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三(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分二:一、不应以得利养等之因而嗔他;二、理当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科判分析怎么破斥呢?就两个方面来破斥:第一、不应该以得到了利养等的因而对别人生嗔恨;第二、如果自己没有得到利养,找原因的话,应该是嗔恨自己。因为自己得不到利养,是由于自己没有累积这方面的因缘,所以如果真正要找一个嗔恨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子一(不应以得利养等之因而嗔他)分二:一、因实现自之愿望故不应生嗔;二、因不加害我故不应生嗔。我怎么样不嗔他人呢?从两个方面进行遮止,第一,因为对方怨敌得到了利养,实现了我的愿望的缘故,当然我就不应该生嗔了;第二,因为对方得到了利养,他对我并没有生起伤害的缘故,也不应该生嗔。
丑一、因实现自之愿望故不应生嗔: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今见人获利,何故生嫉恼?
一、释义分层1.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提醒:不忘初心当初承诺说希望一切有情成就三世间界供养处的佛果,2.今见人获利,何故生嫉恼——反思:反观自心如今见到他们只是拥有微薄的利养恭敬,为什么要生起妒忌而损恼他呢?
二、关要1.初发心的誓愿是否还记得?是否还坚持要履行誓愿?生起嫉妒嗔恨等烦恼与发菩提心是怎样一种关系?2.是否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后,新鲜感过去后,开始有所迷失(利养、烦恼)?请分析整个过程中,开始学佛法的力量是怎么来的?种种烦恼是被暂时压服还是已经有所对治?如今处在怎样一个状态中?3.每天串习发心的重要性?各种念诵功课,供养、仪轨等作用是什么?是否每天坚持串习?4.利:有两种理解(1)相对于佛果的利益来说,如今怨敌受到到的利养,只是微小的、暂时的、有漏的利益。既然是微小的利益,有什么必要生嫉妒烦恼呢?(2)即使是微小的利养,也是令他欢乐之因,我的愿望就是令一切众生得到安乐。何故生嫉妒烦恼呢?5.有没有这样的触动?——“的的确确如此,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怎么能有这种狭隘、不清净的想法呢?其实这是不应该的。”
三、开演1.怎样才算生起了愿菩提心?(1)遭遇一切对境(特别是违缘)时,都想的起度化众生。Q:当有人抢了你财产,破坏你家庭,是否还能继续保持利他菩提心?2.嫉妒心(由嫉生嗔)(1)定义:《阿毗达磨》:“为贪名利,不忍耐他人之圆满,属嗔之不乐法即嫉妒。”(2)违品:是菩提心违品(3)作用:今生不快乐,来世堕恶趣(4)教诫:见人得福德利养时,应多随喜,不嫉妒嗔恨。《地藏十轮经》中说:“有些众生对他人所得的利养、恭敬、世人称誉深生嫉妒,而追求自己的利养、恭敬、世人称誉,曾无厌倦。”(5)嫉妒心与人心态有关:执着对境耽着不放,一旦别人拥有,随喜心发不出来。(反例:世尊因地布施头目脑髓,妻儿子女)3.教诫多观察自己,别早说大话(轻言自己已具足愿菩提心,或高深境界)
四、总结:1.菩提心未圆满的验相:若还无法接受某些对境获得安乐,心生痛苦,则说明菩提心未圆满。2.牢记大乘佛子的责任:度化一切众生,赐予他们暂时究竟安乐。对此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喻:父母养育孩子的责任)3.应该具足怎样的心态:看到众生受苦,如同双亲见儿流浪漂泊,非常不忍心,想尽让其获得快乐。
所应恩亲养,当由汝供给,彼今已自立,不喜岂反嗔?
一、释义分层1.所应恩亲养,当由汝供给——赡养义务(引申:一切众生,皆为父母,大乘佛子,担何责任?)譬如,所应抚养的亲人本该由你抚养,理当给予食物等,2.彼今已自立,不喜岂反嗔——不需你操心,是否该欢喜?如果那位亲人不需要你施舍,独立而谋得生计,那么你怎么会不欢喜反而嗔怒呢?
