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文学阅读】同步阅读教与学(统编版2024)
第五单元第17课《猫》
【考点1:伏笔、铺垫、照应、衬托(写作手法)】
【考点2:句段的作用】
【考点3:句子赏析】
表现手法
概念
作用
衬托(侧面烘托)
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特征,用类似的事物(正衬),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反衬)。
分类:①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指的是以次要人物或事物为陪社突出一个主要人物或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气氛、情绪等所做的描写,借此造成“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①避免事件出现时给读者造成突兀的印象,增强作品的
可信性。②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
伏笔
行文时对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物预先做出暗示,然后在后文相宜之处做呼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比较隐蔽,是“隐性”的,即埋下伏笔。
铺垫与伏笔的区别:①铺垫为“显性”,伏笔为“隐性”。②铺垫笔墨较多,伏笔点到为止。③铺垫是为了烘托。
照应
伏笔、铺垫、照应、衬托都是一组语句(至少两处语句),不能说······是伏笔(铺垫、照应、衬托)。
考查形式
文中有伏笔(照应/铺垫/衬托),请找出相应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模式
教材链接
任务三:记叙与动物的相处。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手法,记叙自己与动物相处中发生的故事,适当运用细节写出对象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伏笔: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是心吊胆”,预示它被路人捉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埋下伏笔。所有这些,在文中都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三个故事因此得以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匠心独具。
铺垫: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表现了这只猫的死让“我们”难过,也为第二次养猫做铺垫。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又为第三次收养流浪猫做铺垫。
衬托:作者先写第一只、第二只猫是为了衬托第三只猫的遭遇以及“我”痛悔的感情。前两只猫从主人那里得到的始终是宠爱,它们的死亡或失踪使“我”“酸辛”或“怅然”“愤恨”,这些感情的出发点是对猫的喜爱,所以其中含有深深的痛惜和怀念之情。而第三只猫却从来没有得到过这样的爱,相反,它原本已无家可归,被主人留下后又遭冷遇,接踵而来的是主人的猜疑、歧视、憎恨、痛打,最后含冤而死,第三只猫的命运就被衬托得愈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深切的同情,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也有力地升华了全文的主旨:对待事物不能凭主观好恶妄下断语,否则会出现偏差,甚至会铸成大错。
照应: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总结全文,又与开头“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相照应。
典型示例
答题思路
在结构上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
(3)开篇点题,开门见山;
(4)首尾呼应;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开头(句)段考虑是否是环境描写。若是环境描写,则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答。(环境描写的作用见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