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育率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ZhangDongmin
(Xi'anTechnologicalUniversityEconomics&ManagementSchool,Xi'an710021,China)
Abstract:TheresearchmeasuresthescaleoftheonlychildofShaanxi,combiningwithbirthpattern,birthideachangeandchildbearingagepopulationscalechange,forecastsfertilityratechangetrendofShaanxi.Thestudyshowedthatthefirstbatchofonlychildrenhasenteredtheparitypeak;underpolicyof"doubleonlychild"canbeborntwochildren,thetotalfertilityratewillcontinuetoslowlygrow;"twochildrenpolicy"andthefluctuationofthepopulationofchild-bearingagetogetherformthefourthbirthpopulationboom,sothebirthcontrolwillwelcomethenewchallenge.
关键词:独生子女二孩政策生育模式生育意愿生育率
Keywords:onlychild;twochildrenpolicy;fertilitymode;childbearingwilling;fertilityrate
0引言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陕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出生率从1978年的17.24‰下降到2009年的10.24‰,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0.32‰下降到4.00‰,累计少出生1200多万人。
虽然陕西省已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以下两方面问题。首先,《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夫妇双方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二孩。陕西省独生子女大量出现于80年代以后,现在这些独生子女已陆续开始进入法定婚育年龄。其次,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口现在已陆续进入婚育期,今后10年内育龄妇女将以每年2万人左右的速度增长。专家认为,如果低生育反弹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陕西省人口数量控制的目标将面临被突破的危险。
本研究以陕西省人口生育率为研究对象,在测定陕西省独生子女数量的基础上,结合生育模式、生育观念转变和育龄人口规模变动情况,预测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间陕西省生育率变动趋势。
1模型构建与测算
1.1模型构建为预测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间的生育水平,现以2000年五普以来生育模式为基础,调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结合育龄人口结构变动信息,对2010-2025年生育率进行预测。
本研究采用反算法,不直接预测生育率发展趋势,而是通过对每年新生人口规模的预测反算出生育率水平。
1.2参数设定
1.2.1生育意愿测定近些年,我国曾多次对部分地区进行青年人生育意愿调查。2006年,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成年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正在提高。如果不考虑计划生育政策,他们希望生育的孩子数平均为1.46个,半数(50.1%)的受访者表示想生二胎。
1.2.2生育模式预测马瀛通等创建的递进生育率分析方法不仅克服了常规生育水平、生育模式分析的缺陷,而且分孩次递进生育率的定义及其计算过程中都运用了队列的概念,计算结果更贴近实际生育过程,有利于实际生育水平研究,有利于生育政策及其后果分析。因此本研究采用分孩次递进生育模式的方法,分析陕西省育龄妇女生育模式的变化。
1.2.3测算结果
观察测算结果中各项出生率指标的变化趋势(见表1)发现,粗出生率和一般生育率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后降;总和生育率的变化趋势为持续上升。2009-2014年粗出生率和一般生育率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粗出生率由2009年的10.94‰增长至2012年的12.92‰,年均增长率为5.70%;一般生育率由2009年的39.67‰增长至2016年的48.34‰,年均增长率为2.86%。2015年后这两种生育率均较快速度下降,截止2025年粗出生率下降至7.52‰,一般生育率34.06‰。总和生育率的变化趋势为持续缓慢增长,由2009年的1.376‰,上升至2025年的1.414‰,年均增长率0.17%。
2结论
2008年起陕西省进入第四次生育高峰并将持续十几年。本研究在测定陕西省独生子女规模与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生育模式、生育观念转变和育龄人口规模变动等情况,预测陕西省生育率变动趋势,研究发现:陕西省第一批独生子女已进入婚育高峰期;在“双独”可生二孩政策的作用下陕西省总和生育率将持续缓慢增长;“双独”二孩政策和育龄人口波动的合力形成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因此人口计生将迎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郭志刚.从近年来的时期生育行为看终身生育水平[J].人口研究,2000,(01).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开发;合作优势
区域旅游合作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是跨行政区域的,如中部六省、长三角等大区域的打破行政界线的研究,虽然有些已经在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只有先搞好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合作才是跨区域合作的基础。因此,本文针对河南省的旅游业现状,结合行政区域内合作的问题,具体来探讨河南省省内的旅游合作模式,为中部崛起中的中部旅游合作奠定基础。
一、合作开发现状
河南作为旅游大省,具有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天然资源优势,政府也已注意到它的重要性,早在“九五”期间就已提出了打造“三点一线”(郑州、洛阳、开封及三门峡沿黄河旅游线)的战略,在“十五”期间“三点一线”基本形成。2006年河南省旅游局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将“三点一线”,延伸到“一心、两带、五区、六板块”(“一心”即全局性发展核心――郑州;“两带”即以郑、汴、洛为主的沿黄河旅游发展带和京广、京珠沿线旅游发展带;“五区”即嵩山文化旅游区、南太行山山水生态旅游区、伏牛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桐柏―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和豫东平原文化旅游区;“六板块”即豫中、豫西、豫北、豫东、豫南及豫西南六大旅游经济板块)的全省范围的区域旅游合作。
二、合作的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二)政府的支持与推动
近年来,河南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业十分重视。2002年6月,河南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沿黄河旅游线这“三点一线”的决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2005年10月和2006年8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分别召开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系统解决了长期困扰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思想认识、发展定位、工作措施、目标任务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在河南旅游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河南成功举办中部旅游交易会暨中部崛起旅游论坛;组团赴俄罗斯及欧洲其他国家开展宣传促销活动,促成郑州―首尔航线的开通,并组团赴韩国宣传促销。2006年底,全省旅游部门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通往景区的道路上竖起了1734块旅游标志牌,引导自驾游,成为宣传河南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中部崛起创造契机
