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长类最凶狠的猴科:山魈,又称山中"鬼怪"狮子都要礼让三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子牙童趣知识局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它是猴科动物,可是它却没有一般猴子的温顺。它生性凶猛,战斗力比较强,哪怕是在面对中型凶猛动物时也毫不怯场,因为它聪明,记仇,在打架打输之后总是会骚扰对方,甚至连狮子都要让它三分。它的天敌虽然是猎豹,可是它却丝毫没有畏惧的感觉,所以人们常说宁遇豺狼,不惹山魈,由此可见它的不一般。它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那色彩斑斓的颜色,虽说这是它们地位的象征,也是它们用来取悦雌性山魈的手段,可是同时也很容易招来自己的敌人。本期子牙童趣知识局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山魈的故事。
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灵长类动物。它的头不仅比较大还很长,在它的鼻骨两侧还各有1块突起的骨头,纵向排列,呈脊状突起。
再加上它具有非常特别的颜色,看起来就像是《山海经》里所说的鬼怪,所以大家称它为山魈。
山魈的体型相对来说比较粗壮,一般长度在61-76.4厘米之间。尾巴很短,并且粗壮。按照它们的重量来算,雌性的平均体重大约在11.5公斤左右,雄性的平均体重大约在25公斤左右。
山魈最大的特点就是它长有鬼魅似的面孔,所以就算是在丛林中也因为它这五彩斑斓的色彩而很容易辨认。
从它的外貌来看,下巴下面长着的一撮山羊胡子让它看起来似乎没有那么凶了。
头部的毛发偏长,全身的毛以褐色为主,毛发充足但却非常蓬松。腹部的毛色为淡淡的黄褐色,随着脊背分布着红色的毛发。
鲜艳的色彩,有利于帮助山魈在茂密的丛林中互相识别,相互联络。前肢较后肢长而强健,则是为了便于它们行动。
雄性山魈在赤道非洲雨林中是一种特有物种,它那亮红色和蓝色的面孔,总是能够一眼就引起人们的注意。
山魈的颜色之所以如此鲜艳是因为它们一般是通过这些颜色来决定地位的高低,除此之外雌性山魈也更加偏爱皮毛更艳丽的雄性。
山魈是杂食动物,它的食物非常多样化,它们最喜欢吃的就是植物。水果也是它们比较喜欢吃的食物,在找不到自己满意的食物时,它们也会吃一些树叶以及藤本植物、树皮、茎,纤维。
蘑菇这种食物很少听过有哪种动物食用,可是山魈却把它当作自己的盘中餐,有时候土壤也是山魈用来解腻的东西。
除了植物,山魈也会吃一些无脊椎动物,尤其是蚂蚁、蟋蟀、蜘蛛等等。当然它们也知道鸡蛋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所以对于鸡蛋它们也不会放过。
山魈是群居动物,大约一个群落中会有600多只的山魈,最多能够达到800多只。
它们和人一样,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每个部落都会有一个首领。对于成年的雄性山魈来说,要不就是独居山林中,要不就是组建一个小家庭。
雌性山魈和小山魈不喜欢攀爬,所以大多数都在地面活动,到了晚上才爬到树上休息。当它们在觅食和躲避危险的时候,才会爬上树。
山魈的奔跑能力很强,就连猕猴也不是它的对手。曾经有科学家测试,最快时能达到每小时40公里。
成年山魈性格非常暴躁,凶猛好斗,即使是面对中型的猛兽,它也毫不怯场。
山魈的力气非常大,是成年人的好几倍,所以一旦它发起怒来,就连猎豹也对它们敬畏三分,所以如果能和平相处,没有谁愿意主动对它们发起攻击。
山魈其实是一种战斗力极强伤害也贼高但心眼巨小的动物。当它们发现自己打不过对方时,就会聪明地选择撤离。可是这并不代表它们就放弃了,因为它们会不断地骚扰对方,记仇又难缠。
哪怕是遇上了狮子,它们就算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也会纠缠到底。
山魈还是一种智商很高的动物,和狒狒不相上下,被称为最聪明的灵长类动物之一。
幼年的山魈毛发为黑色,雄性山魈在它们六岁的时候就会选择离开父母,自己在群体中生存。山魈的平均寿命在20年左右。
然而山魈如今的处境却是十分危险的。首先是它们的栖息的环境因为人类的一些活动而遭到大肆破坏,如此一来生存就受到了威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人们总是会为了金钱而大量捕杀野生动物。山魈也成为了捕杀的对象。随着捕杀的速度越来越快,它们的繁殖能力不断下降,所以导致山魈的数量也在急剧下降,甚至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我们都知道蓝色的鸟类很常见,可是山魈为何也有如此艳丽的颜色呢。
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曾经在天宝年间,有一个人背着行囊在深山老林里赶路。
由于疲惫所以他打算停下休息,为了防止被老虎吃掉他就爬上了树。结果却在树上遇到了一只母山魈。
母山魈就将他的背囊抢过去,从里面掏出很多胭脂水粉。
母山魈看到如此多漂亮的颜色非常欣喜,迫不及待地将脂粉抹在自己的脸上。
当然故事只是故事,那么山魈这种哺乳动物如何呈现蓝色的外表呢?
