三)研究记录

1、我们来看看别人是怎样对动物进行观察研究的。

2、学生阅读书31页。

小结:每种动物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与它们的生存环境有关。请大家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小动物。

一、教学目标:

2、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前提出问题,尝试解决观察活动中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

3、掌握一些探寻小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方法,知道不同的动物要用不同的观察方法。

4、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不伤害小动物的意识,获得关于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方面丰富的直接认识。

二、教学准备:

1、每位学生一面放大镜。

2、有关校内某棵大树附近的动植物的种类、数量的卡片。

3、选择好校内一些可供学生寻访调查的场地。

三、教学过程

(一)迷语导入

1、同学们,我们研究动物的`活动开始了,老师这儿有一个关于小动物的迷语,猜猜它是谁?

2、出示迷语: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著名。

3、说说七星瓢虫是怎样的动物?

(迷语导入,既能迅速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迷语本身又是一种十分精妙的描述,迷语中隐含着有关动物形状,生活地点等描述,对后继的学习活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九月里,能寻访到哪些小动物

1、七星瓢虫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九月里,我们如果去寻访小动物朋友,估计你能找到哪几种小动物?

2、在校园中的那棵大树附近,老师去拜访了几位小动物朋友,猜猜老师找到了哪些小动物?

3、学生猜测,教师出示相应的卡片,猜到的挂在树的相应的位置上。

4、想一想,我们校园内还有哪些可以栖息和生活着小动物的地方?

5、今天,我们要到校园去拜访小动物,每组选择一个地点,估计一下:l1.你大概能观察到几种小动物?2.我们全班同学能观察到多少小动物?

(三)寻访活动准备

1、寻访小动物的活动中,我们可能会碰到野蜂,这样的情况要求我们注意什么?

2、我们对自己的活动,还有哪些要求吗?

3、出示:寻访活动中注意安全

关心和爱护小动物

保护观察调查地的环境

4、你曾经看到过的动物有哪些?想一想,观察、记录中可能还会碰到什么问题?

1.一些很难靠近的动物我们该怎样观察?

2.细小的动物观察时可以用放大镜?

3.不知道名称的动物该如何记录?

(四)活动——寻访校园内的小动物分工合作,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寻访活动

(五)交流展示寻访活动的收获

1、寻访到了哪些小动物?

2、展示观察记录并作指导。

3、寻访活动中,我在哪个方面做的最好。

(六)作业

学情分析:本节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在自主操作、交流后,学生真正体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用除法表示和计算“谁是谁的几倍”就水到渠成了。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会利用学具摆出或画图形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倍”有关的简单的生活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倍”的意义。

教具:课件、绿色小棒和红色小棒(学具)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好,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大自然里看一看小动物。

出示情景图,观察:你都认识这些快乐的动物吗?(学生自由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一)统计。

1、数一数图上各种动物分别有多少只,并填在表格里。

2、汇报。采取提问个别同学、集体回答、拍手、搭肩等形式说出动物的只数。(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

(二)摆一摆、圈一圈(猴子和鸭子),认识“倍”。

1、用绿色小棒代替猴子摆出猴子的只数,用红色小棒代替小鸭摆出它的只数。(学生摆,师巡视指导)

2、交流:你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这样摆?

生:我是这样摆的:摆3个绿棒,再摆6个红棒(3个3个摆)

师:为什么3个3个摆呢?

生:是为了和上面的1个3对照的。

3、师板书,画线代替猴子和小鸭

师问:6里面有()个3

生:6里面有(2)个3

师:1个3就是3的一倍,2个3就是3的两倍,3个3就是3的3倍……

4、总结:6就是3的(2)倍(多提问几位学生,同桌互说)

(三)摆一摆、圈一圈(小松鼠和小鸟),加深理解“倍”

1、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摆出小松鼠和小鸟的只数(学生用学具摆,教师巡视指导)

2、集体交流

3、总结

12里面有(6)个2

12是2的(6)倍

(四)学生自己练习摆小松鼠和小鸡并总结

(五)学生静息,教师根据板书总结

(六)练习

1、10是2的倍

(1)、先用学具摆

(2)、说出答案并列出算式

(3)、为什么这样列算式?(10里面有5个2)

(4)、强调“倍”的意义

2、9是3的倍,并列算式

3、14是2的倍

(七)、总结

求倍数关系,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我们可以用图形和除法算式两种方式来表示“谁是谁的几倍”。

三、巩固提高

1、做课本:做一做、说一说(先自己做,再集体交流。教师个别辅导)

2、做:练一连第2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在学习中有收获吗?

