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它起源于劳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2、教育的发展
以教育在历史进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征为标志,将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3、不同时期教育特点:
(1)原始状态教育的特征:
A.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B.没有阶级性;
C.形式简单。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A.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
B.远离生产实践,与生产劳动分离;
C.有专职教师、固定学员和专门教材。
(3)现代教育的特征:
A.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的普及性;
C.形式多样化。
4、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对人从生到死全部感化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5、教育的本质:
A.教育者角度:培养、造就、训练人的过程。
B.受教育者角度:个体发展,适应生活,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6、教育学的发展
A、教育学的思想萌芽在古希腊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B、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教育学初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19世纪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从其他学科分化出来,自成体系;
D、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7、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A.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B.人的活动能力和潜能的充分发挥;
C.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
8、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主导地位)
B、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C、教育内容: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D、教育手段: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9、中等专业教育:继初等教育之后的以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专门教育。
10、高等教育:泛指全部高级中等教育后的专门教育。它包括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
11、高等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1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教育的普及性和多样化/多元性。
13、护理教育的概念:是指为护理学科培养具有宽厚的医学、人文学、护理学等知识,
并能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人才的活动。
14、护理教学过程:是护理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运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护士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过程。
15、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A.学生与所学知识、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最基本);
B.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C.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16、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按照护士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组织教学;
(2)护理教学与发展的统一;
(3)护理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17、护理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护理教师决定着教学的方向。
B、护理教师在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发展情况等方面起主导作用。
C、护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起主导作用。
D、护理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18、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或基本环节:
A、感知阶段:是指学生感知新教材,形成表现、观念阶段。
B、理解阶段:是指学生理解新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和理论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C、巩固阶段:是指学生巩固知识阶段。
D、运用阶段:是指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阶段。
19、护理教学的原则:
A、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E、巩固性原则:比喻“熟能生巧”或“温故而知新”反映的就是巩固性的原则。
F、量力性原则
20、我国护理教育层次
(1)中专护理教育(2)高等职业护理教育(3)大专护理教育(4)学士学位护理教育(5)硕士学位护理教育(6)博士学位护理教育(7)继续护理教育(8)成人护理教育20、我国护理教育层次
(1)中专护理教育(2)高等职业护理教育(3)大专护理教育(4)学士学位护理教育(5)硕士学位护理教育(6)博士学位护理教育(7)继续护理教育(8)成人护理教育21、中外护理教育的发展史:
(1)1860年南丁格尔在圣托马斯医院建立了护士学校,开创了近代护理专业。
(2)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在福州建立了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
(3)1921年美国人在北京开办协和医学院,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开端。
(4)1983年天津医学院护理系开始恢复本科护理教育,授予学士学位。
(5)1990年北京医科大学开设硕士学位教育,于1992年开始招收护理硕士。
(6)2003年协和护理学院开设博士学位教育,2004年招收护理博士。
我国可以授予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国外硕士以上学位的护士可以开业(相当于医生),主要为:
A、社区提供医疗信息,协助其作出重要的有关健康的决定,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
B、独立诊断和治疗常见病。
C、有处方权。
2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现代医学模式转变
A.教育层次:发展高等护理教育,提高护理队伍学历层次。
B.课程设置:注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
C.加强社区护理教育:服务对象包括患病的人、有潜在的健康问题的人、健康人。
D.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多样化、现代化发展
23、护理教育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和非实验方法。
24、非实验方法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文献法
D.比较法
E.统计法
F.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教育基本原理与护理教育
1、教学中常用的教育理论和代表人物:
(1)行为主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华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等。
(2)认知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托尔曼、奥苏泊尔、布鲁纳和加涅。
A、托尔曼--认知目的说。
B、奥苏泊尔--学习的同化理论。
C、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D、加涅--指导学习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又叫观察学习,它出现在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时(通过榜样进行学习)
(4)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考姆斯。
(5)成人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诺斯。
(6)合作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默顿和布莱克。
(7)操作技能的教学原理。
2、桑代克的学习理论(猫的“尝试与错误”)
主要观点: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反复尝试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强,终于形成了固定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3、桑代克的3条基本学习规律:
A.准备律: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与活动时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未给与活动而感到烦恼;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
B.练习律:应用律和失用律;
C.效果率。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迷箱)学习行为包括:
A、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有机体对环境的被动适应,具有不随意性;
B、操作性行为:没有已知的刺激,而是由机体自身发出的行为,机体主动作用于环境习得的。
因此,操作性行为较应答性行为对生物体生存和发展更为重要。
5.强化原则:
①正性强化:某种具体行为的后果或效果是积极的,就能增进该行为重现的概率,因此教育中要多用正性强化。
②负性强化:某种具体行为可以避开某种不愉快的后果,就会增加该行为重现的概率。
③惩罚:某种行为可以导致某种不愉快的后果,个体为了避免这种后果会减少做出这种行为的概率。
④强化消退:在反应之后,如果不继续给以强化,反应行为就会逐渐消失。如学生上课讲小话等,教师不予理睬或忽略,这种行为则会消失。
6.强化程序包括:持续性强化和间断性强化。间断性强化又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