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典故(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娴趣读书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八王之乱
西晋宗室八位诸侯王间进行的一场混战。公元290年,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废除太子。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废贾后,之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死马乂,东海王司马越等为争夺皇位展开厮杀。最终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为帝,西晋从此衰落。
淝水之战
十六国时期,北方前秦的君主苻坚率80万军队攻打东晋,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率8万北府兵迎击。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秦军撤退之际,晋军渡水突击,秦军大败,连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到了。此战直接导致前秦衰亡,东晋则此后数十年间再无外族侵略。
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一段较长的分裂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公元420年,东晋将领刘裕登记,国号“宋”,统治南方。北方的北魏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南北政权分统天下百余年。
杨坚建隋
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帝,改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杨坚登基后,节俭肃贪,稳定政权,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公元589年,隋文帝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力,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著名的贞观盛世。
玄奘西行
唐代僧人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到达天竺那烂陀寺取真经,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十八年,共带回六百余部经文。他长期从事佛经翻译,译典有《大般若经》《心经》等,并著《大唐西域记》,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房玄龄,一个是杜如晦。《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做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做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又各有特色。
日月同天
公元689年,临朝称制的“圣母神皇”武则天造“曌”字,自名“武瞾”,意为日月当空。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她称帝以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桃李满天下
武则天十分信任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陈“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在中国,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城市还是乡村、汉族抑或少数民族,民间普遍存在妇女经血脏的观念。普通大众随时可能听到经血不洁的说法,随处可以见到对妇女经血非常厌恶或排斥的现象。
本文以流传在民间社会的月经隐语作为分析素材,从女性特殊用语的演化来看民间文化的变迁。