五、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3题。

快乐的动物(“倍”的意义)

鸭子6只松鼠2只孔雀1只

猴子3只小鸟12只小鸡8只

猴子○○○3

鸭子○○○○○○6

6里面有(2)个3

6是3的(2)倍

作业:数册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家鸽骨骼模型、薄纸、蝗虫的外型模型、flash课件。

一、教师讲述导入

师云霄h新课。

二、介绍鸟类的种类及飞行对鸟类生活的意义。

三、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计划。

4、得出结论

师:你所观察到的当地常见鸟类有哪些?

师讲述:全世界现存鸟类约有156个科,9000余种,我国有81个科(占51.9%),1186种,占世界鸟类总数的13%,就鸟的种类而言,巴西有种,秘鲁有1678种,哥伦比亚有1567种,我国紧接其后名列第四,比多鸟的国家——印度还要多,超过整个欧洲、整个北美洲、是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国家之一。除了少数的鸟不会飞行之外,绝大多数的鸟都善于飞行。

师问:飞行对鸟类生活有何意义?

师展示几种鸟的飞行姿态。

提问:迁徙的鸟可飞越千山万水,甚至能从北半球飞到南半球。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呢?

师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你的假设是什么?

师讲:假设作出后,要通过设计实验来检验。

师问:我们怎样设计实验呢?

师启发引导:实验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探究鸟为什么能飞行,可以有多种方法,观察鸟的形态结构是否具备适于飞行的特点,不失为一种直观而且简便易行的方法。

师:展示有关鸟的外形、翼和羽毛、胸肌、骨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提示的问题(多媒体呈现),巡视、引导。

1、鸟类的体形是怎样的?与飞行有什么关系?

2、鸟类在飞行中起主要作用的羽毛及其特点,排列是彼此重叠还是相互间留有空隙?为什么?鸟的翅膀呈什么形态,与飞行有什么关系?

3、鸟的胸肌与其它部位的肌肉相比,发达程度如何?

4、鸟的骨骼有何特点?从胸骨特点与其上附着的肌肉联系起来考虑,你会作出怎样的推测?

师讲述:假设不能全通过观察来检验,除了观察、调查、动手实验外,阅读分析已有的资料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师展示课本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鸟类除形态结构外与飞行相适应的其它特点。

师讲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除了有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的适应外,还有生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适应。

师:通过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针对学生归纳情况适当补充。

脑海中浮现昆虫、鸟、蝙蝠等会飞行的动物。

生答:家鸽、燕子、麻雀、喜鹊、乌鸦、斑鸠、鹦鹉、猫头鹰、老鹰、锦鸡等。

生答:扩大活动范围,利于觅食和繁殖后代。

生:观察、思考、讨论

生答:与其身体结构特点有关。

生进行探究

生观察、讨论,作出假设:体重轻、有翅、肌肉发达……

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制定计划。

生:观察、讨论提示的问题。

生答:1、流线型的体形,可减少空气阻力。

2、正羽,呈桨形,羽轴硬,羽片呈平面;羽毛排列彼此重叠可扇动空气;鸟翅宽阔呈现扇面形,可扇动空气产生飞行的动力。

3、胸肌很发达,占体重比例大。

4、骨骼很轻,很薄,胸部的骨很突出;胸骨突出可附着发达的胸肌,可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生答:1、鸟类消化、吸收、排便都很迅速;

2、心脏发达,心跳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的功能强;

3、有独特的气囊,可帮助呼吸。

生归纳:流线型的体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胸肌发达;胸骨突出,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便都很迅速;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输氧能力强;体内有气囊,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供氧充足。

让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考察学生对鸟类了解的情况。

让学生了解世界及我国鸟类种类的状况以及飞行对鸟类生活的意义。

培养学生作出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制定实验计划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训练学生查阅分析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描写鸟类的诗句。

适当补充我国珍稀特产鸟类。

鼓励有创意的设想。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对独到的见解和少数的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激励,及时发现学生闪光点。

