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读到关于濒危动物灭绝的原因,不外乎两点:环境破坏和滥捕滥杀……今天我们也来写写看吧。
亚洲象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长达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卫武器。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大强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皱,全身被稀疏短毛。头顶为最高点,体长5~6米,身高2.1~3.6米,体重达3~5吨。
东南亚是亚洲象分布的主要地区,如泰国被称为是“大象之邦”,老挝被称为是“万象之国”。亚洲象主要活动在越南西部高原,靠近越老边界地区的原始森林之中。
亚洲象目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中,这意味着它们面临较高的灭绝风险。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目前有41410到52345头野生亚洲象。
过去几千年来,象牙制品一直备受追捧,而这也是导致大象被猎杀的主要原因。公元前1323年,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据说就是头枕象牙下葬的。而在临近的叙利亚,象牙猎取导致当地大象在公元前500年就已经基本灭绝。
那么造成亚洲象濒危灭绝的原因就仅是因为商品贸易吗?有些专家认为,大肆屠杀大象的目的除了商品贸易,更是为了土地。随着全球人口不断膨胀,对空间的需求也日益上升。通过盗猎,很容易便将大象从原有栖息地上驱逐了出去,为后续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空间。这种情况在西非地区尤其常见,当地大象数量的下降状况尤其严峻。到2050年,现有大象栖息地中有63%都将被人类侵占。
在土地争夺更为激烈的亚洲农村地区,人象之间的冲突更加明显。象群的一次夜间觅食足以毁掉多个小型农户一年的粮食收成。人类生存也同样处于危险之中。在印度,受到惊吓或暴怒的大象每年会造成至少400人死亡。面对这样的情况,人类选择了报复。野生动物主管部门通常会猎杀这些问题大象。而在印度尼西亚,油棕榈种植户每年都会毒死几十头大象。
因此,保护亚洲象的关键还在于土地和栖息地保护。亚洲的确存在大象盗猎行为,但是其危害却比不上土地破坏。与那些非洲远亲不同,亚洲象中只有雄象才有象牙。大象保护工作主要就是要打击那些合法或非法侵占土地、采伐、修路和其他土地开发行为。当然,一些创新手段也能派上用场。比如印度的茶叶种植区就利用短讯服务(ShortMessageServie,简称SMS)预警系统来保证大象和人类可以安全和平共处。
爪哇犀牛
爪哇犀牛又称小独角犀,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属奇蹄目犀科,与印度犀牛是近亲。如今仅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爪哇犀比印度犀牛小:通体长2.5-3.5米,肩高1.6米,平均体重1500千克,最大个体可达2300千克。有一支角,角长少于20厘米,皮肤为灰色。
爪哇犀牛虽然长寿(平均寿命35~40年,最长的可达50多年),但它们并不多产。雌犀成熟在三到四岁间,雄性成熟在六岁之后,爪哇犀怀孕期间是16个月,每次交配间隔达4~5年,2~4月为生育高峰,每胎产一崽。这就导致了这一族群一旦出现非正常的大量死亡,便会面临灭顶之灾。比如犀牛贸易,尽管大多数国家都已经禁止了这种犀牛贸易,但它们的角很受中国传统医药和韩国医药界的重视,尽管它们已经濒临灭绝。
爪哇犀牛已经濒临灭绝。据说目前只在印度尼西亚的乌戎库隆(UjungKulon)国家公园有约40头存活。去年10月,偷猎者杀死了越南的最后一只爪哇犀牛。
雪豹
雪豹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具有高度发达的分配血液、调节呼吸等技能。对氧化变化很敏感。雪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尾巴长而粗大,有“雪山之王”之称。
