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控制感”心理

世间万物,各行其道,阴阳和合,相生相克。上帝让其死亡,必先令其疯狂。

如果没有了制约,这世界就无法伦理有序。汽车不仅有发动机,还要有制动系统;驾车人不仅要踩油门,还经常要踩刹车。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想要达成愿望、满足需要,都必须对自身和环境进行掌控。

什么是控制感?

当口渴的时候,我们会端起水杯,送到嘴边,把水喝下去;

当饿了的时候,我们会用筷子夹着饭菜放进嘴里,把饭菜吃下去。

我们在需要或欲望的推动下,以意志支配动作行为,达成愿望、满足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以需要为动力,通过自主意志努力和动作行为,对满足需要的对象物及满足需要的动作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行为操控。

与此同时,个体相应地会有一种“一切尽在我的把握、掌控之中”的内在体验和心理状态,这叫做“控制感”或“掌控感”(perceivedbehaviorcontrol)。

由控制感,进一步引申出两个概念:

1控制力:个体进行操控的意志努力,和进行操控的实际行为能力,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是控制感的外在表现。

控制力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由意志努力而形成的意志自主控制力(俗称“意志力”或“毅力”等)和由行为操控而形成的行为控制力。

因此,

控制欲是目的,控制力受控制欲的推动;

控制力,是实现控制欲的行为能力或方法手段;

控制感,是控制欲及意志行为操控的心理状态和内心体验。

控制感与人格

1、控制中的主体与客体

“我控制你”,其中,“我”是主体,“你”是我控制的对象物,是客体。

“你控制我”,其中,“你”是主体,“我”是被你控制的对象物,是客体。

在“我和你”的关系中,你我都期望占领“主体”的位置,不甘心沦落为被控制的客体。

因为,主体不仅是操控行为的掌控者、拥有者,更是可以通过操控行为,达成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要,包括满足自恋全能感的内在需要。

所以,你和我,在人际互动中,就会交互控制,形成相互控制的人际关系。

在操控方式方面,也会产生相互认同和竞争。在控制与反控制的互动中,形成人际关系及其冲突。

2、控制中的自我控制

一般来说,控制的对象物经常是自身之外的其他人或物。

其实,还有一种情况,控制的对象物不是外在的他人或物,而是人本身,自身作为对象物、客体,受到自己的把控,这叫自我控制感,也称为自我控制力。

比如,我要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言谈举止,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控制自己的大小便,等,以达到环境他人对我的要求。

肛欲期人格特点,受权威压迫,受虐,受控制,最终形成自主掌控大小便,等。

这时,自身作为主体,对自己的欲望冲动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自身是控制的拥有者(主体),同时又是被控制的对象物(客体)。

在自身主体控制自身客体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心理内部的冲突:主体自我(subjectiveself)与客体自我(objectiveself)之间的心理冲突,控制与被控制、反控制之间的内心冲突。

3、控制中的“真自主”与“假自主”

父母对婴儿进行大小便的训练,婴儿最终学会了自主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这种“自主”,属于“假自主”,因为这样的自主,其背后是父母权威意志对婴儿的掌控和压迫。

婴儿自主控制大小便,其实是婴儿为了满足父母及他人的要求,屈从于父母的权威意志,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真实愿望和需要。

这种大小便的自主控制,是以压抑欲望、承受痛苦和牺牲内心自由为代价的,所以,这种自主,属于“假自主”。

如果婴儿贪玩,玩得尽情投入,舍不得停下来去解便,只能自主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憋着,继续玩下去。

这样的自主控制大小便,属于“真自主”,因为这样的自主,不是为了达到别人的要求、满足他人的愿望和需要。

而是为了自己玩得更快乐、更幸福,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才对自己的解便冲动采取了自我控制。

所以,这样的自主,属于“真自主”。

重点不在于是否自主,而在于“谁需要、为了谁”,谁是目的,谁是真正的主体,满足谁的需要。

4、控制欲与依恋

个体对爱的客体具有依恋的内心需要。为了满足依恋的需要,个体就要去控制爱的客体,以保持依恋的关系。

个体在与他所依恋的客体之间,形成了相互控制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控制与被控制的互动关系、依恋关系。