点拨、提示。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出肯定和赞扬。

空中飞行的动物

一、鸟的种类及飞行对鸟类生活的意义

1、鸟的种类

全世界约有9000多种,我国有1186种,占世界鸟类总数的13%,

是世界上鸟类种上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2、飞行对鸟类生活的意义:扩大了活动范围,利于觅食和繁殖后代。

二、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一)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计划:观察、调查、动手实验、查阅分析资料;

4、得出结论;

5、表达和交流;

(二)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

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一、教学背景及设计理念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首先的希望是走出教室,到真实的环境地中去探究,去发现,且迫切希望他们自己的“观察研究活动”得到肯定,得到鼓励,得到指导,得到帮助,对于和小动物们的相处,孩子们是有经验的,且在我们的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在平时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玩过小动物,但他们的活动是无意的,不随意性十分明显,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上,对“怎样去观察”这样的问题,缺泛必要的思考。

《寻访小动物》一课用三个活动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这个话题着重于帮助孩子们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周围小动的经验和认识,发现自己平时与小动物玩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第二个活动“想想观察和调查方法”在第1个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启发孩子们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也对孩子们实地观察,调查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回忆、想象的过程中隐含了对“观察、调查活动注意事项”的适当思考。

基于以上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寻访小动物》一课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实地观察探究,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寻访,有意识开展自己活动,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以一个个连续有结构的活动为主线,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促进学生在实地寻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有关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对“新”的寻访活动过程产生深刻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准备:

1、同学们,我们研究动物的活动开始了,老师这儿有一个关于小动物的迷语,猜猜它是谁?

2、出示迷语:

身体半球形,

背上七颗星,

棉花喜爱它,

捕虫最著名。

5、今天,我们要到校园去拜访小动物,每组选择一个地点,估计一下:

你大概能观察到几种小动物?

我们全班同学能观察到多少小动物?

4、提出活动要求,出示小动物观察记录表:

发现地点

观察到的动物

名称()

观察到的小动物有()种

三年级()班()小组

5、你曾经看到过的动物有哪些?想一想,观察、记录中可能还会碰到什么问题?

一些很难靠近的动物我们该怎样观察?

细小的动物观察时可以用放大镜?

不知道名称的动物该如何记录?

(四)活动——寻访校园内的小动物

分工合作,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寻访活动

1、寻访家的附近有哪些小动物。

2、完成寻访的记录表1份。

第七小学秦艳导言:同学们,首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都到过哪些地方?(生回答)就说到这儿,看来咱们同学们到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不过老师知道有一个地方大家肯定没去过。...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前滚翻动作身体的着垫顺序,85%的学生能正确的运用该技术动作,做到团身滚翻圆滑、上下肢协调配合。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练习,学练结合,发展力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

活动内容:《照镜子》活动目标:1、学习保持衣着整齐的方法。2、知道穿戴整齐能使自己感到舒适,也给他人带来愉悦。活动重点:学习保持衣着整齐的方法。...

教学目的:1.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2.借助文中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本课我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从教学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教材分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各样化学变化,总结化...

学习阶段:水平三学习目标: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运动能力弱的同伴。学习内容:跳短绳学习步骤:一、分组活动,充分准备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常规训练2、组织学生分组跳长绳。3、组织学生自己做柔韧练习。...

