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京郊已发生两起无主犬咬人致死病例
市农业局兽医管理处处长王滨介绍,近年来,公园、小区里的无主动物数量增加较快,造成一定的环境卫生问题,市民有顾虑。并且,今年以来,在北京市的远郊和近郊区,各发生1起无主犬咬伤人并致其感染狂犬病死亡的病例,在邻近省市今年也已发生多起无主犬、猫造成的人狂犬病病例。无主动物(犬、猫)的存在已对公共卫生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危及市民身体健康安全,应当将其纳入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常规工作。
有条件的区县需建非犬类流浪动物收容暂存所
北京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李全录表示,除了非犬流浪动物收容中心,目前海淀区已成立非犬类流浪动物收容暂存所,内设饲养区、隔离区、饲料库、兽医室、办公室、接待室、留观室、展示室,设计年收容动物800只。“今后,有条件的区县也要建设非犬类流浪动物收容暂存所。”
“无主动物收容后可被认养”
市农业局兽医管理处处长王滨称,目前收容救置能力有限。
目前北京“收容救置无主动物”的收容能力如何?收容后如何处置?就市民关心的问题,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农业局兽医管理处处长王滨。
新京报:目前北京收容救置无主动物的能力如何?
王滨:这个问题也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难点,目前北京有两个非犬类流浪动物收容场所,每个收容能力都不足1千只,如果把全市的无主动物都收容起来,目前的收容能力确实满足不了。
农业局已经要求各区县建立一些暂存场所,这样在一定时期内,如果数量剧增,可以分散收容。另外,还要通过具体工作,看看收容救置实际需要多大数量,以后收容场所的条件也会跟着调整。
新京报:这项工作是否有专项资金支持?
王滨:北京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去年向市财政申请了这项资金,有四五十万左右,用于先期开展工作。今年启动这个工作,主要是从原来的经费里调取。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要判断,以后工作量、成本有多大?然后再做调整。
新京报:收容后无主动物生存状况如何?如何处置?
王滨:根据北京市动物收容管理办法,动物收容场所和暂存场所应当为收容或暂存的动物,提供适当的食物、饮水和活动空间,避免收容动物受到骚扰、虐待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