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不关灯会怎么样?当人类的照明设备越来越发达,人造光就将漆黑的夜晚变成了不夜之地。这给我们带来了安全感、丰富的夜生活和加不完的班;但对于许多动物来说,这份不符合自然昼夜节律的光亮,与它们千百万年的演化经验完全不同。它们因此遭受了许多生存问题......
绚烂夺目的城市夜景,对动物来说是一种困扰,下面我就盘点一下究竟哪些动物受到了伤害。
晚上不关灯会受危害的动物——袋鼠
尤金袋鼠是光污染的受害者之一,夜晚的人造光会让她们推迟分娩,让新生儿错过食物最充沛的时节。
尤金袋鼠生活在澳大利亚西部和南部的岛屿上,以小草和叶子为食。白天,尤金袋鼠会待在灌木丛附近遮荫;夜幕降临后,它们就会跳到更开阔的草原上活动。
丛林中的尤金袋鼠妈妈的分娩在1月,而在海军基地的大部分袋鼠妈妈的分娩推迟到了2月和4月。研究人员还给这些被观测的尤金袋鼠戴上了带有光传感器的项圈。传感器的结果表明,在海军基地,袋鼠所承受的光照强度是丛林袋鼠的10倍。袋鼠妈妈们一定很困扰,天总是那么明亮,眼睁睁看着食物越来越少,演化千万年的生理机制却仍旧没打算让幼崽出生
晚上不关灯会受危害的动物——萤火虫
我们在遇到刺眼的光照时会觉得晃眼、看不清楚,不少动物们也会,例如喜欢在夜晚活动的萤火虫。当夜晚过于明亮,萤火虫不得不“戴上墨镜”,这也会让它们直接错过近在眼前的对象。
萤火虫是一种利用光信号进行性交流的昆虫。欧洲普通萤火虫的雌虫没有翅膀,她们通过腹部发出绿光,静候雄性根据光亮找到自己。在大自然的黑暗环境中,雌虫通常等待一个晚上就有雄虫前来提亲。交配成功后,雌虫就会停止发光。
左:实验中使用的假雌虫在白光环境中。右:在黑暗中发光的真雌虫,科学家还记录了雄虫在不同光照情况下找到雌虫的成功率。在街道照明的光强下,有7成的雄虫成功飞到了雌虫身边;但当白光增强到了公园和广场射灯的强度,只有2成的雄虫能成功找到雌虫。
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造光侵扰萤火虫的栖息地,它们的繁殖能力就会不断降低,数百万年来闪着荧光的草地,也会随之一点一点暗淡。
晚上不关灯会受危害的动物——鸟对于在夜间迁徙或捕猎的鸟,月光和星光就是它们天然的导航。然而,当人造光点亮黑夜,它们就可能会搞混人造光和自然光,从而偏离航向,迷失在城市危险的高楼大厦中。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鸟类都因与照明建筑物相撞而死亡。
人造光也会导致鸟类过早或过晚迁移,并错过筑巢、觅食的理想气候条件,而且,在夜间迁徙时鸣叫的鸟,比不鸣叫的鸟更容易撞上建筑物。当它们迷失方向时,它们会更频繁地鸣叫,这将吸引更多的鸟群成员,造成更多的碰撞。
就算没有与建筑物相撞,迷失方向的鸟儿也可能会被迫着陆。落地的鸟儿可能无法再次起飞,也很容易被捕食、被车辆撞击碾压,或因饥饿脱水而死亡。
全球夜间人工照明的分布,图中线条连接了部分夜间迁徙鸟类的繁殖地与越冬地;鸟儿迁徙时不得不路过许多人工照明密集的地区,针对沿海地区的统计表明,每年因人造光搁浅的鸟中,幼鸟的数量远多于成鸟。以穴居海鸟为例,它们的幼鸟首次在夜间出海飞行时,视觉系统还不发达,本就容易迷失方向;再加上它们从小在昏暗的洞穴中生活,唯一的光亮来自洞口,光亮处就是爸爸妈妈带回家的新鲜猎物。因此幼鸟很容易被光亮吸引,误以为任何光亮都是食物。
晚上不关灯会受危害的动物——小海龟
太多动物尚未习惯越来越亮的黑夜,正在承受光亮带来的影响。小海龟宝宝很容易把路灯错当成月光,与大海渐行渐远;许多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其存活率和生长速度会在人造光的干扰下降低;飞蛾聚集在路灯下,很容易被天敌吃掉,那些依靠虫子传粉的植物,就难以繁衍......
一只刚孵化的红海龟跟随人造灯光转向内陆,而不是向大海爬行,其实,要缓解人造光给动物带来的影响,并不需要我们完全让渡人类的夜生活。就拿鸟类撞击建筑物的问题来说,科学家指出,即使不可能关闭所有的人造灯、只是间歇性地关闭明亮的灯光,就可以有效鼓励鸟类飞离建筑物、减少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