促进中部崛起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政府做出的统筹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中部崛起,旅游先行,旅游业的发展正在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力量。河南作为中原腹地,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及旅游资源优势,为它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成为首当其冲的受益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促进中部六省崛起这个大背景下,2006年3月17日至19日,由国家旅游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中部(河南)旅游交易会暨中部崛起旅游论坛”在郑州召开,此次会议的召开,无疑会为河南区域旅游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四)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河南省地处中原,交通运输条件优越。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省会郑州位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处,是亚欧大陆桥东端最大的客货转运站。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公路干线有106、107、310等国道。洛阳―郑州―开封、北京―郑州―漯河高速公路已建成,许昌―漯河、许昌―平顶山、三门峡―洛阳、开封―商丘也已列入建设计划。
三、合作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的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强调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大、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产业部门、大企业或区位,使这些“增长极”形成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同周围区域形成一个“势差”,通过市场经济机制中的传导媒介力量带动相邻地区共同发展。这一理论已被我国理论界普遍接受,并已应用到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实践中。
(二)“点―轴”理论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点―轴”模式是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比较显著呈带状分布的区域结构的抽象。“点”是各级旅游中心地,对各级区域旅游发展具有带动作用;“轴”是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地而形成的旅游廊道及产业带。从初期的较孤立的数个中心地,逐步发展为具有一定空间网络结构的发展轴线。
(三)“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模式的常用模式。“核心―边缘”结构通过建立旅游廊道、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界限的束缚,实现资源―产品―市场共轭耦合,形成多级圈层结构,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由核心向边缘的渐降次序,而区域整体水平高,竞争力强。
四、合作开发的战略构想
针对河南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存在问题,结合河南省旅游资源特色,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广阔的旅游市场为目标,以中心旅游城市为龙头,以旅游产品为纽带,整合河南省旅游资源,以“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理论为基础,围绕“十一五”河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一心、两带、五区、六板块”的规划要点,笔者提出了河南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点―轴―圈协同推进”战略构想(如图1)。
所谓“点―轴―圈协同推进”战略是以郑、汴、洛三市组成的核心点为中心,以沿黄河旅游发展带和京广、京珠沿线旅游发展带两条旅游带为轴线,以中原城市群和五大特色旅游区两个圈层为延伸面,结成的由点及面、层层推进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圈层结构。通过点、轴、圈将河南省主要旅游城市连成一片,由点到面,逐层展开,协同推进,形成一个统一的大旅游整体。
(一)“郑、汴、洛”核心辐射
拥有3500年历史的商代古都郑州,以及它东边的七朝古都开封,西边的九朝古都洛阳,历史上均极尽繁华和荣耀,成为中华文明在一定时期的象征。此三点位于我国东西部旅游发展的结合部,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协调配套,旅游重点区域的优势十分明显,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连接历史,又连接未来;既牵动龙头,又辐射中原;既促进旅游,又带动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并且已有的“三点一线”的旅游合作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二)水陆两带连结四方
沿黄河旅游发展带自西向东连接了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商丘、濮阳六个河南省重点旅游开发城市,而京广、京珠沿线旅游发展带则自北向南贯穿了安阳、鹤壁、新乡、焦作、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九个旅游开发城市,两条旅游发展带通过水陆两路连通了河南省全省范围内大部分的旅游开发城市,使河南的旅游城市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连接贯通的旅游网络。
(三)中原城市群众星闪耀
(四)特色精品旅游区协同开发
五个特色旅游区为以安阳为中心的豫北旅游区,以商丘、周口为中心的豫东旅游区,以信阳、驻马店为中心的豫南旅游区,以三门峡为中心的豫西旅游区,以南阳为中心的豫西南旅游区。五个旅游区分布于河南省的五个方位,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交相辉映,比如豫北旅游区的殷商古文化群、豫东旅游区的商业文化和祖根文化、豫南旅游区的“红”“绿”旅游资源、豫西旅游区的黄河文化、豫西南旅游区的三国文化等。各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组合性好,且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利于区域内协同开发旅游产品,创旅游精品品牌,增强旅游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具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天然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联合开发河南的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河南的旅游精品品牌,促进河南区域旅游合作第二圈层的形成。
1、赵保生.河南旅游资源特色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2、王庆生,许韶立.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地理,1996(3).
3、薛莹.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1.
[关键词]水稻种植稻曲病发病规律防控技术
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在世界各地水稻主产区广泛发生。我国部分稻区又称绿黑穗病、青粉病、谷球病、黑球病等,因其常在风调雨顺、气候适宜水稻生长结实的年份发生和流行,所以有的地方又称其为“丰收病”。最近几年,水稻稻曲病在安徽省水稻主产区发病呈现高发趋势。随着田间化肥施入量和水稻品易感品种大面积种植,稻曲病的危害日益严重。稻曲病逐渐成为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因此,分析水稻稻曲病发病规律,才能采取有针对性措施预防该种疾病的发生。
1水稻稻曲病发病症状和流行特点
1.1水稻稻曲病发病症状
稻曲病是水稻生长后期在穗部产生危害的一种病害,主要是危害穗部的谷粒,发病较轻时在穗部会有1-5粒受危害谷粒,发病严重会导致整个穗部受危害。受危害的谷粒比正常的谷粒大3-4倍,谷粒外表被病菌丝包围,颜色呈现橙黄色,后期逐渐变为墨绿色。谷粒表面初期比较平滑,后期逐渐变得粗糙,在谷粒上分布了很多絮状物,这就是病菌厚垣孢子。
1.2流行特点分析
2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分析
2.1水稻品种之间抗性差异明显
2.2气候环境是导致水稻感染稻曲病的直接因素
2.3田间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水稻抗性降低
2.4水稻定植密度过大,加重了稻曲病的危害程度
水稻在定植之前,应该根据水稻的品种、种植地立地条件以及气候环境综合确定定植密度。定植密度过大,在水稻生长中后期,田间叶子过多,郁闭度较高,通风效果较差,很容易引起和加重各种疾病发生。一般情况下,每公顷水稻基本苗在30-45万株以上的稻田稻曲病发病呈现加重趋势。定植密度过大导致田间小气候环境发生改变,形成了稻曲病容易发生的适宜温湿度环境,造成了稻曲病发病严重。
3稻曲病防控措施分析
