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1500元买到一只“星期狗”———
商家却坚持认为是消费者自己喂养不当
据鄞州区消费者陈女士投诉反映,6月底她经熟人介绍,在宁波一个古玩市场内以1500元高价买回一条宠物狗。然而带回家才一星期,狗就开始吐血。
“当时在店内看到的狗是‘活蹦乱跳、神采奕奕’的,带回家以后也一直很仔细地照料,没想到才一星期就出现吐血症状。”陈女士怀疑商家卖给她的是条病狗,遂带回去找店家理论。
然而该商家坚持狗在出售给对方时完全健康,可能是由于陈女士喂养不当造成,但店家答应帮陈女士代养几天。然而7月4日,陈女士前往该宠物店,却发现其寄养在该商家的狗已死亡。对此,陈女士要求商家承担一半责任,即退回其750元的费用,遭到拒绝。
在接到陈女士的投诉后,鄞州区消保委开展调解。因店主在交易时未对狗进行体检,无法证明交易时狗的健康状况。经调解,店主同意退回消费者陈女士500元,陈女士表示同意。
夏季宠物疾病高发引发投诉潮———
有市场所一个月接到20多起投诉
“在高温天,宠物容易生病。而在具体宠物消费纠纷中,双方都无法提供有效的凭证,来证明这宠物‘为什么得病’。在调解的时候,当事双方容易各执一词,处理起来比较麻烦。”该所一工作人员这样对记者说。
据介绍,盛夏季节是宠物狗患病的高发期,发病率比平时增加一倍以上。“因为有些动物疾病是有一定潜伏期的,短则7天,长则20天不等。这就很容易造成购买时看起来很健康,但带回家不久就生病的情况。”市场监管部门一位工作人员称。
宠物消费纠纷处理起来难度大———
消费者购买时最好索要并保管好消费凭证
而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宠物交易出现纠纷后难维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往往是由于缺乏书面证明。商家在销售宠物时普遍没有附带宠物的名称、品种、原产地、饲养注意事项、卫生检疫证书等一系列必需的文件。消费者与卖家协商不成,只有向市场监管局或消保部门投诉求助,而此时消费者会比较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