民间普通大众常说的委婉词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涵义,忌讳某一个词语就只能拐个弯来表达它的意思,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思想交流。妇女的“月经”,本来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既非“雅”,也非“不雅”,而且也应当不能引起任何联想,但是人们都不喜欢直说。
《诗经·召南》写道:“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女子以身相许,却不许那男人动她的“帨”,因为上古女性的帨即是“下带”(月经带)一类的物件。汉族自古对妇女经血就很忌讳,由此禁忌方言中也产生了一些讳语,比如把经血讳称为“天癸”、“信水”、“经水”或“月水”等,后来则多以“大姨妈”或“例假”等代之。
古人认为妇女的经血是一种特别厉害的污秽,足以招致种种恶果。
民间禁忌行经期间的妇女参与祭祖活动,否则带来不洁。普通男子害怕受到经血污染,而神灵尤其忌讳这种污染,这种污染古代称为“姅”。
《说文解字》说“姅,妇人污也”,并引《汉律》曰“见姅变不得侍祠”,意谓受到“妇人污”者不得参与对鬼神的祭祀。段玉裁解释说,“妇人污”指的是“月事及免身及伤孕”,就是月经、分娩及流产的血。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汉代礼制要求:如果斋戒期间恰逢家中女子行经,即须“解斋”,这意味着在经血的影响下斋戒会彻底失败。妇女经血对于神灵而言是很忌讳的,因此古人又常常用它来祛除疾病。古时妇女承垫经血的布巾被称为“女子布”、“月经布”、“月经衣”、“月衣”、“月事布”或“月水帛”之类,在古代医方中屡见不鲜。
《淮南万毕术》说:“赤布在户,妇人留连。取妇人月事布,七月七日烧为灰,置(门)楣上,即不复去。勿令妇人知。”马王堆汉墓帛书把妇女月经布称为“女子布”,初潮月经布称为“女子初有布”,处女月经布则称为“女子未尝丈夫者布”。
在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各种“女子布”的治病范围很广。有些术士喜用经血尤其是童女初次经血合制长生不老的丹药,月水一名“红铅”即源于此。服用红铅之风在明代尤为炽盛,那些方士似乎特别看重女人月水中的血块,他们想出了种种收取和保存“梅子”、“红梅”的方法。李时珍痛斥红铅邪术,凡与红铅有关的医方一概不收入《本草纲目》,却很看重月事布医方。
长期以来月经背负着不洁的污名,民间流传有经期性交会带来厄运的说法,俗称“撞红”或“见红”,即指男女性交时忽值妇人月潮突涨而言。
据说这对于男子很有害,甚至可以致命;而女子方面却不碍事,但月潮已至而性交则害在女而不在男,谓“男头女尾”也。新婚之夜“撞红”不吉利,所以一般不主张结婚。
有些地方在举行婚礼前男家要索要新娘的“小日子”,即预先问妥新娘经期,以便择嫁娶日子时好规避。陕西高陵地区的汉族习俗,婚期要躲开女方的月经期,否则会有“红马上床,家破人亡”之嫌,经期妇女也不能出现在别人的婚礼场合。
在四川遂宁一带的汉族婚俗中,新娘出阁时要喝一杯“草纸烧灰水”,据说喝了才不会在当天来月经,否则有“骑马拜堂,家破人亡”之说。
民间在举行婚礼的日期来不及更改的情况下,可以用拉红线念咒语以达到破禁、解禁的目的,具体的做法是在新郎新娘安寝前,在床上一人拉一头红线,男人口中念“你红我也红,你红我更红,你骑虎来我骑龙”,念完后新郎把红线用劲一抽,抽回红线后,禁忌便被解除。民间还有一种解禁法即“跨火盆”,先让婆家在门前设一火盆,盆内放上些茉草、桃枝、茅条等制煞的东西,这种火叫净火,据说新娘从火中跨过就会烧掉一切从路上沾来的红鸾煞(凶星)等邪秽之气。
月经血含有“污秽”、“肮脏”、“不洁”、“崩”、“破”等多种忌讳语意,在结婚喜庆之日是根本不能出现的,所以要忌讳。
汉族民间甚至认为,男子被人当面显示月经是奇耻大辱,更忌讳被人用月经带打,否则会沾上不尽的晦气。
过去,天津人把经期迎亲称作“尿轿”,为习俗所避忌,故择定某月为婚期后男家还要问一句“上半月好,下半月好”,此谓“取庚”,意在避开新娘的经期。湖南湘潭一带婚期前还有一件对男性保密的禁事,即让新娘吃醋炒蛋。目的是根据日期推算,抑制新妇婚日来潮,婚日新妇有月经是很忌讳的。广东的汉族民间认为,女子的月经有超常的特异功能,倘使女子出嫁之时适值月经来潮,而婚期又早已择定不便于更改,新娘不得不带着月经出阁,这种场合广东人叫做“上轿红”。假如一个女子出嫁时在途中忽值月经来潮,势不能够折回(因为广东称女子再嫁为“番头嫁”,半途折回也叫“番头”;新嫁娘半途折回当地认为大不吉利),必须带着月经进入夫家的门,就叫做“入门红”。
