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方案在各行业中都被提上日程或已得到实施,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使得管理工作方便、快捷、高效。高校的管理工作涉及面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方式最主要的就是建设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即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的系统,它实现了信息的高效管理和共享,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构建该系统主要是为了方便用户使用,要求界面良好、针对性强、对系统信息的查插删改;能够提供良好的安全保护机制。二、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的分析1.系统体系结构。当前,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分为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两种。C/S模式和B/S模式在根本上没有很大不同
4、oft丰富的产品线以及产品间的相互集成,使得.NET更易于被用户接受和使用。就学校而言,根据其可行投资条件和面向的用户群,使用.NET技术比较合适。3.Web数据库。Web应用程序,通俗的说就是网页,分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两种,静态网页用于展示型网站,更新较少,动态页面是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易于更新与管理。Web技术融合数据库管理系统构成的Web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以B/S模式为平台的,采用三层客户端/服务器的体系结构,即客户端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简称(B/W/D)结构。4.整体系统架构。软件的整体系统架构分为4层:访问层、功能层、标准层和基础层。在
6、据库是SQLServer2005.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XP/2000/CE或Win7均可。三、系统分析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应该是由开发者和用户共同完成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师生,系统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是否满意,所以在需求分析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主导地位。需求分析师和项目负责人需要收集和整理教师和学生需求,为系统设计做准备。2.可行性分析(1)经济上的可行性。评价的是费用的支出和经济回报。由于开发本系统所需设备属学校现有资源,软硬件条件具备,且所需数据是现成的,实现相对容易,信息化经费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下拨。而且一旦系统建立并投
7、入使用,不仅可节省大量人力,还可提高学生管理效率。因此,经济上是可行的。(2)技术上的可行性。系统软件方面是可行的。众所周知,硬件几个月就更新换代一次,容量、可靠性、价格上都会有相应改善,所以硬件方面也是可行的。(3)管理上的可行性。系统的开发必须得到管理人员的支持,防止负面消极情绪。同时科学的管理方法,成熟的管理制度,齐全的规章制度以及正确的原始数据也是必不可少的。3.系统功能模块分析。为保障系统的安全性,用户分为3类:管理员、教师、学生。对于教师用户来说,其初始用户名和密码是其自身的工号,用户名不可更改,密码可更改。而对于学生用户来说,其初始用户名和密码是
12、高校已成型的学生管理系统的开发经验与教训及其工作流程,设计并实现的采用B/S架构,基于Web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在多方面的领导与部门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本系统得以顺利构建,目的是使本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趋于规范化,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参考文献1李峻屹.ASP与ASP.NET技术的比对测试与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3,(01):39-43.2别红桂.基于ASP.NET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经济研究导刊,2010,(30):315-319.3严李强,王莹.浅谈信息系统中的C/S和B/SJ.信息系统工程,2012,(10).学生信息管理
15、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2学生管理系统建设原则学生管理系统的建设需要考虑学生管理工作的需求和特性,技术上充分考虑整体架构设计的科学性、数据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部署设计的灵活性,确保系统的整体性能优越,满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1)标准化原则。高校学生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在认真落实各项日常工作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做好学校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2)易操作性原则。易操作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易管理、易使用、方便开发、易学习。3)实
16、用、高效、可扩展原则。系统要便于操作、实用高效。同时,随着IT技术和学校业务的不断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业务将会发生各种变化,系统设计应能适应这种变化,在系统实施过程中,系统的结构、配置也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系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来适应这种变化。4)整体规划设计原则。高校一般建设有数字化校园各个应用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是建设的一个部分,需要为以后的建设保留接口,具有可扩展性。5)容错性原则。学生管理系统应具备一定的容错性,在运行环境出现故障时仍能提供稳定、持续的服务。6)管理性原则。学生管理系统应提供良好的应用注册界面,可建立对用户访问行为的统计分析,以便后续对该系统
19、档案用表打印,打印档案材料移交表、支持档案目录打印。3.4综合素质测评管理模块基础数据设置,设置综合测评成绩的计算方式;设置测评规则设置方式;设置是否有总分数的限制;测评课程绩点的设置;测评类型数据和测评比例数据的预置。学生基础成绩,录入或导入学生各科基础成绩;检测学生学年内是否存在重修的成绩,然后根据情况作删除处理。学生加减分成绩管理,预置加分和减分规则表:根据测评规则设置方式;学生提交加分活动申请,加分活动源于本学年或学期参与的活动;由班长录入学生的减分活动。综合测评成绩管理,综合测评批次设置和进度查询,查询各院系和班级学生的确认情况;综合测评成绩的计算根据各测评类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