5、控制欲与控制力的匹配及自恋

控制欲和控制力之间的匹配关系,对人格心理状态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掌控或控制的欲望,即,控制欲。

当实际操控能力(控制力)比较强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实现控制欲。

这时,内心会有一种“手到擒来”、“心想事成”的感觉,个体会觉得内心比较踏实,有安全感、确定感,有自信,获得自主感、全能感。

体现了个人意志的自主和自由,不仅能够提高自我价值感,幸福感,还能提升自身主体的地位和权力感。

控制感,是自恋全能感的一种常见表现。

被控制的对象物、他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成为自体的延伸,构成控制者的自体客体。

比如,婴儿一哭,立刻就能得到妈妈的共情回应,婴儿通过哭的行为,对妈妈进行了控制,兑现和满足了婴儿的自恋需求。

又如,当领导,从事管理工作,操心费力很辛苦,为什么仍然有很多人喜欢当领导呢?

因为,领导能够控制他人,一呼百应,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控制感、自恋全能感和幸福感。

由于缺少有效的行为应对,往往是苦苦挣扎,屡战屡败,控制感下降,自信心、全能感和幸福感、价值感和权力感等都会随之降低。

每个人都是实施控制的主体,在人际关系的交互控制中,体现出了主体间性。

如果个体无法控制他人,却受到他人的压迫和控制时,个体沦为了被他人控制的对象,个体会变成受压迫者。

这时,个体的控制感下降,安全感也随之降低,内心缺少价值感,缺少自信和生活热情。

缺少意志的自由和自主感,个体的全能感、幸福感和权力感都会下降到较低的水平。

如果个体的行为操控能力比较差,而同时,控制欲也适度调低,这样一来,个体内心的控制感并不会很糟糕;

另外,个体还可以通过主动采取行为退缩的防御方式,提高控制感。

控制感的形成

1、控制感的先天生理基础

婴儿一出生,就具有一些先天反射,例如,握持反射,即,给婴儿手里放任何一个东西,他都会反射性地紧紧握住。另外,还有觅食反射、吞咽反射等。

婴儿刚出生时,随时随地、任意大小便,排便行为不受自己和他人的约束。

这体现了人类心理内部天生具有一种“心灵自由”的人格潜质或倾向。

2、控制感的后天心理发展

出生几个月之后,婴儿会把大拇指放进嘴里吸吮。

这个动作,已经是上肢的随意运动,婴儿以意志支配行为,可以故意把大拇指放进嘴里;

再后,婴儿逐渐发展出手抓着东西放进嘴里的自主掌控行为,包括把食物放进嘴里。

一岁至两岁,所谓“肛欲期”,父母训练孩子的大小便,逐渐地,孩子开始学会了对大小便的自我约束、自主控制。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给孩子训练的是大小便,形成的则是人格。

其中形成包括自我控制感、受虐、自主感、压抑、屈从、讨好他人及压抑自己的愤怒攻击情绪等肛欲期人格特征。

按照科胡特自体心理学观点,父母对婴儿的共情回应,使婴儿获得了自恋全能感。

婴儿体验到只要自己一哭,就会立刻有人来喂奶、换尿布,一切困难痛苦都能及时得到解决,在婴儿的内心就形成了“一切尽在把握之中”的掌控感,包括自恋的全能感、幸福感。

婴儿对自体客体的控制感,是获得自恋全能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基础。

在后续的心理发展中,个体通过学习培养各种掌控能力,其中,重要的是形成有效的行为应对方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随着掌控能力的提高,会进一步提高控制感、自信心、自我价值感、幸福感及权力感。

从控制的对象物来看,控制感的心理发展过程大致为:

首先是吸吮妈妈的乳头,然后吸吮自己的手指,逐渐扩大到控制自己的大小便,

对妈妈的依恋与控制,全能感自恋、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控制自己的动作行为,培养各项技能,完成分离个体化过程,走向独立,

再进一步提高掌控能力,控制外物,控制人际关系的互动过程。

控制感与精神病理学

感到自己的生活可掌控,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这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