但凡遇到这两种场合,照旧俗新娘或女方家应示意女傧通知男家,男家也有一种对付禳解的方法,即拿红纸铺盖大门及厅堂的门,让新娘在这上面走过,其意思为“你红我更红”,以红御红,即以更危险的东西抵抗危险物,颇有“以毒攻毒”之意。这种风俗原本以为女子月经是污秽危险之物,但也有一部分人以为“上轿红”和“入门红”都是吉兆,主生贵子,这两种说法未审孰是,也许后者以为“红”是吉利的,故也以“月红”为吉兆。广东民间另有一种巧遇月经的情况,即新娘已入夫家而月经来潮,叫做“坐床红”,有人以此为吉兆,当然也有以其为不祥的。
民间社会直接称呼月经的时候并不多,女孩第一次来月经叫“初潮”,也有人用“破瓜”表示女子月经初潮。既然月经是每月必来,每来又都是一个事儿,所以“月事儿”便成为月经的代名词了。
在北方,“大姑娘骑马”指的是月经来潮,而“骑马带”指月经布,“骑马带子”则指月经带。江西鄱阳一带方言仍称月经布为“骑马片”。晋西一带对月经的叫法很特别,称为“身上的血”,但一般不言说;对妇女行经等性生理现象,一般也回避直说,不得已时只委婉地称作“身上的来哩”;妇女行经还有种带贬义色彩的说法“独血”,专用于骂人。湖南妇女一般管来月经叫“做好事”、“搞好路子”。在一些地方的湖南人看来月经是极有危险的东西,那些经期妇人又叫做“穿钉鞋底”,她们一进产妇的房间,谓之“踏破了安静”,据说会影响产妇的性命。江西徽州一带称月经为“来喜”、“身上来”、“身上洗”或“客人来”等,这些都是不能言说的禁忌。山西吕梁方言把女子无月经称作“汝痨”。在山东滨州一带,妇女来月经被称作“搊衣裳”或“来身上”。河南开封一带把月经叫做“洗身上”,山东文登妇女把月经称为“来了经脉”。山东莒县讳称“月经”为“不干净”,有时称妇人月经曰“外婆来”、“骑马”,称“月经带”为“马布”、“骑马布”。山东宁津一带的方言称月经为“带了”、“来了”。
来月经是不好意思张扬的事儿,在谈到时得用另一种说法去表达,北方俗语一般都讳称为“身上来了”,而称月经布为“吊马布”。在河北蔚县境内,妇女如果说“俺来了身子”,意思就是说她来了月经。四川省南部县也有一些较有特色的方言词汇,比如当地管妇女来月经叫“漏勾子”。赣南客家方言称来月经为“做小月”。武当山伍家沟一带的妇女今日仍把月经来了称作“身上来了”、“洗身子”。江浙一带的妇女称呼行经为“身上不干净”。
月经被描述的情况能够影响女性对月经周期的反应方式,委婉语常用来代替难以启齿的月经。月经是成年女性正常的生理现象,但由于它与女性生殖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女性隐私范畴。隐语是属于下层社会的,并且不被狭窄圈子以外的人所了解,它是某一特殊群体的暗号。月经隐语如同世间事物一样也在改变与演化。
“月月红”原指月季花,以其每月能开花而名,后又隐喻妇女月经,比如妇女之间会说“我月月红咋还勿来”。既然来月经成了“事儿”,于是人们也就不客气了,更进一步地把大姨妈看成是事儿他妈了,简称事儿妈。这样由大姨妈一词又派生出来了另一个新的指代月经的词汇,那就是“事儿妈”。
由于把例假看成是烦人的事儿,进而把来例假也看成是来事儿了,久而久之“来事儿”就成了来例假的代称了,而且这种代称在一个比较封建的社会里还是比较文雅的,通常要比月经更容易说出口。“例假”本义为“按照规定放的假”,运用讳饰派生出词的隐讳义,特指“月经或经期”。
因为很多妇女“大姨妈”来就会闹肚子疼,大概因为这个原因,也把它叫做“例假”。新中国建立以后,“例假”普遍地被妇女们拿来指代月经,这个词语倒记录了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因为女同志参加了工作,男人能干的活女人也一样能干,同工同酬同劳动。当时工厂实行劳动保护,妇女工作人员遇到月经来潮时,如有需要可请几天假,组织便照例准假,工资照发。“照例准假”后来便被简称为“例假”,逐渐演变成月经的代名词,妇女们来月经就说“来例假”。
对犯禁触忌的事物,人们用其他词语来代替就产生了委婉语。表示“月经”的委婉语有“老朋友来了、例假、这两天不好、在周期中、在花期中、忧郁的日子”等等,女人们还将来月经叫做“来红”、“来潮”、“来洗”、“坏事了”或“麻烦来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倒霉”成了妇女对月经的称呼。很多女性对着每月一次的“例假”,首先的反应就是烦,因为很多事情干不了,所以大家又约定俗成地称其为“倒霉”。从月经给女性生活和工作带来了种种不方便和麻烦的角度,妇女们自怨自艾地造出了这个词。
