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桂林理工大学自定点帮扶广西灌阳县以来,坚持围绕灌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400多万元,发挥工科高校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实施“资金帮扶+技术支援”双扶模式,深入挖掘帮扶村资源禀赋,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农户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持续增强,“一村一业”“一村多业”产业发展格局逐步成熟,探索出了一条高校帮扶产业发展的特色新路。
其中,东阳村“黄关面条”加工产业在学校的重点帮扶下,从无到有、从有变优,已发展成为桂北地区远近闻名的地标产业。学校助力帮扶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先后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广西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60余次,乡村振兴办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自治区党委授予“先进后盾单位”;学校入选全国首批“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名单,连续获区直中直驻桂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考核“好”等次。
一、项目基本情况
2015年,根据自治区党委统一部署,桂林理工大学担任灌阳县脱贫攻坚后盾单位,定点帮扶6个山区村,灌阳县黄关镇东阳村便是其中之一。东阳村位于县城南部山区,2015年底精准识别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24户129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3.25%,是全县名副其实的贫困大村。在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帮扶下,东阳村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基础建设、聚焦产业发展,最终在2017年整村脱贫摘帽,并荣获广西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
二、项目实施进展及主要特点
(一)因地制宜开展全面调研,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二)精准发力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创效能力
三是实施有效管理。为保障“黄关面条”产品质量,确保专家返校后面条生产品质不降、效率不减,专家组深入总结生产设备改造和生产工艺改进技术经验,坚持每季度深入面条厂协助解决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困难,用农民听得懂的浅显语言,组织开展技能培训6期,编制了《黄关面条生产设备操作规范》和《黄关面条生产工艺标准》,帮助东阳村面条产业始终沿着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发展。
(三)聚合优势提升品牌价值,打响产业金字招牌
一是实施品牌升级计划。面条品牌不够响亮影响销路是困扰“黄关面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学校选派艺术设计学科专家组建“黄关面条品牌设计与推广”小组,对面条的品牌标识进行设计,按照市场需求对包装进行升级,规格更加多元,设计更加精美,产品更受欢迎,大大提高了“黄关面条”的品牌价值和市场销量,销售额同比增长50%。
三、项目成效
(一)民生为本,书写产业“为民答卷”
(二)示范带动,复写产业“可鉴模式”
学校帮扶东阳村产业发展,以面条产业为中心,形成了一种“可鉴模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面旗帜。“党支部+科技特派专家+致富带头人+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被10余家村集体产业单位采纳效仿,逐步成为带动灌阳县面条坊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模范标杆”,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美誉提升,述写产业“品牌价值”
述写“黄关面条”品牌价值,不仅带来了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产业发展成效受到广泛认可,被中新社、中国网、广西日报等媒体报道10余次,“黄关面条”品牌逐步打响,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全村的美誉度和面条产业的品牌价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持续巩固东阳村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项目经验
(一)党建领航,善作善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校致力于助推东阳村组织振兴,通过支部结对共建等形式,帮扶建强战斗堡垒,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东阳村获评全县优秀基层党组织、自治区四星级基层党组织,大幅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能力和保障能力。学校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伍,派驻第一书记荣获自治区优秀第一书记荣誉、派驻工作队员代表桂林市在全区驻村工作队培训班上发言,派驻干部成为党建领航、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学校党委充分发挥组织功能,协调全校资源帮扶、指导成立村民集体合作社,创新实施“党支部+科技特派专家+致富带头人+农户”产业模式,为“黄关面条”产业发展最大化汇聚了资本资源,极大程度调动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产业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注重地域特色、做好统筹谋划、坚持科学推进是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学校立足黄关面条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浓厚、工艺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等特点,凭借东阳村良好的生态、清澈的泉水、充足的光照、优质的面粉、传统的工艺、优越的地理位置等客观实际,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前期调研和科学研判,发挥专家人才合力找准了产业发展方向,通过精准规划、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实现了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促民增收实效。
(三)专家指导,科技赋能
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依托科研力量赋能乡村产业,可以破除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肠梗阻”问题,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坚持聚焦科技帮扶驱动黄关面条产业快速发展,科研攻关小组和科技特派专家的进驻,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增添了源动力与创新力。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持续优化产品结构
对传统的面条产品进行改造升级,针对不同的消费市场、消费群体,研发多样化的面条产品。如针对桂北片区农村市场,可研发生产更加实惠平民化的产品,针对高端市场可以考虑推出全麦、高纤维、无添加等更加健康的面条产品。除了传统的面条产品,还可以开发一系列周边产品,如面条礼盒、面条DIY套装等,增加品牌的附加价值,提高品牌的商业收入。
(二)持续提升品牌价值
(三)持续拓宽销售渠道
(四)持续推进融合发展
一是打造一体化产业帮扶模式。依托学校帮扶资源,引领带动地方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助力“黄关面条”产业发展,探索形成“资源–科技–市场”大帮扶格局。二是探索产业融合开发模式。依托面条产业地域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依靠东阳村研学基地平台,开发黄关面条主题乡村游、研学游,打造面条文化衍生品、面条制作体验、“面条+油茶”品宴等旅游观光项目,加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