3.1选择高抗病水稻品种
选择高抗病水稻品种是防治稻曲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水稻稻曲病发病比较严重地区应该选择早熟或者中早熟水稻品种,避免种植晚熟水稻品种或者易感病水稻品种。一般散穗型、早熟品种发病较轻;密穗型、晚熟品种发病较重。此外,水稻品种的选择还应该结合气候环境,保证水稻孕穗期到抽穗期尽量错开稻曲病的高发期。
3.3做好种子处理工作,降低病源的初期侵染
在播种前做好选种工作,将水稻中瘪粒和病虫害粒去除,然后做好晒种工作,提高种子的吸水能力。在播种前做好药剂拌种工作,可以选择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者选择使用25%的史百克乳油2000倍液浸种24小时,清除种子上病菌,同时对防治水稻苗期的病害有一定作用。此外,对于已经发病的田块应该及时处理稻草,降低田间病原菌数量。
3.4科学进行田间管理
避免在发病田间连续种植水稻或者进行制种,早期发现病粒应及时摘除,重病田块收获后进行深翻,以便菌核和曲球在土中腐烂,春季播种前,清理田间杂物,以减少菌源。秋季应该深耕种植地,做好晾晒工作,合理灌溉,大田管水按水稻生长需水特性进行科学管水,即浅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苗够晒田,寸水促穗,湿润壮籽。在孕穗期到抽穗期应该减少深灌溉次数,采用浅灌溉和干湿交替的方法提高水稻根系的活力,进而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在肥料使用方面,要结合水稻品种的特性以及土壤的肥力情况,正确合理的施入肥料。施肥应该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控制好氮肥的施入量,增施磷肥和钾肥。合理控制好穗肥,在肥料品种上,应该做到氮肥、磷肥和钾肥科学施用,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最终降低病害发病危害程度。
波士顿矩阵是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1970年开发的一种分析规划产品组合的方法,常用于业务投资组合的分析。其特点是根据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把组合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明星市场、金牛市场、问题市场、瘦狗市场。根据各市场所处状态实施相应的战略加以调整,以实现市场整体的合理发展。近年波士顿矩阵分析法被扩展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本文基于波士顿矩阵法,尝试对河南省区域旅游市场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提出河南省区域旅游市场发展应首先构筑核心区域,以核心区域辐射带动全省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一、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二、波士顿矩阵模型及其构建
波士顿矩阵模型及其变化图如图2(作者绘制)。其横轴代表市场占有率,纵轴代表市场成长率。4个象限分别为明星市场、金牛市场、问题市场、瘦狗市场。从成长率和占有率的高低来看,明星市场是双高,主要采取发展战略;金牛市场是高占有低成长,主要采取维持战略;问题市场是高成长低占有,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发展战略或放弃战略;瘦狗市场是双低,采取放弃战略。波士顿矩阵是一个不完全的循环系统,因为瘦狗市场处于“双低”状态,在无望的时候是无法实现转移的,最终要被淘汰。而其他三个市场则至少有“一高”,因而具有实现转移的基本条件。
如图2的变化图,一般情况下,一个市场的兴起会在初期阶段实现较高的成长率,而其市场占有率是低的。依据波士顿矩阵,其会是位于问题市场。如果是发展前景看好的问题市场,在实施一定的促进措施后会实现市场占有率的增长,从而进入明星市场。如果是没有发展前途的问题市场,随着成长率的降低,其将下降到瘦狗市场。而明星市场在高成长的同时,其市场占有率也会逐步稳固。市场成长率达到一定的限度后会逐渐的降低,随之而来的是进入高占有率低成长的金牛市场。金牛市场凭借其高市场占有率将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现金收获阶段,从而可能为其他市场的发展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当金牛市场的市场占有率稳定r,如果出现新的增长点,会随着市场成长率的增加而返回明星市场。如果其市场占有率处于下降阶段,会随着新增长点市场成长率的提高而进入问题市场。如果没有新的增长点,其市场占有率会随着市场成长率的降低而下降,从而萎缩至瘦狗市场。瘦狗市场如果出现新的增长点,随着市场成长率的提高其将有可能返回问题市场。如果没有新的增长点,其将会被淘汰。
市场顺利稳定发展的关键是避免进入瘦狗市场。明星市场份额充足显示的是市场发展前景看好,金牛市场份额充足显示的是资本市场有一定的实力。问题市场份额充足显示的是市场发展初期阶段的不稳定性。
波士顿矩阵的扩展应用,首先是确定其纵轴和横轴,也就是选取判断指标。其原本用于产品组合的分析,纵坐标使用市场成长率,横坐标使用市场占有率。应用于其他研究领域时,就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本文将各城市旅游总收入的成长率代替市场成长率,作为纵坐标;将各城市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率代替市场占有率,作为横坐标。波士顿矩阵将10%作为市场成长率的分界线,选择1作为市场占有率的分界线。很显然,这个标准并不一定适合其他领域的研究。分界线的确定可以使用平均值法、坐标散点法、综合法。本文使用平均值法来确定分界线,即各城市旅游总收入的平均值作为市场成长率的分界线,各城市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率的平均值作为市场占有率的分界线。以两条分界线的交点作为参照点将波士顿矩阵模型划分为四个象限。出于制图的方便,这里以A代表明星市场、B代表金牛市场、C代表问题市场、D代表瘦狗市场。
本文数据是根据河南省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统计年鉴作者汇总所得。选取2013-2015年数据。数据计算的结果如表2,然后使用Excel软件绘制了2014-2015年各城市旅游市场发展态势图。
三、河南省区域旅游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一)明星市场
2014年位于明星市场的有洛阳、郑州、三门峡。这3个城市的旅游市场处于高成长高占有率的阶段。洛阳作为千年古都,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其在河南旅游市场拥有核心地位。郑州作为省会,其旅游市场占有率远高于其他城市。其旅游市场处于相对成熟期,所以市场成长率不是很高,在略高于平均线处进入了明星市场。三门峡的市场成长率和占有率均接均线,其位于明星市场的实力略显微弱。2015年位于明星市场的有洛阳、安阳、开封。洛阳的核心地位没有动摇,市场高成长率高占有率。安阳和开封的市场成长率接近洛阳,但市场占有率接均线,和洛阳有较大差距。郑州依然拥有高的市场占有率变化不大,其市场成长率没有减少略有增加,但因为平均成长率的大幅上升,郑州下降进入了金牛市场。三门峡的市场占有率变化也不大,因其市场成长率的下降而进入金牛市场。明星市场基本属于高速扩张的市场,应予以政策的支持和资本的投入,促使其更稳定快速的发展,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二)金牛市场
2014年位于金牛市场的有焦作、安阳、南阳、开封。2015年的金牛市场有郑州、焦作、三门峡。焦作的位置基本没有变动,说明其市场处于相对成熟期。焦作拥有优质的自然旅游资源,加之邻接郑州和洛阳,是其旅游市场发展的可靠保障。稳定的处于金牛市场,说明旅游为其带来稳定的经济收益。安阳和开封的旅游市场应该是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伴随市场成长率的提升,于2015年进入了相对高速发展的明星市场。两市的市场占有率虽然和郑州、洛阳有较大的差距,但在省内处于高位,其发展前景看好。南阳于2014年闪现金牛市场,2015年退回瘦狗市场,但其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并不大,两边都是紧贴平均线,说明其市场趋于饱和,有衰退的迹象。三门峡由于市场成长率的降低进入金牛市场,其市场占有率也略有下降。
金牛市场基本属于收益市场,在维持现状的同时要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
(三)问题市场
2014年位于问题市场的城市达到了8个。2015年则降到了3个。这说明河南省旅游市场在全面启动,2014年有较多城市实现了高成长,进入了问题市场。有望的城市将会继续发展进入明星市场,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城市没有出现。2015年有5个城市下降到了瘦狗市场。这说明河南旅游市场的发展不能一味跟风,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河南旅游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首先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全省范围旅游市场发展规划,以确保旅游市场的全面合理发展。
(四)瘦狗市场
2014年位于瘦狗市场的城市只有3个,而到2015年激增到9个。2014年问题市场的8城市在2015年除了驻马店,全部降入瘦狗市场。同时,2014年瘦狗市场的新乡和周口应该是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在2015年升入了问题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河南省有较多的城市并不一定适合发展旅游业。这就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来做出判断,有发展前景的城市要找出自己的优势,利用优势项目来提高市场成长率。不适合开发旅游市场的城市要另谋出路,以确保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及建议