众所周知,许多妇女在月经周期中存在情绪波动问题,尤其是在月经前和月经期,因此妇女们常说“又快倒霉了”。然而来月经并不总是很糟糕的事,尤其是像那些讨厌上体育课的女生。以前的女生都不愿上体育课,经常推说自己“生病了”,这是“来月经”的隐语。随着月经的普及率及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说一句“我来例假了”也不是件难以启齿的事情,更何况女生中还有一句公开的行话,即称来月经为“见习”,女生犯懒的时候向体育老师说一声“我见习了”,或者直接喊“肚子疼”,然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照例请假。
词语禁忌产生的委婉语词实际上是忌讳词语的变体,比如民间称“月经”为“例假”,就是比喻义的委婉语。来月经也被称作“亮红灯”、“红灯期”,说的是月经来了就如同在十字路口遇到了红灯,突出一个“停”字,尤其指两性同房不能进行。将女人来月经称作亲戚来了,这在上一代或者上几代人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说法,将月经喻作亲戚听起来就雅得多了。
单位里的女职工婚后已经有了一个孩子,往往会非常重视每次的月经情况,如果月经延迟了女人们就会忧心忡忡;一旦月经正常如期而至她们就会高兴地说“他舅来了”。为什么管例假叫“他舅”呢?因为月经来了就如同娘家兄弟来串门一样,女人从中可以知道是否平安无事。月经带是以前女人来月经时常用的一种必需品,因经血肮脏不能直接提及,所以民间有了“卫生带”(“灰带”或“丁字带”)的称谓。人们把吸收月经排泄物的一次性妇女用品称为“卫生巾”,好像经血既肮脏又危险。
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我来月经啦”,并不是件很光荣的事。于是女孩子们就拿出了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智慧,打起了隐语。“倒霉”即随着这个词演变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不少女性朋友把月经称作“倒霉”,后来又开始寻找其他的替代语,“见红”、“来了”、“中了”都是些常用的说法。
“女儿红”是一种酒的名称,有时也被妇女们用来指代月经。稍大些的女孩都知道“大姨妈”是对月经的昵称,北京话中的大姨妈原指妈妈的姐姐,在香港粤语中作为月经的代名词,后在全国范围内沿用。中国南方的姑娘则喜欢用“老朋友”、“好朋友”、“小表姐”等指代月经。
有关月经的表述方式没有多少是积极的,尽管现在妇女的社会地位已有所提高,但对月经的神秘感和禁忌仍然存在。
在月经期间,女人自然地创造出具有象征性或实质性的词汇来掩饰此种生理状态,并供她们“内部”交际使用。月经的称谓相当多,如“天癸”艰深晦涩、“月水”字面直白、“月信”意思晓畅、“月客”华丽妩媚,不管是文人墨客使用的避讳托词,还是村夫野妇口中的俚语行话,每种称谓都打上了民间文化的烙印。妇女对月经来潮这种正常生理现象并不直呼其名,不管采用哪种隐语都是些意思含混的代用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妇女对月经的那些“自轻自贱”的称呼也在慢慢改变。很多女性把月经叫做“生理期”,或者学了港台叫“大姨妈”,总是觉得听上去不大顺。
现在一些年轻女性对月经的叫法来得婉转亲切,比如叫做“老朋友”、“好朋友”等就摆脱了对月经的负面评价,其中透着亲切和调皮。在这些女性看来月经并不代表着麻烦,而是女人成熟的标志,如果不来那才意味着不正常了。
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播媒体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甚至地域之相隔、年龄层之代沟,亦借由媒体传播而使用相同的词汇。即使民间流传的月经隐语也很快地就会散播于社会各成员之间,更有甚者能够创造新词新语来指代月经,现代人对月经的称呼更多了些随意和调侃的成分。
......
作者|李金莲(1975-),女,云南昆明人,楚雄师范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女性人类学研究,著有《女性,污秽与象征:宗教人类学视野中的月经禁忌》(2006)《女性割礼:妇女人权与文化民族主义的悖论》(2007)等。
**本文原载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化人类学##文史知识局##人类学##女性##隐语#
我国文明博大精深,源源不绝。俗话是中华传统文明中不行短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的沟通中,假如没有了各种风趣的俗话交叉其间那就像吃菜没有盐相同,食而无味。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以下这些俗话,它们死后仍是有许多很风趣的典故!
