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03岁老人的深情呼唤77年前寄养的福星你在哪里
吴越悦
11月21日,国贸三楼嘉八厅张灯结彩,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宾客们络绎不绝,纷纷向103岁的抗战女军医、金华市中医院西医科创始元老林希韫送上诚挚的祝福,高畈幼儿园的60多位师生赶赴现场,为老人献花、表演节目,三儿子陈仲宜和重孙陈铂铼也在现场演奏了大提琴。
林希韫坐在轮椅上,听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太好了,但看到有宾客进来问候,她都竭力表达出喜悦和感激之情。
从90岁开始,林希韫的二儿子陈仲濂每年都帮母亲筹办生日宴,今年是第13年。每场生日宴,在进场前,宾客们都被邀请在一本题名录上题名,作永久纪念。而题名录的首页,除了用毛笔书写林希韫不平凡经历外,还附有一则寻人启事。
77年前,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林希韫和丈夫同为抗战军医。但是作为军医,必须随时跟随部队四处奔波,大儿子陈福星出生仅三个月,为了继续抗战,他们忍痛委托寄养,送走自己的亲生骨肉,至今未能相见。抗战胜利后,他们一家一直在寻找,无果。
如今,林希韫已经103岁了,几年前,一生行医救人的她记忆力开始衰退,慢慢忘却了一些事情。但是77年前那个被她送走寄养的大儿子,却在她的心里深深烙下了印记,一刻都不能忘怀。
一
林希韫出生在我市一个书香门第,从小热爱学习,尤其喜欢音乐、书法,还当过音乐老师。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战火连绵,前线伤员数量骤增,军医严重缺乏。从在省城担当文史科员的父亲寄来的一张巴掌大的剪报中,她得知省里正在招考抗战军医的消息,林希韫毅然报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省抗战自卫总司令部军医训练班。
考入军医训练班后,她认识了来自杭州的同学陈士傑。陈士傑出生于杭州的一个医学世家,父亲陈勤黎是杭州笕桥一带颇有名气的医师,母亲亦从医。两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向上级提出申请,希望作为随军救护的军医,奔赴前线。
后来,两个人日久生情,结为伉俪。
在前线,陈士傑主要负责开刀取子弹或弹片,战地医院药品供应不上时,他就用父亲常用的中医土方为伤员消毒伤口、用针灸给伤员麻醉。
医生也有所不能,面对年轻的生命光荣的牺牲,林希韫常常泪流满面,她深深地鞠一躬为他们送行。
1942年,浙江战况激烈,生活条件既艰苦紧张又危险。就在这个时候,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白白胖胖、眼睛大大的,见人就笑,很可爱,只可惜是兔唇。战友给他起名叫福星,希望他的到来能给抗战带来胜利、给受伤的官兵带来好运气。
作为军医,他们必须随时跟随部队四处奔波。林希韫在回忆录中曾写道,在金华、义乌、宁波、舟山、温州、丽水等地抢救伤员,哪里战事最激烈、伤员最多,就往哪里赶。
儿子的出生给林希韫、陈士傑带来了喜悦,也给战火中的这对年轻的父母带来无法克服的麻烦和困惑,抗战一线的他们无力拉扯一个襁褓中的孩子。
夫妻俩含泪商量,先把孩子寄养到当地人的家里,等战事缓和一些再去接回来。
当时,队伍里有一个叫吴汝民的后勤兵,是个热心肠,也是丽水当地人,就张罗着打听谁家有奶妈。
没过多久,吴汝民就抱走了孩子,说是送到了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的一户农家。
林希韫后来回忆说,由于战事在即,孩子被抱走得十分仓促,甚至都没来得及问清楚收养人的信息。
他们只知道战友吴汝民是丽水人,今后可以通过他找到儿子。
谁知,这场战争一打就是八年,兵荒马乱,他们随着部队北上南下去了很多地方。
二
抗战胜利后,林希韫和丈夫放弃晋升的机会,选择离开部队,回杭州苋桥开了一家“天德诊所”,也专程到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找儿子。
可是,经历过战火,镇上早已大变样。他们四处打听,既没问到当年收养过孩子的农户,也没找到那个叫吴汝民的后勤兵。
