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行者《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摘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8.02.02

目录

一、家长与孩子教育1

二、大人和小孩15

三、对你的小孩放心35

四、请老子当校长49

五、道的教育59

六、心世界,新人类75

七、人们都活在他们的“认为”里87

八、为什么幻觉存在105

九、自由之路117

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是你自己问题的投射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

一、家长与孩子教育

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是你自己问题的投射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心”一直健康,“心”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是你自己问题的投射。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

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看到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要寻找他的问题,先反过来,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如果你看到银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

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

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如何才能让一个小孩天然成长?当你成为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的时候。

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会担心,这样地放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你怎么敢对你的小孩撒手?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样大胆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你知道什么对他的人生道路最好吗

在孩子面前,我们似乎都是上帝。在一个幼小的孩子面前,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好,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你真的知道什么对你的小孩最好吗?以你的“知道”来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你的小孩,那简直是挟持和强奸。你在挟持他的生命自由,你在强奸他的心。

在那无明中,以爱或对他好的名义,你对你的小孩做过多少蠢事你知道吗?当一个人在无明中时,你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他人。你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你的小孩,你用责备自己的方式责备他。当你还是一个有许多问题的家长时,你怎能教育出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小孩?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不希望他成为的那部分——他就越成为你内心中所讨厌的自己的那个形象。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会越来越不像你,他才会越来越发展出你的生命中所没有的新的部分。

你确定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该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你是上帝吗?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一样去做,彻底撒手让你的“孩子”自己成长。看,那天底下的众生——老虎、狮子、蚂蚁、蜜蜂,哪一个不是它们自己在成长,上帝可没有操控它们的人生道路哦。

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家长们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过期了以后,他们把曾经对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往他脑子装更多的知识呗。如果一个小孩在四岁时就能识别两千个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我们就以为他很聪明。而这有什么用处?你只不过是在往一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

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于他里面的空。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运用知识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空白越多,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满。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得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得太紧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就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里面的空。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

要求、期望、负责是不是爱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们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这是真的吗?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吗?

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联结。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了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的幻觉基础上。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

觉者没有教育的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教育。老子从未提倡过教育,因为他处在了道的源头。

万物需要的不是他我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严格地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

我们对教育应持什么态度?将它的意义下降到最低。没有人需要教育,他们需要自我教育。

别把小孩当“人质”

因为家长心存恐惧,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在无意识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了他们自我安全感的“人质”。你必须变成优秀和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瞧,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了。

当一个小孩是一个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变成了整个社会或家庭的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来。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你的“人质”?来检点一下你自己。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来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教育。

真正的爱是什么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爱是什么?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也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来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试图改造或修正他。真正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无论如何你都爱他,怎么样你都爱他,你的爱甚至和他无关。这才是真正的爱。这爱像老天对万有的态度一样,给予你但对你没有要求、没有期待,他对你无为。

如果把这个标准称为真爱的标准,那么来检点一下你对孩子的爱是不是真爱。你期待他学习好,你期待他做个好小孩,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经暗地里带给他多少压力吗?你越期望他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压力。这对小孩的成长有好处吗?我们对我们的小孩没有期待,他怎样我们都爱他;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这才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呢。

对孩子没有期待的教育,并不比对孩子有更多所谓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思考一下,你觉得是这样吗?在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爱,那是不是真正的爱?

存在一个亲子关系吗

在当代的幼儿教育中,我们非常强调亲子关系,但存在一个所谓的亲子关系吗?

其实,整个生命存在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你与他人的关系。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你与自己关系的投射。你与你念头的关系是你与整个世界关系的母体。你所有外在的关系,都是这一关系的投射。因此,严格地说,像不存在其他人际关系一样,也不存在一个亲子关系;因为对一个具体的你来讲,不存在一个外在的小孩,只存在一个内在的小孩。你对你内在小孩的态度,就是你与你外在小孩的关系。

如果你与你的小孩关系混乱了,如何处理好你与他的关系?处理好你与你内在小孩的关系——你和你信念的关系即可。你明白要点吗?家庭中出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是每个人与他自身问题的外在投射。假如你与你的小孩出现了关系障碍问题,要解决的话,请深入你的内部,发现你与你念头的关系。理解你的想法,就会调解你与他们的关系。请注意这一点,这才是解决人际关系的根本要点呢。

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

在教育之中,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这是在根子上解决问题。没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就不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个小孩只是家庭和社会之树上的一枝花朵,它开出了家庭或社会的优点,同时它把整个家庭或社会隐藏的毛病也给开出。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有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小孩出了问题,我们该深入何处对他加以帮助呢?显然,家庭和社会是根源。

原来的宇宙是没有问题的,那是一个无问题的宇宙。如果你在宇宙中发现了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心”的——而且只能是你自己的心。当心不向宇宙投射问题,宇宙怎会生出自己的问题?如果你处在一个问题重重的世界,那么,反诸向内,去探究你的心。问题一定出现在那里,是投影仪出问题了。

心就是一台投影仪,如果你在生命的画面上看见了问题存在,那么请看一看你的投影仪吧。如果你发现在孩子教育上存在问题,解决的方式一样:先看看你自己的投影仪,然后再检查别人的投影仪吧。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之道呢。

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我们对人生问题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当你没问题了,整个世界的问题就结束了。如果我还发现世界是有问题的,那一定是我还有问题。当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纳这个世界的时候,那说明我的心还没有实现它自己的圆满。看到世界是圆满的,只是见证自己内在圆满的一个结果。

如果我在孩子问题上,存在着焦虑、担心或要求,那一定说明我的内心还深藏恐惧、狭隘的见解、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等无明之相。当我不是安守在觉知上,我问题重重。当我问题重重时,我一定正在我的念头上生死翻滚。无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只要我还痛苦、焦虑或担心,就一定没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没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教育是一种自醒,是一种人类的自醒,一种你的自醒。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圆满。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结果,内在世界给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借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教育是一种自醒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有大人和小孩的分别吗

天下有大人和小孩的分别吗?如何判断你是大人他是小孩?判断一个人是大人或小孩并不是从体型和年龄上,圣人判断大人与小孩的标准和你不同。在圣人的眼里,人类在没有觉悟之前都是小孩,不存在大人。

你可以观察一下,社会群体中所谓的大人和小孩有什么不同。在本质上他们完全一样。有情众生的“觉”都一样,而所谓的大人和小孩的念头有什么不同?他们相信着同样的信念——小孩的信念是我们所谓的大人给的,而通常一个小孩又没有自己的辨别能力,他完全接受你给予的,因而在实际上,你教给他什么他就相信什么。小孩的信念就是大人的信念。所以,从本质上讲,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大人和小孩完全一样。

我们都是小孩

我们都是小孩,不管是八十岁,还是五岁,我们头脑里装的基本信念相同。比如,一个小孩说“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该喜欢我”,长大后他说“我的同事们应该对我好”;一个小孩说“幼儿园的阿姨应该爱我”,长大后他说“我妈应该爱我”;一个小孩说“某某小朋友是个坏蛋”,长大后他说“谁谁不是个好人”。..成人的信念和小孩的信念有什么不同?只是那信念附着的事情稍有不同而已。有相同信念的人,都是同龄人。

瞧瞧,我们分别开来的大人和小孩在本质上有什么不一样?他们都在为获取爱、认同和赞赏而努力呢。我们都是信念的奴隶,我们都在无明中被念头所掌控;因为从没有考察过念头,相同的信念与念头遮住了我们相同的觉。我们一样无明。

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讲,小孩就是身体矮小的大人,大人只是身体变大的小孩。从小孩到大人,我们变化的仅仅是“外在”——身体,而我们的里面——那心及其信念完全一样。所以,不存在大人和小孩的分别。我们都是小孩,都还在心灵的幼儿园中没毕业呢。

你比小孩多了些什么

假如大人和小孩是不同的,那看起来的大人比小孩多了些什么?在我看来,只是大人比小孩拥有更多的信念、教条或概念。大人比小孩多了些什么?概念。概念把心变成了头脑,概念使心从它本来的样子中分离开来。一个人拥有更多的概念是件好事吗?嗯,以我来看,谁拥有并相信的概念越多,他的心就离他本来的样子越远。

我们常常说小孩的心灵是纯净的,小孩非常单纯,为什么?因为他们心灵中的概念较少。一旦他拥有了和你相同的概念并相信了它们时,他就变成了你。小孩就不再是小孩,即使他身材仍然矮小,年龄只有十几岁,但在本质上,他已是所谓的“大人”了。

早熟的小孩

这个社会盛产“早熟”的小孩。所谓早熟,在真正意义上并不是指现代的孩子们从饮食中摄取了更多的激素,而使他们的月经或遗精现象提前发生,而是指他们的思想。

因为教育的激进模式,像给孩子增加身体的营养一样,家长们疯狂地往孩子们的头脑中装载他们认为的知识和概念,这使现代的孩子不仅身体早熟了,心念也更早地成熟了。早熟是一件好事吗?你熟得早,你衰老得早。心灵的早熟事实上是一种心灵的老化,当柔软洁净的心被过早地装入更多的概念时,它已经提前开始变得僵化和失去其本性了。

让小孩迅速变得像“大人”,是一件好事吗?看看我们成年人的生活吧,我们比孩子有更多的苦恼。让孩子们尽早变得像我们一样,意味着在让他们尽早地品尝和我们一样的生命苦恼。家长们怕自己的孩子如果头脑里不装有足够的现代知识、概念和技能,将来会被社会淘汰或不能适应,你确定真会那样吗?你能够预见很多年以后你的孩子以及社会的状况?..那分明是你自己当前恐惧心的反应,你只不过是在利用孩子使你自己变得有“安全感”一点罢了。在无知之中,你把孩子变成了获取自己安全感的工具。

当你是一个无知的父母时,你的小孩在你的内心深处已经不是小孩了,他只是你内在的一个可被你使用、正被你使用的符号而已。无明使人类比动物更愚蠢,并做出更多伤害别人的事。

谁跟谁学习

我们常常教导一个小孩说,要好好跟大人们学习。到底是谁应该跟谁学习?如果要让他们跟你学习,学习什么?学习你的恐惧、挣扎?或像因恐惧而逃避似的努力工作?为获取爱的辛苦?为求得他人认同时的努力?为得到别人的赞赏所做的多余的事?你让孩子学习,到底让他学习你什么?你身上哪些是他可以学习的?你是否曾经盘点过这些呢?

