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饲料工业和饲草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饲料是畜牧业的主要投入品,承担着保数量供给、质量安全、高效营养的三重责任;同时,饲料工业分类属于轻工行业中的农副产品和粮食加工业,需要实现加工增值、标准化生产、安全生产。饲草业是饲料工业的一部分,我省饲料工业和饲草业“十四五”规划,就是全面总结“十三五”发展经验做法、分析现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谋划下一步工作措施,确定2021-2025年行业发展目标。
一、关于我省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现状的有关数据补充及分析
“十三五”期间,山东饲料工业保障畜牧业发展,成功克服非洲猪瘟疫情、新冠疫情防控等影响,数量持续增加、规模继续壮大,制造业大省的优势更加明显。2020年山东肉类产量721.8万吨,同比增长3.3%;蛋类产量480.92万吨,同比增长6.8%;奶类产量241.42万吨,同比增长5.9%。
1.1饲料生产企业数量持续增加
2016年起,省局定期调整山东省饲料生产许可证审核专家,规范饲料生产许可审核验收工作;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推进,饲料行政许可与行业监管分离。2017年后,积极深化“放管服”改革,饲料许可政策逐年宽松。2018年后省级审批权限逐步委托下放到3个市、16个市及开发区,积极推进容缺、容错受理和一次办好,饲料行政审批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截至2020年底,全省饲料现有5类饲料生产许可证2434个,比上年增加123个,增长5.3%。其中,单一饲料生产许可证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减少29家,现有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生产企业933个,比2018年减少19家,比2019年增加28家,混合型添加剂、预混料生产企业持续大幅增加。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561家,同比增加69家,企业数量增加14%。
附表1:山东省近五年饲料生产许可证变化
序号
许可证种类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1
预混料
456
421
344
323
308
2
配合浓缩料
929
905
952
872
3
饲料添加剂
196
188
179
185
128
4
混合型添加剂
365
304
221
184
148
5
单一饲料
488
493
504
479
470
合计:
2434
2311
2200
2100
1926
1.2饲料产量规模全国领先
2020年山东工业饲料产量,分畜种统计,其中肉禽料产量2693万吨,排名全国第1,占全国29.4%;猪料产量1029万吨,排名全国第1,占全国的11.5%;宠物饲料产量16.8万吨、蛋禽料产量345.7万吨,均排名全国第2(低于河北省的41万吨、371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7.4%、10.7%;牛羊等反刍饲料产量全国第5,水产料产量全国第11。饲料添加剂、单一饲料产值全国第1,饲料机械产值全国第2.
全省现有饲料添加剂和混合型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561家,2020年饲料添加剂总产量272万吨,实现工业产值163亿元。
全省现有单一饲料生产企业488家,为饲料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全年单一饲料总产量1708万吨,年产值609亿元。其中豆粕、喷浆玉米皮、玉米蛋白粉产量分别为1252万吨、143.6万吨、86.8万吨。
附表2:分年度工业饲料产量和产值
年度
饲料生产企业数量(个)
饲料工业产值(亿元)
饲料总产量(万吨)
全国
山东
2015
8508
1231
7810
1122
20009
2288
2016
11627
1840
8014
1340
20918
2587
2017
11426
1866
8394
1175
22161
2939
2018
12000
1890
8872
1353
22788
3227
2019
14380
1839
8088
1228.9
22885
3778.9
2020
1991
9463.3
1561
25276.1
4336
附表3:山东省饲料工业大宗原料消费情况
年度(单位:万吨)
1.玉米
2.小麦
3.糠麸
4.豆粕
1100
20
70
500
1200
75
505
1326
23
80
677
1425
87
443
1488
29.5
137
468
1680
178
157
580
1.3饲料生产结构趋于均衡,禽猪饲料等主要品种优势突出
2020年全省肉禽饲料年产量2693.4万吨,同比增长7.4%,占全国近1/3,优势越来越突出。禽类饲料5万吨以上的企业/集团数量15家,合计产量占全省比重63.1%。传统肉禽养殖大市临沂、潍坊两市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4.0%和8.4%,合计产量占全省比例44%。
2020年全省生猪饲料产量1029.5万吨,首次超过广东居全国第一位,同比增长42.4%,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6个百分点。生猪饲料产量10万吨以上的企业/集团数21家。新希望六和、温氏、牧原、山东邦基、山东环山等大型饲料养殖集团在山东扩张速度明显加快。