以上分析得出河南省区域旅游市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优势区域集中于中西部和北部,劣势区域集中于东部和南部。就此发展下去,优势区域有可能持续稳定发展,劣势区域将可能被淘汰,全面实现旅游强省将会是一件难事。基于以上分析,提议河南省的区域旅游市场发展应首先构筑核心区域,以核心区域辐射带动边缘区域,从而实现旅游市场的全面发展。
区域旅游合作是近年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通过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以强带弱,以弱补强。目前河南省的区域旅游合作有一定的进展,但有效的合作不多,多停留在概念和构想的阶段。汴洛一线的旅游合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伏牛山生态旅游区域内洛阳、南阳等五城市间的区域旅游合作也已经提出。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些区域没有形成真正的核心主题,缺乏凝聚力。这样的区域旅游合作很容易成为一种阶段性的形式主义,也就是说,过了这个发展阶段很有可能发生大的变化,导致前功尽弃。
郑州、洛阳、开封、安阳4城市始终处于明星和金牛两市场,旅游市场处于相对稳定的成熟期。这4城市最大的共同特征就是,它们是中国古都中的四大古都。以古都文化为媒介,4城市如果能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无疑可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旅游品牌,并以此为契机,构筑河南省旅游的核心区域。继而以核心区域辐射带动全省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另外,“古都”这个名称是世界通用的,简洁明了。古都品牌形成之后,对开拓国际市场会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国际游客来说始终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吸引物。
五、结语
关键词:衡水湖湿地;视觉形象;设计;传播
如今,随着旅游者在选择旅游地时愈来愈重视旅游地的形象,旅游地还是旅游企业要想取得旅游者的良好认知信任,必须重视自身视觉形象的设计和传播。衡水湖湿地生态旅游区作为全国重要的湿地生态景区,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需不断完善景区的视觉形象设计与传播策略,以加强景区的影响力和适应国际旅游区建设的步伐。
一、衡水湖湿地生态旅游区背景介绍
衡水湖湿地位于衡水市区和冀州市市区之间,是目前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湿地生态区之一。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87.87平方公里。衡水湖湖域面积为75平方公里,该湖区属于平原淡水湖泊,水质优良,水源有可靠保障。湖区内有国家级及省一、二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白天鹅、灰鹤、白额雁等各种水禽达150多种。整个湖泊分为深水区、浅水区、滩地三部分。湖水清澈,碧波荡漾,可驾舟赏景,也可垂钓怡情。目前,旅游区内的灵秀山庄、兵法城、涉水码头、湿地公园、莲花景区等多种景点已对外开放。随着衡水市“水市湖城”建设理念的确立,陆续建设沿湖配套景观,启动了衡水湖国家马拉松赛,衡水湖湿地生态旅游区的声誉逐渐扩大。
二、衡水湖湿地生态旅游区旅游形象定位
基于对衡水湖湿地生态旅游区的丰富资源的整合研究和分析,衡水湖湿地生态旅游区旅游整体形象定位可表述为“让您实现一站式领略湿地别样风情”――即把衡水湖湿地打造成一站式旅游目的地。由于衡水湖湿地生态旅游区的湿地公园发展较为成熟,知名度更高,衡水湖湿地其他项目起步较晚,导致衡水湖湿地对外印象只是一个游湖场所。
在新的定位下,衡水湖湿地旅游区的形象设计应把所有资源整合推出,突出打造“一站式旅游目的地”,凸显它资源的丰富性,而不能单一只宣传其中某些内容。
三、衡水湖湿地生态旅游区视觉形象设计
(一)地――感知形象设计
1.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在进入衡水湖之前的旅游标识应全面宣传整个湿地旅游区,而不是单一宣传衡水湖湿地公园一个景区,从而突出旅游区资源的丰富性。进入湿地后,各个景区中的导向标识要建立起联系,形成一站式旅游目的地的有机整体。
2.从业人员制服设计。目前,景区工作人员着装杂乱。在打造一站式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景区工作人员制服应更突衡水湖湿地特色,特别是和游客接触最多的基层员工和内导制服形式可设计成带有衡水湖湿地丰富旅游资源元素的图案,且可加入当地特色,让景区工作人员也成为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5.旅游地交通工具设计。旅游地交通工具主要是往返于车站与景区的免费接送大巴和电瓶车。交通工具外观设计要具有水湖湿地特色,可展示出衡水湖湿地各种旅游资源的图片。接送大巴上可放映介绍旅游区的视频,视频内容要全面展示衡水湖湿地丰富旅游资源。景区电瓶车装饰应清新自然,能融合与周围的环境,合理安排交通线路,让整个旅游区成为一个整体,让游客充分体验到衡水湖湿地各色风情。
(二)人――感知形象设计
1.服务行为形象设计。“一站式旅游目的地”的打造,不仅是集聚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还需要完善的服务,所以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形象显得至关重要。景区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培养服务意识。
2.居民形象。旅游区居民主要有新村镇居民。景区应协调景区与居民的利益,学会让利给当地居民,使他们主动维护景区形象;规范景区周围环境,使其与景区协调一致;培养当地居民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了解,引导居民以淳朴的民风打动游客,在游客面前树立良好热情的地域形象。
本文为2014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4015A;2014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4057B。
[1]陈文婷.海口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策略[J].现代商业,2012(03).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设施
室内养虫室一间,光照培养箱一台,室外田间养虫网室40平方米二处,一处是区域站观测圃;一处是农业中心科技示范场。其它辅助工具等,灰飞虱活若虫若干头。
2.试验方法
在东港稻田,选择上年发病田块,采集灰飞属若虫活标本若干,带回室内根据其生长发育温湿度,在光照培养箱中饲养。
2013年4月初至年底
4.灰飞虱田间虫量调查
2006年-2013年每年4月中旬、8月中上旬在北井子镇(沿海水田地区)、马家店镇(水、旱田边界)、龙王庙镇(旱田)固定试验田块进行虫量调查,记录虫密度。
二、结果与分析
1.灰飞虱在东港地区世代数、历期及形态
灰飞虱在东港地区的发生代数基本为4-5代,以若虫形态越冬。某些因素对发生代数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食料充沛、环境条件适合、温湿度满足需要可发生5代,环境恶化、生育延长则可能4代。灰飞虱产卵量多,最多时可产卵高达300余粒,产卵期可持续数天,分批陆续发育,若虫分为6个龄期。田间调查有世代重叠现象,代数划分上比较困难。在东港地区发生代数大致时期是,越冬代若虫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5月中下旬向本田转移;6月上旬可见到第一代若虫;6月末7月初第一代成虫羽化;7月上旬至7月中旬为第二代若虫;7月下旬为第二代成虫;8月中下旬第三代成虫;9月中下旬第四代成虫,向田边杂草转移;10月上旬出现第五代若虫,并以此虫态进行越冬。
据田间及实验室观察,东港地区的灰飞虱若虫共分5龄(如图5):第1龄若虫的体长为1.0―1.1mm,乳白色至淡黄色,胸部各节背面沿正中有纵行白色部分。第2龄若虫的体长为1.1―1.3mm,呈黄白色,胸部各节背面为灰色,正中纵行的白色部分相对第1龄明显。第3龄若虫体长为1.5mm,灰褐色,胸部各节背面灰色增浓,正中线中央白色的部分不明显,开始呈现前、后翅芽。第4龄若虫体长为1.9―2.1mm,灰褐色,前翅翅芽达腹部第1节,后胸翅芽达腹部第3节,胸部正中的白色部分消失。第5龄若虫体长2.7―3.0mm,体色灰褐增浓,中胸翅芽达腹部第3节后缘并覆盖后翅,后胸翅芽达腹部第2节,腹部各节分界明显,腹节间有白色的细环圈。
图5(1)1龄若虫图5(2)2龄若虫图5(3)3龄若虫
Fig5(1)age1Fig5(2)age2Fig5(3)age3
图5(4)4龄若虫图5(5)5龄若虫
Fig5(4)age4Fig5(5)age5
2.灰飞虱在自然环境下对水稻的危害(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
2.1直接危害
灰飞虱成虫刺吸水稻的汁液,受害植株由于输导组织的破坏,养分不能正常供给,导致健康植株生机衰退,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最终导致茎秆细弱、植株矮小、籽粒空瘪,禾苗逐渐枯萎最终死亡。被害植株初期,茎秆上往往出现很多不规则的、带有细长型的淡黄褐色斑点。危害严重期,受害植株下部为黑褐色,同时由于灰飞虱的口器和产卵器刺破植物组织,为各种病原菌侵入植株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东港地区灰飞虱的直接危害主要是在穗期,灰飞虱在水稻穗部直接吸取汁液,严重危害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使得水稻千粒重下降,穗部产卵量大,秕谷粒增加。