在美国耶鲁大学,有一位进化生物学家,他与堪萨斯大学的一位数学家一起特意研究了山魈的颜色。
他们使用了高倍的电子显微镜等先进的科学设备,观察了动物的蓝色皮肤组织。
接着他们又非常全面仔细地观察了山魈的其他部位,最后总算是揭开了这个谜。
他们发现原来在山魈的皮肤里面分布着非常规律的胶原纤维,并且还是呈平行状排列。
胶原蛋白是皮肤中主要的细胞外粘连蛋白,它能够维持皮肤的完整性和弹性等,并且还能够影响着皮肤的色调。
在科学家通过精密计算后发现了这些粗细相同、距离相等、平行排列的纤维具有一定的光学性质。
它们能够反射出一种的蓝光,因为其他的反射都相互抵消了,所以因此皮肤看起来是蓝色。
随着这些纤维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加,颜色就会逐渐变浅。
山魈虽然非常恐怖,可是它有着自己的天敌,那就是豹子。
豹子属于猫科动物,所以爬树是它们必备的一项技能。豹子身型敏捷,体态轻盈,无论是速度还是战斗机也都不弱。
当山魈和豹子遇上时,山魈最常见的攻击方法就是抓起石头或者木棒往豹子砸去,因为它臂力大得惊人,往往抓起两三斤的石头。而且山魈通常是群居,所以当它们一起扔石头时,所以一旦豹子不幸被击中,那么就会当场死亡。
而豹子属于攻击性强的动物,面对山魈时,它们常常会采用偷袭的方法,山魈在它们的偷袭下也容易死亡。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们感慨山魈长相的同时也在感叹着大自然的神奇。听了它的故事,你们是否被山魈这独具特色的外表所吸引呢?
