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术让爱宠“永生”,保存下来的是什么?
人和宠物的亲密关系,无疑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与回忆。假如陪伴我们多年的爱宠去世,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怀念它呢?究竟该如何珍惜、保存和重温这段回忆?
除了掩埋、火化等常规方式,随着养宠人群的观念转变,又出现了很多譬如为爱宠留下最后的影像、把爱宠留下的毛发制成纪念品等新的方式。有的人甚至更超前,他们选择用生物科技,通过“备份生命”让爱宠“归来”。
2019年7月,浙江温州平阳的黄雨,花了25万元将自己的猫咪“大蒜”成功克隆,这成为行业公认的国内首个商业化的克隆猫案例。近年来,国内多家宠物医院也都开始推出“克隆宠物”和“基因保存”的服务。
拿克隆犬举例,从工作启动到交付,整个流程需要10个月。一般店家都会宣称,可以让克隆犬和本体犬在外貌特征、性格、智力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
如今,那些难以接受宠物离世、不顾一切想要留下爱宠痕迹的人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反而是宠物主们最后考量的因素。
有的人认为,如果能用另一种方式让自己的爱宠继续“活下去”,那为什么不做呢?也有人认为,延续下来的只是基因,即使长得再相似,也不是自己原来的那一只了。
目前,由于“克隆宠物”成本颇高,且在市场、技术、伦理等层面都备受争议,一些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对“克隆宠物”提出的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也越来越高,这些都使得这项服务的发展一直处于受限状态并且难以普及。
其实,无论是感性地消费,还是理性地抵制,人类最需要做的,或许是对“生命意义”的发问。
当宠物遇上克隆技术
克隆即无性繁殖,该技术的诞生,令全世界都为之哗然。
1996年7月,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羊“多莉”(Dolly)出生在苏格兰。但是由于肺部感染,多莉在短短6年后就不得不被安乐死。从那时起,科学家们就开始尝试克隆其他动物,比如老鼠、猪、山羊、兔子等。
2002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科技人员成功克隆了猫。而第一次成功的“克隆狗实验”发生在2005年。
韩国秀岩生物科技公司在经历几次失败尝试后,成功培育出一对阿富汗猎犬。其中一只克隆狗“斯纳皮”活了10年,最后死于癌症。斯纳皮被认为是“克隆狗的革命性突破”,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最令人惊奇的发明之一。
在过去的近20年里,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莱恩生物科技公司,一直被认为是世界动物克隆的领先者。
2016年,该公司克隆了一只杰克罗素梗犬,由此开辟了自“克隆狗实验”之后,狗和猫的宠物克隆新市场。
如今,全世界的许多商业公司和机构都致力于将克隆技术引入宠物领域。
而他们服务的客户里并不缺乏富人,这也是即使宠物克隆的价格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依然不减的原因。
据了解,宠物克隆的过程并不复杂:首先,宠物的主人需要在宠物去世前或死亡后3—5日内收集活体组织样本,并将其培养保存。随后,技术人员从雌性代孕动物的身上取得卵细胞,并将细胞核替换为原生宠物体细胞中的样本,由此产生克隆胚胎。
最后,通过人工诱导生殖的方式,将多个克隆胚胎植入雌性代孕动物体内。技术人员还将通过超声波监测来确认代孕动物是否受孕以及受孕后胎儿的健康状况。
实际上,以上的每个技术环节在操作过程中都存在风险。比如,代孕动物的受孕几率难以估计,即使成功受孕,也可能出现胚胎发育不全的情况。如果出现死胎,则需要通过手术移除。
对此,一些人认为,宠物克隆会让代孕动物遭受许多不必要的痛苦。社会学家则表示克隆本身违背自然规律,且不会以任何方式造福社会。然而,即便如此,支持者的声音依然存在,因为他们相信宠物克隆可以让死去的爱宠回到他们身边。
科学家们曾经明确指出,克隆并非复制,克隆体本身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生物个体,它与原生宠物之间除了基因序列相同,其他方面并不一定相同。
例如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猫CC与原生宠物Rainbow相比,不仅毛色不同,性情上也要活泼、顽皮许多。
如此看来,宠物克隆并不见得是怀念爱宠的最好方式。
“永生”的代价与风险
如今,动物克隆从技术上已经没有太大障碍,但存在极大的道德争议,特别是涉及科研伦理、动物权利和福利等问题。
“克隆并非百分百成功。”这是引发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与羊和猪不同,狗只能自然发情排卵,并不能通过注射激素促进排卵后取卵母细胞。目前的技术在整个克隆过程中,难免要涉及数目众多的“供卵犬”和“代孕犬”。
例如韩国的“斯纳皮”便是用了1000个胚胎,分别植入123只代孕犬体内。而这些实验室里的母犬,因此经受了统计1123次手术。
表面上看,克隆宠物是生命的“永生”或复制,但背后却有更多看不到的宠物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约翰·伍斯坦迪克写过一本有关克隆狗的书,他在书中也发出同样的质疑:“当动物庇护中心已收养了这么多被遗弃的狗,我们还需要找新方法来制造更多吗?”