全省蛋禽饲料产量359.8万吨,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河北,同比增长4.1%。
附表4:历年山东省饲料产量
上报期
1~3总产量(吨)
1.配合饲料小计(吨)
2.浓缩饲料小计(吨)
3.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小计(吨)
22880872.08
21024431.29
990230.77
866210.02
25872243.92
23922525.16
1179800.25
769918.51
29389715.34
27331970.5
1228678.74
829066.1
35601170.97
33702023.58
1175362.68
723784.71
37669529.98
35825511.22
1059026.98
784991.78
43189815
40368023
1914643
907149
附表5:山东分年度分品种饲料产量对比
猪料(吨)
蛋禽料(吨)
肉禽料(吨)
水产料(吨)
反刍料(吨)
其他(吨)
6076427.66
2225192.67
13115152.18
383407.35
630623.42
450068.8
6588748.72
2376456.9
15394220.96
380521.74
613818.37
518477.23
8184387.97
2856035.21
16325222.32
453692.88
619722.49
950654.47
9107034.11
2924262.47
21807765.89
484205.92
660104.86
617797.72
7228991.64
3457169.55
25080875.39
455614.78
715986.35
730892.27
11298645.86
3614121.67
27168132.9
405086.02
784311.71
1137835.51
合计
48484235.96
17453238.47
118891369.6
2562528.69
4024567.2
4405726
附表6:山东省分年度禽饲料产量
蛋鸡饲料(吨)
蛋鸭饲料(吨)
肉鸡饲料(吨)
肉鸭饲料(吨)
1572512.93
800323.97
4963463.75
5581079.14
1835152.54
893369.5
6559523.07
5457815.66
1787315.81
1005344.76
6368412.49
5440225.32
1835777.24
960925.95
12116124.04
9504602.63
1920124.65
1362596.66
13742761.57
11083003.26
2139378.98
1269230.61
14953723.8
11887206.17
11090262.15
6291791.45
58704008.72
48953932.18
1.4宠物饲料(食品)等非食品动物饲料快速发展。
全省现有宠物饲料生产企业97家(宠物零食不需要许可证),其中:专业从事宠物配合饲料生产的企业41家、专业生产宠物预混料的22家,还有34家企业畜禽饲料和宠物饲料同时生产,骨干企业有烟台中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乖宝宠物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路斯宠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拍拖宝贝食品有限公司等,出口比例占50%以上。
2020年全省宠物饲料总产量16.8万吨,同比增长41.3%,年产值16.8亿元,营业收入16.6亿元。宠物饲料产品产量仅次于河北省,排全国第二;产值排全国第三,低于河北、上海。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宠物零食总产值约80亿元,占全国宠物食品总额的15%左右。出口宠物食品加工企业73家,出口货值达3.2亿美元,出口量稳居全国首位。
1.5饲料添加剂和单一饲料原料等上游原料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山东省饲料添加剂品类丰富,科技含量稳步提升,产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2020年全年产值过10亿的企业有6家,产值2亿至10亿的企业有12家。全省以氯化胆碱为代表的维生素类添加剂产量111.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9%;氨基酸类饲料添加剂产品产量70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为19%,同比增长45.2%,高于全国平均增幅33个百分点;矿物元素产量61.5万吨,占全国8.8%,维生素、酶制剂、矿物元素、微生物等产品产量增幅在25%—50%之间,也远高于全国平均增幅。
单一饲料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17家,比上年增加3家;年产值2亿元以上的37家,比上年增加8家。全年累计生产各类谷物及加工产品246.8万吨,同比增长14.9%。其中喷浆玉米皮143.2万吨,同比增长11.1%;玉米蛋白粉86.6万吨,同比增长6.1%。生产饼粕类蛋白原料1298.0万吨,同比增长5.3%。其中豆粕1211.9万吨,同比增长4.3%;花生粕65.2万吨,同比增长37.6%;棉籽粕17.4万吨,同比下降23.3%。生产动物油脂、肉骨粉、鱼粉等动物副产品97.2万吨,同比持平。生产发酵豆粕、发酵棉粕、柠檬酸渣等微生物发酵产品及副产品24.0万吨,同比增长8.6%。
