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最普通的家长,在你看来,学校里两个同学之间怎样的行为算得上“校园霸凌”呢?
前阵子的一则关于校园霸凌的热搜新闻,把我看得火冒三丈,不吐不快。
明明在其他人看来已经是在两个孩子间严重人身伤害的行为,却被轻描淡写的一句“不算校园霸凌”给带过。
扎200针,不算霸凌
事情的起因,是不久前被发酵的一起校园霸凌事件——
有家长上传了一段视频,控诉自己在校就读的女儿被学校同学用锥子、圆规等锐器在大腿上扎了200多针。
视频中,受害的十来岁女孩讲述了对方如何用锥子、铁针、刻刀等工具多次扎她的腿,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堂上,明目张胆丝毫不惧。
女孩还在视频里展示了自己被扎时穿的校服裤子,只见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针眼,密密麻麻让人头皮发紧。
女孩妈妈还给大家看了她腿上的伤痕,有些伤得严重的伤口疤痕外翻,据说有些深至6、7厘米,是整个锥子都扎了进去。
女孩原本是班级里的优秀学生,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优异,正期待着小升初后的新生活。
但她完全没想到,这一切都会被一个转校男生打乱。
转校男生刚到班级,就被安排跟女孩坐同桌,自此女孩便开始了噩梦一般的生活:
她遭受了来自该男生的一系列霸凌,早些时候还曾强迫她喝化学液体、吃纸、吃橡皮块等等,这其中被针扎腿只是霸凌升级后更加“显眼”的事。
一开始女孩默默忍受了这些欺凌与痛苦,只能把各种经历写在自己的日记中。
女孩父母说,针扎事件后,班主任是发现了女孩腿部和胳膊上的血迹与伤口情况,却并未与女孩家长联系,只让女孩自己求医务室处理。
转身却联系了转校男生的父母,后来甚至直接指责是女孩故意招惹对方。
之前发生过的一系列霸凌事件,女孩也曾试图告诉家长,但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长祖辈年迈也无能为力,于是她最终只能默默忍受。
这一忍就是两年。
而班主任和学校的这种几近放任的态度,使得该男生对女孩的霸凌行为持续不断,直到出现这种血腥暴力的身体伤害。
终于再也忍无可忍的女孩告知了父母,母亲立刻找向学校,要求校方开除伤害女孩的男生,并退还两年的学杂费。
但学校拒绝了诉求,只同意退还一年学杂费,也并未对该男生进行处罚。
针对女孩母亲在网络上的控诉,校方还颇为“委屈”又阴阳怪气地回应,说事件已经发生半年,当时学校认定该男生的行为“未达到霸凌标准”。
在母亲愤怒地发视频公开后,学校方反而委屈又“又阴阳怪气”地表示家长无理取闹,还暗示因为“退费”要求没被满足才故意来闹。
只能说,学校这种明哲保身,生怕自己沾上事的和稀泥、甚至不惜倒打一耙的行为,才是真正让校园霸凌愈演愈烈的根源。
校园霸凌无孔不入
谈到校园霸凌,身为父母的我们都会异常警觉,甚至常常被周围人看起来是“小题大做”。
根本原因有二:
一、校园霸凌确实时有发生。
《看见校园霸凌》曾提供了一组颇为惊人的数据:
在3万6千多名受访者中,有超过一半的人亲身经历过校园霸凌。
有些霸凌事件甚至可以用“令人发指”来形容:
山西大同,两个九岁的小学生对同学进行了各种性骚扰,甚至强迫同学舔自己的“私密处”;
另一个八岁的女孩被同班两个男同学诬赖偷橡皮,他们就将女孩的裤子脱掉,用扫帚对准下体乱戳,导致女孩流血不止…
其二:相比明目张胆的欺负,更可怕的是隐性霸凌。
很多家长都惧怕孩子在学校受到“暗戳戳”的排挤,因为“没有实质性的伤害”,所以很难追责。
比如网上曾有一个女孩,课堂上给大家表演舞蹈,却有男生扯着嗓子喊:“XXX你好骚啊!”