1、为什么配偶入洞房被称为“周公之礼”?
相传西周初年,世风浇薄,婚俗混乱。辅佐皇帝执政的周公为整饬民俗,亲克己礼教民。周公分外注重婚礼,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成婚,共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详细详尽的规则,合称“婚义七礼”、“士婚义七礼”。为让“士”人了解怎么履行“七礼”,周公遂与妻子一同演礼,言传身教。可演试到“敦伦”一节时,周公之妻拒绝了。
敦伦,即敦睦配偶之伦,含有辅导新婚配偶依礼行事的意图。妻子不同意演试“敦伦”。踌躇间,周公见到儿子伯禽耍弄的几个葫芦瓢,试合两爿能从头合为一个葫芦,他创意顿生。次日,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到辟雍(校园),解说“婚义七礼”,提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以此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敦配偶之伦,就好像把葫芦瓢从头合为一体,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所以阴阳合谐,天地有序,维纲常而多后代。从此新婚配偶均据“七礼”行事,本来的教具葫芦瓢也在婚礼上被奉为礼器: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标明配偶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标志男俯女仰及后代繁殖。
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周公拟定的婚仪亦渐废弛,孔子遂重修礼典。修到“士婚义”中“敦伦”一节时,他认为时过境迁,能够省掉。“六礼”所以发生。不过民间照常把世代相传的葫芦瓢置于婚仪中。孔子又顺利民意收葫芦瓢入礼书,称为“合卺”,不算婚仪中的正规礼器,而是配偶“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后以酒漱口的用具。时刻一久,不少人认为这是喝“同心酒”的用具;也有人仍学长辈的做法将其一仰一合地放着,哪里还知晓它的转义呢。
考古发现,如半坡和马家窑类型的文明遗存中,都有模仿葫芦全体和纵剖面的陶制器物,有人就认为这是人类原始的交媾符号;而在绵长的习俗实践中,葫芦也常常扮演男女结合标志物的人物。如有些区域在男女新婚之夜,婆婆要向媳妇赠送葫芦形状的“礼馔”,上面既有莲花一朵暗示女性,又有突起物一个标明男性;有些区域姑娘出嫁时,要佩带绣有葫芦的织物;还有些区域盛行着在洞房梁上悬挂木勺的习俗,也可看作是葫芦瓢的演化。
此外,后人常称配偶同房为“周公之礼”,尽管带有戏谑意味,但也能阐明古人对此事之道德性质的垂青。
2、没有出嫁的童贞为何被叫做“黄花闺女”?
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非常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宫廷的檐下,其时正逢梅花怒放,一阵风曩昔,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脑门。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愈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不由得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
寿阳公主这种装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大族大户的女儿都争着仿效。但梅花是有时节性的,所以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装。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因为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选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以上的说法是民间传说,贴花黄之习俗比刘宋时期早,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而北朝的树立是早于刘宋的,北魏一个一般民间女子早已贴花黄,可见这一习俗可能在东晋之前就有了。
本来,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装扮时,喜欢“贴黄花”,就是妇女们依据自己的喜好,用黄色彩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斑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把戏贴上的。一同,“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方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阐明这个女子还没有成婚,而能坚持贞操。
3、男女情事为何被称为走“桃花运”?