在对付人类的困难、新情况、新问题时,相反,我觉得我们更多地应该向小孩学习。在一个小孩还未完全被信念、成人的恐惧、教条污染之前,他们生存的智慧和能力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在概念占据我们的心之前的样子,才是我们应该成为的样子呢。如此一说,我们的老师实际上应该是我们的孩子,教育人者恰应向被教育者学习。我们强调说,学生向老师学习,那么老师向谁学习?在我看来,老师不是向老师的老师学习,而应向他的学生学习。一个向学生学习的老师才是合格的老师。

我们身上有很多的“有”,孩子们身上有很多的“空”。我们在给予他们我们自己的“有”时,应把孩子身上“空”的部分拿回来放在自己的心中。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教学相长、空有互为的端尾循环。如此你的心智才具有生命力,否则你必枯竭。一个人生命的活力不取决于他生命中“有”的部分,而取决于他生命中“无”的部分。“有”是死的,“无”才是活的。你身上的“有”越多你越没生命力,而你存在中的“无(空)”越多你越有生命力。注意向孩子学习。孩子向我们的“有”要知识,而我们向他们的“空”学习智慧。

成人的傲慢和无知

所有的傲慢都出于无知,不知道的人把一点“知”当成全知,所以他升起了巨大的傲慢。似乎是他的无知越多,他的傲慢和自我感就越大。无知是狂傲的土壤,看看人类的蠢事不都是那些傲慢加无知的人干出来的吗?在战争、政治、宗教等领域都是那样。来看看你是如何对待你的小孩和他的教育的吧。你的傲慢和无知也侵占了那块地方。

成人的傲慢和无知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表现之处,就是在他们对待小孩的态度上。他们把自己当成知,把小孩当成无知。瞧瞧,这傲慢与偏见有多大?这种傲慢与偏见正显示出他们才是真正的无知呢。回顾一下,你是如何对你的小孩说话的?当你教育他时你是什么态度?你是不是一副我知道、我懂、我是老师的心态?以老师的身份跟别人说话,恰是那个人最不是老师的时候。

真正的老师没有“老师”的概念,他绝对平等地与天地万物交流。当然,他的眼里不会有学生。一个眼中没学生的老师,反而成为了真正的老师。身份是老师的人,注意不要让“老师”这个词汇变成傲慢与无知的代名词。来保持一个真正老师的品质。

童话和神话

因为人们的无知,人类不是活在童话里,就是活在神话里。在没有觉悟之前,谁曾活在如实的现实存在中?没有觉悟的心总是在梦中从这里跑到那里,又从那里跑到这里。犹如在梦中虚幻地荡秋千一样,他们总是从二元世界里的这边荡到那边:从此岸到彼岸——从好到坏,从坏到好;从对到错,从错到对;从善到恶,从恶到善;从痛苦到欢乐,从欢乐到痛苦..

童话和神话都是梦。当你在这边时,你在童话的世界里;当你在那边时,你在神话的世界里。童话是孩子的神话,神话是成人的童话,在没有醒来之前,他们是一样的。有多少人正活在如来的世界?人们都在梦中教导觉醒,但是对于一个还没有真正醒来的人,你如何真正地教导别人觉醒呢?在梦中教导觉醒并不能导致真正的觉醒。

觉悟者所教导的觉醒才是真正的觉醒,那觉者的教诲就是走出童话和神话。当你走出童话和神话时,你发现了什么?你发现了一个笑话。你发现了自己在童话中的幼稚和在神话中的狂妄自大,你发现你在那梦中为自己无端制造的痛苦..你会笑话自己,你会笑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觉悟就是从童话和神话的世界中走出来。走出童话和神话,将导致一个笑话的出现。因此,童话、神话和笑话,是一个觉悟者在觉悟后的发现。这使他开心得不得了。

没有觉悟的成年人对孩子的教育是,把他们信以为真的神话加进那孩子的童话里,并告诉他那是真理。而实质上,童话、神话和笑话——都是你的一个故事而已。我们有勇气告诉孩子生命的这一切都是个故事,并带着他走出这个故事吗?

觉悟和平等

一旦觉悟势必导致平等。不平等只发生在未觉悟者的梦中。平等即众生是“一”。在教育中,消弭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差别就是觉悟。一个看见家长和孩子是一体的家长是个觉悟的家长,一个看见老师和学生是一体的老师是个觉悟的老师。一个觉悟者的眼光落在处处,而在处处都看见平等。例如,如果他在医疗行业,他会看到病人和医生平等、疾病和健康平等、感冒和癌症平等、生和死平等。觉者超越了“二”,因此他能看到每一种存在的“二”。了解存在的各个面向,使一个觉者无论如何走路都不会失衡。

无论着眼于何处,倘若你不能真实地看见处处平等,那么你没有觉悟。见证众生一体的心不可能还在某一处发现差别、不同,更不可能因此苦恼、愤怒或不平。在教育小孩的过程中,倘若你对他非常生气或愤怒,那么你没有一颗平和的心;如果你的心不平和,你就教导不出平和的孩子。如果你恐惧你就在教导孩子恐惧,如果你愤怒你就在教导孩子愤怒,你发现了吗?你的“表现”本身就是一种最有影响力的无语的教育。

家长们必须修自己的心,必须去令自己觉悟和见证平等,否则,你就在把孩子带进二元对立、矛盾痛苦的世界。如果你教导不出快乐的小孩,纵使你教导出一个博士生,也是失败。

谦卑

有“谦卑”意识的谦卑不是真正的谦卑。在教育中,老师们教导谦卑,那不是真正的谦卑。他们教导谦卑,却导致了不谦卑出现,因为那是二元的。真正的谦卑是一种没有谦卑意识的行动,它基于觉悟而不是基于需要或理解。

觉悟者教导自然和纯真,他不教导谦卑或美德。教导美德就会产生非美德。智者不强调二元中好的或善的部分,他只教导自然或依循本性而活。“本性”是一,当你依循本性而活时,那自然是自然、纯真和美好的。因为本性中包含所有,而自然状态下它会呈现美而不是丑。美是存在于无为状态下的本来面目。当你的心和存在一致时,那心性自然和整个存在保持一致。因此,不受人工干扰的心性在自然之中自会显出其美、善和真。

如果你是一个活出觉悟的家长或老师,你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真正的教导。那谦卑、那芬芳、那宁静、那觉知、那智慧、那爱..自然在你身上发光和洋溢。如此一来,你不需要用语言作为鞭子或工具去教导你的小孩,他会自然变得像你。一个宁静觉知的父亲,不可能教导出暴戾的男孩;一个愿意聆听和充满爱语的母亲,不可能教导出嗔恨嫉妒的女儿。如果家庭或社会是一片森林,那生活在丛林中的小动物们会“适应”周围环境,并与那环境保持一致,这近乎生命存在的本能。

教育孩子,老师或家长,做好你自己就足够了。

孩子的“空白”和你的“有”

孩子的“空白”就是孩子的本质。你的“有”是你的特点。

空白就是道,孩子拥有更多的空白,因此,每个小孩都在道中。

当“有”从“空”生出,头脑就开始迈出心,妄念就开始走出了道;我们的痛苦和无明,就是从那儿和那时开始的。

所谓教育孩子,意味着我们再回头望向道,而不是再和“道”进一步远离。教育孩子,不如说是通过他们令我们自己再次被教育。孩子就站在道的源头,通过他们,我们在走向自己的本来。

不要把孩子过早填满,让他的空保持,让他自主吸入他想要的有。空无的心犹如一个花篮,让那孩子背着自己的空篮,到海边或山坡挑拣自己喜欢的贝壳和花朵。早期教育的意义不在于你往孩子的篮子里装了什么,而在于你能保持他的空不被主动破坏有多久。

人生的空是宝贵的,它的宝贵性大于所有的有。在那空中,一袋黄金并不比沙子珍贵。当你把黄金带进空中时,它也立刻等于白沙。因此,不要太早地破坏一个小孩的空,让他在该保持空的时候保持空,等待他自己该变的时候。

老子说,复归婴儿

比小孩更纯粹和空白的是婴儿,它意味着“心”的本来面目。老子说,复归婴儿——他的意思是说,看到并回到概念未产生于你头脑之前的状态。婴儿的心是一颗没有词的心。老子提倡复归婴儿,是说把你头脑中的词拿走,去过没有词存在的日子,活在没有词出现之前的世界。

在那个没有词但有知的世界中,老子和佛陀,以及所有的觉者都活在那里。这是一个美好的状态。有觉知,但没有词存在,那正是神的生活。如果你能够活在一种有觉知但没有词存在的存在中,那么你就是一位有肉体的神。你能够成为一位有肉体的神吗?当然,老子已经以他的状态活出来给你看了。他能做到,你也能。只要你在那宁静的觉知中,不被其中生化显现的词汇所打扰,你就是老子。

事实上每个小孩都是老子,是社会和你带离了他。你觉得一个老子不能适应社会,你担心他的适应能力,因此你在千方百计地改造他,你把老子变成了你。当你把一个老子破坏掉之后,你杀死一个老子时,你还以为自己有丰功伟绩呢,你还得意自己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呢。事实上,很多教育者都是老子的杀手,用无知教导有知,把自己的无明当成有明。这是整个存在最愚蠢的事。但那些教育者都很得意,瞧他们有多蠢。

不用担心一个老子将来的生存问题,一个老子的生存智慧比你大得多——心怎能不比头脑更有智慧呢?当老子不需要走向世俗的市场时,他坐在他的石头上,在他的山谷中宁静悠游;当他需要时,他会站起来走向市侩的生意场。一个老子不担心自己的生存,他的智慧会指导他获得在这个世界中的自由,如鸟飞翔在天空。不必为老子担心,他的存活完全没问题。

你担心你的小孩将来的生存吗?不用担心,他现在就是老子。让他现在就是老子。当他长大,当他需要什么,他智慧空无的心会给出足够的智慧令他自在地活着。不用太多地为一个老子——为一个小孩担心。你的小孩就是那回来的几千年前的老子,你应该向他学习,而不是他向你学习。你教给他如何用筷子,如何洗碗,让他教给你如何欢快地活着吧。

倒,倒,回到源头

头脑如果是一辆一直不停地向前开的车,那么当它遇到山冈、土坡、大石块,它就应该倒车了。倒车就是修道。在那些人生的困、困顿和烦恼面前,停下你的车,思量一下你人生之车的道路和方向问题。你是不是应该倒车了?