1.6饲料产能利用率逐步提高。
全省饲料企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设备时产达到1.739万吨,比上年增长3.41%。按照国家统计局双班4000小时饲料年产量计算,山东省饲料产能利用率为65.1%,处于生产设备充分利用的合理范围。全省单厂饲料年产量1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46家,比上年增加35家,合计产量2629万吨,占全省饲料总产量的60.6%。其中,年产20万吨以上的饲料生产企业有40家。
饲料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趋势更加突出,截至2020年底,饲料产量大于100万吨的集团企业有6家,分别是: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800万吨)、亚太中慧集团(350万吨)、山东布恩集团(360万吨)、山东和美集团(260万吨)、山东海鼎集团(260万吨)、天普阳光集团(180万吨),合计产量2210万吨,占到全省配合饲料总产量的51%;年产30至100万吨的饲料集团企业有山东玖瑞、山东仙坛、东方希望、环山集团、诸城金鸡、山东凤祥、正大集团、潍坊中基等8家企业,总产量380万吨,占到全省饲料总产量的近10%。
1.7饲料经营和使用逐步规范。
全省饲料经营单位基本与兽药经营企业同步,约有3000多家,多经营饲料添加剂、单一饲料原料和预混料;配合饲料和预混料多直接到养殖场;中小蛋鸡、生猪养殖场自配料占比例一半以上,每年产饲料接近1000万吨。2020年初步统计,全省规模饲养场现有3.2万多个,其中自配料1.2万多个,年自配饲料产量630万吨,消耗玉米500万吨。自配料产量与工业饲料产量相比只占13%。同时,2020年全省散装饲料产量1068万吨,占比24.6%,同比增长45.6%,显示饲料生产企业与养殖企业的定制对接越来越密切,畜禽养殖基地与饲料加工企业配套建设成为普遍模式。
1.8饲料质量安全和监管工作
饲料工业一头把住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原料关,通过饲料原料、添加剂目录把控和检验检测,阻止含有药残、重金属、病原微生物等违禁添加物质进入动物养殖和食品产业链;一头把住饲料产品出口关,防止营养成分不达标或者存在抗菌药物残留、重金属、霉菌毒素等超标的饲料上市,肩负着保障食品供给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使命。
2015年起,省局每年公布饲料抽检结果,全省工业饲料产品合格率为95%以上,养殖场自配料合格率为93%左右。
抽检批次数
实际完成数
饲料合格率
970
900+300
1238
94%
771+300药残+179风险
1250
95.5%
700
698
93.1%
675
92.1%
95%
1.8.1饲料法治化建设
制定了饲料质量安全信息通报和黑名单制度;2017年起全省全面开展实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公布了山东版60条《规范》标准,2018年率先全面完成了一次规范检查。2019年印发的《山东省动物养殖者自行配制饲料质量安全使用规范(试行)》,实现各类饲料全部监管;2018年起,开展饲料兽药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量化分级评价,2020年修订《山东省饲料兽药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信用分级管理办法》。
1.8.2饲料监管执法主动作为
连续多年开展抗菌药物整治专项活动,2019年起在饲料生产环节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检查工作,检查比例由1.5%提升到5%。省级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企业继续增加,从配合饲料和预混料生产企业,2019年扩展到添加剂,2020年扩展到单一饲料企业,2020年底达到86家。严厉打击饲料违法重大案件,对央视315曝光、问政山东节目曝光等饲料产品进行查处,十三五期间饲料工业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案件。
1.8.3多措并举,服务饲料企业发展。
一是新冠疫情期间,积极协调解决影响复工复产的原料保障、交通运输、资金紧张等困难和问题。为200余家骨干龙头企业开具民生保障豁免企业证明。二是省局与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发文公布了105家省级饲料民生保障企业名单,得到行业积极评价。我省复工复产整体进度走在全国前列。三是与省财政厅、发改委、粮食局沟通协调,落实省级饲料粮储备保障。四是与税务局、市场监管局、工信厅、应急厅等联合,协调解决饲料企业融资、标准、安全生产等问题。五是组织饲料行业协会、学会等,开展东东论坛等交流合作,成立绿色无抗饲料技术联盟,组织科技攻关,就近衔接,开拓饲料资源。
二、饲料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大豆、鱼粉、玉米等主要饲料原料和蛋氨酸、维生素A、酶制剂等少量饲料添加剂的外来依赖,不仅导致饲料价格大幅波动,而且影响饲料品质和食品质量安全。
大豆严重依赖进口。2018年全省工业饲料生产统计共消耗豆粕443万吨。全省1.12亿亩基本农田,年产棉花34.5万吨、油料327万吨(大豆产量60万吨),省内大豆、花生等产量尚不够居民直接消费,存在严重的人畜争粮问题。我省现有125家植物饼粕类蛋白饲料生产企业(其中38家豆粕加工企业),2018年共加工大豆1340万吨,生产饼粕类植物蛋白饲料原料1148万吨,其中豆粕1057万吨(估算省内消费500-600万吨,调出省外销售400万吨左右),花生粕57万吨、棉粕24万吨。
