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260趟,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趟列车在他们的头顶上疾驰或者缓缓通过。曹晶说,他们得对车上数以十万计的乘客负责。
横贯太原市东西的迎泽大街,是这座城市的主干道。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条长约10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将要突破原来的边界——太原火车站,继续向东延伸。始建于1907年的太原火车站,全国55个特等站中的一个,是山西省铁路客货运输的“颜值担当”。城市生命线遇上百年交通动脉,给城市的管理者出了一道考题。经过考量,下穿火车站施工,成了最佳的解决方案。简而言之,就是在火车站下面挖一座隧道,在地下穿过火车站,实现迎泽大街的安全东扩。
曹晶,中国铁建所属中铁十四局二公司太原项目部的常务副经理,这个刚刚过了“知天命”年纪的汉子,是本次穿越的现场“指挥”。他说,要安全下穿火车站,工艺安全是关键。传统的人工施工办法不太靠谱,所以,他们采用了新管幕法盾构施工工艺,这在该公司施工历史上是第一次,同时,在全国也属首例。曹晶担负起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责任。
曹晶(左)与厂家人员一起研究钢管全自动焊接技术
“这里面的空间非常狭窄,你们要是不注意操作,就会对盾构机造成损坏。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当笔者见到曹晶时,他正在盾构机旁给学员们讲解操作盾构机的注意事项。这几台看起来并不大却在全国独一无二的盾构机,从设计到制造,再到转运、拼装,直到最终投产,成为工地上的“生产力”,曹晶全程见证。
“盾构就是跟土打交道,要掌握这门技术,就必须不怕脏不怕累,只有动手了才能入脑,才能吃透这门技术。”曹晶曾这样对自己的弟子们说。“当时正赶上太原的雨季,两三天就下一场雨,师傅经常带着我们冒雨施工,大家都很钦佩他!”高清照是曹晶培养的首批盾构队学员,现在他已经是工地的盾构队队长了,回忆起学习的过程,他对曹晶的严苛深有体会。
采访中笔者发现一件奇怪的事,在太原冬季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大家都带着厚厚的手套,但唯独曹晶是赤手空拳的,这是为何?
“我们要在钢轨下始发41次,每次盾构顶进的中心、标高和方向都不一致,从开始顶进到穿越完成,与设定的中心点误差不能大于3厘米,否则就会对上部的列车运行造成影响,所以钢管在每次完成焊接后,曹总都要用手触摸下焊缝,如果出现明显的扎手的地方,他都会要求工人打磨顺滑。”盾构队的学员刘晓笛解开了疑惑。他还说,像这样的焊缝每隔几米就是出现一次,一个工程下来对焊缝的检查至少需要进行500次以上。所以说,曹晶要用手检查每一道焊缝,确保他们光滑可鉴。
2017年12月16日上午,随着刀盘的缓缓转动,公司承建的迎泽大街东延控制性工程——下穿太原火车站的“晋龙号”盾构机正式掘进,这是我国首例采用新管幕法施工的项目,标志着在火车站下埋深最浅、施工难度最大的通道工程实现重大突破。
为了这一刻,曹晶付出了很多,但是他明白,肩上的责任,将会随着施工的开展,正变得越来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