是全能感自恋、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内心体验和外在表现;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在精神障碍的精神病理学中,控制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哪怕只起到某些中介作用。

很多精神障碍,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控制感异常,是控制感降低或丧失的表现。

1、控制感与焦虑情绪

焦虑是莫名的恐惧感,是处在危险境地时,个体无法有效掌控和应对的恐惧体验,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症状。

神经症不同类型,所具有的共同临床特征是焦虑。低控制感,是产生焦虑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其实是患者内心低控制感的一种反向形成,病人往往通过采取过度控制的方式,缓解其内心的“低控制感”、弱小无力感,试图以此来摆脱深层的不安与痛苦。

大约婴儿在出生后一岁至两岁期间,被父母训练大小便,孩子要等到父母发出允许排便的信号才能排便,排便之前,无论多么痛苦,都只能忍着憋着。

逐渐地,孩子学会了对自己的大小便进行自我约束和自主控制,宁愿承受痛苦,以达到父母权威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学会了对排便行为的自我掌控,压抑痛苦和愤怒情绪,形成自虐,取悦他人,理想化、爱清洁,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做事重复刻板、犹豫不决等人格特点,即所谓的肛欲期人格。

如果父母过早过严地训练孩子的大小便,这样的肛欲期人格特点会变得非常突显。

尤其是长大后极端追求控制感,试图对自己的欲望、情感、思维、行为及睡眠等进行全面的、极端的自我掌控。

具有极端强烈的自我控制欲,形成强迫型人格,成为强迫症发病的重要人格基础。

按照客体关系的观点,强迫症病人过度的控制欲望,往往跟两岁以内所经历的早年创伤有关。

比如,被遗弃的心理创伤。

当孩子一两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去奶奶家,这样的被遗弃的创伤经历、母爱的丧失,会损害孩子的安全依恋,会导致分离焦虑,严重打击了婴儿的自我掌控感。

婴儿会感到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完全不可预料,完全不受个人自主掌控。

因此,他会产生极强的不安和掌控欲,试图采取极端化的个人掌控,“以防万一”,来缓解内心的不安和分离焦虑。

所以,长大后,当遇到某些应激事件或打击时,就会表现出疑虑反复检查或怕脏反复洗涤等强迫症状。

患者会通过采取过度的自我掌控的行为方式,缓解其内心的不安全和低控制感。

按照自体心理学的观点,婴儿在两岁以内,受虐待或严重被忽视,没有能够得到其养育者很好的镜映、共情回应。

这样的婴儿长大后,就容易患强迫症,追求极端的全能感和绝对的理想化,对自己和他人采取过度的控制和自恋强求,形成了强迫症的思维和行为症状。

强迫症患者,由于早年心理创伤的缘故,使得他们过早的分离个体化、走向独立,形成绝对理想化,凡事追求万无一失,绝对安全;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全能感、自我效能感往往都处于很低的状态;

而他们在强迫症状中,却又表现出过度控制的病理意志和行为,这种过度控制,包括控制自己(把自己当做对象物进行控制),其实是对内心弱小感的一种反抗,是弱小感的反向形成。

强迫症患者,在自主控制方面,往往是无效的控制,或者是错误的控制,是假性的自主控制,是被他人强权控制的内射性认同(受虐及自虐)。

强迫症患者所控制的对象,往往不是他人,而是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思维、情感及深层欲望等。

病人把自身主体当做客体来进行操控,结果就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内部冲突,自身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理冲突,自我控制与被控制、反控制之间的冲突。

其所谓的“自主控制”,其实是假自主,属于假性自体,是对真实自体的压抑,是主体的沦丧。

焦虑症、疑病症、恐怖症、睡眠障碍等,往往也都伴有控制感过低的心理特征,具有对失去控制感的恐惧。

比如,惊恐发作的时候,病人除了有极端恐惧的症状,还会有极端抓狂、失控、要发疯的感觉。

……

2、控制感与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除了患者有着重大应激、重要客体的丧失、理想化的破灭。

还会伴有屡遭挫败的获得性无助,病人屡战屡败,最后感觉自己的生活一团糟。

所有的事情都无法掌控,无法应对,无力回天,自恋严重受损。

最终感到绝望,彻底失去对自身生活的意志自主控制感、全能感、自主感、价值感,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抑郁症状。