玉米产销不衔接、工农争粮,我省是玉米等饲料粮净输入省。全省年产玉米2373万吨、由于滨州、潍坊等鲁中地区玉米淀粉等深加工企业相对集中,近年来玉米淀粉、葡萄糖、玉米胚芽油、柠檬酸等玉米加工产品效益较好,加上深加工企业对玉米霉菌毒素等品质不控制,导致饲料行业与粮食深工业企业在抢粮方面处于劣势。2018年全省生产玉米蛋白粉76万吨、喷浆玉米皮122.5万吨、玉米胚芽粕。按照每加工1吨玉米,产生喷浆玉米皮5%计算,测算出全省2018年工业加工玉米2450万吨。按照肉料比测算,全省年消耗玉米2150万吨以上,相当于我省玉米总产量。由于我省玉米种植品种与饲料需求不衔接,农户玉米种植效益不高缺乏晾晒储运设施,导致霉菌毒素含量高,饲料企业不愿采购;每年需要大批量从东北、河南等省份调入高质量玉米。饲料企业也积极参与国家粮食系统临储玉米等拍卖活动,但陈化粮由于脂肪酸值偏高,应用在饲料中受到限制。
在饲料添加剂原料供应方面,目前省内产量不足的产品有维生素K3、蛋氨酸、维生素A、维生素E等产品,定价权掌握在巴斯夫、帝斯曼、诺维信等跨国公司和浙江等上游添加剂生产企业手中,近两年维生素A价格由每公斤70元上涨到1200元,目前价格在400元;泛酸钙价格由每公斤50-60元大涨到300元以上,上游龙头企业市场垄断趋势初步显现。
二是行业整体管理水平较低,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创新乏力的现象比较普遍,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当前山东省饲料工业体量大,但低水平重复产能多,全行业产能利用率不到40%;整体效益仍偏低,行业纯利润率2-3%;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价格竞争、市场竞争、团队竞争非常严重。行业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标准化建设滞后,企业拼成本、产品拼价格,行业自律和监管需要加强。
饲料产品标准过于宽松,国标覆盖面较少。同时,受机构改革等影响,市县饲料监管执法力量受到削弱,临沂莒南、沂水等县区,每个县有30-50家饲料生产企业,但县级农业农村局缺乏专门机构和专职监管人员,行业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空缺。
三、政产学研用协作不足,急需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瓶颈。当前随着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持续加深,各种人才和资源持续向国家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转移,我省作为传统人口大省、农牧业大省和饲料兽药生产大省,面临人才缺乏的困境。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和社会不关心重视人才,缺少深圳、浙江、广东等地区优惠政策,招不来人、留不住人、养不好人;另一方面是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教育体制与企业需求难以适应,企业需求较多的是专业技工和研发人员。
四是饲料经营和使用、自配料环节仍存在较多质量安全隐患。饲料占到畜禽养殖业投入品的70%,质量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山东省饲料质量安全整体向好,但生产和使用环节涉及面广,监管难以覆盖,质量安全问题仍有较多。
三是饲料行业不受重视,处于工业不管理、农业不扶持、乡村振兴未列入的中间化状态。
饲料工业是大农业中的第二产业,饲料一头连着种植业,一头连着养殖业。2018年山东饲料工业共转化利用玉米2150万吨,占全省玉米总产量的比例从1990年的7.5%,2018年达到81.7%。通过饲料、养殖转化,全省肉蛋奶总产量从1978年的90万吨,2018年达到1500万吨。利用工业饲料比饲喂原粮每年可节约粮食800万吨,相当于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6。
饲料工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状态,省内将饲料只列入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范围,在规划、项目、资金、土地、环保、税收等方面缺乏具体针对性扶持政策。对标先进,《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通过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做强富民兴村产业。做大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水果、蔬菜、南药、畜禽、水产、饲料等6个千亿元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农业行业领军龙头企业和1000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00家上市龙头企业”。
三、“十四五”重点任务解读