2.2间接危害
除直接危害外,灰飞虱还可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和玉米粗缩病病毒(Maizeroughdwarfvirus,MRDV),造成水稻和玉米的严重损失。田块一旦发病,损失一半在10%―30%,严重时可达50%―80%,个别田块甚至颗粒无收。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在带毒灰飞虱体内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在田间坝埂越冬的若虫,羽化后在田间繁殖,气温达到一定条件后迁飞至早稻秧田,或者本田传毒为害并繁殖,见图6(1)。早稻收获以后,可再迁飞至晚稻上继续为害,晚稻收获后,迁回杂草上越冬。水稻在苗期到分蘖期易感病,最终表现为对有效穗的影响,见图6(2)。而携带玉米粗缩病病毒的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田埂地边杂草丛中越冬,翌春迁入玉米田。受侵害的玉米植株严重矮化,一半仅为健康植株高的1/2―1/3,在叶背面侧脉上有蜡白色突起物,粗糙明显。病株分梦多,根系不发达易拔出,雄穗败育或者发育不良,重病植株多提早枯死或无收。
图6(1)灰飞虱田间危害水稻茎秆图6(2)灰飞虱田间危害稻穗Fig6(1)、Fig6(2)HazardsofLaodelphaxstriatellustorice(stem、spikeofrice)
3.灰飞虱在东港地区不同地域虫量情况
2006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东港地区大面积爆发,根据东港市植保站2006年4月16日的调查,长山镇、北井子镇、孤山镇、小甸子镇、龙王庙镇等地块灰飞虱虫量都有所不同,其中基数较大的是沿海乡镇北井子镇,最多田块可达200头/平方米,若虫密度高,并且性情活跃,部分已出现羽化;而水旱交接地(如马家店镇)及旱田(如龙王庙镇)条纹叶枯病发病程度较轻,若虫密度小,约10―30头/平方米(见表9)。2007年、2008年,由于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发生程度较2006年基本没有减轻,部分田块反而有加重趋势,就2008年8月5日田间调查数据显示,北井子镇某重灾田块虫量可达到3500头/百穴,病穴率最高可达25%,平均发病率为2.16%。2009年―2013年,由于防治得当和农民意识的提高,该病逐渐得到控制,虫量大幅减少,以2011年6月21日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平均每百穴若虫虫量为1500头,比2008年下降了57%(见表10)。
表92006年-2013年4月中旬不同地域灰飞虱虫量(头/m2)
Table9InsectnumberoflaodelphaxstriatellusindifferentareasofDonganginMid―April(previous/m2)
>>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基于文化认同的广西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构建研究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内在动因分析试论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选择生态旅游中社区居民参与模式研究生态旅游中的社区参与问题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比较研究分析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谈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社区参与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分析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分析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旅游社生态旅游服务探究乡村旅游社区生态意识培养国内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研究进展述评社区居民参与视角下的生态旅游规划研究基于社区参与的南矶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旅游中社区参与的有效性探析基于社区参与的大庆市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si=9。)。非政府组织由于其政治、财政、管理的独立性,更能客观公正的体现民间诉求,服务公众。社区作为生态旅游的利益主体,无论是政治参与,经营管理还是资金投入和知识水平都处于劣势,话语权微弱,无法保证利益的获得,而非政府组织的引入在加强第三方监管的同时,更因其在资金及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提升了社区的获利能力,强化了社区的主体地位。
4.社区被纳入受益体系
相对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能使各利益主体在生态旅游系统中找到利益平衡点,进而产生“心理平衡”。当地社区最大的资源是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效的资源价值评估,合理的生态补偿,可以激发社区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减少对外来企业的敌意和不信任感,自觉放弃砍伐、打猎、放牧等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其它主体合作共同开发生态旅游市场。
尽管上述模式体现了CBET的一系列特征,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5.社区参与的起点问题
没有资料表明社区参与了洛克泰尔湾和哈里曼山的生态旅游规划。哈玛谷村理事会对旅游规划的参与主要体现在制定、落实规划上,村民对旅游规划的参与主要体现在对旅游规划的贯彻执行上,但明显受到资金和规划水平的影响甚至制约。
6.社区参与的强度问题。
社区参与方式、参与程度及其获利途径都比较单一。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收入主要来自:为游客提供牵马上山等服务、接待游客家访、餐馆、导游、销售手工艺品等,参与强度不够。
[1]WoodME.Ecotourism[M].AnnArborSciencePublishersInc,2001:9-15.
[2]WesternD.DefiningEcotourism,inEcotourism:AGuideforPlannersandManagers,editedbyK.LingdergandD.E.Hawkins.NorthBennington,VT:TheEcotourismSociety,1993:7-11.
[3]ZifferK.Ecotourism:TheUneasyAlliance,inConser-vationalInternational[R].Washington,D.C.:Ernst&Young,WorkingPapersonEcotourism,1989:1-36.
[4]WallaceGN,PierceSM.AnevaluationofecotourisminAmazonas,Brazil[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23(4):843-873.
[5]ScaeeRG,GrifoneE,UsherR.EcotourisminCanada[C].Hull:CanadianenvironmentalAdvisoryCouncil.Singdiga,I,1993.
[6]佟敏.基于社区参与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
[7]DavidA.Fennel.Eco-tourism:AnIntroduction[M].NewYork:Routledge,1999:119.
[8]成竹.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004(10):39-42.
[9]ScheyvensR.EcotourismandtheEmpowermentofLocalCommunities[J].TourismManagement,1999,20:245-249.
[10]DavidWeaver,杨桂华,等译.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1]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12]MasbergBA,MoralesN.ACaseAnalysisofStrategiesinEco-tourismDevelopment[J].AquaticEcosystemHealthandManagement,1999(2):289-300.
[13]郑向敏,刘静.论旅游业发展中社区参与的三个层次[J].华侨大学学报,2002(4):12-18.
[14]AgnesKiss.Iscommunity-basedecotourismagooduseofbiodiversityconservationfunds[J].TrendsinEcologyandEvolution,2004,19(5):232-237.
[15]邓冰,吴必虎.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6(4):84-88.
[16]Spenceley,刘晓晔译.南非两个自然旅游经营项目中的当地社区受益体系[J].产业与环境,2002(Z2):50-53.