嗯,在那山冈、土坡和大石块——人生的困难、困顿和烦恼面前,你应该倒车了。头脑就是你的车。倒车,倒车..倒回到它出发的源头去看看。当我们倒车时,孩子正是那站在后面喊我们的人。他在用哭闹、率真、忘我的嬉闹喊出:“喂,看这里哪..这儿多自由,虽然我们在哭闹,但我们不伤心;虽然我们认真地游戏,但我们无我;我们一边带着眼泪一边笑,像有太阳的天空还下着雨一样的美。”

“到我们这边来”,是每一个初生的小孩给予成人的提示。但是你意识到了吗?每一个小孩都是老子,每一个小孩都携带着一本《道德经》。你意识到了吗?每一个小孩都是佛陀,每一个小孩都有一本《心经》。不要到书里面找智慧,不用把《道德经》放在床头或把《心经》背在头脑里。看你的小孩,和他们玩,那就是在读《道德经》和《心经》。小孩就是佛,就是老子,通过和他们接触,来接受佛法和老子的教诲。你用语言教他们唱歌,他们用天性教你如何喜悦地跳生命之舞。来注意这种生命的学习。

在那生命之“道”上——倒,倒,回到源头。

源头在哪里

我们常常说“源头”和“回到源头”,但源头在哪里?源头就是你的心。你是从哪儿开始出发行走世界的?当然是心。回到源头,即是回到心。

心是如何出发的?心靠着什么出发?心靠着“词”而出发。当没有“词”产生时,心原地未动,没有行走的念头;当一个词产生,念头出现,你开始从心中出发。心中的行者就是念头,念头就是在心上走路的人。

所谓回到源头,就是让“词”回落到它升起的地方,让它带着念头回到它升起之处,正如让回落的波浪带一条被波浪抛起的鱼回归海洋一样。回到源头,就是回到没有任何“词”存在的心。那没有一个“词”产生的心,就是众生的源头。回到源头,就是回到那“识”未生之道的初心。那初心就是源头,就是没有苦,没有痛,没有生也没有死的“老家”。你知道吗,任何一个从心上扬起的“词”都在制造一个梦,你跟随它就是在离开心..回到源头,回到那没有生灭变化的地方去。

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那颗还没有起过任何波纹的心,就是我们那心本来的状态。回复我们那一颗心。当日后我们的心升起了波浪,产生了词,造就了念头时,不要执著于它,不要粘连它,不要紧抓它不放。升起的让它走,回落的接受它回来,我们“是”我们那颗如如不动、婴儿般的初心。

觉悟的教育就是求道和修道,在对我们后代的教育中完成我们自己的回归。每一个掉出母腹的小孩都在显示我们的源头,每一个婴儿都在给我们看我们自己本来的样子。只是,你注意到这些了吗?我们在心灵里四处寻找老子,在世俗中找寻佛陀,你可知道,我们的小孩即是。对他的教育就是你自己的修道,你是否意识到?

深入对孩子的了解,认识你自己。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完成他的成长和你的成道。热爱我们胸膛里那同一颗心吧,它就是道和佛。

请老子当校长

(2009-06-0407:58:09)

教育是一种改造的企图,是一颗没有安全的心为获取安全感而进行的长期、艰苦卓越的努力。整个社会都在不安全当中,于是他们加大教育的力度。一颗想教育的心没有活在当下,它是从过去到未来。教育为希望而活着,它在试图不断地改造着当下,它在为一个虚幻的明天而努力。如果把教育变成当下的一部分,那是一种存在的游戏,非常好。倘若不是,倘若是对当前现状的不满,或对昨天的一种批判,对明天的一种梦想设计,那教育给人带来什么?压力。任何给人带来压力的东西都应该重新思量,因为不是为压力而存在的。人们常常觉得压力带来动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觉;如果你曾仔细地考察这个信念,你会发现这绝对是一个错觉,但它曾让无数人信以为真。压力带来的是效率的降低,压力带来的是生存质量的下降,压力造成阻力而不是动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向前的行动吗?没有压力更容易向前迈步呢。如果教育是基于压力,或教育在带来压力,显然,它偏离了生命之道。如果教育不是在生命之道上进行,那么它就不是道的教育、就不是生命的教育,那教育就是背道的。

对于个体来讲,教育是一种心灵治疗,这看起来是真实的。但它仍然是一种幻觉。因为真相是,从来就没有人真的出现过心灵问题。人人在那个当下里都是着他本来的样子,有谁不是他此刻本来应该的样子?以为自己有心灵上的疾病是错觉的,而试图用教育去治疗那心灵之疾更错觉。当疾病是幻觉,治疗不可能不是幻觉。以为有可改造或要改造的心灵存在,那百分之百的是在错觉中所见。真相上,人人都很好,事事都本然,没有可改造的人,没有不完美的事——一切都是它的本来,任何一样存在都恰恰是它完美的自己,它即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我们以为某种东西或某样存在,这也不好,那也不对,那是我们深陷自己以为的梦中而忽略真实存在本身而不顾的结果。

教育应该是心灵存在的一种游戏或娱乐,而不是应该头脑的目的。它不能基于恐惧而进行,它应该基于喜乐。若教育给人带来压迫感,那教育显然偏离存在之道,因为存在本身是零压力的,存在不给人带来一点点压力。若在生命之中,人们感到压力,那显然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如果不明教育存在的真相,那么教育将成为恐惧之人可利用的工具,教育就成了一种对付恐惧的武器。如果我们因为恐惧而教育,那么教育就成了一场所战斗,成了一场在孩子身上进行的战斗。在那场战斗中,我们成了军官,孩子成了战士,我们在后方指挥,孩子在前方拼杀,这教育完全变成了一场心灵内在的战争。这种教育显然,并不是神——那真心本来的想法。检点我们当前教育的现状如何?来重新思考我们人类的教育问题。

教育应该教导生命的本质,教导认识生命的真相,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知识、训练为恐惧而存在的生存技能;如果教育是为恐惧而去训练生存技能的话,那么我们人类还没有走出原始时代荒原上为生存而努力的恐惧生活。教育应该由觉者来施教,应该让老子来作教师,而孔子严格来说还不够格。孔子代表头脑而工作,孔子的教育仍然是改造式,是处在二元当中,是基于“这不是对的、那才是对的”的情态下而进行施教的。老子的教育不为社会服务,它为生命服务;而孔子的教育不同,孔子为社会服务,它不为生命服务。孔子教导生命要服从于社会;老子说,一切都得服从于生命。社会就是头脑,生命即心,现代教育试图在让心服从于头脑,显然,它的方向反了。头脑应该是为心服务的工具,而不应该心为适合头脑这把工具而改变它自己。这种为头脑的教育,显然是在试图改变你的脚去适应你的鞋子,而不是反过来的。

现代社会整个教育的模式是孔子式的,是头脑在要求、在改变、在期望、在梦想,它不断地迫使心跟随它、适应它……它没有跟着生命之道走,所以现在的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问题。真正的教育应该往哪走?往老子的方向走。我们应该拜老子为教师,而不是孔子。我们生命的能量应该流进老子这条河,而不是孔子那道水渠。老子的河是自然的,孔子的水渠是人工的。如果我们跟随着老子走,那么人类才真的没有什么问题呢。如果我们跟着孔子的思路走,那么社会将有处理不完的问题。因为老子是心向的,孔子是头脑走向的,以孔子的模式,用头脑来治理头脑,显然它有处理不完的存在问题。所以,真正的教育课堂里应该请老子来、请庄子来、请列子来讲课,而不是请孔子、请子路、请冉由等。

让老子带着孩子在山河大川中行走,给他们讲存在之道;让庄子和孩子们在一起,让他讲生命、道和艺术的课题;让列子给他们讲风、水的故事,那一定比坐在课堂里听孔子、子路给他们讲什么这规则、那规矩的有意义和美妙多了。所以,现代学校的课堂里应该出现更多的老子、庄子和列子,而不是孔子和他的追随者们。当下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将会成为社会的大问题,为什么呢?问题头脑越来越无法驾驭它自己了,它的旋转速度越快,它就越无法掌控它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教育为成为社会的问题的原因,因为现在的教育整个是头脑化的,它不是心性的,所以它才有问题呢。那么,如何解决教育问题呢?到“心”上来,看老子,走老子之道,这就是解决之途。每当头脑走到它的绝境之时,道都会来解围。道家每在关键的时候都会拯救儒家,这是一定的,当头脑走到其穷途,智慧的心为其打开更广的道路。所以,现代教育应该把老子引入校院,把庄子领进课堂。让老子当校长,叫庄子任教师。这样的教育当符合生命之道,和存在大道一致,它将如流水穿过山谷一样,淙淙有歌而不阻。

孔子施的教有为之教,而老子施的教是无为之教。孔子行的是有为法,老子行的是无为法。当然,老子比孔子更靠近存在的本然一些。有为法无法真的解决人类的问题,只有无为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以,试图透过孔子或一些教育来使社会变的完美没问题,不可能;如果透过老子或佛陀的教法可能性会大一些。所以,要解决现代教育的问题:让老子当校长,请庄子作教师,把更多的道家的弟子引入校院和课堂……认识存在的本来,觉悟心,和大道保持一致,躁动的人类将会安静下来。现在整个社会是头脑的旋涡,千百万个头颅在日夜像陀螺一样的旋转、旋转,高速旋转,而且还有的相互碰撞,你说社会能没问题吗?当然是头脑的噪音代替了生命和谐的歌唱了喽。

对你的小孩放心——对你自己放心

每个人只能活在一个念头上,而且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的活。你的小孩是一个不听话的小孩,真是这样吗?他也许就在此刻没有听你的(他只是相信了他此刻自己头脑里的想法),你确定他下一刻也不听你的吗?他有没有过听你话的时候?你的小孩是一个不听话的小孩——真是如此吗?不要下一个一贯的结论,没有人一直是什么样的。他们都一刻一个变化。当这个念头来临时,他们那么反应;当另一个念头来临时,他们又那样反应;谁是一条僵死不变的河?小孩的变化才大呢。你家的小孩是你认为的那样吗?他真的顽皮、捣蛋、不爱学习、道德有问题的小孩?你确定吗?

不要活在一个线性里,不要轻意给你的孩子下结论、扣帽子、贴标签,每个小孩都是好小孩。如果他们不好,不是他们本身有问题,是你自己的“认为”有问题,你考察过自己的“认为”吗?他是不是就是对的?不从你的角度或价值观出发呢?在上帝的眼里哪只老虎、哪只羊、哪头猪或哪个人是坏的或不好的呢?统统美丽,没有问题。你认为你的小孩不好,那是你的“认为”,并不是他的真实存在本身不好。活在当下,一个时刻一个时刻的看待问题。这一刻的小孩不是下一刻的小孩。你的小孩永远是一条鲜活、生活、流畅的河,不要太“人工”改造它,每条河会找到自己的路,河水不会走错路。所以,对你的小孩放心——对你自己放心。

活着的参考标准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每一个人,无论大人、小孩,你活着的参考标准是谁?……你自己。不要看东家的大人如何生活,我也要如何生活;不要看西家的小孩如何做的,也让你的小孩如何做。不要陷入自身以外的比较——那是在进入头脑的陷阱。你过的谁的日子?——你自己的;你在为谁而生活?——你自己。你干嘛参考别人呢?