3、控制感与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情感和行为之间失去了有机联系、相互脱节,整个精神活动脱离现实。

现实检验能力整体丧失,失去了区分自我与非我的自我意识,往往会有假性幻;

关系被害妄想、被控制感和被洞悉感,物理影响妄想,思维被广播,思维被插入,思维被夺走,等症状。

这些叫做“精神自动症”,总体属于“异己体验”,其实这些症状都是病人丧失自主控制感的临床表现。

控制感与心理治疗

帮助病人调整控制感,改善病人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功能状态,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1、提高病人的主体地位、权力地位

在人际关系互动中,往往丧失了主体地位、权力地位和意志自主控制感,处于被控制状态,处于受压迫的地位。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要注意辅佐病人回归主体的地位。

帮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真正愿望和需要;帮助患者恢复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病人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学会掌控和处理人际关系,形成爱的人际互动和良性循环,

逐渐在人际交互控制的竞争中占据主体地位,争取主控权,减少受控和被压迫,达成愿望、满足需要,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父母决定孩子几点睡觉、几点起床,父母决定孩子吃多少饭菜、参加什么样的培训班、完成什么样的作业,孩子的自主控制权被剥夺,处于被控制状态。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要鼓励父母去共情孩子的心情和深层愿望与需要。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而不是因为他学习成绩优秀才爱他。建议父母凡事多跟孩子商量,生活起居尽量由孩子自主决定和自我掌控。

比如,跟孩子商量,让孩子决定早晨要不要由父母叫他起床,鼓励父母尽量把早晨起床的自主权、掌控权交还给孩子。

孩子参加什么样的培训班,也不应该是由父母决定,而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哪个兴趣班,决定停掉、退出哪个兴趣班。

这样,就能够体现出真正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提高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感、控制感,提高孩子在学习及成长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孩子的权力/权利意识及责任意识。

2、放下假性自体,走出假性意志自主,恢复真性意志自主控制

强迫障碍和抑郁障碍患者,往往存在假性自体,如,讨好他人,极端理想化,对实现理想目标的自身行为进行自主掌控,以达到别人的要求和期望,满足他人的需要。

这是“假性意志自主控制”,属于假性自体,本质上是病人失去了自身主体性,是病人对自身的虐待(自虐)和过度自我控制、自我压抑,这些往往构成了强迫障碍和抑郁障碍的重要临床特征。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要共情病人内心的感受,特别是弱小无力感、挫败感。

共情病人内心主体的愿望和需要,使病人自我觉察和自我接纳。

有勇气面对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深层愿望,帮助病人看到他自身的假性自体、假性意志自主控制行为,是不符合其自身作为主体的内心真实愿望和需要的。

然后促使病人逐渐放下假性自体,走出假性的意志自主控制,让病人能够自我坦诚,尊重、接纳自身内在的情感和愿望,回归主体。

恢复真正以自身为主体的意志自主控制,取得自身主客体之间的平衡,减少心理内部的自我控制、被控制和反控制之间的冲突,形成心理内部新的平衡、整合与统一。

3、促进爱的互动,建立和发展爱的关系

病人平时往往缺少爱的人际关系互动,尤其是在幼年的母婴阶段,缺少养育者爱的共情回应。

婴儿经历过被虐待、被忽视、被遗弃、被过度保护等心理创伤,得不到爱的共情回应。

使他们感到抓狂、失控、挫败、绝望,严重打击了婴儿的自恋全能感和意志自主掌控感,内心存在不安全感、弱小感,形成假性自体、过度控制等心理防御。

帮助病人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真爱的互动关系,在爱的主体间性互动中,体现病人自身的主体性。

这会有助于帮助病人放下假性自体和假性意志自主控制或过度自我控制。

4、调整控制力,取得控制欲与控制力之间新的平衡

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心想事成、梦想成真,挥手之间,轻轻松松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是感到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控制力远远无法实现控制欲,无法达到控制欲的要求。