天与地有一种奇妙的对应。十二地支中只有龙一只神兽,十天干中也只有狮一头凡兽。
然而是神是凡这都是以现代人的观念来看。事实上在古人心中,狮子的神性比龙也差不了多少。唐传奇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某年一个使节团去长安城朝贡,路过一口水井,就把带的狮子栓在井边。没想到这头狮子却看着井口,霹雳一声大吼。
井里立刻涌起一团黑气,一条龙从中飞升上天,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众人又惊又惧,不由得佩服狮子的威猛。
民间更有传说,狮子一吼,万兽俱伏,无论虎熊牛马,全都伏地不起。有甚者,大小便失禁。
但这种说法理所当然地引起了诸多虎迷的不满。无他,在我们看来,老虎才是百兽之王,这是额头上的那个“王”字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狮子守大门,老虎坐中堂。鼓吹狮子就是崇洋媚外,是要不得的。
其实在自然界,狮子与老虎天各一方,很难遇到。争议的源头其实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对于中国,狮子都是外来的,可以说是一种异质文化,不能成为主流。
但狮子却是特殊的,它虽然来自异域,却搅动风云无数。
在中国上古神兽界,有“四灵”与“四神”两大体系。四灵是龙凤麟龟,四神是青白朱玄。根本没狮子什么事。中国人要看到狮子要等到汉武帝打通西域之后。有说安息国(就是后来的波斯帝国的前身)献了一头狮子。
那时中国还没“狮”这个字,人们叫这种动物“师子”,这应该是外语音译,源头是古波斯语,今天的伊朗人依然叫它为shar。古书上说狮子生活着那里的阿姆河一带。刚出生的幼狮两目是闭着的,要七天才能睁开,睁开后调教就不容易了。
可能由于当时从西域到长安路途遥远,旅程艰难,安息人带的狮子个头比较小,汉武帝看着可能感觉也和自己的哈巴狗差不多,觉得不是什么神兽,就让把它丢到虎圈里去喂老虎。可没想到老虎见到狮子却战战兢兢,连头都不敢抬。狮子却敢跳上老虎脑袋撒尿,才知道这小东西威力不凡。
这个故事其实比较假,大家听听就好。事实上史书有载的狮子第一次进入中土还要等上百年左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狮子造型的工艺品已经进入大汉了。在汉武帝的哥哥,著名的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就曾经出土了一个鎏金铜案,上面就有狮子的纹样。细观这风格,象是出自斯基泰人之手。这是个勇武如狮的民族,一度曾称霸中亚草原。
伴随着造型纹样进来的,是狮子的勇武传说。尽管中国自古不缺乏神兽,但在机缘巧合下,却奇迹般地为狮子文化的流行搭好了平台。
这是因为龙凤过于神奇,凡人难能一见。虎豹却又太常见了,和人类构成了生存竞争。就在这时,狮子出现了。这种猛兽生存于现实,但是能够一睹真容的人却屈指可数。距离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化的想象空间,但又不至于无的放矢,象修仙一般归于虚妄。
而且狮子早就在其他西方文明古国的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埃及就有狮头人身的女神塞克迈特,她也是战争之神,负责引领法老走向战斗的胜利。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伊索寓言故事就多次赞颂狮子的公平和勇武。在印度,大神毗湿奴的一个化身就是半狮半人,专门斩杀恶魔。而波斯帝国的度量衡标准器铜权就铸造成狮形。
这些文化如同那个年代的进口大片,带给了汉地百姓以全新的文化体验,迅速征服了他们。我们的祖先逐步相信,狮子是比老虎还强大的神兽。因为在那个年代,老虎远不是现代的保护动物,而是给汉人带来死亡和厄运的凶兽。古人认为更强大的狮子能够通过战胜老虎保护世人,辟邪镇恶,带来幸运和希望。
在福建一带的传统建筑,往往会在屋顶上塑造一头狮子造型,这叫“风狮爷”,认为可以抵御台风。有关它的来历,有种说法是因为按照中国文化,云从龙,风从虎。狂风就被认为是虎魔作祟,因此,用狮子来抵御。而在重要建筑的门前摆放一对石狮的做法更是遍及神州大地。甚至在偏远的西藏,有着绿松石色鬃毛的雪狮也被尊为守护雪域的神兽。它甚至取代了玄武,和龙、虎,还有替换朱雀的大鹏金翅鸟一起组合成藏地四方神兽。来到日本,石狮被称为“狛犬”或“唐狮子”,同样拥有驱邪镇宅的神务。
不过话又说回来,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动物崇拜还有很多,如天马、伽楼罗、妙音鸟等神兽,但它们的影响力都远不如狮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因为千年来,有一个国际大财团在持续操作,那就是佛教,在它的努力下,狮子最后成功登顶陆生动物的C位。
佛教在创立之时,就吸收了很多古代西域的信仰。如婆罗门教、耆那教。很多这些宗教的神都成为佛的护法。而作为西方兽王的狮子又怎么会被放过呢?于是各种佛陀与狮子不得不说的故事纷纷出炉。
有说释迦体格健壮,威严有度,被称为“人中狮子”,他说法的声音如惊雷般响彻大地,震摄迷茫的众生,被称为“狮子吼”。他坐的位置以狮子作为重要装饰,被称为“狮子座”。诸魔遇到释迦如同百兽遇到狮子,毫无还手之力.....
