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龙文书院,估计十有八九的人想到的是漳州市龙文区的书院,却鲜有人知道这座以“龙文”为名的书院就在平和霞寨,始建于明初,迄今六百年历史,比平和建县还要早一百年,比龙文设区更是早了五百多年。
2022年4月下旬,笔者与寨里周和杰先生、榜眼府秘书长黄坤华相约来到位于霞寨养路班附近的一处柚子园,考察龙文书院旧址。
【兴建龙文书院·四乡文运昌隆】
平和中部一带,唐宋时期叫“太平”、“大平”、“大坪”,后有大坪黄氏、霞寨周氏、小坪卢氏、岩岭庄氏等四大姓各居一“乡里”,被称为“大坪四乡”或“霞寨四乡”。除了黄、周、卢、庄,还有王、许、沈、吴、陈、杨、欧、章、朱、曾、石、赖、叶、林、钟诸姓,这些姓氏先祖多是在唐、宋、元、明时期从中原地区经漳州、汀州、潮州等地辗转迁来开基创乡。四乡各姓历来重视耕读,兴学重教,文化积淀深厚,乡贤辈出。龙文书院就是明朝初期由四个片区姓氏代表募资兴建的,择址于漳和古道旁、霞山古寨东面(今霞寨镇群英村土楼埔脚)。书院起名“龙文”,有多重含义,一是表示“龙身纹理”,比喻山水福地,二是表示“雄健文笔”,语出唐·韩愈《病中赠张十八》诗:“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从书院起名可以看出四乡先贤之远大志向,蕴含对子孙后代的殷切寄望。书院中厅供奉文昌帝君、孔子等古圣先贤之塑像,兼有文昌宫的祭祀功能,故俗称“文昌宫”。
龙文书院聘请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乡贤担任山长职务,除讲学外,并总领院务。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教育培养四乡私塾,选拔优秀的蒙童深造,为县学(即学宫)输送人才。龙文书院还是四乡名望人士的聚会处,因此又成为调解重要的民事纠纷之所。当时四乡的一些大的民事纠纷,也常到书院请求裁决,各村社的重大民事纠纷案件,由文昌宫理事们出面调解和公正处置,故“以至今四乡人称到乡政府论曲直为下文昌”。四乡群众为酬神恩,还集资结彩楼,唱大戏。当年庙会之盛,轰动全县。
1939年6月,日军侵略潮汕,大批难民涌入平和,龙文书院成为临时的难民收容所,许多难民子女在此被四乡各社头的乡亲们接回去抚养,“文昌宫”也因此成为当年“走日本仔”潮州难民的地标记忆。只可惜这座雄伟壮观的龙文书院(文昌宫)于1958年被拆毁,遗存的地基也在九十年代被开垦为柚子园。
【书院文脉延续·开创平和三中】
根据《平和县志》记载,自明清时期,四乡各设有社学、义学,如:大坪社学(仰山堂)、小坪社学等。龙文书院汇聚了四乡文教之精华,培育了众多科举人才,从历代平和县志、清嘉庆十八年《鼎兴石晶宫碑记》中可以看到:黄国梁、黄元规、黄国芳、黄逊敏、黄元洲、周尚华、庄思恭、庄天锦、卢毓器、黄鸣凤、黄琏、卢绍忠、黄燕贻、陈六合、欧希贤、黄克英、周光余、周凤仪、周凤彩、周天璋、周南、周文连、黄团轮、黄光彩、庄宪南、陈朝龙、潘有华、潘有泽、林克炘、曾国资、陈元启、陈大扬、陈六合、李元玑、李元棒、陈金泰、刘兴云……等一百位太学生名录,这些来自四乡或附近乡里的学子,一定与龙文书院有着深厚的渊源。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四乡文脉一直在延续,先贤们前赴后继为文教事业奔走呼吁。1916年春,在平和县劝学所长朱念祖与福建省议员周道南等人发起下,由群众集资,县府补助相结合而创办“平和县立第三小学”,解放后改名为霞寨小学、霞寨中心小学。1925年,福建省议员周道南创办“平和县县立龙文中学”并任校长。1930年秋,县政府决定将龙文中学与县城九和中学合并,组建平和县立乡村师范学校,龙文中学由此停办。1942年春,周道南的胞弟周澄南倡议复办龙文中学,得到四乡各界人士积极响应,周澄南不辞辛苦亲自携带申请立案公文,长途跋涉到达临时省会永安,得到当时临时省政府准予,创办校名为“福建省平和私立龙文初级中学”,组成以周祝三为董事长的校董会,仍以周澄南为校长,奠定平和历史名校地位。解放后,改为平和第三中学至今。八十年代,霞寨镇又增加两所初级中学,分别是:大坪中学、小坪中学,创办二十年后再与平和第三中学合并。
从龙文书院(文昌宫)、大坪社学(仰山堂)、小坪社学到“平和县立第三小学”、“平和县县立龙文中学”、“霞寨中心小学”、“平和第三中学”、“平和大坪中学”、“平和小坪中学”等,承载着平和中部地区悠久的文教历史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四乡文教昌盛时期,生源不限于本土,周边的芦溪、崎岭、国强、坂仔、小溪、山格、文峰、南胜、大溪、安厚、九峰、秀峰、长乐各乡镇,乃至诏安、云霄、饶平、大埔等地的子弟也慕名前来求学。霞寨也因“平和三中”成为平和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由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平和三中从2008年起被暂停高中招生。从2009—2010年,举办两届的高职单招班级。于2010年高中正式停办,但保留了完中编制。复办平和三中高中,已成为霞寨镇广大人民的强烈要求和海内外宗亲乡贤的殷切期望!
同样,作为霞寨文脉发祥地---龙文书院(文昌宫)也亟需重建,希望有识之士共同推动四乡文化复兴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