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中国医美行业2023年度洞悉报告》显示,受访的医美潜在消费人群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30岁以下的占75%;25岁以下人群中,29%计划在2023年增加医美开支或尝试更多项目。在此背景下,不少商家将目光放在年轻人身上。有医美机构在宣传时贩卖容貌焦虑、年龄焦虑,引得一些求美心切的年轻人盲目做医美。
医生:
过度抗衰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有专家表示:水光针、热玛吉、光子嫩肤,一般定义为抗衰项目,在30岁之前,这些项目考虑的余地不大,没有任何益处。弊端是容易操作不当,如果打得太严重,会起水泡,可能会有一些并发症,这属于治疗带来的风险。有医生强调,青少年在身体发育没有完成以及审美没有成熟稳定之前,最好不要接受医美和整容手术。专家也表示,出于对手术安全以及身体伤害程度的考虑,割开式双眼皮、隆鼻等创伤较大的整容手术都不建议18岁以下的青少年做。而一些微创整形项目,比如打瘦脸针、脂肪填充、玻尿酸填充等等,虽然伤口小,但也建议等成年之后再做。
先用低价引你到店再用话术让你继续掏钱
除了用“抗初老越早越好”诱导年轻人消费外,还有一些医美机构打出“低价”“超低价”吸引年轻人走进美容院。
不久前,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医疗美容医院,由于“双11”期间推出各种低价促销活动。25岁的张芸介绍,她在社交软件上看到这家医美机构的促销活动,七八个项目加在一起共99元,平均每个才十几元。她到店想要核销99元的卡,但店员表示优惠机会只有一次,优惠价目表上的价格仅当场在店消费享有。最终,她花了3000多元办了两种项目。她表示,当天有80%的女生看起来和自己差不多大,甚至比自己小一些。有些年轻人余额不多,要使用信用卡支付款项。
“医美机构以低价吸引消费者后,变相要求加钱、升单的行为有欺诈、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之嫌,表面上让利给消费者,实际中可能存在隐性收费或者线下推销等,提升客单价、增加收入。”北京市律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中臣说。
律师:
针对网上医美营销信息泛滥建议制定更细致的监管政策
北京市律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中臣建议,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好经营主体登记管理服务,加强资质审核,加强“证”“照”信息共享,大力推进部门协同监管。
“18岁后就得抗衰”映射出的是部分医美行业唯利是图的乱象。监管部门必须真正加大对部分医美机构的监督管理,只有监督管理到位了,才能去掉部分医美机构“涂脂抹粉”的“虚假营销”。而对于年轻人来说,需要有独立的思考、理智的态度,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被商家的“焦虑影响”牵着鼻子走,尤其是一些在校的学生,更需要理智地看待“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关系,别被“衰老焦虑”纠缠得难以自拔。(文中消费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