[17]赵俐俐.社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居民参与实证研究――以一个云南藏族村庄为例[D].成都: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
[18]ReinaldyJoy.印度尼西亚西爪哇哈里曼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企业的发展.兴生态旅游,促社区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231-239.
[19]刘静艳.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企业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8(6):80-86.
[22]张伟,吴必虎.利益主体(Stakeholder)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2(4):63-68.
ACaseStudyonEcotourismCommunityParticipationModel
LIUJingyan1,WEIYuchun2,HUANGLiying3,LIUChunmei4,SHIQiong1
(1.SchoolofBusiness,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2.KeyLabsofMinistryofVirtualandGeographicalEnvironmentEducation,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46,China;3.ZengchengCollege,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Zengcheng511363,China;4.TNSMarketingResearchandConsultantCompanyLtd.,Guangzhou510120,China)
1核桃主要病害
1.1核桃黑班病
核桃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新梢、果实,可造成叶片早落。近年来,北京地区新发展的核桃品种从展叶后不久即见受害,随后病叶数量增多,病情加重,严重地块在7月上旬出现落叶。
病原为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juglandis),寄生性较强,繁殖快。病菌在枝梢病斑内越冬,芽内也可越冬,次年细菌增殖后溢出,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借降雨分散、传播到叶片、新梢、果实表面,昆虫也能携带、传播。病菌经伤口、气孔、皮孔侵入,其中伤口更易侵入;潜育期10~15d。当年病叶等病组织上繁殖的细菌继续侵染健康组织,再侵染次数多,从5月至8月病叶数量上升快,病情加重。降雨有利于病斑内细菌的溢出、分散、传播、侵染,降雨早、降雨多的年份,病害发生重;种植密度大,树冠郁闭,通风透光不良,病害重;核桃苗期,常因间作物密集、高大或出现草荒,而造成提前落叶;核桃举肢蛾发生多的果园,果实受害重。
1.2核桃溃疡病
核桃溃疡病是危害核桃枝干、果实的重要病害。北京地区近年新发展的中林、辽核各品种枝干病情较重,4月下旬至6月份上年生长的枝干枯死;辽核3号、清香等品种果实受害较重,进入7月份果实显症,至采收前病果数量不断增多。
病原是半知菌,田间病枝枝干存在Mavcro―phoma型(大茎点属)和Dothiorella(壳属)两种病原类型,病果上目前只见Maeroph―oma型分生孢子器。枯死枝条、干橛上面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和病斑内的菌丝体均可越冬,是翌年的初侵染源。4月下旬至6月份以菌丝体越冬的病菌陆续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也是病菌的初侵染源。病菌繁殖、传播、侵染依靠降雨,经气孔和皮孔侵入,冻害、虫害等原因造成的伤口易被病菌侵入。幼果、嫩枝易受侵染,雌花形成期即可受侵染,受侵染时期长。病菌在枝条上潜育期为30~60d,在果实上30d左右。当年受侵染的果实病菌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在8月中下旬产生,对果实不构成再侵染,但降雨条件满足,对新梢仍有侵染。土层过薄、土质黏重、有机质含量低、施肥少、地下水位高、冬春缺水、整枝修剪不良、光照差都会降低树体抵抗力,诱发枝干溃疡病发生。病菌传播、侵入需要降雨条件,北京地区雌花形成至8月上中旬降雨次数、降雨量对果实受侵染程度影响大。
1.3核桃枝枯病
核桃枝枯病危害枝干,造成死枝、枯干,降低产量,北京地区大树、老树全年可见该病发生,剪口部位、小枝、侧枝上病菌分生孢子盘明显,粗放管理树受害较重。该病病原菌的无性世代是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中的核桃黑盘孢,有性世代是子囊菌中的核桃黑盘壳菌。病菌以菌丝体、无性繁殖结构(及有性繁殖结构)在枝干病部越冬。分生孢子盘及子囊壳是次年的初侵染源,病菌依靠降雨传播,分生孢子的涌出、分散需要有水。病菌从伤口侵染,机械伤、虫伤、日灼伤、冻害伤口都易造成病菌侵染,病菌不能从健康皮层直接侵染。潜育期8~12d,病菌侵入后约经30~40d产生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在降雨条件下可进行新的侵染。不施肥、不浇水、修剪差、病枝不及时清除,蛀干害虫黄须球小蠹、核桃小吉丁虫、食叶害虫核桃缀叶螟、木檫尺蠖以及草履介壳虫、山楂红蜘蛛未得到有效控制,都会降低树势,诱发病情加重。
2防治措施
2.1核桃黑班病
核桃黑斑病能造成细胞组织急性坏死,发生早、再侵染次数多,必须用药控制。做到合理修剪,控制草荒,改善通风透光,苗期周围间作物不可过高、过密;病情严重地块,发芽前喷1次氢氧化铜1000倍液,枝条喷湿、喷透;展叶后、花后各喷1次33.5%必绿2号(喹啉铜)1500倍液,以后每15~20d喷1次,北京地区防治到8月中旬;6月底至7月上旬,选用2.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4000倍液防治核桃举肢蛾幼虫,连喷2次,以防止蛀果引发核桃黑斑病。
2.2核桃溃疡病
防治核桃溃疡病应在枝干和果实上各有所侧重。对发病枝干,重点是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势,增强抗病能力。①适地建园。新发展果园土层厚度要求1m以上,土质应疏松,不应在黏重土质及地下水位高的地块定植。②增施有机肥。每生产1kg青皮果施入3kg有机肥,适宜加施磷、钾肥。③适时浇水,及时排水。北京地区冬春易干旱,必须补水;冻水和发芽前水要浇足、浇透,5―6月份适度浇水,雨季及时排水。④适时修剪。在秋季落叶前或春季发芽后的无伤流期进行修剪,调整树体结构,恢复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另外,还应注意清除田间菌源。冬季结合修剪,细致清理树上枯枝、干橛;生长季及时清除出现的枯枝、干橛,减少菌源数量。
京津冀“大旅游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两市一省。其中河北又包括石家庄、秦皇岛、唐山、保定、张家口、承德、廊坊、衡水、邯郸、沧州、邢台11个市。“大旅游区”地域上互为一体,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同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利于构成互联互通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因而利用地缘相近的优势,弱化行政区划界限,整合资源,走“大旅游区”一体化道路,是京津冀“大旅游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研究的理论支持
京津冀“大旅游区”协同发展的前提是京津冀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整体市场和总体经营目标达到预期意愿,使得各方利益均衡共赢,长久稳定的协同发展。因此本文对京津冀“大旅游区”发展的分析借助区域旅游合作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最初由袁纯清(1998)从生物学领域引入到社会学领域。构成共生系统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其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它是能促成共生系统产生新的能量进行生产和交换的必备物质条件;共生模式是关键,它是共生单元按照一定方式进行能量、物质、信息交流形成的共生关系,从行为模式上看,存在寄生共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从组织程度上看,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共生环境是外部条件,是除去共生单位之外的所有要素的总和,又称为共生关系。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衔接通道称为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间物质、信息、能量相互作用的平台,是构成共生关系的基础。
二、京津冀“大旅游区”合作条件分析
共生关系构成的条件:共生单元质参量的兼容性;存在确定的共生界面;共生单元间的同质度或关联度决定共生方式。
(一)京津冀“大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完整性
质参量反映共生单元内在性质,其中对共生关系起主导作用的叫主质参量。在京津冀“大旅游区”协同发展中,主质参量是区域内完整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的愿望。
京津冀三地地域相连,文化相通。长城、坝上草原、燕山山脉、沿海水域、皇家文化等旅游资源打破地域界限贯穿整个“大旅游区”,具备整合打造旅游产品的共生基础。另外,由于旅游业创汇强、拉动性大的特点,可以使政府、企业、居民同时受益。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进程中,政府意识到只有合作才能互惠;旅游企业看到做大旅游才能扩大知名度,增加利润;当地居民认识到参与旅游可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因此,旅游供给方有强烈发展旅游的欲望,并在主质参量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兼容性,能够解决旅游合作中利益让渡的问题,为共生关系形成奠定基础。