根据自身的需要去“创造”你的生活条件,根据你小孩自身的需要“创造”去创造他的学习条件,不要把一个人放在一群人中间比较,每个人都是“独立”,他只适合他自己的情况。教导给孩子活着的标准是自己而不是他人,这让他以后的生活会更自由,但不用担心他以后会不适应社会或人群,你确定一个持有“活着的标准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信念的人,他就不能适应社会或人群?所有的情况下,你的“担心”都是多余。事情该是咋样就咋样,它和你内心的担心和恐惧没关。老天不会参考你的恐惧来调整它自己的行为。

没有恐惧的生活和充满恐惧的生活,生活本身会怎样?不会有什么不同——不同的部分是“恐惧”。地球不用参照月亮来调整它自己的转速,森林里的一只羊也不用参考另一个羊的标准来生活,它们都各自“生活”的很好,你为什么要参考别人呢?从今天开始,让你的生活参考标准是你自己,你小孩教育的问题参考标准是他自己——不是别的小孩。每个人以他自己内在真实感受为标准,看看生活是不是变得简单多了?

不要那么重视“教育”

人们“重视”教育的根源是“恐惧”,是对未来的担心,是整个社会人心没有和不能活在当下的显示。你为什么那么重视你自家小孩的教育?明日生活的美好,是基于对明日生活的恐惧才能达成的吗?没有恐惧生活就不会变得更好?显然这是荒谬的。生命存在的真相,它没有明天。它只有此刻和此地。“为了明天而努力”这个口号给人带来什么?压力还是宁静?压力真的能够带来有效的动力吗?如果你没有压力的、宁静的做事与你充满担心恐惧的做事,哪一个效率更好?显然,没有压力的做事事实上效率更好。把“为了明天而努力”的这种基于恐惧而工作的信念口号换成“让生命在当下开花”吧?时刻告诉自己“让生命在当下开花”,感觉一下和“为了明天而努力”有什么不同?

在教育孩子之中,把“未来”和“过去”忘记,教导“生命在当下开花”。给孩子们传达一些更有价值的信息:生命——不要基本恐惧而行动,要基于爱而作为。不要过分强调历史、民族意识、仇恨等等……教导他们爱、自然、大同、喜悦和认识生命。“教育”是属于头脑的,只有头脑才想到去教育,因为头脑会希望明天如何如何;心不需要教育,因为心就活当下每时每刻。不要过分强调教育,让教育自然进行。一个家长没有强调的教育意识,未必你的小孩就是一个不成器的小孩。教育训练了你的右手,它会使你的左手弱势下来;你试图训练他的双手,那会把小孩累死。如何进行教育?放松,自然,让“教育”自动自发。不要有那么多的刻意和努力,那样并不能使事情变得比不想自然时好哪去。做一件事最好的效率,不是在恐惧或兴奋时,综合评价来说,是在自然状态时。注意凡事要自然,不要刻意。因为自然就是天之道也。

别太把学习当回事儿

你把你小孩的学习成绩当回事吗?你为什么对你小孩的成绩当回事儿?多数情况下,你是真的为他吗?……你为你自己,你害你小孩成绩不好你丢脸,你想你小孩成绩好了你感到荣耀,你想你小孩成绩好了将来有好工作、找好对象、有好收入——他们生活的快乐——“你”放心。一切都是为了你。

你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吗?这不是一个对或错的问题。问题应该考察一下,当你太把自己小孩的学习当成一回事时,这给你带来了什么?给他带来了什么?他推助了事情往你想象的方面发展了吗?觉知你的行为是基于什么而进行的。学习应该是孩子的娱乐,而不是他的工作。不要把问题搞反了。别太把学习当回事儿,用心在任何时刻的“此时此刻”,生命何处不学习?何种不是学习?不要狭隘地以为只学习书本上的死知识或某种技能才叫学习。放开你的判断和边量,在更大的时空角度中考察一件事。

你确定你的小孩以后会被社会所淘汰?

我们对待自己的小孩教育那么重视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我们担心如果我们小孩现在的教育赶不上别的小孩时,他们会被社会所淘汰,你确定真是那样吗?社会从没淘汰过任何人,只不过在不停地改变着他们知见和判断。我们整个人生生命的问题决不在外部,在内部。并不是现代教育出了问题,是人心出了问题。教育的问题也是人心问题的反应。所以改造教育的重点还在人心而不是教育本身。

不管整个社会教育状况如何,你可以直接影响你的小孩。你对生命的一切的认知、态度、方式在直接影响你的小孩。如何老子有一个小孩,他会如何教育他?不用教育,他会成为另一个老子。他会变成下一个智者。或许他的儿子可能还是农夫,但他在农夫里面是最自由快乐的农夫。如果你是一个内在有很多知见、障碍或麻烦的,你在直接教导给他这些呢;如果你自然、达观或效法天地之道,那么你的小孩和你保持一致。在你到达自己生命的圆满之前,教育他人是一种深入的内观,那成长的不是他而你。你注意到过这没?

越恐惧你越想掌控

如果你越恐惧,你就越想掌控什么。掌控让你获得短暂的、虚幻的安全感。如果你是一个内在充满恐惧的家长,在家庭教育领域,很可能,你的小孩和他的教育问题就会成为你试图掌控的工具。通过管理小孩和他学习的好坏,你让自己不安的心暂时放松和安宁下来。为什么有的家长如此关心自己的小孩和其教育吗?在那关心之中他们获得什么?显然,在那操心之中他们暂时忘了自己、忘了恐惧——他们“安全”了。在恐惧之中没有爱存在的余地,恐惧导致潜藏的暴力,如果你基于恐惧去教育和关心你的小孩,你就在无意识之中向你的小孩施暴,你透过“教育”在向他施暴。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教育”不是纯粹的,它成了你释放恐惧、控制别人和获得自我安全的私人性目的手段。来观察你在小孩教育中的模式,看看你是出于恐惧教育你的小孩,还是出于纯粹的爱教育你的小孩?做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吧,不要试图控制或掌控你小孩的命运,你不是上帝。那样做不但使你自己受苦,同时你的小孩也不好受。因为恐惧和掌控,你创造了两个人不好过的日子。从“从恐惧出发、以教育为手段、以小孩为对象”的家庭恐惧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吧,觉察你自己的心——不要教导你的小孩恐惧,教导他爱和放松。

爱——使你放松在处处

如果你正在害怕,你一定在幻象之中;如果你内心禁不住要去涌淌爱,你一定处在本性上。恐惧使人紧张,爱使人放松处处、处处放松。如果你是一位内在涌淌爱的家长,那么你的小孩有福了,爱就像潺潺流水涌进良田青苗一样涌进你小孩的心。在一个爱中——没有教条,没有压抑,没恐惧和掌控氛围中成长的小孩,他自身将变得智慧柔软。我们教育小孩不能出于恐惧仅给他知识、技能、方法和竞争意识,这样会把他变成一位战士。成为一名生命的战士是苦的,想想这样他一生将有多少次战役和战斗需要他打?教育我们的小孩冷静、柔和和爱,教育他们智慧的看待事物的方式,这样能使他们长大避免战斗。培育他们成为一个佛陀、一个老子,而不是一个希特勒、…或…。生命不需要战争,任何战争都不是必须的。教育我们的小孩不要用战斗的方法取得胜利,让他们找到不战而胜的智慧。爱创造祥和的世界,让我们把爱带入家庭、教育和小孩的心中。

做任何事都有两种情况

在世间,做任何事都有两种情况:一是带着充满压力的去做,一是宁静放松的去做。在日常中,你是如何教导你的小孩去做事的呢?你在一件日常事中的表现,正是你小孩学习的机会。如果一贯是个匆忙、紧张,一点也不放松的家长,显然,你正在教导给你的小孩“充满”着压力做事;如果你一贯是个柔和、宁静,事情再多安宁、有条不紊地做事的人,那么你的小孩从中就会学到这些。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小孩将于无意识中模拟和复制你的思维和行动模式。面前有一千样事,你每次也只能做一件,那事很重要——你充满很大的压力去做,也不一定能做好,如果你太“要求”的话。那么,如何办呢?放松下来,让自己内心充满安祥安宁,一千件事其实都是一件事——因为一千件事只不过是一千个“一”嘛,所以,不管事情有多少,永远宁静优雅的工作在“一”,放松而没有任何紧张。如果你能这样日日做事,你的小孩最终会习得你的行为。不要出于目的,去掌控某种局面,而是要学习如何放松的去做,然后喜悦的接受任何局面。这是我们每个家长应该学习的,也是应该示现给我们小孩的。教给我们小孩做事,在每一件事上静心。

那仅仅是事实

如果你的小孩在外面被人打了,他会如何反应?——你从前被人打了是如何反应的?你的小孩将重现你的模式。在日常生活里教导小孩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你自身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就在教导他们呢。如果你被人打了你会非常愤怒,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或因为啥,你会非常生气或愤怒,你会找那人理论,你会去和他战斗或在心里和他战斗;如果你那样反应,你的小孩也会那样反应?你有什么你就会教导给他们什么。我们通常都是那样反应,而那样反应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当我们被人打了,身体是疼痛的,如果我们在心继续愤怒或更加愤怒,那么在身体的疼痛的基础之上,我们又另加了一份苦。第一份身体上的疼痛是别人给我们的,那么当我们愤怒、生气、去和那人战斗或在心里战斗,那么我们将自己再创造另外一份痛苦。你觉得那样非常合理吗?为在无明中出一口恶气,你会让自己继续受伤?

我们凡夫通常被人打了都是那样反应。那么,假如佛陀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有一个流氓青年过来无缘也无故的把佛陀打了一顿——这是可能的,佛陀会如何反应?当佛陀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被打的鼻青脸肿、满脸流血时,他会如何反应?佛陀会非常冷静,在被打或打完之后,佛陀会一直处在觉知之中,他会非常宁静。“被打”只是一个事实,佛陀不会对这个事实起反应,他不会想他应该被打或不应该被打,他不会去指责那个青年,但会只是做他该做的——他可能逃开,他可能报警,但他没有慌乱或愤怒。被打是个事实上,佛陀不会在这件事实上,再创造额外的一些“故事”让他自己的心再痛苦一次。事实仅仅是事实,佛陀不对事实起反应,他只是做他应该做的。如果在灾难、事故或其它突发事件中,我们能像佛陀一样反应于那些,我们的小孩该多么受益啊?而那正是应该我们向佛陀学习的,并教导给我们的小孩的。不要把你的习气反应给他们,把佛陀一样的生活品质展示给我们的小孩。

小孩不应该发脾气吗?