雪豹具有夜行性,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黄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其行动敏捷机警,动作灵活,善于跳跃,3~4米的高崖可纵身而下。白天很少出来,有时会躺在高山裸岩上晒太阳。其上下山有一定的路线,喜走山脊和溪谷,经常沿着踩出的小径行走。雪豹一年换一次毛。
平时独栖,仅在发情期前后才成对居住,一般有固定的巢穴,设在岩石洞中、乱石凹处、石缝里或岩石下面的灌木丛中,大多在阳坡上,往往好几年都不离开一个巢穴,窝内常常有很多雪豹脱落的体毛。巡猎时也以灌丛或石岩上作临时的休息场所。
说到雪豹濒危的原因,人类的捕杀不用说肯定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由于居住海拔高,食物短缺,雪豹有时会到低海拔地区觅食。当雪豹与人狭路相逢,这是很麻烦的事情。雪豹敏捷但不如狼那么狡猾,寻找食物依靠固定路线,到牧民羊圈里吃完羊不走,趴在那里睡觉,容易被猎人抓住或是被牧民打死。一般来讲,牧民都比较仇恨雪豹,一只羊的价值有时超过了牧民一个月的收入,牧民看到雪豹吃羊,就可能把雪豹打死。
繁殖方面呢?按理说,猫科动物比较好繁殖,如东北虎、华南虎,虽然野生种群在消失或减少,但是在动物园却繁殖过剩。但雪豹是高海拔物种,在平原会有不适应现象。因此放到什么动物园保护起来也是几乎不可能。
此外,而平均气温(温度)升高,高原雪线上升,野生雪豹的活动区域变小,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目前,雪豹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估计,目前有4080到6590只野生雪豹。作为雪豹一个亚种的黑龙江豹原产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北方,目前野外只有不到50只。
太平洋鼠海豚
太平洋鼠海豚体长1.85米,体重一般在50至60千克之间,是一种较小的齿鲸。以鱼为食。主要海岸附近、约20米中等深度并且比较平静的海域。
太平洋鼠海豚是否占据地盘并抵抗进入这个地盘的入侵者、是否有等级制度等都还不明。不过人们观察到过鼠海豚的威胁行为。一头鼠海豚会首先将头转向它要威胁的另一头太平洋鼠海豚,然后发出喀喀声,再其后会点头和拍打尾鳍。
进入21世纪以来,对鼠海豚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海洋的环境污染,焦油和油层会导致皮肤坏死,与其它毒质一起它们进一步削弱鼠海豚,其结果是生病和严重受寄生虫侵袭的动物数量增加。
除此之外,还有人类的捕杀……
达尔文狐
达尔文狐是一种体形非常小的狐,截止到2012年底,总数量现存大约320只,在奇洛埃岛上有250只,在南美洲大陆上有70只。当它们在冬季离开公园去非保护的私人区域寻觅较温和的气候时,它们面对人类的威胁。人们认为这些狐狸侵犯他们的家禽的生命而要把它们药死,或用陷阱捕捉并杀死。
达尔文狐仅生活在南美洲的智利,岛上山林的破坏也是关系到达尔文狐自然保留地的一个主要问题。野犬对狐狸的生存是最大的威胁,家犬也是一样。总数量现存大约250只,其中成年狐数量相对较少。
银长臂猿
银长臂猿栖息在热带及亚热带的雨林和密林,树栖性、日行性。生活在高大的树林中,采用“臂行法”行动,像荡秋千一样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一次可跨越3米左右,加上树枝的反弹力可以达8-9米,且速度惊人。但是它们在地面上却显得十分笨拙。
由于爪哇岛人口的增长,而雨林正在迅速消失中。只有百分之四的银长臂猿的栖息地仍然存在。除了哈利蒙山国家公园(GunungHalimunNationalPark)可能生活着1000只以上的银长臂猿,其他地区只有分散的小种群,很难维持其生存繁衍,目前野生的银长臂猿数量不满2000。
长耳跳鼠
长耳跳鼠因为那一对长长的大耳朵而出名,因此还有着沙漠米老鼠之称。长耳跳鼠的长相也是非常的可爱,不过可惜的是,目前长耳跳鼠的状况堪忧。因为在野外的长耳跳鼠生存不易,现在已经被列为的最濒危的物种之一。
这种长耳跳鼠是非常的稀有,甚至具有数百万年的进化历史,它看上去非常像一只小老鼠,但它却与鼠类截然不同,目前自然界仅有这一种类型啮齿类动物,所以说长耳跳鼠是非常的珍贵的。
虽然说优胜略汰是世界的法则,但还是希望人们能重视环境保护并且拒绝非法的动物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