更进一步的传说讲述,在无尽的前世中,释迦曾转生成一头雄狮,周游古印度的城邦。无数国王派兵想降服这头猛兽,却都被打败了。但这头狮子并不吃人,它只是劝导该国人民奉行佛法。就这样,它度化了八万个国家的人民,使他们死后升天享福,天界变得繁盛起来。狮子王也转世,迈向新的考验。
总之,佛就是狮子,狮子就是佛。更进一步体现这一点的就是狮子头上的鼓包,现代俗称“烫头”。
现代早就没有烫头的狮子的。所有狮头鬃毛都是天然直。但我们应该知道,古代进贡中原的狮子并不是现在数量最多的非洲狮。甚至不是现在生活在印度的天竺狮。事实上,那时的狮子生存圈以中亚草原为中心,被称为西域狮,科学地称呼为“波斯亚种”。在这生物大灭绝的当下,现代人已经无缘得见。
其实长毛的生物往往有直毛和卷毛的不同品类。黄种人发直,白种人发卷。山羊毛直,绵羊毛卷。这并不奇怪。所以西域狮有可能正是一种卷毛的狮种。但当狮子的形象和佛的形象达成融合时,这卷毛就不光是生物属性了,它就具有了佛性,说现代话就是“文化属性”。
在国人看来,佛陀释迦牟尼的头上就有很奇怪的鼓包。其实这就是他的卷发,按佛教的称呼应该叫它“螺发”,这种发型已经不是单纯的生理特征了,是佛身的三十二相、八十好之一,也就是成佛的标志。在佛经中说螺发细软润泽,统一右向盘旋。而这也被移植到了狮子的头上,代表了它的佛性。
成对摆放的狮子实际是一雄一雌。但这雌狮与雄狮实无多大区别,一样的一头卷发。想搞清这俩的性别只有看它们的脚下。雄狮一般踩着一个绣球,雌狮却按着一只狮仔。有些时候这雄狮连绣球也交给老婆了,脚下踏的一只大海螺,妥妥的下海经商模样。这可能应该叫“海狮”,西夏王陵就出土过表现一头雄狮在海浪间奔行的脊兽瓦件,按理说会有相应的传说,但现在已经无迹可寻了。
因为中国人造物每一件其实都由来有自的。除了在个别以无文化为荣的荒唐年代,我们的祖先不会随意创造一件器物。就拿狮头上的这个“螺发”来说,也特别有讲究。古代不是任何狮头上都可以有这东西。你要在门口放石狮子,那至少得是七品官,这种狮头上可以有七个螺卷,然后官每升一级,加一个发卷。等来到相当于丞相的一品官,狮头上就有十三个卷,那就叫“十三太保”。
对于天下人,十三太保可以说是顶级了,但别忘记了,皇帝可是自称“天家”,紫禁城的狮子头上的螺卷数量多达四十五个,比“十三太保”增加了两倍多,这就是所谓“九五至尊”,彰显皇权至高无上。
在皇宫里,狮子的讲究不仅仅在发卷上,耳朵也是有趣的地方。在紫禁城的前朝太和门前就有一对铜狮,它的耳朵是直立朝上的,而在后宫乾清宫同样有一对铜狮,其耳朵却是耷拉下来的。民间认为,太和门是为“前朝”,是皇帝日常办公的地方,狮子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以工作为已任。所以得精神抖擞,直起耳朵倾听天下万事。而在乾清宫是“后室”,也就是皇帝的私生活场所。狮子一要低眉顺目,象后宫的妃嫔一样俯首贴耳,二是对很多事都要装聋做哑,什么也没听到,也没看到,所以耳朵就软耙下来了。
狮子的用处很多,并不仅仅是在大门口。卢沟桥的石柱上有它,乾陵的神道上有它,明清二品官的官服上还是它。既然狮子在官府和佛门都如此受欢迎,本土宗教的另一巨头道教又怎么会放过呢?尽管道教中的很多神仙已经骑上老虎或者麒麟,但本着没有条件制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道士们隆重推出了新一代的护教神兽——九头狮子。
说起九头狮,就不能不提它的主人太乙救苦天尊。他其实是对标佛教观音的一尊大神,负责从地狱中拔度冤魂。但实际上,太乙救苦天尊的源头来自从上古开始祭祀的太乙帝,也就是太一天帝,是可与玉皇大帝一争高下的古神,自然他的坐骑也应该是上古之物。明白这一点,九头狮子的来历也就一目了然,它就是《山海经》中提到过的“开明兽”。
开明兽在《海内西经》有载,说其“类虎而九首”,是昆仑山的守护兽,那不正是九头狮子吗?昆仑山本就是贯彻天地的神山,九头狮子一吼,那也是上闻九霄,下动三泉,强大得连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头痛。最后还得请来太乙救苦天尊才收拾了它。其实也是对应“九九归一”之说,卖道教一个面子。不过在道教中,狮子再强,距离麒麟还是有一定距离。在二十八宿禽星推命体系中,狮子只是走兽的第二进化形态,弱于麒麟。