病人当内心有不安全感和弱小无力感的时候,同时,控制感也会有明显的下降。

这时,反而容易产生强烈的控制欲,推动病人采取更为极端的控制行为,然而,却屡遭挫败,陷入恶性循环,直至彻底绝望。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可以帮助病人自省,分析自己的控制欲和控制力之间的差距。

努力提高控制力,提高有效应对的行为能力,适度降低控制欲,缩小控制欲和控制力之间的差距,例如,十年磨一剑,苦练基本功;

自己有多大的能耐就做多大的事儿,积极行动,从最简单容易的事情开始做起,捡软柿子捏;

尽人事、听天命,不强求,知舍得,不偏执,能放下,无欲则刚,事实为真,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无为而无不为……

使控制力与控制欲之间,达成较为匹配的健康平衡状态。

5、明确可控与不可控之间的现实界限

强迫障碍和抑郁障碍患者,在内心弱小感、低控制感、不安全感、自我不接纳、极端理想化的推动下。

自我强求,不加区分地对所有事情都强求采取统一控制,缺少可控与不可控的具体区分能力。

如:强迫症患者往往想要控制自己的思维、内心情感,排斥深层的愿望和需要,想要通过强迫行为来控制内心的焦虑,消除内心的不安全感。

抑郁症患者,强求自己达到极端理想化的程度,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过度的强求控制,最终遭受挫败,自我攻击,进入抑郁状态。

社交焦虑患者及讨好型的人格,总是强行控制自己的举止言谈,以期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控制或操纵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

以上这些患者,在控制过程中,往往对自身及他人,不加区分地全部采取过度控制,缺少可控与不可控之间的具体区分。

比如,治疗师可以

无论这些想法是好是坏,这些自动进行着的思维,是自己无法直接控制的,病人内心的恐惧焦虑情绪,也是无法直接控制的。

对于社交焦虑和讨好型人格患者,治疗师要跟病人讨论:别人的想法,别人的个人好恶,别人对病人的看法,是否喜欢病人,等。

这些都是病人不可直接控制的,无法通过过度控制而达到掌控别人看法和想法的目的。

我们根本无法通过意志掌控,强行让自己入睡,因为入睡的生理过程是自主意志不可控的,只能顺其自然。

关于对绝对理想化的掌控,治疗师可以跟病人讨论“人无完人”,我们只能学会自我接纳,接纳自身及他人的不完美,接纳现实的不完美。

去理想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帮助病人放下极端理想化的自我强求。

然后,帮助病人认识到,无论未来的理想有多远大、多美好,我们只能活在当下。

在每天的生活中,只有我们自己的行动是可以自主意志掌控的,只有每天积极行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从不完美走向完美,展望未来理想,立足现实,活在当下,每天从力所能及的具体事情开始做起,贵在坚持,这样才能逐渐走出抑郁。

6、养宠物与控制感

养宠物能够提高人的自主感和控制感,提高饲养者的主体地位,甚至是增加幸福感。

因为宠物的掌控力在人之下,宠物无法掌控人,人却能够掌控、主宰宠物。

抑郁障碍患者养宠物,比如养狗,对狗施以关爱、表达爱心,让狗对主人形成忠诚和依恋,主人受到狗的热爱、跪舔,主人与狗之间建立起爱和依恋的互动关系。

抑郁障碍患者把对人的亲情依恋转向宠物,同时受到宠物的依恋,这可以弥补抑郁障碍患者原本的爱不足。

人和狗之间,会有相互认同:狗的弱势地位,表达了抑郁症患者在人际关系中的弱势地位,抑郁障碍患者怜悯狗就是在怜悯自己,关爱狗就是关爱自己。

抑郁障碍患者,往往有压抑的愤怒情绪,并且是攻击指向自身。

在抑郁患者养了宠物之后,会把攻击指向宠物,以虐待宠物的方式,发泄心中压抑的愤怒。

通过虐待宠物,可以提高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我控制感、权力感和主体地位,可以缓解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情绪,甚至可以减缓他的人际关系冲突。

控制感与日常生活、社会文化

1、权力与控制感

动物都会有本能的领地意识。

在人类社会早期,原始部落之间,时常发生争斗,互相抢占地盘。“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这是人的领地意识和自恋的心理需要。