1.与非(l)的主要特性金属具有很多共同的物理性质。例如,常温下它们都是固体(汞除外),有金属光泽,大多数为电和热的优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THE END
1.小学英语ppt课件《动物》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dog,dog,小学英语ppt课件动物,小学英语ppt课件动物,小学英语ppt课件动物,rabbit,rabbit,monkey,monkey,(,B,),(,D,),(A ),(F ),(C ),(E ),A rabbit B dog C panda,D cat E duck F monkey,(B )(D...http://m.zhuangpeitu.com/article/252147637.html
2.小动物PPT免费下载小动物PPT课件,小动物PPT模板,PPT素材,PPT背景图片,PPT免费下载。https://www.1ppt.com/tags/2106/
3.小动物介绍PPT模板小动物介绍PPT模板下载熊猫办公网站共为您提供61个小动物介绍设计素材以及精品小动物介绍PPT模板下载,汇集全球精品流行的小动物介绍PPT完整版模板,下载后直接替换文字图片即可使用,方便快捷的不二选择。https://www.tukuppt.com/pptmuban/xiaodongwujieshao.html
4.参观动物园课件.ppt该【参观动物园课件 】是由【glfsnxh】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参观动物园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二期《阅读作文》二年级...https://www.taodocs.com/p-966900614.html
5.中班科学课件《小动物过冬》优秀PPT课件+教案+教具图本课关于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小动物过冬》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课件,幻灯片一共7页,含教案,欢迎下载!讲述故事《小动物过冬》,看一看故事里的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幼师OK网长期更新幼教资源,欢迎收藏!点击下载此课件(1000+下载) 优质课详情 资料列表:课件+教案+图片 本课无公开课视频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https://www.youshiok.com/video/2224
6.免费2017秋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2节《线形动物和...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免费2017秋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2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ppt课件含教学反思设计教材分析学案教案说课稿案例2017秋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2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ppt课件1、多姿多彩的线形动物2、蛔虫的生活:4、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1)身体。(2)消化...http://www.ychedu.com/QTZY/MFKJ/BNJKJ/581324.html
1.动物的运动小学课件(精选12篇)篇2:小学动物课件 设计意图: “教孩子记住十个问题,不如引导他们自己思考一个问题。” 《纲要》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幼儿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激发幼儿探索的激情,是培养幼儿探索能力的前提。因此,应该开展多种适合幼儿探索的内容、方法、组织...https://www.hrrsj.com/jiaoxuesheji/kejian/850391.html
2.动物课件ppt专题模板动物课件ppt图片素材下载我图网动物课件ppt专题为您整理了407个原创高质量动物课件ppt图片素材供您在线下载,PSD/JPG/PNG格式动物课件ppt模板下载、高清动物课件ppt图片大全等,下载图片素材就上我图网。https://so.ooopic.com/search-b6afceefbfcebcfe707074-54-0_0____0_ooo_0_1_.html
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动物1.播放小动物课件,请幼儿介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 师:人们有这么多好的过冬办法,那你们知道小动物们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是怎样过冬的吗?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小动物,你们来介绍一下你认识的小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吧。(播放课件,幼儿根据日常观察和搜集的知识进行自由回答) ...https://www.ruiwen.com/kexuejiaoan/7217532.html
4.《动物分类简介》课件通过这个课件,我们将探讨动物分类PPT的定义、目的、历史、等级、方法、意义和挑战动物分类的定义科学分类1动物分类是指根据动物的共同特征和进化关系进行的科学分类体系规范与组织2它提供了一种规范和组织动物界的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动物动物分类的目的识别和命名研究和保护12分类系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命名...https://www.yxfsz.com/view/1724949882500911106
5.认识动物PPT认识动物ppt模板下载绿色可爱卡通风认识小动物知识介绍PPT世界动物日 立即下载 在线修改 内容型 黄色卡通认识动物课件PPT模板幼儿园课件 立即下载 在线修改 彩色卡通认识动物PPT课件模板 立即下载 在线修改 蓝色儿童卡通认识动物教学幼儿园小学课件说课PPT模板 立即下载 在线修改 绿色保护濒危动物宣传PPT课件世界动物日 立即下载 在线修...https://www.51miz.com/so-ppt/1549588.html
6.《动物幼儿园》教案15篇2、动物课件PPT。 3、展板,贴有小动物的图片。 4、塑封的小动物影子图片。 教案过程: 一、分享交流,再现经验 1、宝贝,你喜欢哪个动物宝宝?为什么呢?(幼儿发表自己的的想法,如:小猫,追问:你喜欢小猫什么呢?) 小结:动物宝宝很可爱,还有很多的本领呢。 https://m.yuwenmi.com/jiaoan/youeryuan/3388874.html
7.《动物的一生》教案课件美教网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案、课件, 新学期即将开始,为方便广大小学科学教师能及时备课,小学科学教学网及时整理了原创的三下年级三个单元的教学设计、配套课件等,免费共享给全国的科学教师使用。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以观察蚕卵为例,让学生对生命的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知识...https://www.hxzzy.cn/1120.html
8.小班科学动物教案20篇2、幼儿观察图片上的动物,并说出动物的名称。 3、幼儿思考帮助动物们的方法,用互动桌中托拽的方法找到动物最爱吃的食物 4、幼儿使用操作食物材料给动物喂食。 5、幼儿积极与教师互动说出动物最喜欢吃的食物。 出示课件图片2出示课件图片2出示课片图片,3,4,5,6互动桌出示操作材料出示课件图片7 ...https://www.unjs.com/jiaoan/qita/20230314191736_6658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