但这种“弱化”只是在文化上的。麒麟是一种“文兽”,代表文明,不经战争。而论勇武,狮子当数第一。这给了老百姓更多的创作空间。因此民间很快流行起了狮子舞。其起源有个故事,那就是南北朝时期,汉族军队在南征过程中遇到了对方的秘密武器——象军。在那个年代,全副武装的战象就是一架架肉坦克。大象力大无穷又皮糙肉厚,汉族军队在和它的作战中吃亏很大。
这时,有个聪明人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既然狮子是百兽之王,那一定能克制大象。虽然真狮子找不到,那我们就找个假的来。于是他们就连夜用麻布做成狮子的样子,绘制上狮脸狮毛。每只狮子由两名士兵共同装扮,事先埋伏在草丛中。等下一次交战,就主动后撤,把敌军的象队引入埋伏圈。到时只听铜锣一响,几十头“雄狮”一起摇头晃脑地跳出来,直扑敌人的大象。
现代人看来这个战术如同儿戏,当时却收到了奇效。因为大象本身就是一种敏感的动物,不可能被完全驯化。在被“狮子”吓了一大跳后,再不听骑手的命令,当下四散奔逃,反而给自己一方造成大量伤亡。汉族军队乘机掩杀,取得大胜。自此之后,此役成为传奇被到处宣扬。舞狮这种艺术形式就保存并流传开来。人们往往在节日用它来烘托气氛和驱邪纳吉。
现在中国舞狮分为两大流派,即北狮和南狮。北狮追求形似,舞狮者极力摸拟狮子的自然动作,展现其喜庆内涵。南狮精干矫健,舞狮者更乐意通过各种高难度动作展示狮子的勇武。中国人是如此喜爱狮子,以至于很喜欢别人称自己为“东方雄狮”。拿破仑的“中国睡狮论”经常被反复提及。从这些文化现象看,说狮子已经入了中国籍完全不为过。
历史也似乎正是这样,西域狮的活动范围曾经沿着绿洲深入到了中国的西北部。有说建安十年,曹操在远征辽东的乌恒时,在白狼山就遇到了一头狮子。这只狮子异常凶猛,哪怕曹操亲率数百亲兵与其交战也险些不敌。但最终曹操杀死了这头狮子,将它带回邺城。
嗣后随着王朝的统一,从北魏开始,西域向中原进贡狮子成为一种规定。一方面政府喜欢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强大与富足。另一方面,商人通过这一活动获得不菲的赏赐。通过驯化,西域狮可以为人所驱使。甚至有些时候人们尝试用它与狗杂交。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狮子也被当成了狗。名画《元人值獒图》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叫这个名字,画面上却明显是一头狮子。
但是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频繁,西域的绿洲一个个凋零,西域狮逐渐失去了家园,那也就意味着它们失去生命。这时,为了满足国内对狮子的需求,有些商人就拿非洲狮或者印度狮来冒充西域狮,不过那时叫其为“南洋狮”。两种狮子的区别是明显的,相对而言,西域狮更耐寒,善于奔跑,易驯化。但随着明朝对西域的控制力的削减,真正的活体西域狮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到了清朝初年就再也没有它的消息了。到现在有些人甚至认为西域狮根本不曾存在。
有趣的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居然还有零星的西域狮传说在国内流传。偶而有目击者言之凿凿的说自己在可可西里或者甘肃何家营看到了活体的西域狮,它呈青黑色,比普通狮子略小。有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中国神秘动物全鉴》这本书。不过其可靠性几近为零,主要是因为在目前国内的自然条件下,西域狮的生存就是一个神话。
但是很多人都愿意相信这个神话。因为西域狮的勇武已经深深刻入了中国人的DNA里面,代表着我们这个民族理想的尚武精神。我们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再次找到这一神兽,甚至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它复活。那时,它将再次成为动物界的当红巨星,连滚滚也会退避三舍。
这时,有谁还在意它是不是中国原产的呢?
