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阅读|孙悟空跟很多普通人一样,唯有靠“拼命”才能脱胎换骨,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小新阅读课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倪俭康
《西游记》堪称古代“第一神魔”小说,它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度过了美好的童年,丰富了奇美的想象。
小说的主人公孙悟空在人们眼中是神通广大的存在,他能上天入地、能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能走十万八千里,一条如意金箍棒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
小时候读悟空,只觉得他的命真好,自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见风化做石猴后就能“眼运金光,射冲斗府”;长大后,做齐天大圣,封斗战胜佛,从大闹天空到西天取经,似乎一切都顺风顺水;他不怕火烧刀砍,不惧雷击电劈,一切都那么潇洒神奇;他大口吃蟠桃、大把吞金丹、偷吃人参果,一切都那么让人眼馋心羡。
后来才知道,小时候的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繁花。
如今再读《西游记》,繁华落尽,才发现,世上哪有什么无来由的神通广大,所有的神通广大,都是坐穿寂寞的厚积薄发,悟空也不例外。
1
不能拼爹,唯有拼命
悟空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山顶的一块石头,没有家庭,没有背景,他出生后只能食草木、饮涧泉,与狼虫为伴、与虎豹为友,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过的完全是一种野生野长的生活。
要想从这种“无爹可拼”的生活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激发出善抓机遇、敢于挑战的拼命精神。
庆幸,悟空具备这样的精神,机遇注定要眷顾他这样的人。
有一天,群猴发现了一个水帘洞,也许是受够了风吹雨淋,也许是野性的偶然兴至,他们想进入洞中,因此提议,如果有能进入水帘洞而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这是个机遇,更是一种赌命,因为进入水帘洞可不简单。洞下有涧水护卫,洞口有瀑布阻拦。书中是这样描写水帘洞的:“见那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洞外瀑布也不简单:“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可见水流的激速,瀑布的暴戾,其中的危险不言而喻。
要想进入这样的洞中,必须要有拼命的勇气。
悟空的内心深处也挣扎了许久。在众猴连呼三声之后,他才高声应道:我愿意,我愿意!
于是,他选择了拼命。“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直跳入瀑布泉中”,看他纵身一跃的神态,就能知道他已经抱定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庆幸,他成功了。他这样一拼,拼出了一个天造地设的福地;他这样一跳,跳出了一个安享存身的洞天。
从此,美猴王诞生。
2
改变现状,唯有追求
悟空做了美猴王,众猴拱伏,序齿排班,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转眼已享乐三五百载。
在这三五百年间,悟空过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要按普通人的想法,日日欢会,居仙山福地,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拘束,已经是无量之福,何不知足?
可生老病死却时时陪伴左右,悟空想改变这样的现状。
他需要跳出三界,躲过轮回,不伏阎王管,不受地府欺,不生不灭,与天地三川齐寿。
为了实现自己这远大的目标,他决定走出花果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去访诸佛仙神,学一个长生不老之法。这又是一条九死一生的凶险路。
可为了改变,必须远行。
一张小木筏,一支长竹篙,一具鄙陋身,从此踏上了横渡茫茫大洋的求仙学道之路。
这条路的艰苦自不必说,单就看那数十个年头的漂洋游方,足可感知,也足以明白悟空求学的毅力。
就这样一漂一渡,顿教他寻得仙源在,跳出轮回网。
3
横空出世,寂寞先行
十余年的漂泊,悟空终于来到了西牛贺洲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了须菩提祖师。
初到祖师门下,祖师也只是让他做些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每天尽做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的琐杂之事,倏忽就是五六年,但悟空并没有表现出不耐烦之意,反而依然眉开眼笑,乐呵呵地。
也许,十数年的漂泊,早已经让他明白。凡有成就,必先寂寞,耐得寂寞心,方成人上人。
《聊斋志异》中也有一个喜欢访仙求道的王生,他投靠在崂山道士门下,和悟空一样,最初做的都是洒扫砍柴之活,但王生只三两个月就生了退缩之心,最后也只能落得个撞墙头肿的结局。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六七年与三两个月对比,变化自如与头破血流对比,结果其实早已经注定,早已经存在了细节与过程之中。