咱们之于桃花的感受,除了那首众所周知的“在那桃花怒放的地方”,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桃花运”了。所谓“桃花运”,是指或人很有异性缘,令异性入神,多指男性遭到女性的喜欢或爱慕。交“桃花运”大约是全部正常男人企及的“美事”。不过咱们也常听到“命犯桃花”之类的说法,意指在男女情事上遇到费事或因男女之事而惹来的费事,却又不是什么功德了。
“桃花运”一词开始源于《诗经》,在《国风·桃夭篇》中原文是这样说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室人”。看来很久从前的古人就用开得极端绚烂鲜艳的桃花来描绘女性了。这首诗描绘的是女子出嫁时的情形。用桃树的果实累累、枝叶茂盛比方将来的后世后代人丁兴旺,这样的女子婆家天然满足。所以古人在赞许、恭喜婚姻常常说“既和周公之礼,又符桃夭之诗”,就是出典这儿。这大约是“桃花运”一词比较官方的来历。
关于“桃花运”还有一个山寨版的传说,说的是唐朝诗人崔护的故事。那首耳熟能详的“题国都南庄”就是诗人记载的自己一段情感阅历:“上一年今天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仍旧笑春风”。咱们从中读到了多少的美丽与哀愁、幸福和无法。
故事是这样的:
崔护玩耍时口渴,发现一个被桃花映衬的农家,所以上前讨水,迎候他的是个有着桃花般美丽容貌的女子,他与这个女子一见钟情,相互爱慕,但在其时那个非礼勿视的时代,这对倾情的男女也只能“发乎情”而“止乎礼”了,相互都没有说破。要搁现在,恐怕早去宾馆开房了。
来年春天,又是桃花怒放之时,崔护怀念之情愈浓,所以再次到访,却见小院现已深锁。崔护所以在大门上题写了这首人面桃花诗。又过了几天,崔护又去,听见院里有哭声,就敲门问询,有个老汉出来说:您不是崔护吗?您害了我的女儿!从上一年见到你后她就精神恍惚,前天又看见门上的诗句,进门就病了,不吃也不喝的死了,是你杀了她。崔护伤感沉痛,恳求进屋内哭她一回。崔护抬起女子的头,枕着她的大腿,哭着祷告说:我来了。一时悲喜交集,不能自我克制。不想此女竟睁开了眼,活了过来。
此事在孟棨《本事诗·情感》中有记载,多少有些夸大。崔护有此姻缘,自是美不胜收。二人成婚后此女又周到执家、孝顺公婆,夜来红袖添香,为夫伴读,真是羡煞天上神仙。崔护学业也由此日益精进,后来蟾宫折桂,在仕途上一往无前。崔护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大众敬爱,命运着实不错。后来人们就依据这段美谈将男女情事谓之走“桃花运”或交“桃花运”了。
用“桃花运”一词描绘男女情事,其间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桃花的美丽。“桃花”一词有标明或人性格中有艺术情调,风流浪漫的成分。能够透射男女相互爱慕之情,展示男女情事的夸姣。桃花初开之时红白相映,娇羞无暇,多姿无限,也正好契合多情男女的心思。桃花多情美丽,也使男女的心里变得柔软浪漫。我想每个人心中抱负的异性大多都是俊男靓女,如桃花怒放般的摇曳多姿。期盼和猪八戒的二姨或是猪八戒自己艳遇的当属特殊。
另一个原因就是时节的烦躁。桃花怒放之时,正是阴历三月。人们在经过了一冬季的冰冷与无法的包藏之后,总算迎来春天。冰封太久的情感好像也跟着春风拂面而得到了开释。惠风和畅,春日暖照,让人洋溢出许多新的气味,也天然惹得多情男女春心荡漾,就像杨柳要发芽相同,爱情也喜欢在春天萌生。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也有过相似的描绘:“公园和住所花园里的草木,比如动物园里铁笼子关住的野兽,拘谨、孤单,不行春色尽情的发泄。春来了只要向人的心里寄寓”,可见春天的和暖能够化开人们心中凝结良久的冰霜,使人欢乐,也使人烦躁。而欢乐烦躁又难免会春心萌生。红男绿女往往也要在修饰上紧跟大天然的节奏,撇掉厚重,配以轻装,所以心里与天然间隔愈近,及至融为一体了。这种表里一新的感觉很简略流露在爱情上。无怪乎钱老又说:“添了奸情和酗酒打架的案子,添了孕妈妈”,可见春天是最为烦躁和多变的时节。
相学家总说“命犯桃花”,意指和异性有牵扯不清的费事事。“桃花运”的夸姣也会带给情面感上的触动,当然也会有因此引发的种种烦恼和费事,在易学家的解说中,“桃花运”是与其他全部运势相克的,自也有必定的道理。“桃花运”也不是男人的专利,女性遇到喜欢自己的男人也相同是交了“桃花运”,当然也相同会“命犯桃花”。
4、“吃豆腐”为什么是占女孩廉价的意思?