二年级的男孩,也许并不清楚这句话有多低俗,但却让跳舞的女孩当场痛哭。
这些看似“开玩笑”的话,导致他越来越厌学,甚至有了自伤、自残的行为。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很多家长为了杜绝更大的伤害,都会选择“宁愿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这里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对于校园霸凌定义的行为。
什么是校园霸凌呢?一定要是被打了、受伤了才是吗?
事实是,只要符合以下几点都属于校园霸凌的范畴:
面对孩子间带有侮辱性质的集体性行为,家长不要觉得“都是小孩子间的玩闹”,一定要密切注意观察。
而且遭受校园霸凌的孩子,往往都是班级中看上去不那么起眼的“小透明”,这也让霸凌行为更容易被隐藏、或是很久以后才被发现。
《看见校园霸凌》中就曾总结出:长期被父母忽视、或家庭不幸福的孩子遭受霸凌的几率远高于其他孩子。
学校也是个小社会,人类天性中的“欺软怕硬”,会驱使他们选择没有父母保护,或不受老师信任的同学。
美国教育发展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64%的孩子被霸凌后,不会告诉任何人。
其中有两个主要的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无效的求助。
因为留守儿童也好、被长期忽视也罢,当孩子遭遇霸凌,他们寻找帮助的第一人选——父母,往往是缺失的。
当“喊痛”的声音被淹没,他们便只能选择默默忍耐,或是用极端的方式反抗。
所以解决校园霸凌的关键,除了学校与老师的监督外,把家长的缺位补回才是真正的核心。
家长的责任
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面对潜在的校园霸凌危害,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要能够及时识别孩子的求救信号。
电影《优雅的谎言》中,女孩千智在学校一直饱受同学欺凌。
因此,她经常说不想去学校,也曾经想找妈妈倾诉,但她的妈妈一直没放在心上。
直到千智去世后,妈妈回想起曾经的种种,恍然大悟那都是女儿在向她求救,然而,为时已晚。
如果孩子持续出现情绪低落、脾气突变、不愿上学,甚至出现自残行为,一定要格外注意。
其次,教孩子保护自己的办法。
网上有一套口诀:先喊出来,让周围的人注意到;再将打人者推出去,立刻跑,避免硬碰硬;最后寻求帮助,告诉老师或父母。
如果对方的霸凌是口头上的,则要教孩子在感到不舒服时,明确拒绝:请你不要这样,我不喜欢!
大家可以在家多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演练各种情形下的应对方式,在多次演练中,孩子能获得相应的底气和自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当遭受霸凌,如果孩子选择懦弱、沉默,这无疑是为人父母的失败。
反之,父母应当坚定地站出来,和孩子一起面对。
浙江有位妈妈@陳十八的处理方式就很棒,被全网无数妈妈视为榜样。
她读四年级的儿子在学校被敲诈,先后从家里偷偷拿走了350元。
知道原委后,她立即将事情告知老师,同时做了第二手准备:让孩子照对方要求,带一百元去学校。
对方家长本想撒泼,责怪受害小孩“乱说话”,陳十八便放下狠话:
“你们态度不放端正,就没有谈的必要。我现在是在给你们家小孩机会,你们不要的话,那么直接报告教育局,联系媒体,走别的途径。”
对方家长一听,态度瞬间软了。
最终,陳十八要求对方家长带着孩子在教室当着学生、校长、老师的面,跟她儿子道歉,且停课半个月,对方都一一照办。
这个过程,她没随意打发孩子,也不盲目信任老师,有录音、有视频,不过激、有条理,断了对方家长的后路,也稳了孩子的心。
她还说,当天放回,孩子心情终于变好,说话多带着笑。
由此可见,父母出面扭转局面,这是一个孩子最想要,也最能安抚心灵的底牌。
校园霸凌,是个总也说不完的议题,它从来都不是一出闹剧,而是一出悲剧。
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也有可能转变为霸凌者,所以家有儿女者,不要有所侥幸,觉得自己的孩子永远不会成为“受伤”的那个。
我们要给孩子内在的支持,帮他们寻求外界的帮助,避免他们受人欺凌;
我们更要引导自己的孩子不要沦为施暴者,不崇尚暴力,不要欺凌弱小。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被人照耀,而不是在黑暗中前行,愿每一个孩子,在能快乐地享受美好的校园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