当我们的小孩发脾气时,通常我们家长的耐心度有限。当一个小孩发脾气两分钟,如果我们的劝阻或制止他发脾气的方法无效时,通常我们就要开始发脾气了。甚至有时,小孩一发脾气,于此同时,我们在外在或在心里也跟着发脾气了。小孩是无明的,而我们也是。当一个小孩发脾气时,没有觉知的家长,跟着小孩进入了情绪之中。然后是情绪反应于情绪,烦恼反应于烦恼,于是他们两个共同制造了一个情绪旋涡、负性的场。家长和小孩都成了落水的青年,他们都正在情绪的海中溺水呢,他们都不会游泳,看妈妈、小孩或爸爸都在情绪的海洋中挣扎呢。

当小孩发脾气时,某些时候我们有一个信念是“小孩不应该发脾气”,因为这个信念我们很生气,我们自己发脾气。“小孩不应该发脾气”——真是这样吗?哪个社会里规定小孩不能发脾气只能大人发?如果当这个信念升起,如果你没有觉知到它,你会抵抗这个信念。当你具备觉知,觉察到这个信念时……“小孩也应该发脾气”——当你这样认为时,你一定不会再生气了,很可能,你还会引导你的小气发脾气呢——帮助他让他的情绪走掉。一个学会自我觉知的人,会拯救在场的人。至少,他不会再为整个事件场再增加一份混乱了,他只会给予那一份宁静和安定。当别人都是混乱,如果你是宁静的,你的宁静会成为那混乱的中心——最后,那所有的混乱会静止在你那宁静之中。如果你是一个宁静的人,你就是家庭和天下的福。

发展头脑和蓄养心

一个人协调平衡的存在,既需要发展头脑,也需要蓄养心。教育一个小孩,就是往这两个方面用功夫。头脑的食物——知识,心的食物——爱,我们要给一个灵魂这两方面的食物,不能让他们“偏食”。虽然我们强调不要偏食,但在教育的不同阶段,重点会有所不同。如果一个人被说成一株树,那么心就是树根,头脑就是掩藏在树冠中的花朵。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我们重点要灌溉树根——给予他们爱和放松的自然环境;等到他们的根茁壮的时候,再把一些意识能量放在花朵上。事实上,只要灌注根,只要根好,一般情况,即使你不特意照顾花朵,它也会开的非常美好鲜艳。在整个生命之中,爱的教育应该覆盖全程。蓄养心,然后让头脑自然发展,这就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一点。

教给小孩宁静、觉知和观察念头

知识、技能、技巧、品德——在我看来都是头脑的教育,宁静、觉知和了解自我的心念是心的教育。头脑的教育是生存教育,心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在我看来,一个人在其一生中,生命的教育更为重要。因为生存的教育也只不过是为生命服务的。

知识、技能、技巧、品德——属于“术”的教育,宁静、觉知和心念是“道”的教育。道是术根,术是道花,如果我们的重点在“道”上下功,那么以道为根的术自会发展出来。犹如日日辛劳浇灌树根,其花必也茂盛鲜艳一样。

我看现代社会的教育,几乎所有的只是在“头脑”、“生存”、“术”上用功,没有人在对“宁静”、“觉知”和“心念”上教会一个小孩。“宁静”意味着去见证生命的本来,“觉知”是那走向它的路,观察和了解每个自我的“心念”——那是认识幻象世界的基础,这一切显得多么重要啊。也许有人会担心,如果一个小孩从小就知道生命是一场幻象,他会如何生活?他会感觉到活着没趣或游戏人生吗?——当你这样问时,我想问你的是“你能确定真是那样吗?”觉悟的情况是相反的,我们将更加真实美好的活在每一刻,活在一个只有欢乐没有痛苦的世界里。这才是真实的呢。

教育我们的小孩宁静、觉知和内察自己的心念吧?如果有一所这样的学校存在,那是一所教导如何去往极乐世界的学校呢。那学校正处在极乐世界中,那教导正存在于你心中。开辟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导观察心念、了解生命的真相和见证智慧,那将是人类生命的共福。期待那种教导生活而不是生存的学校存在。

道的教育

(2009-08-0116:51:37)

跟在孩子的后面,不要走在他的前面

对于陪伴一个小孩的成长,你只能跟着他的后面,你不能跑到他的前面去。他不需要你为他带路。他成长的乐趣就在于,他来自己发现他的路。不要因为你是他的父母,不要因为你觉得你比他知道的多,你就应该跑到他的前面为他带路,指导应该走这条路或那条路。不,不要把你的愿意加在他身上,你不要作上帝操控和剥夺他自我选择的权力,即使你出于好意。

跟在孩子的后面,不要走在他的前面,是教育小孩应该注意的一个要点。很多家长做不到,因为他们抑制不住“我知道”、“我懂”、“我经验过”、“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的思想念头。他们的自我让他们无法安静的跟在一个小孩子的后面。能安静的跟在一个小孩子后的家长,一定是位心灵成熟的家长,否则,他做不到。看多少家长自身都没心灵成熟,他们还在教育心灵成长呢。继续学习吧,在心灵层面,我们和我们的小孩齐等。

你能不能不作别人的上帝?

在日常生活中,你能不能不作别人的上帝?在教育小孩的事情上,你能不能不作小孩的上帝?作上帝的心态,看起来很权威,很主动,实质是一种恐惧心态。恐惧心的最常见行为模式,就是掌控或操控。一个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甚至在竭尽全力的去掌控别人呢?为了安全。当他掌控别人时,他有安全感和优越感。当他处在掌控的位置时,他不害怕,害怕之心消失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都喜欢掌控别人和操别人心的原因。什么样的人只流淌爱和完全不想掌控别人?内心完全无惧的人。这是肯定的。内在越有恐惧的人,越重视外在存在的事实;内在越真正强盛、越没恐惧感的人,他越不在意外在之存在。对这个世界没要求,或什么也不抓的人,实质上他的内心是没有任何害怕的。一个内在完全无恐惧的人,除了爱,他什么事都不想做。爱点什么是他唯一的工作。爱是他的呼吸。

你对自己小孩教育上的恐惧,反应你自己对未来的恐惧,你在试图通过掌控你小孩的命运,来让自己的命运有确定感,无恐惧感。如此这般,小孩成为了被你利用的工具,想一想,你是不是那样做了?而且你还正在做着呢?你在试图通过小孩让你的内在恐惧消失,你没在爱你的孩子,你在利用他,虽然你打着你爱他的名义。真正的爱从哪里出来?从一颗完全无惧的心中出来。你心中有恐惧吗?倘若你心中有恐惧,你的爱不完全。你心中的恐惧越多,你的爱越不象爱而是掌控。

做别人的上帝是幻象中恐惧众生的常见反应,不做别人上帝的人实质是那些成道者。不试图做别人上帝的人,实质成了上帝;而试图做别人上帝的人呢?实质他自己从上帝的位置上下来了。来了解这一点。回到教育的话题上来,来观察一下,你是不是在“教育”这块地盘上,试图做你小孩的上帝呢?如果你正在做着他的上帝,或正准备做他的上帝,来体验一下你的日子好过不好吗?做别人的上帝事实上是最难过的日子,因为,当你掌控别人时,你却被别人掌控了。当你想做上帝时,实质你生活在地狱里;什么时候你回到了天堂?你没有做别人上帝的想法时。来体验当上帝和你日子的关系?从这个幻象中解放出来。

吃好睡好玩好,做个别种“三好学生”

要想让你的小孩在学习、体魄、心灵等方面健康发展,你就必须让他在此外的空间里健康发展。当生命这一部分发展不好时,那一部分也会发展不好。要培养一个德智体都好的三好学生,来让你的小孩吃好睡好玩好——做到这三好。只有这三好做好的学生,那三好才能真正好,否则,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把你的教育效果放大或拉长一样,你就会知道了。

学习应该是一种娱乐,或娱乐模式的。在人类吃饱、穿好、睡足的情况下,快乐的进行。如果把学习变成一种艰苦的心灵的劳役,那就没有多少意思了。吃好睡好玩好——做个别种“三好学生”,这不但是对孩子们说的,每个成年人也一样。不管你长多大,做好一个别种“三好学生”非常重要。记住这句话的要点是,你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在基本需求方面善待自己。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爱天下,只有养足了自己身心的人,才能养育天下众生百姓。

把老子的相对论和佛陀的辩证法说给他们听

教育小孩不能仅仅只给他们一些形而下、实实在在的知识性的东西,更多的应该给予一些形而上、玄虚的智慧性的东西。因为他们这个时候是需要这些的,这也与他们的空盈之心相契。

你给你的小孩讲过佛陀或老子的故事吗?你把老子和佛陀生活智慧的要点,贯穿到你支持给他的生活中了吗?给予他们佛陀、老子的智慧,甚至都比你给予他们爱因斯坦、牛顿的知识更重要。

和你的小孩走一个小水沟旁,向他说“这是一片大海”,——对一只小蚂蚁来说,这不是吗?问他一个问题,如何把一张桌子放到一个茶碗中?诸如此类的问题,多问他一些。在边说边玩之中,来告诉他一些相对论的知识。大是相对小来说的,高是相对矮来说的,长是相对短来说的,世间的一切都是个相对,没有这一个标尺,就不会有那一个标准。

一个小偷是不是好人?对于最爱那个小偷的家人来说呢?也许那个小偷偷东西,是为了一个没有饭吃的乞丐或者一个没有钱看病的小女孩呢?……一个小偷是不是好人?透过你与他讨论一个问题的多面性、多种可能性,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性,如此来让你的小孩从小就心智灵活,而避免头脑僵化的模式中。

小孩的心一直是敞开的,他们的心开始就是向一扇窗户门开打开的小屋,随着成年,出于保护,他们的一些窗户和门渐次关上了,他们变得狭隘和固执。为此,他们更承受更多的生命之苦。当他们受苦之后,他们去找寻解脱和自由。而那个解脱和自由的过程,其实又是打开那心的窗户和门而已。因为我们知道了这些事,那么在我们教育和影响小孩的过程中,我们尽量让他们心的窗户和门少关闭。让他们看到令他们害怕的,和我们从前自己害怕的情况一样,多是一些虚假不真的假象。

百分之百的恐惧和担心都来自“想象”——是那颗移开当下的心,在那个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并想用自己的想法,更改眼前如实存在的妄想,让自己痛苦和恐惧非凡的。教育孩子时刻回到真实存在中来,教育孩子时刻分清哪是想象,哪是如实的存在——让他们喜悦的活在真实存在中,而不是自己的梦,更不是自己的梦和现实存在对抗的冲突中。这点非常重要。

教给他们多个角度看问题,以多种身份看问题,和时刻分清哪是真实、哪是梦,并时刻活在真实存在之中,应该是我们教育的重点之一。往他们头脑里装载更多的知识,训练他们掌握一些技能,那是为生存而存在的一个方面。要想活下去,知识和技术是需要的,要想活的好——这些智性的东西更重要。术在支撑头脑,道在养育心,一个人要想愉快自由的活着,道和术都需要。但要记住的,是道在心,修道是养心,为生活;术在头脑,修术是在训练头脑,为生存。

现代的教育,人类把更多的能量给头脑了,给心的反而很少。我们意识到了这些本末倒置的教法,所以要调整过来。道是树根,术是树枝或花朵,术的训教虽然明显、强势或有成绩,但对道的教育更应该更着重。我们要培育一株花朵,我们的重点应该是它的根而不应该是它的枝叶或花朵,如果我们把重点放在了枝叶花朵而忽略了根,那么我们就本末倒置了。现在我们社会的教育就有点这个状态。所以,我们意识的人要把它倒置去过来。佛陀说,众生大部分人都活在颠倒梦想之中,我们如何才能活到正确、本来、应该的方向上去?那么给它翻个个儿。即使我们活颠倒了,那么,如果很多事我们反着做——那就正了。求道,就是求倒,——如此我看待我们的教育。

把月亮请下来

明亮的月光在天上,和你的小孩在院子里坐着。给出他一个考题:“如何把天上的月亮请下?”