1.针对任务一实施千亿级饲料工业培强工程和任务二引导饲料企业率先实现现代化。一是推出先进典型,扶持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率先实现现代化,每年重点围绕产业化引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方面,推出50家以上典型企业,五年达到200家以上龙头企业。二是培育典型和强势企业。建立“一对一”帮扶联系机制,省市县各出一个人,每个企业组织成立一个专门联系小组,通过设备改造提升、企业兼并联合或者走出去、金融服务与上市融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升级、企业人员培训教育和人才引进、安全生产和环保服务指导等措施,促进企业做强。
2.针对任务(三)积极拓展饲料原料资源和任务、(四)推进饲草产业的集聚发展、(五)推动饲料工业积极融入乡村振兴。。省局将组织骨干企业和行业协会,在省内外开展对接活动,运用政府引导—协会平台—市场化原则,建立饲料原料保障机制。
积极引导行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严格行政审批,提高行业管理标准化水平,督促引导企业由数量规模向品质效益转变,生产经营饲料要围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紧盯食品安全的目标,打击恶性竞争,限制饲料原料价格垄断和人为炒作,减少非营养型饲料添加剂使用,推广近红外等快速检测仪器,尝试利用二维码、物联网及大数据,实现“饲料厂——检测机构——养殖场——屠宰加工厂”数据共享,提高饲料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另一方面组织选拔一批全省饲料兽药行业高质量发展典型企业、典型模式,积极推广,推动全行业由规模型增长向科技创新高质量方向发展。
农牧结合、产销衔接,发展山东乡土特色饲料工业产品。从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角度,优先保障饲料用粮。在全省合理配置耕地和淡水等生产资源,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首先,确保小麦等夏粮产量,实现口粮安全。优先满足饲料行业用粮需要。统筹考虑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粮源供应能力、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因素、科学整合、合理布局饲料和养殖企业,避免同质化产能在区域内过度集中。鼓励发展高蛋白玉米、高油玉米、高赖氨酸色氨酸玉米、高有效磷玉米、高直链淀粉玉米、低霉菌毒素玉米。多渠道开发饲料原料,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继续落实“粮改饲”500万亩,探索启动“粮改豆”工程。
3.加大政策重视,加大正面宣传。推动以工业理念管理饲料,各级政府以扶持二、三产业的措施加大对饲料等农业投入品产业金融、人才、用地、环保、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使饲料、兽药产业尽快培育成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支柱产业。组织协会等力量,加强对外宣称,紧跟国家政策要求,落实土地、环保、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政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倡导开展饲料厂“清洁”生产实践,评选“最美饲料厂”、“美味饲料”,实现饲料行业与社会和谐相处。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饲料行业在我省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山东省兽药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解读
为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我省兽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由兽药大省向兽药强省的转变,制定了山东省兽药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规划是在总结十三时期我省兽药行业取得的主要成就的基础上,充分征求市县管理部门、部分兽药生产企业意见,6次易稿,在门户网站公示,局办公会同意后形成的。
规划共分为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形势、“十四五”发展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五个部分。
规划提出了十四五“产量基本稳定,质量明显提升,使用逐步规范、全程闭环追溯”期间的发展目标,是在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养殖规模化提升、抗菌药物减量、替代产品开发使用的情况下提出的目标,符合我省发展实际。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完善兽药政策法规、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实施追溯闭环试点、强化科技创新应用、加强中兽药创新传承、强化品牌效应”七项重点工作,是根据农业农村部部署和我省兽药行业当前必须解决的方面提出的,是推动我省兽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规划细化了十四五期间“加强组织领导、争取政策支持、严格行业监管、扩大舆论宣传、引导规范使用”五项保障措施,对于保障规划落实落地起到了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