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八岁狗都嫌,九岁还有大半年。”这是江苏的一句俗话,意思是小男孩七八岁的时候,是最令人讨厌的年龄段,连狗都会嫌他,九岁还有大半年,到了十岁往后才会变得懂事。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成长规律,但在我家宝宝刚迈进七虚岁门坎(实足年龄不到五岁半)的当口,果然越发调皮了,让全家人大伤脑筋。
为保护眼睛,说好了看电视限时,可当他看得兴高采烈时你想关电视,那可如同捅了蚂蜂窝,非哭闹不可。他还到处翻东西,自称是“消防队员”,搁在高处的物品也不放过。更讨厌的是学说坏话,譬如我惹他不高兴,他会学奶奶口气骂我“老懒虫”,说我霸道,是“日本鬼子”。奶奶叫我做事,让他通知最管用,第一遍嘴说,第二遍他就干脆不说了,直接伸出小手在我电脑键盘上乱敲打,或不声不响将电脑主机揿关。也许是误读了那本“光头强"小书,他对打斗挺感兴趣,动不动就挥武着小拳头打人,嘴里还来一句“我杀了你”。
小孩子没个节制不行,唯一可以吓唬他的办法是揍。他妈妈的做法是,拧嘴巴、站墙壁或用一根竹杆子抽屁股,由于来的都是真的,具有一定震慑力,下达命令后,数“一二三”,往往数到二时他就识相地执行了。他爸爸不轻意发火,实在忍不下去也会揪他一下耳朵,因此他在他爸爸面前还算乖。奶奶是打他的手,乱翻东西时就抽他的“爪子”,能让他消停一会儿。我这当爷爷的最没用,用他的话说,爷爷不打人,打人也不疼。因为只有在车站、酒店等公共场合,他闹腾得危及自身安全时,爷爷才会出手治他。
宝宝虽调皮,但知别人打他的原因。每次问他为啥挨打,他都会说“我犯错了”。也有不服气的个例,譬如前天,老太把丟在阳台上的几只小纸盒捡起来欲送垃圾篓子里去,我说你放在那里好了。我的本意是,老太八十有三了,这类事不该她做,再说小小的垃圾篓,能放几只纸盒呢?老太依然拿着纸盒往垃圾篓送,小家伙见状拦着不让走,还用拳头打老太:“听爷爷的!”老太责问我:是不是你就该把孙子惯成这样?
我很尴尬,没想到小东西又在老太身上抽了一巴掌,我没退路,只好抬手给了小混蛋一个嘴巴。打在孙子身上,疼在爷爷心里,我负气上床睡觉。一觉醒来,宝宝问我:“爷爷,你刚才为什么打我?我帮你的呀。”我告诉他,因为老太是我妈妈,谁打她我就得打他,谁打你妈你也会去保护对不?他明白了:“噢,是的。”
跟宝宝谈了心,我说你以后别打人,这家里你最小,打人准挨揍,大人力气都比你大,吃亏的还是你。他点头称是,说那以后我就专打比我小的小朋友,我说那也不行,在外面打人是违法的,是要被警察叔叔抓去关起来不让回家的。“打人是坏习惯,得改正,懂吗?”我灌输着这个道理,宝宝说懂了,可他又说:“家里其他人的坏习惯你也得叫他们改啊。”呵呵,也对,我说爷爷会跟他们说的。
打也不是,不打又不行,咋弄?大家感到很头大。我说,多讲道理多引导,决不能让孩子形成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的概念。犯错可换成其他处罚方式,如暂不给吃他喜欢吃的东西,惩罚要切实起到训诫作用。即便打也要掌握一个度:以后头部不准打,五官比较敏感;手被不准打,皮薄骨节多。实在要打,打屁股打手心,皮厚肉多不碍事。大家同意,形成了共识,多陪护多讲理,让孩子平稳度过这“狗都嫌”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