(二)京津冀“大旅游区”地缘邻近,交通便捷
京津冀“大旅游区”位于中国环渤海中心地带,多条铁路、公路贯穿其中,交通便捷,促进旅游各要素的流动。国家主要铁路干线,京哈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通过该区域,方便对外联系;石太线、大秦线、京原线、丰沙大线、朔黄线、邯长线等与地方铁路干线衔接,形成四通的铁路疏散系统。高速公路交通网络同样便捷,京哈、京沪、京台、京昆、京港澳、京新、京藏7条高速公路从北京辐射延伸;长深、大广、济广3条纵向高速公路和荣乌、青银、青蓝3条横向高速公路贯穿“大旅游区”加强对外联系;京津、京津塘、唐曹、沿海、唐港、东港、威青等高速公路,连接“大旅游区”与沿海港口,形成发达的高速公路集疏系统。“大旅游区”也建立了立体化交通网络。高铁1小时都市圈,公路3小时都市圈,极大的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有利于规划跨区域旅游线路。基于此,京津冀“大旅游区”具备了良好的地域空间关系和交通网络这一共生界面。
此外,京津冀地缘邻近,文脉相通,自古被誉为“燕赵大地”。在“大旅游区”许多文化现象相互趋同、相互交融,特别是语言、服饰、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地域一体,文化一脉造就了地缘文化融合机制这一共生界面,有利于旅游交流合作,促进旅游人力资源协调管理。
(三)京津冀“大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
京津冀“大旅游区”旅游资源种类繁多。自然旅游资源有坝上草原、燕山山地、太行山脉、滨海湿地;人文旅游资源,包括世界文化遗产10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大运河、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占到全国46处世界遗产总量的1/5,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北京、天津、承德、保定),县级市(区)历史文化名城2个(正定、山海关)。
由此可见,“大旅游区”旅游资源同质度或关联度大。首先,旅游资源相似度大。自然旅游资源山地景观、坝上草原、生态湿地连成片;人文旅游资源皇家文化、燕赵文化、革命胜地文脉相承。这种同质化旅游资源,再加上地域上相邻的优势,构建旅游圈和完整旅游线路成为该区域产品优势。如:由北京平谷区、天津蓟县、河北遵化市、三河市、兴隆县5县市构成的“京东休闲旅游区”;北京延庆县、河北怀来县、赤城县、崇礼县、涿鹿县构成的“京西北旅游圈”;北京房山区、河北涿州、涞水、易县、涞源构成的“首都西南生态与文化旅游发展带”等旅游联合体。京津冀联合北京房山区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燕国大将乐毅墓和涿州博物馆启动“燕国达人游”,打造“运河观光带”,推出10条红色旅游路线和6条精品线路:京东皇家文化游、燕山文化体验游、河流域美食游、京东精品商务游、冀东抗日红色游、特色地质科普游。
其次,旅游资源互补性强。北京皇家文化、四合院民居;河北燕赵文化、美丽山水;天津邮轮港口、洋楼景观。三地在旅游协同发展中利用资源互补优势,串联旅游产品,打造世界级的精品旅游。
三、京津冀“大旅游区”合作模式分析
(一)共生组织模式
共生组织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的资源、信息、能量流动的连续性和紧密性。可分为四种类型: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京津冀旅游合作实现了旅游线路串联、旅游活动联办、共建信息平台、投融资平台、联合执法、旅游交通共同完善等。可见,京津冀“大旅游区”共生组织模式从点共生过渡到间歇共生,正在走连续共生的道路,尚未达到一体化共生。一体化共生要求在资源、文化、信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政策制度等方面采取全方位的合作,这是京津冀“大旅游区”的理想组织共生模式。
(二)共生行为模式
共生行为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资源、能量、信息和利益的流向。可分为四种类型: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其中寄生和偏利共生利益偏于一方,不适合旅游合作;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达到了旅游合作的目的共同获利,但是非对称性会使利益非配产生不均,不适合长期的旅游合作。由于京津冀三地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资源优势特点、区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京津冀三地的旅游合作仍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最理想的共生行为模式是对称性互惠共生,区域旅游中的资源、能量、信息、利益自由流动,通过协调重组或功能创新,产生独特的、具有竞争力的、不易被模仿的区域旅游资源,构建和谐统一的区域旅游,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京津冀“大旅游区”发展对策
基于以上对京津冀“大旅游区”合作发展现状的分析,京津冀“大旅游”旅游协同发展是符合共生理论的。整合好旅游资源,完善好交通网络,建立好协调互补机制,加强政府合作,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前景可观。
(一)共同规划,整合旅游线路
根据京津冀“大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完整性,策划覆盖“大旅游区”的旅游线路,突出旅游产品的地域完整性和文脉的连续性,实现相同或相近类型的旅游景区串联。根据京津冀“大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搭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串联,例如:观自然风光―赏民俗风情―享阳光、沙滩。最后,用成熟的旅游产品带新生旅游产品,提高新生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二)完善交通网络,提升服务设置
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是发展旅游的基础。京津冀“大旅游区”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方面完善交通网络。争取实现相邻城市之间1.5小时以内通达。开通京津冀旅游直通车,争取实现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沧州五地旅游畅通无阻。提供交通一卡通服务,实现轻松转场,一卡走遍京津冀。同时,加大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三)建立协调互补机制
京津冀三地旅游资源特色明显。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天津邮轮港口资源独有;河北生态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能够很好的互补北京、天津。京津冀“大旅游区”长效发展必须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特别是利益补偿机制。在旅游合作中使获利较大的地方政府,适当的让渡自己的资源、权利和利益,把旅游合作建立在利益互补、共赢的基础上。而且,通过利益补偿机制,对参与合作的旅游企业或地方政府,短期内的利益损失给予补偿,短期内的回报给与政策上的倾斜,以保证短期利益。同时,提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保证旅游合作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
(四)加强政府合作
【摘要】目的探讨模拟效果好的数学模型,以拟合围生儿出生缺陷的变化趋势,为卫生部门制定相应的防制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我国2001~2006年间围生儿出生缺陷率的变化特点,选用线性函数、幂函数、二次多项式函数对围生儿出生缺陷率变化趋势进行拟合,比较分析各模型的拟合优度及残差等判别指标。结果二次多项式模型的拟合效果好于其它2个数学模型,拟合的二次多项式函数为Y=92.8+12.018X-0.554X2。结论应用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2001~2006年围生儿出生缺陷率的变化趋势,效果理想。
【关键词】数学模型;围生儿;出生缺陷率;拟合
【Abstract】ObjectiveToprobeintoaneffectivemathematicalmodelforfittingtheprevalenceofbirthdefectamongtheperinatalinfants,soastoprovidethetheoreticalevidenceforthedepartmentofpreventivemeasures.MethodsBasedonthenationalbirthdefectsurveillancedatabetween2001and2006,3kindsofmathematicalmodels(Linearmodel,PowermodelandQuadraticmodel)wereusedtofitthetrendofprevalenceofbirthdetect.Themodelswereassessedbycomparingtheindexesoffitnessandresiduesofthemodels.ResultsTheQuadraticmodelwasmoresuitablethantheothermodels.TheQuadraticfunctionwas:Y=92.8+12.018X-0.551X2.ConclusionTheQuadraticmodelwasaneffectivemodelinfittingtheprevalenceofbirthdefectinChianfrom2001to2006.