让他自己去思考,如果是一个小一点的小孩,给他提示,并帮他去实际操作。如果他是一个大一点的小孩,能够说出一些有效力的答案,那么让他想的尽可能的多。

如何把天上的月亮请下来?端一盆水来,月亮处在了盆子里。拿一块镜子来,月亮处在了镜子里。把盆子和镜子归复原位,让他看一眼天上的月亮,闭上眼睛,再问他月亮在哪里?月亮在心里。

告诉他,无论月亮在天上,在盆子里,还是在镜子中,最终都是在心里。如果没有这颗心,对于你,还有一个可知的月亮存在吗?我们最终看见的月亮在哪里?是什么?在心中,是月亮的相片。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确实没有任何一个人爬到天上把月亮摘下来,塞到自己的心中。但即使我们没那样做,我们仍看见了月亮,月亮也好像在我们的心中,那说明,我们看见的月亮和月亮本身无关,我们的心所看见的月亮,是心造出来的月亮的相。

同样的道理,我们看见的世上的一切都是如此。无论我们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最终都是心在看到它自己藉由那物生成的那物的相,并非那物本身。而且,那事物本身并不改变,调节心的状态,我们所感知的那物就会改变。比如,你高兴时看月亮,它明晃美丽,如果你伤心时看月亮,它贫血难看。总之,事物没变,我们的心变,它看起来就如变了一样。我们活在我们变化的心中。

透过一轮月亮,把心、心的世界和心是如何创造它世界的故事——最终讲给你的小孩听,让他明白。同样的道理,心所遇见的世上的一切皆是如此。不改变事物,透过改变自心,我们可以改变我们所见的世界,……带着你的小孩,如此认知世界和生活,这样我们在生活中就具有了更大的掌控权。我们可以不必幻觉般的去掌握和调节别人、外物或世界了,我们只调控我们的心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我们不必努力着,一次又一次,试着进入万花筒去挪移它的玻璃片来使我们看到的婆娑世界不同了;因为知道了心就是那个万花筒,我们头脑中储存的概念或物相就是那些玻璃片,现在我们只需要使一个小小的力去转动一下万花筒,我们就可以看到婆娑美丽的世界了。看,知道这一点我们省多少力啊?万花筒本来进不去,玻璃花本来拿不着,但我们为此却费了多大的劲儿?

教给你的小孩认识心、心的世界和我们的心创造世界的原理,如此让他们活的快乐,——即使他们学习不好,生病,或者遇到其它情况。让他们做到象我们一样,不管外物如何,我们都快乐,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您觉得是不是呢?

教给小孩与念头分离

我们通常会把一棵树、一张桌子或一只茶杯看作一个“客观事物”,但很少有人把他们的念头也看作客观事物,而事实上,它也确实是客观事物。我们总是以为,在我们和世界之间不存在任何东西,世界和我们,桌子和我,茶杯和我——好像人的世界就只这两样看得见的“主”、“客”之物。没有人曾经想到过,在可感知到的“我”和可看得见的世界之间,还有另一种“客观存在”——念头、想法。我们忽略了它。或者我们卷入了它。我们嵌入它太深,或它嵌入我们太深。总之,过去没有人曾经专门拿出它,作为一种客观事物来看待和研究。而它实质,和我们在外在看到的一棵树、一只鸟、一颗星完全相同。

现在有人知道了“我”和“我的念头”不同。那么学习与念头分离的技术吧。把这个课程教给小孩。学校里应该开始这一课程:认识念头的课程,学习和念头分离的课程,把念头也作为像研究花朵、植物、种子一样的事物科学来研究它。学习这个课程,最终能让我们从自己的痛苦、烦恼或恐惧解脱和分离出来。

学习心是如何创造概念的,认识概念未产生之前的心;质疑每一个概念;学习认识心、心的世界和心创造它世界的原理等,这些课程非常重要。学校里应该开设这门课。因为牵泛到……它才是真正的认识生命和世界的功课呢。我们传统的通过物理、化学的、植物、生物学而认识世界的方式,太迷失于外了。只有这种认识心、念,心念所反应的世界的方法——才是真正的认识生命和世界的方式呢。这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科学教育——这应该是现代佛陀教育的实质。

手里拿着一枝花,问你的小孩这是什么?——“花”。问它花在哪里,它真的是花吗?对一只小狗来说它还是花吗?对一只小猫来说呢?如果你闭上眼睛睡着了,对你来说这枝花在哪里?谁创造了对你来说的花?你眼里的花和他眼中的花完全相同吗?世界上第一个人见到这只枝花时,他如何看待的它?……诸如此类的问题询问你的小孩,用他能听懂的语言和他能理解的方式,让他渐次知道你要让他知道的部分。

每天学习书写念头,把你的念头和你分离开来看待两者。从中了悟生命和生命中的世界。让你的小孩和你一样的彻底解放——开悟和成道。开悟可以从小孩做起,他们可以做到一直不离开道——一直是成道的。你认为可能吗?世界上有一个人做到,另一个人就会做到,就会有一群人做到。愿我们都以成道的身份活在一个开悟的世界里。

教给他们学习觉知

观照念头的结果,最终导致对“觉知”的了解。教给你的小孩知道什么是觉知和如何一直使用觉知,用他听懂的语言和尽可能明白的方式。拿杯子里要有意识,翻书时要有意识,做广播体操要有意识,走路时要有意识,刷牙时要有意识……,慢慢的让他知道“觉”这个东西,学习一直“觉”观“念”,最终时刻安住在觉上。

把它作为训练的一节课程,并把从这堂课中学会的品质带到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透过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学习和训练这些,直到大学的课堂,想一想学会这些“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和我们的社会上会如何?能够觉知一切事,能够很好地对待自己念头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那将是一批觉醒的人,一群只有快乐没有苦恼的人,一群一代觉悟的人。教给你的小孩觉知和抽离看待自己念头的方法吧,把这“新”的课程加入这千百年古老的教育中,教育为培养觉悟的人而不仅仅是有能力奉献社会的人而进行吧。

教给他们如何对待烦恼

“如何对待烦恼”——这应该成为每一个课堂、每一个校园、每一个年级孩子们都必须学的功课。因为人生在不断的遇到它。社会和老师们教我们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知识,但从来没有人教给我们如何对待我们人生的烦恼,而我们却几乎天天不断地遇到那大大小小的不愉快。

我们社会的教育,确实应该把一课加入每个年级、每所校园之中去。且它最好有那些活出来的觉悟者教导,心理学的老师教授解决这些问题是有限的,因为他们自己也苦恼重重。心理学是用头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头脑的问题,它自身无法真的解脱它的问题,它给予“解决”是幻象般的。因此这门课应该由那些修行很好的修行者进行。修行的人开设这类学校,或者进入校园。因为人类目前正需要它啊。

愿有人真的把教导认识生命和存在的真相、除却生命苦恼的真正有效办法带到学校中去,从孩子们开始,我们开始谛造一个喜悦自由的人类心世界。

道的教育是一种柔软的教育,有人担心,如果我们对孩子们实施柔软的教育,在这一个狼的社会,如果我们培育出一只羊,它该怎么生存啊?看一看,那辽阔的草原之上吧?羊的存在史几乎和狼相等,狼是强大的,羊是柔弱的,为什么狼和羊能够平等的存在了那么多年呢?你确定经过道的教育出来的孩子不能适应那个未来的社会?

柔软的教育是一种智慧的教育。柔弱且能存在下去或存在很久的生命,往往比那些强大的物种具有更多的存在性智慧。体格或头脑强大的动物往往没有多少智慧,因为它们凭借它们的体格或强悍就可以存在下去,它们不必发展心的智慧。相反,那些体格弱小的物种存在,却往往具有更多的智慧,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必须用心的智来弥补体的弱。所以,往往是,弱小的更有智慧,强大的多是无知洞空。强大的人被知识塞满,弱小的人珍藏智慧空盈。

教育一只羊如何应用绳索,比把一只羊培养成狼,来对付另一只狼更好。道的教育就是一种成为绳索和应用绳索的教育。它不是教授对抗方法和训练战斗力量的教育,它是一种如何使用智慧、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才给你是一种认识真相,吹灭幻象,和真相在一生的无惧的生活状态。训练一只羊超过狼,和狼格杀成为胜者的方法,是艰苦和和血腥的。有道的人不那样教育后代,他们教给后代智慧生存,柔软存活。他们不传授对抗和战斗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们教导以柔克刚之法。

道是一根绳索,道的教育就是如何成为一根绳索的教育。一只弱小的羊不会怕一只狼,只要它学会了使用绳索。现在一些心灵教育类的学校,实质就在奉行道的教育,愿他们在狼的社会培养出一批温顺善良,会使用绳索的美丽健美的羊。

(2009-09-0318:13:06)

空瓶

小孩和我们所谓的大人有什么不同?小孩基本上是一个空瓶,而大人则是一个装得太满实的瓶子。我们里面装满了什么?他们里面什么装的比较少?信念。每一个出生的小孩都是一个空瓶子,当他们以空瓶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时,作为父母、老师或家长的我们,就开始往他们里面装东西了——装下我们认同的信念。就像往一个空瓶子里不断塞下纸团一样,我们在不断地往孩子的里面装下我们从别人那里接受来的信念……一个又一个,直到把他们塞满。那些信念像科幻片里演的怪物的基因一样,当它被放到瓶子(孩子)里就开始借助孩子的能量生长、变化,直到发生巨变,并开始掌控那个小孩。我们塞到孩子里面的信念——以知识、智慧或道德的名义塞了进去。

在开始,我们以为,我们往自己的孩子里面装的越多越好,我们看到孩子们装着知识或智慧的“头脑”越大我们就越高兴。而实质我们能确定,我们帮他们装进去的东西越多越好吗?那些被强塞进去的我们以为的好的信念,说不定在他们的里面成为怪物的基因呢,你能不能让孩子用自己的手选择一些信念的纸团放进自己的瓶子里去?人人都喜欢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装满知识、学问或智慧之珠的瓶子,有几个家长教给孩子保持空?东西可以放进去,但之后要拿出来,你必须保持自己时刻是个空瓶子。

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系统都在不断地往孩子这些空瓶子里装下知识、道德、信念,谁在教导他们保持空?“保持空”并不是不允许你不可以往他们里面放置东西,而是你要教会他们不断地倒出那些信念。倒出信念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质疑它,考察它,认识它,解构它。记住,信念只是信念,你永远是一个空瓶子,每个人都如此。空瓶子是我们的本质,认为我们与他人有所不同,只是个念头所促成的幻觉。

现在,有人看到传统教育对孩子们的“副作用”,于是他们提出或发展了一种新的教育——灵性教育,他们期待透过这种教育,试图从“根子”上改变传统教育对孩子们的负面影响,而事实上这真的有用吗?当我们把灵性教育和传统教育放在“对立”的位置上时,它们就变成了平等的,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是平等的一样。把灵性教育看作是对传统教育的对治、改观、矫正,它就变成了另一种传统教育。

在温室里的培育出来的花朵,你认为它的自然适应能力不强;当你把它移出室外,你能百分之百的确定,它的适应能力就一定强了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你能找到一种完全是好而没有坏处的教育吗?即使你认为完全没有坏处——那也是你的认为。当我们认为一种东西不好或不对时,我们实质和我们所认为的那不好或不对的东西平等、一样。灵性教育比传统教育高明,你能百分之百的确定吗?