4
认准目标,百折不挠
水善柔也,似乎与百物无害,可一旦认准了目标,注定会水滴石穿;铁坚硬也,似乎很难磨损,但只要目标坚定,也一定会铁杵成针。
悟空坚定了自己的目标,百折不挠。所以,当老师问他学不学术门之道时,他就问能不能长生,老师说不能,他就果断放弃;老师又问他学不学流门之道,他又问能不能长生,老师说“若要长生,似壁中安柱”,房屋将颓,它必朽,也不能,悟空还是放弃;老师再问他学不学静门之道,他继续问能不能长生,老师说“也似窑上土坯”,大雨滂沱,它必滥,何得长生?悟空继续放弃;老师接着问他学不学动门之道,他还是问能不能长生,老师说长生亦如水中捞月,他还是放弃。
老师生气了,拿戒尺将悟空的脑袋用力敲打了三下,倒背着手,关闭中门而去。其他弟子都抱怨孙悟空,说他任性,惹老师生气。唯有悟空却悟出了老师的用意:三更之后,从后门进入,秘传他道也。
这个悟,不能说明悟空有多聪明,但能说明他的执着。因为执着之人都会有一点灵光。
果真,老师喜他有点灵性,传了他长生之妙道,后来又传了他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
至此,悟空脱胎换骨。
无爹可拼的悟空,完全靠着自己的拼命,向着自己的目标,专一执着地努力,他的人生也毫无悬念地向着辉煌迈进。
-END-
责编丨张子清
实习编辑|王新烨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
原创稿件凡经“读者·新语文”使用,即视作作者同意授予信息网络传播权,“读者·新语文”将有权在系列媒体平台上使用,本平台所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酬。
美猴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人口密集的南赡部洲。猴王在南赡部洲一呆就是七八年,学人语,穿人衣,识人礼,朝餐夜宿,一心想寻仙访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但是见到的却是“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的芸芸众生,无一人有长生不老的法术。
于是再次决定远渡西洋大海,想着海外必有神仙。独自做了一个木筏,飘过西海,直到西牛贺洲地界。登岸访问了许久,突然发现一座秀丽高山,林麓幽深。他不怕狼虫,不惧虎豹,登上山顶,只听远处传来一阵歌声:“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猴王听到这样的歌词,欣喜若狂,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老神仙了!于是听着歌声,寻找唱歌之人。老天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原来唱歌之人不是神仙,只是一个樵夫而已,平时以砍柴维持生计。但是我们的猴王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执着地追问樵夫,教他唱这首歌的人是谁?猴王从樵夫的口中得知:此山原来名叫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尊称须菩提祖师。只要顺着这条小路再往南走七八里路就可以到达。猴王按照樵夫所说,果然在山的南头发现了一座洞府。在仙童的引领下,终于见到了法力广大的菩提祖师。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一定不能受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做“行百里而半九十”的无志气之人,而是要做具备克服千难万险、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执着之人。那么,我们的猴王是否能成功拜入菩提祖师门下,学到长生不老的高深法术呢?
猴王见到菩提祖师,倒头便拜,并诚心说道:“师父,师父,弟子我是诚心来拜师学艺的!”菩提祖师问道:“那是那方人氏,姓甚名谁,说清楚了再拜师也不迟。”猴王回到:“弟子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无父无母,无名无姓,是一块仙石孕育了我。”祖师听了大怒,呵斥道:“赶出去!他是个撒谎弄虚之徒,东胜神州距西牛贺洲隔了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你是如何到达的这里的?怎么是诚心来修道之人?”猴王急忙解释:“师父,我是漂洋过海,历经千辛万苦,到处求仙访道,经过十多个年头才来到这里的!”菩提听了怒气全消,心里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有志气的、有毅力的可造之徒。并根据猴王走路像个猢狲的样子,给他起了一个法名——孙悟空。自此,我们的主人翁便有了姓名。
菩提老祖是世外高人,孙悟空说的话是否属实,实际上他掐指一算,什么到知道了?不然也不会收孙悟空为徒。
显然,我们的主人翁孙悟空考察合格了。一日,菩提祖师登坛高坐,召集众弟子,开讲大道。孙悟空听到精彩的地方,高兴地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祖师看见了,便问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菩提祖师听了孙悟空的回答,感知这个徒儿已经对道法有了一定的领悟,于是决定传授道术给悟空。
菩提祖师先是试探性地问道:“我这里有求仙问卜、驱邪避凶之术,念佛诵经、朝真降圣之术,以及参禅打坐、戒语持斋之术,你想学什么?”悟空却回复到:求仙问卜,不如自己做主;念佛诵经,不如本事在手;打坐参禅,不如弄棒打拳。这些法术都不能长生,不学不学!”