【Keywords】Mathematicalmodel;Perinatalinfants;Birthdefectsrate;Fitting
近年来,我国围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2]。出生缺陷不仅影响我国的出生人口素质,也给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带来沉重的负担[3]。运用数学模型对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趋势进行拟合并对未来年份的发生率进行预测十分必要。应用数学模型对某事物的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拟合,可以预测该事物将来的流行趋势,可为卫生部门制定相应的对策和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对减少出生缺陷和提高围生儿的出生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01~2006年的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资料,试用3种数学模型对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进行了拟合,旨在探讨其变化规律。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资料来自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2001~2006年以医院为基础的出生缺陷发生率监测结果资料[4]。资料为抽取的监测点选择部分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作为监测医院,在监测医院内住院分娩的孕28周至产后7d的围生儿(包括活产、死胎、死产)。2003年以后的资料将整个孕期发现的出生缺陷均纳入监测范围,可以对监测地区围生儿中的出生缺陷进行长期、持续的动态观察,与标准基线率进行比较、评估[5]。
二、方法
1.线性曲线拟合:以X=年份-2000为自变量,以围生儿出生缺陷率Y为因变量绘制(X,Y)的散点图。,根据散点图呈现的2001~2006年间出生缺陷数据的变化趋势,选用线性函数、幂函数、二次多项式函数3种数学模型对出生缺陷数列进行拟合。①简单线性拟合。两变量在散点图上呈现直线趋势,一般表达式为Y^=A+BX[6]。利用变量变换的方法,使变换后的两个变量之间呈直线关系。求出直线回归方程后,再将方程中的变量还原为原始数据,得到所求曲线的回归方程[6]。②幂函数曲线拟合。两变量同时取自然对数后变为直线化,即Y1=ln(Y),X1=ln(X),a=ln(A),还原的形式为Y=AXb,即幂函数[7]。③二次多项式拟合。令X1=X,X2=X2,该函数原始数据的表达形式则为Y=b0+b1X+b2X2或Y=b0+b1X1+b2X2,这样,经二次多项式方程转化后可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7]。
3.模型效果评价:对各模型进行残差分析,通过计算和比较累计残差平方和筛选出最优模型。
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线性函数、幂函数、二次多项式函数3种数学模型拟合。
结果
一、3种数学模型的假设检验
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2001~2006年出生缺陷数据的变化趋势的线性函数方程为Y=97.967+8.143X,幂函数方程为Y=102.507X0.186;二次多项式函数方程为Y=92.8+12.018X-0.554X2。经对3种拟合模型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发现3种数学模型均能用来表达X与Y的数量变化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二、拟合优度比较
用FR和RNL对幂函数模型和二项式函数模型进行比较,二项式函数的FR和RNL更接近1,且大于其它2个模型,提示用它表达的X与Y的数量关系效果最好。因此,二项式函数优于幂函数和线性函数,见表2。表23种数学模型拟合2001~2006年出生缺陷发生率
三、模型效果评价
对3种数学模型进行残差分析,根据表2中出生缺陷率的实际值和估计值,按照公式残差e=实际值-估计值,计算出各模型不同年份的估计残差和累计残差平方和。2001~2006年间,二项式曲线对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的估计值与实际值之差的波动范围在-3.61~5.92之间,累计残差平方和为60.58;直线方程的估计值与实际值之差在-3.05~7.41之间,累计残差平方和为72.10;幂函数曲线估计的各点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实际值之差在-5.37~4.12之间,累计残差平方和为76.21。经比较累计残差平方和发现,二项式曲线的估计误差最小,幂函数曲线的估计误差最大。同时,二项式模型比直线函数模型能多解释(72.10-60.58)/5=2.31倍的剩余变异,比幂函数能多解释(76.21-60.58)/5=3.13倍的剩余变异。因此,模拟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变化趋势,二项式曲线模型最为理想,见表3。表33种模型拟合围生儿出生缺陷率的残差分析
四、出生缺陷发生率的预测
分别将X=年份-2000代入二项式函数,可运用该模型预测未来年份的出生缺陷发生率,由此求得的中国2007~2008年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149.78/万和153.49/万。
讨论
为探讨合适的数学模型模拟我国2001~2006年间围生儿出生缺陷率变化趋势,本文先根据散点图呈现的变化趋势特点,选用直线函数、幂函数和二次多项式函数三种数学模型对围生儿出生缺陷率进行拟合,然后通过比较拟合度指标和残差分析结果,筛选出拟合效果较理想的二次多项式曲线模型。通过二项式模型预测的2007年和2008年的围生儿出生缺陷率分别为149.78/万和153.49/万,预测结果显示我国的围生儿出生缺陷率呈上升趋势,提示有关部门应尽快采取相应对策,如倡导孕前保健,加强优生优育宣传教育等措施,不断降低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此外,数学模型主要是从数据上反映疾病发生的变化规律,不能反映非规律性的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在应用中应注意密切结合实际。
参考文献
1钟南.浅谈我国出生缺陷研究的现况与展望[J].中国优生优育,2007,13(1):10-11.
2李雪丹,郭晓玲,刘丹,等.近五年出生缺陷的变化趋势[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5(3):10-12.
3周进.加强围产保健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J].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5,2(8):766-767.
4江帆.国家人口计生委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会议报告[C].2007.
5黄越华.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的现状[J].广西医学,2006,28(11):1745-1747.
6方积乾,孙振球,主编.卫生统计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3-224.
7胡良平,主编.现代统计学与SAS应用[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235-240.
8王培承,宋春燕,胡式良,等.应用曲线拟合对乙脑发病率进行分析预测[J].中国医院统计,2004,11(2):106-107.
9徐勇勇,陈常生,张成岗.曲线拟合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卫生统计,1994,11(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