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生活气息的喜剧型话剧在广州票房大好。
表情夸张、台词有趣是吸引观众的一大绝招。
演出商坦言:
来穗演出的话剧10部有8部是喜剧
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1月至今,演出商“共时文化”共做了10部话剧,其中喜剧以及带喜剧色彩的作品有8部。这是由于广州的话剧市场的观众喜欢喜剧。以《两只狗》为例,有的观众已看过7次,但当《两只狗》第8次来广州了,他们还是要追着看,还有的观众一口气买了6张票,还问票房人员哪张票的位置是最正中的,因为他希望在观剧过程中和“两只狗”互动。
“共时文化”副总古苑梅分析说,广州话剧市场的观众年轻、知识水平高、收入高,而压力指数也高,所以“轻松幽默、话题性强、与现实结合度高,能够让人得到心情宣泄的话剧更受欢迎,放松仍然是推动观众进剧场的巨大动力”。她认为,尽管像《活着》这种让人悲伤痛哭的戏也受欢迎,但这种剧却不是轻易能做出来的,所以还是轻松幽默的作品受众面更广一些。
相比之下,喜剧的上座率也更让人乐观,《两只狗》在广州的每一场演出几乎都是满座,第8次来的票放出不久就已经卖得差不多了。
为适应观众口味,演出商做项目时也喜欢接轻松搞笑的题材,在宣传过程中,也会突出话剧的娱乐属性。比如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它富含批判精神的一面就很少被提及,反而“搞笑来袭、爆笑话剧”成了宣传时的高频词。
导演表态:
先把观众引入剧场,再慢慢培养口味
面对观众“求一笑”的诉求,著名导演孟京辉称:“观众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急不来,每个人生活状态跟别人不一样,要慢慢来。”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青年导演倪超也表示,观众偏好喜剧很正常,他说:“观众喜欢,我们就顺着这条路往下走,然后像做菜一样一点点加料。”这位导演执导的喜剧《波音波音》不久前在广州上演,反响不错,“观众好喜剧这一口,我们当然还会考虑继续做这种类型,但内容上要考虑再增加层次和深度,不着急,艺术含量要一点点加。”
在他看来,这跟饭店招徕顾客是一个道理,先根据顾客口味打造招牌菜,把客人引进店后,再慢慢推荐其他菜,“观众总会吃腻同一盘菜,我们可以把握时机再上其他的菜。随着观众的分流,更多的喜好就被培养起来了。”
孟京辉也称:“让观众笑太容易了,难的是让他们笑后有思考。到剧场里求一笑也太单调了,难的是要让观众把娱乐的、悲伤的、思考的等各种感受体验一遍。我们作为创作者也要警醒,问问自己能给观众什么。让观众在剧场里除了欢笑,还能找到激动人心的想象力、诗意和做梦的感觉。”
观众心声:
现实压力大,看剧时迫切求快乐
话剧迷陈先生的口味相对宽泛,他认为看话剧的感受就是跟随演员到不同地方旅行,有不同的心情。“看喜剧话剧就像是跟演员去游乐场,一路欢声笑语。我的朋友们都喜欢。因为我们都迫切地需要快乐……关键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感受。《两只狗》让人笑得人仰马翻,但有人还看到讽刺生活的小悲伤。在一部话剧中找到自己的感受,这才是最重要的。”
业内人士:
话剧市场发育初期观众都偏好喜剧
“与北京、上海相比,广州话剧市场的发育还处于初级阶段,而观众对喜剧的偏好,正是初级阶段的显著特点。”这是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筱頔的基本判断。有数据显示北京2012年上演各类话剧3000多场,平均上座达率80%。但是,这一上座率的盛况对于广州来说只会出现在《两只狗》等备受追捧的话剧中。上海在2012年已经有近40万稳定的话剧观众,这同样让广州望尘莫及。
“与北京、上海相比,广州的话剧市场只能算是起步阶段。”王筱頔说,话剧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相当数量人群已形成话剧艺术消费的习惯”,广州显然还有很大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