当教育是一种掌控时,不管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冠以什么样的名称,它们本质是一样的。观察一下现代的教育,如果说传统教育是对人类的一种掌控,而目前那些所谓的灵性教育是对人类的另一种掌控。它们只是换了点服装,换了个舞台的传统教育。在你的观察中,这两种教育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传统教育和灵性教育——都是在往人心里“装”东西的教育,传统教育在装一样东西,灵性教育在装另一样完全平等的东西,它们没有实质的区别。它们都是一种试图掌控的教育。

人类的教育模式一直在心所涉猎“内容物”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心本身上下功夫。我们总是以为改变要放入的心的内容物,就能够改变心,而实质上这作用不大。人类的教育幻觉和人类的其它幻觉一样:他们一直以来在自身以外用功夫。

他们在用企图改变客体而改变主体的方式来改善人自身,而那根本不可能。因为,对心来讲,客体根本不存在,客体只是一个幻觉,一个你以幻为实的假象。改变客体无法真的改变主体,那根本不可能——因为客体并不真的存在,一颗同样的心依着同样的好像真实的客体,可以制造出一千种它眼中的“客体”。你必须直接在主体上下功夫,任何在所谓的客体——心的内容物上努力的人,都无法通过改变心的内容物来改变心。因为心的内容物和心是不联系的,它们并不是一体的,感觉中它们在一起、是联系着的,但那是个幻觉。

现在我们的教育反了,它们都停留在客体上了,它们忘了“心”本身的存在。它们在教育的方式、教育的内容、学这个或学那个,这样学或那样学上用功了……这样努力没用。人类要想透过教育来明白自身,解决自身的一切问题,必须回到“心”本身上来——否则,人类即使再发展一百万年,文明程度再提高一百万倍,他们的痛苦烦恼仍会依旧。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因为他们用功夫的地方错了。他们让自己快乐和不烦恼的方法是调整和转动万花筒,而不是去弄清楚那万花筒里的玻璃片。这显然是在“外部”用功夫。他们在操控虚幻的花朵——太在虚花(幻象)上努力,而不是在投射出那花朵的本质的玻璃片上努力!

心是个投射仪,我们太把精力放在投射仪面前的图像上了,我们把整个投射仪给忽略了。传统教育显示的情况,是人类活在梦幻中——本末倒置的错觉中的一个例证。佛陀说,众生都在颠倒梦想,是的,这颠倒太深了,连他们试图走出颠倒梦想的教育方式也颠倒梦想了。

人类要想透过自身的努力回到真相和安静中来,把他那一切努力的重点颠倒过来吧,从万有客体——门类众多的心的内容中抽离回来吧,在“心”本身上下功夫!

我们都知道,“心”是虚空的,当我们找心时我们找不到。所谓在“心”本身上下功夫是在什么上下功夫?心的化显是念头,所谓在“心”上用功夫就是在念头上用功夫。如果在心上用功夫就是在念头上用功夫,那么念头又是什么?念头存在的表现就是概念或信念。所以,当我们说要在自心上用功夫时,就是说要在自心所产生的概念或信念上用功。心的本性是流动的,念头生了念头又灭,本来心没有固定的形式,也不坚固。但我们感觉到的却常常相反,我们都以为我们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和一颗固定不变的“心”,这似乎是真实的,那么这个固定不变的“我”和感觉中的那颗不变的“心”又是什么呢?——信念。信念又是什么?信念是一个坚固不变的概念。因此,当我们意识到“我”或“心”存在,它们就是在意识到的那个时刻的一个坚固不变的概念:一个“我是”和“我如何”的信念。

心是怎么创造它的世界的?心是如何产生它的词的?心又是如何运用它们来创造自己的生活的?影响人类之心存在的信念总共有哪些?影响你自己之心的信念有哪些呢?此刻你持有的信念是什么?……你了解这些内在的事实吗?通常我们以为我们知晓一些“外部”世界的事物比较有价值,而实质知道或学到那些外在的、具体的一门科学、技术或知识并不比知道这内在的事情更重要。相反,真实情况可能是,对于一颗找寻安宁和喜乐的心来讲,外部的东西简直不重要。心并不是真的想了解外在事物,它想了解它自己。看起来它希望去了解外在事物,而实质,了解外在事物——只不过是它希望来了解它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已。了解外在世界只是个借口,了解它自己才是目的。

老师们透过教给学生这,教给学生那,来让学生们了解他们的内心吧。了解念头、概念、信念或心的故事,就是了解心的方式。教师们带领学生从心发生作用的对象上,移到“心”本身上来——在心的觉知、念头和心的那些信念、概念的故事上用功吧,这样,教育在为生命的质量服务……将成为事实!教育应是为生命质量服务的。

因为心的观察学习的对象,对于心,并不重要。因此,教育内容之于教育也并不重要。教育内容虽然决定一个小孩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比如,你重点给他物理学知识的教育,他将来可能是个物理学家;你重点给他化学知识方面的教育,他将来可能是个化学家;你重点给他外语技能教育,他将来可能是个翻译家、外交家或其它……但,无论他们是什么家,是什么身份,他们不痛苦吗?他们人生没有烦恼吗?他们学习的那些知识、技能、学问能决定他们的人生不苦吗?倘若人生活着是为了快乐和不苦,如果这样说是对的——那么,一个人一生所学习的内容就不重要了。

你的小孩将来或许是个化学家、是个物理学家,或是个什么其它类型的科学家,但他如果不是个快乐的人,他是什么又有什么用呢?人类的教育应该指向于如何做一个快乐无苦的人,而不是成为什么家或变成什么身份。

教育应该分两种教育——道的教育和术的教育。所谓道的教育,是指向内的,研究心的,心性教育;所谓术的教育,是指向外的,作用于物质的,知识和技能性教育。对小孩的教育来讲,你关心他的地下部分——给予他道的教育,应该比你关心他的地上部分——给予他术的教育更为重点和重要。道,意味着心,术,意味着头脑。我们对孩子心的关爱,应该超过他们的头脑。但观察一下现代孩子们的教育,好像我们整个社会都在训练一个小孩有一个强大的、超容量的、与众不同的头脑,而没人关心他的心世界。

每个人活着,应该首先弄明白心、存在和心世界之间的关系——明白生命它自身,然后再向外奋斗发展,否则,他将一直是混沌不清的。在学校里,老师给我们的知识性的东西太多了,没人给我们智慧性人生真理性的东西——那都是我们自己长大后,经过长久的心理受苦或挣扎自己摸索出来的,关于这些心灵上的领悟,我们能不能也由学习、而不是必须由经亲自经验而领悟呢?当然能。那就是来明白“心”、“心造的世界”、“本来的存在”和“心创造它世界的机制”来达成这点。这种教育,我称它为“心念教育”。它是来研究心的工作原理的,来明白心和存在真相的。我们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人,都最好先了解这些,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再去研究你的物理化学、你的哲学或你的科学。心念教育应该成为地球上的基础教育。心念教育应该包括觉知、念头和对存在真相了解的教育。对这些智性内容的了解,比学到任何一门具体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它期待未来有人普及。

地球上新人类的出现,期待“心”教育的普及。我所说的“心”教育,是指觉悟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以觉悟为目的的,它教导觉悟的方法、觉悟的见地和觉悟的实践。新人类的出现,期待这种“心”教育的实践。人类在不同时期都曾设计过理想社会的模型,比如大同社会,乌托邦,共产主义社会等,这些社会的实现是人类之“心”进化的自然结果,当人类之心还没有进化到那个程度,要实现那种社会是不可能的。当“心”的进化达不到那种程度,对那种社会的向往只能是一个梦。“心”教育的普及,是人类集体觉悟和成道的一种方式或可能,那是实现大同社会、乌托邦或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必须前提或基础,否则,这只是梦中之梦。“心”教育,造就新人类,那是实现美好新社会的可行方式。

世界是心的外化。当心不同时,世界才能不同。我们如何才能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进入你的心吧。心世界,就是新世界,当你了解了自己的心,世界也会随之不同。要达成我们的世界与过去有所不同,去探索和了解我们的心吧。我们的教育,要进行心念的教育——觉悟的教育,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来我们的“新世界”。新世界,即心世界;心世界,即新世界。愿有明心见性的普及教育,出现我们社会中的每所学校里。

人们都活在他们的“认为”里

(2009-02-0310:29:40)

人们都活在他的“认为”里,凡事没有你的“认为”你会怎么样?没有你的“认为”你会如何?你完全没有“认为”了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认为”制造一个故事。你活在“认为”里你即活在一个故事里。没有你全部的故事你是一个什么?