听说,豆腐是淮南王刘安炼造灵药时的无意创造,后来被当作食物,可用以制造多种菜肴。豆腐鲜美可口,养分丰厚,经济实惠,易于消化,因此深受国人喜欢。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常常吃豆腐,有利中和气、生津润燥、清热解毒、消渴解酒等成效,还能够防治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所以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说:“豆腐得味远胜燕窝。”
有人认为,“吃豆腐”的说法与民间常有“豆腐西施”的戏称有关:豆腐店老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细皮嫩肉,为招徕顾客难免有卖弄风情之举,便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所以,“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轻薄女性的代名词。
当然,别的一种说法可信度更高:旧时丧俗有“吃豆腐”的习气。丧家预备的饭菜中必有豆腐,所以去丧家吊唁吃饭叫“吃豆腐”,也叫“吃豆腐饭”。不少人为填饱肚皮,只好厚着脸皮去蹭饭,时刻久了“吃豆腐”便有了占廉价的意思。
5、古人为啥说“男不养猫女不养狗”?
古人云:男不养猫,女不养狗,品性有异,难免撕咬,打的头破血流,男人是狗,养猫乱性,女性是猫,养狗变性,男狗与女猫共处一室,更是全国祸水之根由。
猫之性格,记吃不记打,图闲适,弄性质,重家境,而无友情,明哲保身,却吃哪儿拉哪儿,喜怒无常,贪吃贪睡,真真不行教也,又善投怀送抱,搬弄风流,扰人耳目,乱其心境,怎奈,常常不合适合之玩劣,又被人捧之为调理气氛,对错颠倒,天地倒转,不至功朽名败之时,无人谓之祸水,猫皮不能取暖,猫肉不能果腹,处身市场经济,无一点点经济价值,又百万穷户之睽睽目下,夺其口粮,舔抓拭脸,翘尾弯腰,不屑之态,憎恶,可憎,可弃,可杀之以慰民,并无过火,猫精在外,或世上只要猫一只,猫精百万,未尝不行。
狗性,通情面,理油滑,辨对错,察毫情。饮残汤,食剩饭,无怨;呷鸡汤,品猪肝,体宽。护家院,牧羊群,费心神,熬膂力,狗皮保暖,狗鞭壮阳。
古有哮天犬,而无震地猫,男人似狗,女性类猫,一矛一盾,相克相生,万物之底子,养狗谓之驯,养猫谓之戏,男娶女,意在戏之,女嫁男,意在驯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家也就成了一矛支起一盾之意,时值今天,猫与女性都演化成为政治动物,且有经济脑筋,嬉戏之间立大事,不是凡事都要脚踏实地,不是只要猫怕狗,狗畏猫,是一个让男人温顺致死的原因。
6、古人为何把房事称为“云雨”?
古代小说不论是传奇小说、言情小说,仍是《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写到男女进行房事的时分,无一例外地写道,“共赴巫山云雨”,或许“难免云雨一番”。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回“宝玉初试云雨情”中写的就是贾宝玉与丫环袭人房事之时的情形。
为什么古人把房事称为“云雨”、以致今天还为人们津津有味呢?