权力,最初是对生产资料等资源的占有和掌控。后来,谁拳头硬谁是老大,胜者王侯败者贼。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土豪分田地,有枪就是草头王,武装夺取政权,党指挥枪。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国的华人去超市抢购食品,美国的白人却在抢购枪支弹药。

因为他们知道,拥有枪支,就能大幅提高控制力的级别,就能控制和抢占更多的物质资源,包括食品和药物等。

社会的发展进步,权力的升级,总是伴随着控制力的提高。

而随着控制力的提高,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表现为社会以权力为中心。

权力阶层中的少数人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控制着、主宰着大多数人的命运。

权力也从对物质资源的占有和控制,转向了对人的控制。比如,你不必说你有多高的官职、多大的权力,你只要告诉我“你手下管着多少人”,就可以了。

权力中的控制力,也从控制人的行为,最终发展到控制人的精神,如邪教、传销中的“洗脑”,等。

属于社会中的上层人群,通过集权控制,他们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愿望,拥有更强的幸福感。

属于被压迫剥削和受控制的一方,是被掌权者控制压迫的对象,是客体,其内心往往是低控制感、弱小无力感,自身的各种需要不太容易得到满足,愿望难以实现,难以获得幸福感。

因此,不难理解,在当今社会里,很多人仍然是极尽其能,削尖了脑袋去当官,还是那句老话说的好:“大小是个官,强起买水烟”。

2、信息网络时代,去中心化与控制感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过去是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而现在却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之间有着更为密集的信息交互作用。

权力中心者几乎难以控制老百姓每个瞬间发布的个人观点信息。

原来高度集中的权力中心地位正在被削弱,这叫“去中心化”。

而“去中心化”是说,在信息社会里,没有哪个个人或机构是社会的中心,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它打破了原来统治者“自恋全能感的自我中心”幻想。

社会普通公民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更加体现了每个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平等、民主和自由。

现代人正在幻想着去实现一个根本愿望:“我的生活,我做主!”

与此同时,在去中心化的信息社会里,每个个体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我无法控制别人,我却受到了别人的控制。

而且,即使我意识到我已经被别人控制了,我都不知道具体是哪个人在控制我,我无法把这个隐藏其后的“控制者”揪出来,跟他算账。

信息社会,在提高每个个体的主体地位和全能感、自我中心幻想的同时,又在削弱着个体的自我中心幻想、全能感和控制感。

3、现代人,亲情匮乏导致孩子内心的低控制感

当今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然而,父母由于忙工作,对孩子的忽视、冷漠、甚至遗弃(比如,把孩子送去奶奶或姥姥家抚养)时有发生。

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在竞争中取胜,赢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训斥、责骂、甚至虐待。

即使父母挣了很多钱,能够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却不能给予孩子更多亲情关爱,无法满足孩子对亲情和爱的渴望和需要。

这会造成孩子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弱小感、低控制感、低价值感、自卑感等。

孩子长大后,即使身居大城市、身边有很多人,也会感到茫茫人海中的孤独和内心的清冷。

即使取得事业的成功,内心也是空空如也,依然没有爱的温暖,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即使朋友圈里的好友越来越多,但是真正能够贴心交流的知心朋友却没有几个。

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亲情距离越来越远,自恋的全能感和控制感变得越来越低。

4、现代人主体性、自主性、控制感的异化

人类在劳动进化中,学会了制造工具,控制外物,创造了人类文明。

人类战天斗地,改造环境,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

人类所创造的工具、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环境,却形成了人类主体的“异化”,反过来控制和压迫着人类本身。

人原本是实施控制的主体,是主控方,后来却越来越沦为了受控制的客体,受控方。

比如,

人遛狗,狗遛人;

人驾车,车驾人;

人玩手机,手机玩人;

人玩电子游戏,而电子游戏软件设计者,却通过设定电子游戏的程序正在玩弄着电子游戏的玩家;

我控制他人,我也正在受到他人的控制;

