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日渐隆起,实则暗藏玄机——35岁李女士体内,竟潜藏着一个“巨大威胁”!这并非生命的奇迹,而是肝脏上悄然生长的血管瘤,它肆意蔓延,从膈顶直至盆腔,几乎将整个腹腔霸占。瘤体不仅是血液循环中的无情掠夺者,更对周围器官施加了难以承受的重压,随时可能带来致命威胁……
巨大肿瘤占满腹腔
面对体内潜藏的巨大威胁,李女士四处问诊,最终来到西京医院肝胆外科。详细查阅影像资料,并通过进一步检查,测量出瘤体体积竟达到30cmx24.4cmx14.6cm,确诊为超巨大肝血管瘤。
“直径超过10cm的肝血管瘤被称为巨大血管瘤,超过15cm的则属于特大血管瘤。李女士血管瘤最长径超过30cm,极为罕见,近乎达到腹腔内承受极限,只有通过手术切除方式,才能彻底根治。”肝胆外科杨诏旭副主任介绍。
巨大血管瘤
占满腹腔
而手术也是困难重重,巨大血管瘤和腹腔大血管关系密切,瘤体紧贴右前肝蒂,包绕左肝血管、中肝静脉,直至肝上下腔静脉。手术切除难度大、风险高。此外,瘤体血供极为丰富,在剥离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造成无法控制的大出血。
根据既往救治经验,此类巨大肝血管瘤通常采用开腹切除的方式,“倒Y型”手术切口可能超过30cm,存在创伤大、出血多、恢复周期长等不利因素。如果选择微创腔镜手术,不仅可以减少创伤,术后恢复周期也将大幅缩短,但对手术团队却是不小考验,需要面对手术视野窄、操作空间狭小,血供阻断、瘤体切除困难等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
精心施救微创剥离
秉承对手术最优的考量,手术团队再次进行详细评估,结合以往在巨大血管瘤疾病的救治经验,集中讨论后决定实施创伤更小的腔镜手术。
周密制定手术计划预案后,由杨诏旭副主任主刀,范明、张小晶、郝晓坤、刘海旺等全力配合,首先在肚脐下方建立观察孔,进镜探查后,看到几乎占满腹腔空间的巨大血管瘤,且第一肝门被严重压迫,几乎没有操作空间。
这时摆在手术团队面前首个难点是如何“搬动”这个巨大的血管瘤,显露第一肝门,控制瘤体血供。杨诏旭副主任与助手在腹部建立四个钥匙孔大小的操作孔,在拥挤的腹腔内,不断调整腔镜角度,小心翼翼找到缝隙,看到第一肝门后,在极限狭小的空间中,准确轻柔地完成左肝动脉和左门静脉分离结扎。在放置阻断带后,血供大大减少,瘤体逐渐变软且体积缩小,腹腔内空间得以释放。
第二个难点是精准分离并结扎每根血管,避免因出血影响手术视野。腔镜下操作不同于开腹,如有较大量出血,手术视野就会被遮挡,无法继续,所以必须时刻保持手术视野清晰。巨大血管瘤内充满血液,并与正常肝脏组织之间有大量血管交织,剥离过程中稍有不慎,会造成大量出血。在极为有限的操作空间中,必须轻柔地沿血管瘤边界一点一点推进,分离结扎每根血管。过程中必须准确判断解剖结构,避免误伤保留侧血管,防止出血及空气栓塞。经过2个小时精准操作,完整切除巨大血管瘤。整个瘤体切除过程顺利,血压心率几乎没有波动。
第三个难点是如何把剥离下的瘤体安全完整地取出体外。考虑到患者是年轻女性,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小切口范围,杨诏旭副主任采用5cm直行切口,撑开后利用血管瘤可以压缩变形特点,运用类似剖宫产手术手法,不断旋转变换角度,最终将巨大肿瘤完整取出。整个手术历时5个小时,腹壁体表仅有五个钥匙孔大小的小洞和一个5cm的切口。取出血管瘤后导出血液,最长径仍有30cm。
术后李女士返回普通病房,第二天便开始下地活动。最终在科室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下,恢复顺利,术后第7天康复出院。
在科室接续创新氛围引领下,杨诏旭副主任团队不断在微创领域奋力攀登。近年来成功完成多项复杂且创新手术,包括首例腹腔镜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处理、首例腹腔镜下保留胰腺钩突胰腺次全切手术、最高龄(95岁)患者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以及西北地区首例急诊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