有人说,腾云驾雾如神仙!所以房事高潮的时分就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让人觉得快活似神仙,所以古人房事也称“云雨”!其实不然,“云雨”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播雨之事。据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可见巫山确有其山。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传之千古的绝唱“从前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是对长江三峡巫山那万古不衰的神韵和魅力的归纳。巫山“三台八景”笼罩着神秘的色彩。“三台”是授书台、楚阳台、斩龙台。“八景”是朝云暮雨、南陵春晓、落日返照、宁河晚渡、清溪渔钓、澄潭秋月、秀峰禅刹、女贞观石。因为在这巫山的“八景”之中,“朝云暮雨”占有重要的方位,因此人们将“巫山云雨”作为标志性景象,而观看“巫山云雨”也就成了一种美的享用,假如前往“巫山”而错过了“云雨”便会有过宝山却空手而归的终生之憾。
至于“巫山云雨”成为了男女纠缠情爱之事的说法,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高唐赋》、《神女赋》等古文。这些古文写的是楚襄王和宋玉一同旅游云梦台的故事。他们在旅游云梦台时,宋玉说:“从前先王,也就是楚怀王从前旅游此地,玩累了便睡着了。先王梦见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她说是巫山之女,情愿献出自己的枕头席子给楚王享用。楚王知道弦外有音非常高兴,当即宠幸那位巫山美人。巫山女临别之时通知楚怀王说,如再想臣妾的话,就来巫山找我,早晨是‘朝云’,晚上是‘行雨’。”
《高唐赋》、《神女赋》等古文面世之后,在后世引起了极大反应,“云雨”一词也越来越多地见于各种诗文辞赋。一朝一夕,“云雨”渐渐地被人们所承受。人们认为用“云雨”一词描绘男欢女爱既生动形象,又文雅恰当,所以“云雨”便成为了古代小说中描绘男女房事的常用词语。
7、公媳私通为何俗称“扒灰”?
咱们常用的一些汉语俗话、俚语、歇后语,本来都有其典出及本意,但有不少已为后人所引申,与本意相去甚远,有的乃至于相反。如“混账”的本意是“混进账篷谈情说爱”,套用时下的粗俗话就是“泡妞”;“老子”的本意是指“儿子”,现在正好弄反了。还有些俗话,咱们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扒灰”就是一例。
《红楼梦》中那泼皮焦大曾破口大骂贾府上下是“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爬灰”一语,又名“扒灰”,现代人大都知道其意义是指公公与儿媳间的“乱伦”。
那么翁媳“乱伦”为何叫做“爬灰”或曰“扒灰”呢?有几种说法都很风趣。
一说这一俗话与北宋时期的王安石有关。王安石的儿子英年早逝,儿媳便寡居于另筑小楼之中。相传王安石出于对儿媳的关怀,偶然去小楼探望她。这儿媳妇大约有所误解,认为做公公的别有用心,便题诗于壁标明心迹。王安石见之很是难堪,便用指甲扒去壁灰。如此这般,民间就有了“扒灰”风闻。但此说或许太勉强,估量是对立王安石变革的政敌故意假造的。
也有说这“爬灰”是借谐音加以引申。清人李元复《常谈丛录》中说:“俗以淫于子妇者为扒灰,盖为污媳之切口,膝媳音同,扒行灰上,则膝污也。”说的粗心是那人往灰上爬,必定会弄脏膝盖,故“爬灰”就会“污膝”,而“污膝”与“污媳”谐音,由此引申。此说好像也有附会之嫌。你想,在日常日子中谁吃饱了撑的往那灰上爬啊!
却是清人王有光《吴下谚联》中所述“扒灰”典出,大致让人觉得可信。南朝梁武帝萧衍大兴佛过后,江南一带古刹如林,香火旺盛。许多善男信女为忠诚祈福,求得菩萨保佑,在古刹进香时许多燃烧一种涂有锡箔的纸钱,因此留下许多含锡之灰。这锡能够再利用,在其时价钱不菲。所以就有一些贪利之徒,在夜深人静之际潜入寺院扒灰偷锡。这儿“扒灰”的意图是“偷锡”,锡与媳同音。据此,有些功德的文人们便将翁媳“乱伦”称为“扒灰”,隐含着“偷锡(媳)”之意。
“扒灰”——“偷锡”——“偷媳”。其实,我国古人并不短少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