之后的很多年,林希韫和丈夫曾无数次去寻找亲骨肉,还去当地政府和派出所问过、登记备案,都没得到什么线索,满城张贴的寻人启事也都石沉大海。
因为找不到孩子,陈士傑曾一度消沉,经常借酒消愁,两人的婚姻也遇到了危机。
1952年,林希韫与丈夫离异,独自带着4个孩子(三儿一女)回到金华,后在盐埠头(现在的通济桥,婺江边上)租了一家民房,经金华市卫生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开了一家“林希韫诊所”。陈仲濂还记得,那时候回金华时,最小的弟弟还抱在手上,母亲一个人既当妈又当爹,生活不易,连吃饭都是难题。每次煮粥,母亲都只吃上面薄薄的一层米汤,把下面的米饭留给他们几个孩子吃。
1958年7月28日,她进入新创建的金华市中医院内,白手起家,成了最早创立西医科室的人。她租了一辆大板车,将诊所内的所有医疗器械、药品、桌凳等运往三牌楼一栋民房改造的市中医院内。陈仲濂还记得,当时母亲在前面拉,他就在后面推。
到中医院上班后,当时的工资只有35元/月,家里五口人,每一样都需要开销。生活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但是找大儿子的心,一刻都没有放松。
父亲郁郁而终后,陈仲濂担负起了长子和寻找大哥的重任。陈仲濂是一名美术教师,因为有绘画专长,为了便于寻找,陈仲濂结合几个兄弟姐妹的特征,于2005年1月20日,通过构想,帮大哥画了一幅模拟画像,并依据母亲拟写的草稿,撰写了《寻找我儿陈福星》的寻人启事,前后打印了400份。
2005年1月21日至23日,他带着寻人启事和画像,带着母亲的期盼,再一次到丽水碧湖寻找大哥。“听说濂儿(陈仲濂)去丽水碧湖了,福星可还在?有朝一日能查到,还能见着,那该多好啊!”……14年后的今天,在林希韫保存的《寻子日记》里,还能清晰读到她当时的心情。这些年,陈仲濂一直积极向丽水、金华、杭州等地的媒体、公安、民政部门寻求帮助。2016年,丽水莲都区的多个部门和热心人士还为此组成了“帮忙团”帮助寻找。
今年的10月11日,他们终于找到了寄养经手人——当时的后勤兵吴汝民,但是经查证,人已离世,好不容易找到的线索又断了,一切又得从零开始。
三
如今,103岁的林希韫对当年烽火岁月的点点滴滴已不记得那么真切了,前几年,一生救死扶伤的她,体力、记忆力开始衰退,慢慢忘却了一些事情。语言的表达上也有了一些障碍,只能通过肢体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尽管如此,只要一提到陈福星的名字或无意间说到丽水两个字,老人的眼睛就会瞬间放亮,然后潸然落泪。“妈,福星回来了,福星回来了。”每次林希韫不开心的时候,陈仲濂就会把一个布娃娃抱给她。她总是紧紧抱着布娃娃,默默垂泪,还不时把吃的喝的往布娃娃嘴里塞,儿女们看着心痛,也不忍心。
今年的8月18日,他们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等着我》《中国军事网》《生活圈》等栏目采访,希望能帮103岁的老母亲找到日思夜想的儿子,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确切线索。
从90岁开始,母亲每年的生日,陈仲濂都着手办,除了给母亲办寿宴以外,他每年都会给母亲准备一份生日贺礼:献上一部自编、自拍的父母亲抗战生涯超长纪实电影,今年已是第7部。生日宴那天,这部电影也在现场播放了。
母亲95岁那年,他用绘画加软件,画了一张六世同堂的全家福,上面百花齐放,百鸟齐唱,百蝶齐舞,百余人齐聚一堂,祝愿亲人们福寿双全千载扬,六世同堂万事昌。在100多个人里,也有现在还未见过面的大哥陈福星,他用自己之前给大哥画的模拟画像,将大哥画入全家福,母亲收到礼物后,热泪盈眶。这张画,现在还挂在林希韫的房间里。
办了13年的寿宴,每年的宾客题名录上,他都会附上大哥的寻人启事;寿宴结束后,他还会给每位到场的宾客一份父母抗战生涯的影碟和寻找大哥陈福星的资料。他说,多个人传播,就多份希望。无论希望多么渺茫,他都想再试一试,帮老母亲实现最后的心愿,也算是尽做儿子的一点孝心。
目前他们掌握的线索有
如下几点:
1.地点:当时寄养的农户家在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
3.特征:林希韫一家人偏瘦。陈福星有明显的兔唇(偏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