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结直肠癌诊疗领域已今非昔比,以手术微创化、外科营养支持、镇痛技术应用等为代表的加速康复外科新技术的运用,对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有了极大的改善。”我国著名胃结直肠外科专家、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杨桦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到。
身为医学名家,杨桦教授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守护着神圣的医学事业,为推动祖国的胃肠外科诊疗和医学营养治疗技术不断迈向新台阶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其团队在结直肠癌领域独特的诊疗方式和先进的加速康复外科技术的应用,在临床上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大大改善了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术后5年生存率得到显著改善。
那么,目前临床上针对结直肠癌的诊疗有哪些新手段?何为加速康复外科,包括哪些内涵?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又有何重大意义?杨桦教授将为大家一一揭开“谜底”。
发病率已跃升至第二位,加速康复外科给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结直肠癌其实是一种‘富贵病’。”杨桦教授介绍称:“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高脂肪、高蛋白、油炸食品、红肉等食物的过量摄入,增加了发病几率。此外,肥胖,本身患有糖尿病,IBD患者(即慢性炎症性肠病,其患结直肠癌的几率比正常人高3至5倍),常年吸烟、饮酒,以及遗传因素等,也是诱发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在此提醒,如果出现便血、大便次数增加、大便不成形、贫血、腹胀、腹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谈及结直肠癌的治疗,临床采取的主流措施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他治疗方式为辅的综合性治疗。
杨桦教授表示:外科手术在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传统手术方式的缺陷会给患者带来较大风险,以及患者本身对术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身为医者,必须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突破。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进步,近年来一种新的康复理念和医疗模式——加速康复外科,逐渐在国际国内被广泛推行,给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何为加速康复外科?“即在术前、术中、术后应用各种被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有效的方法加速患者的康复,减少手术与麻醉给患者带来的应激反应,早期进入机体修复期,减少并发症,让患者少受苦,少花钱,早出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手术微创化、精准化,外科营养支持,镇痛技术等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杨桦教授介绍到。
“大量的医学研究和临床数据已证实,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和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术后5年生存率有较大提高。”
微创手段“精准打击”肿瘤,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作为国家卫健委加速康复外科专家委员会胃肠学组副组长,杨桦教授是国内加速康复外科领域的先行者,其团队率先在国内成功走出了一条胃肠外科领域的“加速康复之路”。
“微创技术是加速康复外科的核心之一。”杨桦教授介绍:“以前,我们实施的是传统开腹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飞速发展,微创手术已经成为主流,所以现在采取的是微创精准切除手术。如何能实现肿瘤的精准切除呢?首先需要术前的精准诊断,MDT团队协作,并制定精准的治疗及手术方案,其次就是在术中运用相应的设备精准切除肿瘤组织,这就要考验外科医生的技术。”
跟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微创手术在治疗结直肠癌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就在年前,59岁的罗先生(化名)因莫名便血3周并伴有腹胀症状,来到重庆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就诊,经过全面检查,诊断结果显示他患上了乙状结肠癌。好在幸运的是,他的病情发现及时,接受微创精准切除手术治疗后,不仅病灶被全部清除,恢复也很快,术后一周便出院了。目前罗先生一切良好,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而他只是杨桦教授及其团队经手的,通过精准微创手术获得良好疗效的众多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一个。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可大大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除了手术微创化,在结直肠癌治疗过程中,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预后也非常重要。
围手术期指的是患者整个手术期间,包括术前、术中、术后的全过程。在围手术期管理方面,杨桦教授团队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理念。
“术前,我们要对患者进行精准诊断,明确是不是恶性肿瘤,以及能否切除。在此基础上,对患者的器官功能进行评估,以明确是否对手术耐受。同时,还要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比如营养状况、是否贫血、血糖情况等,如有异常需及时调理。此外,还会对有顾虑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术前的管理工作完成后,就是通过MDT(多学科联合诊治)确认手术方案;术中,除了实施微创手术,还需对患者进行控制性输液,以及控制血糖;术后,就是镇痛、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抗生素的应用等工作,一直到患者出院。当然,整个过程的措施很多,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在围手术期管理的新理念中,杨桦教授特别强调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在患者治疗全程中的重要作用。
“医学营养是重要的一线治疗手段,涵盖了以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及人文关怀为主的全方位、多系统的整合营养学模式。就结直肠癌患者来说,根据个体情况在其术前/术后实施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和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增强免疫力及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举个例子,如果没有对患者进行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其术后极有可能发生肠瘘,而一旦发生肠瘘,死亡率可达到20%以上!”
据了解,身为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主任委员的杨桦教授,是业界公认的肠外肠内营养领域领路人。在他的带领下,CSPEN顺利完成了《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2)》,对临床工作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开展极限保肛等国际国内先进技术,致力于为更多患者谋福祉
杨桦教授表示,无论手术微创化,还是加速康复外科先进理念和措施的应用,都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据杨桦教授回忆,日前开县有位28岁的患者慕名找到他想做极限保肛手术,该患者此前曾去到市内外多家医院求医,但均被拒,最终杨桦教授团队成功为其保住了肛门。
“需要补充的是,能否实施保肛手术,首先应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然后保证肿瘤的根治,最后才是考虑保肛,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否则肛门虽然保住了,但患者术后没多久肿瘤就再次复发或去世了,保肛也就毫无意义。”
据了解,重庆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杨桦教授团队围绕常见的胃、结直肠肿瘤,开展了多种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如肿瘤的精准切除术、直肠癌极限保肛术、围手术期全程管理等,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医学是一门最不容出错的学科,无论做临床还是科研,除了专注求精的工匠精神,还必须深存慎独、自省之心,深知生命大于天,将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放在第一位。未来,我们团队将秉承医者初心,在胃肠外科事业上砥砺前行,为更多患者谋福祉!”杨桦教授表示。(重庆市人民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