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疫情以来,很多人都有一个感觉——钱越来越不好挣了。
为此,很多人将“钱袋子”给捂的更紧了,不希望自己的钱花在了冤枉的地方。
1、钱不是攒出来的,而是花出来的
不知道从什么是之后开始,“钱不是攒出来的,而是花出来的”被一些人奉为了真理,觉得钱放在那里不动就会通货膨胀,能买到对应价值的商品越来越少。
其实通货膨胀这种情况,的确是有可能发生的,但就此认为不应该攒钱的看法很片面。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攒钱是一份底气,反倒是任何一种超前消费的行为,会变成后面的压力。
“钱不是攒出来的,而是花出来的”这话适合手里面掌握着资源与人脉等,能换回来钱的资本家。
普通人如果信了这句话,那就等于是自觉地将钱包掏空给资本家。
2、钱存银行不如投资理财
但投资理财领域中的“水”可太深了,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让投入的钱泡汤了,连本都回不来。
因此,如果是抗风险能力很普通的人,不要随便轻信投资理财项目。
3、有钱不如身体好的“保健品骗局”
随着老龄化、亚健康等现象的加剧,现如今担心自身健康的人越来越多。
一般这种骗局中,老年人被骗的概率会更多一些,以至于手里面的养老金所剩无几。
4、借贷消费用钱不紧张
如今手里有信用卡的人应该不少,还有就是在一些平台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借贷产品可供大众使用。
因此,一些原本买东西,或者是想要做一些事情,但钱不是太够的人,就成为了借贷产品的使用者。
如果能及时还上还好,可偏偏有些人用借的钱,做的是完全不符合自身收入水平的消费行为,以至于钱根本就还不上,到后面要还的利息也越来越多。
这种何止是钱包被掏空了,就连之后所能挣到钱钱,也一并被掏空了。
5、免费或低价体验的服务
“免费领鸡蛋”、“低价旅行团”等现象,可谓是层出不穷的,猛一看会令人觉得有便宜可占了。
事实上,这一类服务往往会在后面给大家“挖坑”。
比如免费领鸡蛋的前提,可能是让去听讲座,而讲座中会推荐不少产品,价格远超鸡蛋不知道多少倍。
还有低价旅游,包的可能就是来回的交通费,到了旅游地之后不仅需要自己掏钱吃饭,还需要到黑心商家指定的地方消费。
二、为何谎言面前还有人轻信
既然都是谎言了,那为何还有人会轻易地相信呢无非就是骗钱的人,将老百姓的心理给拿捏住了。
对于很多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能够攒下来一笔积蓄不容易,很多时候会希望能有一个更为轻松的,可以挣到钱的门路。
因此,当有人把“门路”摆出来之后,配合上一些花言巧语,一些老百姓可能就被拉进“坑里面”,让骗子的钱包鼓了起来。
除了想发财的心理作祟之外,还有一些人会被骗跟想贪便宜有关。
一旦被吸引了,那么就可能步步深入,最终从骗子手中买下名不副实的东西,把自己的钱包给掏空了。
三、如何规避骗术保住钱袋子
不想要被谎言欺骗,那么就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这件事情,否则被骗子钻空子的概率就会增加。
简单一些来说就是不能贪心,特别是在一些小恩小惠面前,不要因小失大了。
即便买了也要仔细地看合同,名字不要乱签,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物件也别乱给他人。
一旦发现了有可能是谎言、骗局,那么就要及时抽身,别有“赌徒心理”,觉得一次不行可能下一次就可以了。
另外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拿起法律武器,将自身的权益给保护好了。
结语
老百姓的钱袋子,除去其本人要树立安全意识,避免轻易上当受骗之外,也需要国家出手提供帮助。
像进行反诈宣传,让大众多了解一些骗术,从而在遇到后能心生警惕。
还有就是从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入手,对骗了老百姓钱的个人或团体进行相应处罚等等。
倘若还是一不小心被骗了,一定要及时报警,降低后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