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员工叶云起曾经在杭州的一家“大厂”工作,部门组织过一次团建,是泳池别墅趴,至今回忆起来他仍觉得不错,“下午是泳池游戏,胜利者有丰厚的奖品;晚上是BBQ、看电影、狼人杀;第二天上午悠闲起床,自由活动,吃完早午餐回市区”。
当然,他也有过不堪回首的经历,“在另一家公司工作时,团建就是在会议室开会,外卖送来一个蛋糕,十几个人分吃,公司主要是借着团建开会、讲PPT,一天下来头昏脑涨……”
问答社区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年轻人为何反感团建”,直接把“年轻人”和“团建”进行了否定关联。而下面的一些回答让不少人觉得“这说的不就是我公司”:三四百人利用周末,包了大巴车开了两个小时去某某温泉度假村,但那是盛夏,温泉没开;下午做游戏是爬高、高空跳跃、背摔,说是提高团队凝聚力,但总感觉度假村搞得不够专业,安全问题堪忧;而晚餐菜量不够,根本没吃饱……
团建,听上去是一件上班之外的开心事,怎么落到了这步田地?
在老板与员工眼中,团建的理想与现实
来半分是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她为团建做了一番归类:大团建一般半年一次,主要是工作盘点、年度会议以及全体散心,往往会选择城市附近的景区(酒店),当作短途旅行,开会和游戏结合;小团建的频率比较高,聚餐、轰趴、滑冰、密室……主要目的是增进感情,比如新员工入职,让大家彼此交流熟悉。
不过,对团建的理想与现实,老板和员工的想法可能是不一样的。
来半分说:“领导希望团建结束后,每个人都增长士气,空前团结;而员工希望团建最好就是个福利,让我休息休息,领导千万不要想太多……”
叶云起说:“老板以为这能促进公司内部大团结、提高生产力,但实际上可能加速了计划离职员工的行动,激活了部分员工的辞职念头。”
路宁,一家科技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常以“小红拖拉机”为笔名在网络回答职场问题。“老板往往会有较强的目的性,希望大家能够把团建不只当成一次玩,而是可以‘行动起来’,比如爬山,最好能锻炼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路宁说,“而员工想的是,我们都出发了,还要跟办公室一样紧张,到底是工作还是团建?”
面对这样的矛盾,路宁认为,一次团建,首先应该是员工喜欢,如果员工带着反感的情绪,就起不到任何积极意义,“形式应该以玩为主,真正的用心不能体现得那么刻意。团建最基本目的是要建设团队的感情,可情感账户是要点滴积累的,没法靠大水漫灌”。
在她看来,员工对团建最多的吐槽,往往是“明明想让我干活,却还想让我觉得是福利”,所以,坦诚最重要。“团建首先要让人感到放松,不要变成换个地方加班;如果老板确实需要员工加班,不妨坦诚一点,让员工有心理预期,最多不过觉得,哦这公司真辛苦”。
“有一类团建还需要员工自费,AA制,这更让人难以理解了,员工心里肯定不满,估计团建之后就团灭了。”夏熔熔说。
新人更喜欢团建?
公司团建成为集中的“槽点”之一,有的老板也觉得很委屈,“我明明花了很多钱,费了不少心,并没让员工工作,为什么他们还是不满意?”夏熔熔说,这可能是因为团建没有让员工有获得感,问题往往出在团建教练身上,设计的游戏无法让人感受到团队精神。
夏熔熔说,像爬山、徒步等体能类的团建本身并没什么问题,只要事先与员工说明,让人有“吃苦”的心理预期,加上专业指导,让人感到有收获,也是一种好的形式。“还记得大一开学的军训吗,老师告诉我们会特别辛苦。的确,军训很累,但结束之后我们都觉得这段回忆特别珍贵,也十分怀念教官”。
夏熔熔分析,团建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员工融入团队、认同企业文化,所以对新人来说,他本身是积极取向的——积极地希望自己能融入一个新环境、新团队。而当完成了这个目的后,参与团建的最大动力就消失了。如果团建形式缺乏新意,那他自然会觉得意思不大。
什么样的团建受欢迎?
无论如何,团建还是要搞的,那什么样的团建才算是一个好的团建?
路宁的公司经常组织一些轻松的聚餐,大部分是公司点餐,同时鼓励员工自带、自制看家菜品,“不强制,但希望建立一种有人情味的连接,我们不在团建中输出口号或道理,更希望大家能感受到和谐的氛围”。
夏熔熔所在公司的老板,深谙人性,总是把团建放在周五的下午,这让员工欢欣鼓舞,而这其实对公司来说也没有太多损失。“周五的下午,人心都有点放飞。我们的团建形式也比较简单轻松,比如包个house,吃饭打牌,到快结束的时候,讲一下公司业绩等问题。这时候,大家也没有什么抵触情绪。因为从心理学上来说,人在黄昏和晚上,会倾向于安静下来,容易接纳和思考,讲完就结束。”
一位心理学者说,其实年轻人是否喜欢团建,关键在于是否喜欢他的单位,和单位的人际关系,这其实更为重要。(记者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