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

“我的生活为做主”,现代人以为自己生活在“我控制”的境界中,其实却越来越处于“被控制”的地位,受控于他人。

当年,鲁迅写过一篇《狂人日记》:以被害者狂人的形象,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我从大学毕业后,从做精神科医生开始,就一直想要写一篇现代版的《新狂人日记》,拟以“被控制感”狂人的形象,揭露现代社会文化“控制人、压迫人”的本质。

现代狂人,感受到自己生活的时时处处、方方面面受到了别人的控制,自己表面上好像是拥有自主感,自己是生活的主人,“我的生活我做主”,其实,个人生活的自主掌控权早已被悄悄剥夺。

如果上某宝网购物,只要你查询过一次物品的名称,下次打开计算机,哗啦一下子,就会自动冒出来一大片同类产品,充满你的视野。

如果去实体店购物,导购小姐早就微笑地等在那里,按着销售心理学预先设计好的售卖程序,在等你上套被宰,就像猫在等着老鼠的出现;

每安装一款手机软件,都要求采集我们手机中的通讯录、相册、视频、空间定位等信息;更有一些流氓软件,会悄悄在我们的手机里安装木马程序,窃取私人信息,……现代版的《新狂人日记》,就是以“被控制感”和“被洞悉感”等妄想的狂人形象,反映出现代人自身生活的失控,意志自主和控制感的惨败。