菩提祖师为什么要这样试问?一是因为听讲的大多数普通弟子学的都是这些道法,不能给悟空特殊的照顾。二是菩提祖师想试探一下孙悟空是否志向高远,矢志不移地想学习长生不老的高深法术。
菩提祖师听了孙悟空的回答,表面装作非常的生气。叫仙童拿来戒尺,当着众位弟子的面重重地在悟空的头上敲了三下,然后挥袖离去。
那么,菩提祖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考察孙悟空是否具备有学习高深法术的灵性和悟性。因为光有志向,没有先天的聪慧大脑,高深的法术是学习不了的。这就好比现在的一些初高中学生,你看着他平时学习非常的刻苦努力,但是考试总也出不了优异的成绩一样。当我们在学习一些较深奥的知识或技能时,先天的智力条件就显得尤其的重要。正所谓:“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看到这样的情形,众位师兄师弟都在责怪孙悟空猴性顽劣,不识礼数,这也不学那也不学惹师父生气。但是天性聪颖的悟空却暗自欢喜,早已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于是不跟众位师兄弟争辩,只是默默地离去。当日夜里三更之时,道观钟声敲了三次,孙悟空悄悄地从床上起身,背着师兄弟们来到菩提祖师的寝室,发现祖师的房门半开着,更加确定了自己猜测师父的用意是对的。悟空进了房门后,却发现自己的师父还在睡觉,不敢打扰,于是便跪在师父的床榻前等待师父醒来,一跪就是一个时辰(现在两个小时)。
各位读者要问,菩提祖师既然要传授高深道法给孙悟空,为什么悟空来了,又要叫他跪两个小时呢?菩提祖师是在考察孙悟空是否尊师重道。因为一个人,尽管你有聪慧的天赋,高远的志向,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德行,将来不但不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反而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经过师父最后一关考察的孙悟空终于得到了菩提祖师的真传,经过刻苦的努力,勤奋地学习,终于学到了长生不老之术、七十二变与筋斗云等高深的道法。但是处于青春期的孙悟空不知世事,将从菩提祖师那里学来的高深道法在师兄弟面前随意卖弄,被菩提祖师发现了。菩提祖师很是生气,将孙悟空赶出了师门,并警告他,将来如果闯了祸事,不准说是他的徒弟。如果说出,必将悟空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令他万劫不复!自此,我们的美猴王拜师学艺之路到此为止。
菩提祖师为什么见到孙悟空在人前卖弄高深道法会很生气,甚至将他逐出师门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人深思的人生问题。一个年轻人,要想在社会上、体制中有长远的发展,不管自己的才能、本事有多高强,都不能恃才傲物,随意卖弄。因为世人都有忌贤妒才的人性恶习,一个人在社会上太爱表现,太过张扬,往往会给自己引来意想不到的祸事。我国战国时商鞅变法落得五马分尸,唐朝李白满腹锦纶却成了唐明皇李隆基的掌中玩物,南宋岳飞精忠爱国却落得满门抄斩,清代林则徐虎门销烟却落得流放新疆……这些都是历史上活生生的事例。但是笔者并不是提倡我们的年轻人要学着圆滑世故,而是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培养自己谦虚谨慎、怀才不傲的修为,学会保护自己,让人生路能走得长远一点、顺利一点。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那么,孙悟空被逐出师门回到花果山后,都做了些什么事,又闯了什么惊天的祸?这些事情会给我们现在的每个人以什么样的警示,请待下次分解。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家喻户晓,这是猴子在取经路上打死的第一个妖怪。但许多人容易混淆,竟将白骨精当作是孙悟空这猴生中打死的第一只妖怪。错了,猴子从菩提祖师处学来了高强法力,降妖的本领有了,也动了暴躁狂野之心,想将妖怪碎尸万段!但他打死的妖怪绝非白骨精,而是这个差点霸占了花果山,成为花果山新任主人的混世魔王。
白骨精小姐姐法力弱小,背景没有,但她却凭借自身那惊人的毅力一而再再而三地烦扰了孙悟空三次,但很不幸,法力实在是低下的她,是没有资格谈条件的,猴子不由分说,上去就给她来了一棒子,倒地身亡;但白骨精小姐姐却不是一无是处的,至少她让孙悟空与唐僧之间那本就不强悍的师徒情谊变得四分五裂,在那一次中,孙悟空离家出走,回到了花果山。
简要说说这个混世魔王。
猴子一出生便在花果山当了大王,给他的那群猴子猴孙们找寻到了安静的稳定处所,但猴子是有远见之人,他决意,遍访仙山,寻求长生不老之术,这是在门下一只老猴子那儿听说的。学完法力归来后的猴子十分开心,驾着刚刚学会的筋斗云兴高采烈地就回到了花果山。
本想来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感慨一下的猴子,见到自己的猴子猴孙却傻眼了,他们瘦小无力,花果山一片狼藉,一打听,方知是有妖魔入侵。
年轻时候的猴子血气方刚呀,再者说了,刚刚学完法术,正无处施展呢,我怕你个甚?于是,自己再次驾驶筋斗云,往花果山周遭探寻,终是找寻到了混世魔王的处所水脏洞。好在猴子来得早去得快,不然花果山就落入这混世魔王手中,不姓孙而姓混了!
混世魔王一语道破猴子的身高:不足四尺。他俩战斗,混世魔王完全不是猴子对手,不到三回合,孙悟空得胜而归,将他那什么水脏洞给放火烧了,将他的兵器——一把大钢刀抢来了,所以猴子第一件兵器绝非金箍棒,而是混世魔王的大钢刀。
然而,万不可小看这把大钢刀,这给猴子后来寻找如意金箍棒作下了铺垫。猴子将混世魔王的刀拿回,使唤一会儿,觉得甚不舒服,于是,他门下的那个老猴(居然还没死,他有何来历?是否乃天庭神仙变化而来?)指引他去东海龙王处找寻到了金箍棒。
总言之,孙悟空打死的第一个妖怪是混世魔王,至于白骨精,则是之后取经路上的事情了,而这中间,相差了漫长的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