念头在你的里面升起,而你不认同它或你完全不被它拉走着,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不认为造成你痛苦的念头是真的,你会如何?造成你痛苦的念头是真实的——你百分之百的确定吗?你的痛苦和你的念头之间是什么关系?当你对你的念头作不那样的“认为”时——你的痛苦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认为”是一条限定,一旦你进入你的“认为”——你就进入了某个限定的世界,你再也无法活在其它的层面。“认为”之后是你坚信的世界,是一个狭窄的世界,是一个套子,一个你自己走进去并不愿再走出的笼子了。“认为”制造你误以为真实的幻觉。坚持着自己,使幻觉真实着它本身。如果你对自己的“认为”一天不动摇,幻觉就自以为真的存在一天。假如没有你坚持的“认为”,幻觉还会存在吗?幻觉是“认为”的结果,而“认为”是幻觉的起始。

你的“认为”创造一条道路——当你坚持着你的“认为”你就走在狭窄的道路上。“认为”不可能是一片平原,“认为”制造着羊肠小道。“认为”制造有限的胡同,它让你只见到你事前心所设定的妄相的世界,你不可能见到更多的——因为“认为”像刀子一样切割了那本来存在的广大无边的世界。当没有你的“认为”时,你面前是一片广大的大地,一旦有了你的“认为”--你就立即在广阔的大地上造出一条路来--那是一条狭窄的路、即使它再宽。

世界象一大块完整的蛋糕,而你的“认为”则像刀叉,它的侵入、掠夺或瓜分让你获得蛋糕的一小部分,它让你失去了整块蛋糕。蛋糕在你的面前,假如没有你的“认为”——假如你的“意识”不去切割那蛋糕,会是什么样呢?你将拥有整块蛋糕。切割让你盘里蛋糕的数量减少而不是增加。没有你的切割、你的认为,你将有整块蛋糕,一旦你切割、你“认为”——你的蛋糕减少了。这就是你判断、认为、有意识而为结果。努力让你在失去什么,而不是增加什么。你的“认为”狭窄了你的心。

头脑是台切割机,是个建筑家,它把整个宇宙完整的空间切割开来、垒造成一个又一个窄小的空间。对于完整的存在来讲,头脑是一种破坏。头脑一生都在做着它自以为是的荒唐之事:它砸碎本来完美的存在,构建它认为中的完美的存在。头脑的疯狂在于头脑太相信它自己了。而去“认为”、“认为”、“认为”……就是头脑的工作,没有它的“认为”它会失业。

编者注:砸碎真实丰富的真古董,构建又新又大的假古董。

每一个“认为”都是一个头脑,你有多少“认为”你就有多少头脑。而人的头脑越多,他就越活的狭窄。去“认为”像头脑编织一架笼子,它像是你去抓一只长着翅膀的鸟放到其中--而你的心就是那只鸟;去“认为”就像去垒造一座监狱,但它却把那艰苦的建地狱的人给投入其中,就结果就像你在山坳里下了抓兔子的套结果你自己的脚被勒住一样。

你知道自由要干些什么吗?自由就是去除你那些“认为”。没有你的“认为”世界会如何?当你坚持你的认为时,是谁在不受限和不自由?谁囚禁了你的心?没有“认为”时谁还在烦恼困苦?你知道所谓的修行是干什么的吗?那就是达成你的自由的!而自由如何达成?那就是去掉你头脑里的新的与旧的“认为”。阻止你的头脑继续去“认为”,这就是“心”的工作之一。不活在自己的“认为”里,你将自由无限。自由的工作就是解除我们时刻创造着的“认为”;没有“认为”对我们的囚禁,我活在更广大的宇宙里。

“认为”利用着“概念”铺设自己要走的道路,拿着“判断”的镰刀扫割着原野的花草--而这种行为在把你引导一个窄小的地狱而不是宽广的天堂。“认为”的把你引入固定、僵硬、窄小和受限之中。没有“认为”你会怎么样?…当你头脑里所有的旧的“认为”死得干干净净、而新的“认为”又不会再产生时,你会是怎么样?你将无边无际,你将自由无限--你将是宇宙,将是佛……

不再活在我们的“认为”里,将是我们修行的目的之一。看看“认为”之后人们产生的“应该”或“不应该”……它造成了我们的痛苦!当没有我们坚持的“认为”时,应该或不应该就不是问题。你想自由或无苦吗?消弥你坚持“认为”的心就是那自由的工作内容。如果人生有一个工作就叫修行的话,我想这就是。

“坚持”少一些,自由多一些;“认为”少一些,世界宽一些。假如人们不活在他们的认为里,他们就活了他们的本性中了。

着眼于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议题,解析当今社会在此领域中显露的种种弊端,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要想让孩子合乎天性地自然成长,并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首先应从家长的自我教育开始,而自我教育的关键就在于省察自己内在的种种恐惧、欲望和不安全感。当家长不再把自己的恐惧与种种问题投射在孩子身上,当家长懂得真正爱孩子的方式,孩子与家长都能从亲子关系中收获成长的喜悦。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阐释了“道”的教育,也就是心灵教育、生命教育。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大人,这都是一生的学习。

THE END
1.尚学课堂虚假宣传坑我血汗钱黑猫投诉您好,您投诉的尚学教育机构因经营等问题已无法正常提供服务,具体情况详见企业公告{"info":"","attach":[{"type":"image","src":"products\/202301\/f39301cda282d83f48001568334d8c87.png"}]}。为了尽可能挽回您的损失,建议及时向当地主管部门进行备案或寻求司法途径。 黑猫消费者服务平台 商家处理中 11-13...https://tousu.sina.com.cn/complaint/view/17377475669/?sld=dc83647c466594b1f5976f3b919c08f2
2.头条文章《柜子里真的有妖怪》 《精灵的歌》 《那些年,那座城》 《喂—哎—》 《我什么时候过生日呢?》 《我依然爱你》 《小老虎的花衣服》 《小猫的幸福盒子》 《做玩偶的戈蒂》 《宝宝情绪管理图画书》 《我的小问题·情绪》 《超级观察力科普游戏书·奇妙的身体》 ...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527572527742998
3....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心理杂谈会比较能看见你的需求。喜欢用更直接的沟通方式来表达,比如「我觉得不太舒服,可以和你聊一聊吗?」会经常交流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和工具,制定成长的任务。倾听的时候是真的很温柔,但发起脾气来也是什么都不管。 @栗子 我和女朋友都是学心理学的。对方怒气值高起来的时候我就想:让她情绪走一会儿~过一会儿果然就好...http://xljkjy.ncnu.edu.cn/news-show-192.html
1.成都学速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涉嫌虚假宣传及乱收费315消费保用户黄某某投诉成都学速教育乱收费,虚假宣传,合同纠纷,称本人于2024年10月28日与一个网名叫小鹿的人交流,因为我在找兼职,然后她给我推了一个免费的网课,网课到一半的时候,那个老师就说,现在国家在大力支持原画,说很赚钱什么的,然后就让我们报原画全能班,学https://www.xfb315.com/tousu/97867957
2.关于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反思(通用10篇)使它没有发挥其教学作用,变成故事讲学,使幼儿的思考能力受到了阻碍,儿童的阅读能力也得不到加强,不能促进幼儿的理解能力,让幼儿教学的实质目标变得模糊不清,对幼儿的教育与成长没有起到实质作用。 2.课程导读过多 在幼儿园绘本教学时教师对幼儿进行过多的提问,过多的帮助幼儿理解书本内容和中心思想,这样的导读过...https://www.360wenmi.com/f/fileritaw114.html
3.小主持人培训上课内容12篇(全文)课程材料:由于缺乏现成的课程资源,而且授课教师也并非专业老师,所以,经过网上搜索和比对,选择一套“青岛小主持人培训班课程”作为培训课程。精选其中适合我校特点的课程内容有选择性的上课。其中“形体训练”环节邀请音乐教师为学员授课,“采访实践”环节安排现场采访。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jglq4kgn.html
4.「湖南小猫爱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招聘」2024年湖南小猫爱学教育科技有...小猫爱学是一家在线教育类公司,公司总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谷新世界南栋3层楼,旗下有八个子品牌:三国教育,椰子教育,知声教育,好影教育,红瞄教育,绘瞄教育,图灵Java,图灵Python。致力于在线教育领域,为学员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兴趣类、职业类技能培训课程,引入高标准讲师团队,根据学员的学习目标,一对一制定...https://www.zhaopin.com/companydetail/CZL1360634250
5.2022部编版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25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公布,这是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20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是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10年后的再次系统修订。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最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学生学、质量评价的直接依据,新方案和新课标的颁布,将开启新的教育教学改革。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https://www.ruiwen.com/word/bubianbanxinkebiaoxindebenhui.html
6.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精选9篇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篇2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认真值日是爱劳动的表现,也是对班集体尽职尽责,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活动 ①同学们,你们看一看我们教室的环境怎样,你感觉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室。在这样的环境里上课,心情舒畅,感到很愉快。) ...https://www.xuexila.com/fwn/shishifangan/c1794595.html
7.幼儿园早期阅读方案(通用12篇)1、深入开展园本课程——绘本阅读,培养幼儿良好阅读兴趣与习惯。 2、充分发掘家长教育资源,增进家园互动,营造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 3、充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阅读的兴趣,增强家长的.读书意识和对早期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活动时间: 20xx年x月 活动准备: 1、向家长发出倡议,号召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讲绘本故事 ...https://www.oh100.com/a/202202/4342788.html
8.数学研修日志(精选25篇)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我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数学教学更具特色,构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数学教学...https://www.yjbys.com/riji/rizhi/1041414.html
9.向优质教育更深处漫溯“五育并举”,以多元课程激发内生动力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为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校通过融合“五育并举”的育人“引擎”充分激发学校强大的育人活力。从构建“五力并育、五育并举”(“五力”即学习力、思维力、技术力、社群力、品格力)工作体系入手,补短板,强措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力争让每一名嘉祥...https://ch.jxfls.com/detail/104295
10.学前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5篇)要以哲学和心理学等作为学前教育的敲门砖,再学习关于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从而进入一个更为具体的层次,学习如何针对儿童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身体等方面的特点因循其规律来实施教育,还需要学习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等课程。要想将来成为一个幼教机构的管理者,或者课程研发人员,必须有相应的选修课程来支持...https://mip.wenshubang.com/xindetihui/2507128.html
11.请收藏!2022寒假分年级阅读书目新鲜出炉(附阅读攻略)快乐寒假②《小猫鲁普最爱吃苹果》 【日】桃吕/著、绘桃吕/文、图 李建云/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一本讲述分享、馈赠和感恩会让幸福翻倍的绘本,让孩子学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懂得亲情友情的珍贵与温暖。 《美好的一天》 【美】凯文?汉克斯著 张佳琳/译 ...https://www.qdnhp.gov.cn/zfbm/jyhkjj/zfxxgk/fdzdgknr/xsgl/202201/t20220119_72346949.html
12.校本课程——宝宝爱上学小学校本教材博客校本课程——宝宝爱上学 目录 前言1 第一单元 小鸭鸭去上学 2 第一课 奔跑吧宝贝 2 第二课 小勇士闯关赛 4 第三课 我和标志做朋友 6 第四课 校园里真好玩 8 第五课 小鸭鸭上学去 10 第二单元 我的超人老师 12 第六课 老师喜欢我 12 https://blog.csdn.net/pluto_oo_/article/details/113627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