三、开演1.一切众生,皆为父母,大乘佛子,担何责任?(1)菩萨戒仪轨,三宝前承诺——“以前诸佛菩萨怎么做,现在我也怎么做,尽量以六度万行来利益一切众生”(2)训斥:①承诺的誓言,自己连其中一小部分都无法接受,扪心自问还算不算大乘佛子?显宗的大乘都算不上,高深的境界就更不要提了。②小乘出离心基础都无法具足,大乘境界不可能有。2.大乘佛子,一方面对自己要精进修行,另一方面对众生要发愿度化他们。(1)弘法利生,有责任感(2)若有意乐。愿定实现。(3)清净意乐,会有能力(4)新的时代,转变观念。如何转变?大乘理念,实际运用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一、释义分层1.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反问一如果连别人获得暂时的这点利养也不愿意,那么,又怎能愿意众生证得菩提呢,根本不可能。(1)善天尊者解释为若不愿敌人获得这一点点利养,那么……。2.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反问二对他人的财富憎恨者怎么会具有菩提心呢?根本不会具有。
二、关要1.小利也不肯让别人得,却说希望别人获得大利,这种心态平时有没有?(1)经常会用类似狡辩:世间法都是有漏的,我不愿意他们因为世间八法的轮回锁链束缚耽着而沉沦,随喜别人得到世间利养我不愿意。随喜出世间功德我愿意的。这种念头有没有?2.清净的随喜or染污的嫉恨3.染污嫉恨vs菩提心之间的关系?4.自相总相
丑二、因不加害我故不应生嗔(怨敌得到的利益,对我没有什么伤害的缘故,我不应该生嗔):
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一、释义分层1.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理性分析如果怨敌从施主那里获得受用或者未获得而住在施主家中,2.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结论,反问这两者无论如何对你来说同样不具有,无论施予与否,受用或破立的行为与你又有什么瓜葛呢?根本毫不相干。
二、中心思想1.无论得失,跟你无关
三、关要1.根源:非理作意2.思维如何非理作意的妄念(1)科判:因不加害我故,有了加害才会生嗔,请问整个过程对我有加害么?(2)利养从施主转到怨敌处,跟我有关系么?为什么心里会觉得不舒服?(3)如果分析下来一点关系都没有,那还要对其生嗔,是不是非理作意的妄念使然?
子二、理当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何故弃福善,信心与己德?不守己得财,何不自嗔责?
一、释义分层1.何故弃福善,信心与己德——若嗔则弃福,福为利养因假设嗔恨敌人的利养而过分希求自己获得,那么自己利养出现之因是以往的福德、施主的信心以及自己暂时的功德,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以嗔恨力丢弃这些呢?2.不守己得财,何不自嗔责——如是因如是果,自己锅自己背是自己没有把握住得到利养的这些因,为何不嗔恨自己,理当自我谴责才对。
二、关要1.消文(1)福善,信心与己德——获得利养三要素(因缘)①福善:前世做的上供下施所积累的福德善根(远因)②信心:施主对我的信心(外缘)③己德:今生中持戒多闻等等积累暂时的功德(近因)(2)己得财——自己应得的财富(“利养三要素”)(3)不守——两种理解①以获得了却不好好守护②根本就不具足这些因缘——福善己德信心(4)自嗔责——自己抛弃了获得利养的因缘,怪谁?2.思维因缘(1)如何取舍:种善因得善果(2)反推:如今为得,是因为当初自己未种善因,如今有机会修安忍,不嫉妒,多随喜而种下善因,为何不这么做?而要选择嫉嗔呢?3.了知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并非外境的问题4.如理思维,坚持串习,能止嗔心
三、开演1.因缘:(1)若无因缘,不能无缘无故得到今天的恭敬利养。(2)故应:不该嫉妒他人获得利养,这样才会给今生后世带来安乐2.高僧传:行秀禅师放弃考试,让靖恩和尚夺魁的公案(1)说明:真正的修行人,非但无有嫉妒心,反而愿意牺牲自己利益去成全他人。(2)这样做的结果:自己的前途光明(禅师益生弘法事业广大,大恩上师亦如是),而且会很快乐。
思考题
1、发了菩提心的人,遇到别人抢自己执著的对境时,应该怎么做?你能做到吗?答: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应该对一切修安忍,纵然是最执著、最喜欢的对境,为了众生也要心甘情愿地舍弃。因为你在发菩提心时,曾于上师三宝前立誓:“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既然自己的身体都能舍弃,更何况身外之物呢?如果丈夫也好、妻子也好、家里的财产也好,全部可以拱手让人,那说明你确实存在菩提心。
2、你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责任感吗?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今后有什么打算?答:请自己发挥。
3、你有愿菩提心吗?以什么来衡量的?看到可怜的众生心生不忍,这是菩提心吗?为什么?答:前一问请自己发挥。这不能称为菩提心,因为没有发过心的世间善人或外道慈善人士,他们的相续中也有,这只能算是一种怜悯心,怜悯心的对境只是个别众生,而菩提心则是缘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
4、施主供养自己的怨敌,有些人就气愤不已,对此你如何看待?答:没必要生气。因为不论是怨敌从施主那里获得受用,或者他没有得到,财物仍旧留在施主家,这二者都没有你的份儿。别人得到与否,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又何必生嗔恨心呢?
5、在到处见上师与闻思经论方面,你平时是如何抉择的?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