“我的生活我做主”、“一切尽在把握中”、“我有选择的自由”等,从悲观主义的哲学观点来看,这只不过是现代人自我麻痹、自我陶醉的自恋幻象,自欺欺人的谎言而已。

*说明:本文是作者对控制感的一些个人思考,而非经过调查或实验检验后的科学结论,有待检验。欢迎大家进一步深入研究讨论,批评指正。

THE END
1.如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饲养宠物.有些人甚至把养的宠物视作...如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饲养宠物.有些人甚至把养的宠物视作家庭的一名成员.而由宠物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咬伤小孩.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等.那么.同学们是怎样看待饲养宠物这一现象的呢?请根据以下提示以Pets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提示:1. 宠物是人https://m.1010jiajiao.com/czyy/shiti_id_01a36391dc8be6dc8bea7c73460f3f8c/
2....要求:1有些人喜欢养动物作为宠物2有些人反对卷养动物为宠物3...跪求英语作文跪求一篇英语作文 要求:1有些人喜欢养动物作为宠物 2有些人反对卷养动物为宠物 3你的观点字数要不少于120个字望哪位大侠出手相助 觉得好再加10分 或者更多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68d9c97472b25a91784abbb10c38ae4e.html
3.狂犬病疫苗之集中答疑暴露狂犬病疫苗接种动物2.狂犬病的潜伏期有多久? 答:常见的在1周到1年之间,实际上也有1周以内的报道,而且在我国狂犬病潜伏期超过1年的比例并不在少数。 3.狂犬病的潜伏期最长是多久?可能像我国《传染病学》教材写的20年以上吗? 答:不可能,我国的医学教材不仅具有滞后性,而且很多内容准确性也有待商榷,通过基因比对,狂犬病目前最长的...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00504/content-1110031.html
4.猫知识大全提供足够的互动,互动是建立你与猫深厚情感的方式之一,与猫一起玩耍,可以让猫咪感受到你对它的关注,也会越来越“爱”你,当然有些猫更喜欢独处。 6.猫相关的术语 铲屎官,“铲屎官”是一种幽默的、口语化的表达,用来形容养宠物的人,特别是指养猫或者养狗的主人,因为养宠物的过程中需要定期清理宠物的排泄物。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13/08/253213_1126059980.shtml
5.人们为什么喜欢养猫养狗2. 心理健康:养宠物可以帮助减轻压力,释放负面情绪,提升幸福感。例如,抚摸宠物和与宠物玩耍可以释放压力,改善心情。此外,养猫的人通常较聪明,在IQ和教育程度上也有一定的优势。 3. 健康需求:研究表明,养宠物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多好处。例如,养狗的人死亡风险会降低21%,有助于调节心血管功能。养猫的人心脏病发作...https://www.jianshu.com/p/522234b65f0a
6.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爱心宠物领养送养平台20231126082131.docx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爱心宠物领养送养平台.docx,PAGE 2 摘要 舒适的物质生活,这就是我们进行精神生活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精神生活就是对于物质生活的一种升华和优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很多年轻人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达到一个标准后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126/6231140235010012.shtm
1.以打狗狗会有什么心理影响(狗狗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养宠技巧打狗狗并非随意而为,它背后可能有许多心理原因。一方面,一些人将狗狗当作“财产”,期望它们能带来更多利益,而打狗狗则是他们达成目标的手段之一;另一方面,一些人在教育狗狗时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导致狗狗经常不听话,打狗狗则成了他们最后的选择。 2.打狗狗对宠物主的心理影响 ...https://www.pettb.cn/article-26260-1.html
2.英语作文:英语学习的建议(精选14篇)一、学会对单词的梳理和分层 帮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认读词汇、四会词汇和高频词汇, 明确各自不同的掌握要求, 拿高必修三Unit2 Healthy eating为例, 如:认读词汇包括所有三角符号的单词和部分四会单词如蔬菜、水果及肉类的名称如部分bean, pea, cucumber, eggplant, bacon mutton, peach, carrot等。高频词汇包括所有...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pxcin4.html
3....现在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宠物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快乐,书面表达(满分25分) 现在养宠物的人越来越 多,虽然宠物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快乐,但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请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下养宠物的弊端。具体内容包括: 1.吵、脏、乱影响环境; 2.带来经济上额外的花费。 3.…… 注意: 1.词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标题已为你写好。...https://www.shuashuati.com/ti/b1c93de0cb1b47e0aeaa227549460c17.html?fm=bd14ac952a882da1b908e1a650fbb05742
4.作文:第一次养猫(推荐27篇)我非常喜欢咪咪,养咪咪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篇2:第一次养猫作文 这是我第一次养猫,我很喜欢它。它叫鞠小白,虽然它的毛很黑,但只要在阳光下晒一小会儿,它的毛就会发亮,所以我给它起名叫小白。 小白应该是一只中国玄猫,它从头到尾都是黑的,但如果你仔细一看,小白的肚子、小脚丫都是白色的。 https://www.hrrsj.com/zuowen/zuowendaquan/782244.html
5.英语四级作文:养宠物利弊(精选48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英语四级作文:养宠物利弊,欢迎大家分享。 英语四级作文:养宠物利弊 1 ...https://www.ruiwen.com/zuowen/yingyu/60382.html
6.高校邦创新创业基础网课答案高校邦创新创业基础期末考试答案高校邦创新创业基础网课答案,高校邦创新创业基础期末考试答案,下面小编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包含了完整版的网课期末考试答案,全部的题目和答案都在这里了,有需要的小伙伴们快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邦》创新创业基础网课答案: 见面课:产品原型:如何做出一个有“人味儿”的产品 1、问题:王老师在课上提到,好的...https://app.3dmgame.com/gl/351814.html
7.职场商务礼仪(精选16篇)在商务活动中,为了体现相互尊重,需要通过一些行为准则去约束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仪表礼仪、言谈举止、书信来往、电话沟通等技巧,从商务活动的场合又可以分为办公礼仪、宴会礼仪、迎宾礼仪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职场商务礼仪(精选1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https://www.jy135.com/zhichang/2263082.html
8.对30+宠物品牌细细观察,总结出4大趋势宠物于宠物主的不可或缺性,让人们对于宠物的认知从“权利支配的对象”,转移成“独立于人的个体”。洞察于此,宠物品牌也在重写自己的品牌价值观。“宠物拟人化”的观点被摒弃,“视宠而宠”成为品牌的共识。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主张“猫为先”的pidan。今年8月上线的品牌片《破碎的太阳之心》中,pidan以猫为主角...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853642.html
9.养宠物的人活得更久,死亡率降低16%国外有一项荟萃统计分析,总结了1950年-2019年所发表的文献,研究对象超过380万人。研究表明,与不养宠物的人相比,饲养宠物狗的人在平均10年随访期的全因死亡率下降了24%[2]。 不仅如此,对于已经有心血管病史的人来说,如果居住在一个养狗的家庭里,全因死亡率可降低65%。 https://m.thepaper.cn/wap/v3/jsp/newsDetail_forward_23099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