大量猫狗在流浪。/《忠犬八公的故事》
有批评人士认为,目前宠物克隆的手术过程以及技术操作都缺乏相应的标准。由于克隆技术尚未成熟,一些克隆动物或将存在先天性缺陷、免疫、变异等方面的问题,也对动物权益构成了威胁。
美国人道协会也反对商业克隆宠物,更担心这些提供克隆服务的公司只是利用那些丧失宠物的人的悲伤情绪来图利。
一些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对动物权益也深感忧虑,英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表示,丧失心爱的宠物很让人痛苦,但克隆宠物并不是解决的办法。该协会呼吁那些爱宠人士应当考虑每年数以百万计在收容所等待领养的宠物。
如今,宠物克隆在法律上仍然存在“灰色地带”和“盲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一直在监管家畜克隆,却并没有监管宠物克隆。2005年,加州州议会曾提出法案禁止克隆宠物,却并未获得通过。
事实上,被克隆的狗并不能够在美国养犬俱乐部进行注册。英国法律同样禁止克隆家畜,但克隆宠物一样无人监管。
可复制的基因
与不可复制的灵魂
2021年7月,“上海奶奶花18万元克隆宠物”的话题曾一度冲上微博热搜。其孙子表示,奶奶的爱犬由于年老多病将在不久后离世,为了让爱犬以另一种形式陪伴她,他和奶奶在咨询后最终决定花18万元购买克隆宠物服务。
同样选择克隆爱宠的,还有美国著名老牌艺术家芭芭拉·史翠珊。她的执着和选择曾经让很多网友共情,但也招来了批评和反对。
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MRC)的洛弗尔·巴杰指出,虽然克隆动物具有和母本相同的基因,但它的行为和生理学特征会受到子宫里一系列生物因素以及早期生活的影响。
这包括代孕动物的激素水平、代孕动物和克隆生物的饮食习惯、克隆生物与代孕动物以及日后的主人之间的交互,还有DNA随机变异产生的差异。
“即便是正常健康的克隆个体,它们也不可能与最初的母体一模一样。这不仅表现在外观上,更表现在行为上。”洛弗尔·巴杰强调。
一些养宠物的主人也说,克隆花费是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让离开的爱宠再次“复活”或许只是给自己的心灵以慰藉。然而,主人们对以前宠物的记忆、感情和付出并不能复制到克隆生物上。
对于宠物克隆,人们的观点见仁见智,在这当中,有一些基本问题仍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爱宠物,究竟爱的是什么?这种爱会不会伤害到别的动物?我们对宠物的爱是不是它们想要的?虽然基因相同,但每个克隆宠物都是一个崭新的生命,有着崭新的生活、经历和记忆。
然而,生命的意义不可复制,珍贵的记忆无法粘贴。
对于任何一个曾经存在于世间的生命而言,“死亡”都是“活着”这一状态必不可少的归宿。帮助人类理解生与死的意义,又何尝不是宠物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