在印度,人们信仰的神有很多,猴神哈努曼是印度神话中最受欢迎的神之一。
而现实中,猴子却在印度肆无忌惮的各种伤人甚至致人死亡。
据统计,在印度城市每天都有超过1000起猴子咬人的报告,致人死亡的事故也时常被报道。
印度北部的一个小镇,一天晚上,一位妈妈正在家中给12天大的孩子喂奶。
突然,一只猴子闯进屋里,从她的怀里抢走了男婴。邻居们帮助追赶这个突如其来的“绑架者”。这只猴子咬住了婴儿的头,当人们用棍子追赶它并向它投掷石块时,它才将孩子丢在了邻居家的屋顶上。
这名婴儿最后因伤势过重而死在医院里。
事实上,这一事件在印度并不特别罕见。
在杀死婴儿事件发生的一个月前,在此附近,一名72岁的男子在村里捡拾干柴时被猴子用石头砸死。
当时,周围的大树上蹲着一群猴子,其中一个带头然后其他的猴子跟着一起,用从附近建筑工地捡的砖头纷纷砸向这名老头。
猴子都这样无法无天了,那就没有办法收拾它们了吗?
事实上,受到文化信仰的影响,即使受到猴子的严重威胁,但人们还是继续喂养这些动物。
猖狂的猴子们甚至拉帮结派,在街头斗殴。
有一次,两名无辜的村民被意外地卷入一场猴子的群殴事件中。当时,在一个建筑工地附近,有一大群猴子们正在打架斗殴。两人从旁边经过时,工地上的一堵墙倒塌了,正好压在这两人的身上。最终,两人失去了生命。
近年来,猴子与人类的冲突越来越多,它们毁坏庄稼,偷人们的食物,并咬伤儿童。
生活在城市里的猴子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寻找食物,但是也有例外。
在印度的喜马偕尔邦生活着30万只猴子,长期以来,该邦的首府西姆拉一直是这些动物的天堂。
有一次,人们突然发现天上撒落下来好多钱。
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猴子坐在屋顶上,手里拿着一捆纸币,然后一张一张地往下扔。
人们纷涌而上捡起掉落下来的各种面值的纸币。
这只猴子也很惊讶,为什么会吸引了这么多人的注意力,于是它又跳到一棵松树上。
当它继续发钱时,人们又赶到那里一起捡钱,整个闹剧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报道称,这只猴子在附近进入一户人家寻找食物,但它没有找到任何可吃的东西,于是它就把钱拿走了。这只猴子从这户人家偷了1万卢比(165美元)。
视频中可以看到猴子闯入收费站,然后突然抓起一捆钞票逃跑。
甚至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猴子聪明的特性饲养它们去绑架小孩。
这是之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段短视频。
视频中,一只猴子骑着一辆小摩托车在一条狭窄的街道上行驶着,
仅仅四秒钟,这只猴子突然停下车,抓住一个还穿着尿布的小孩,把他拖到街上几米远的地方,幸好最后这个小孩被旁人救了下来。
猴子为什么这么做?有些网友猜测这只猴子有可能被人训练成了绑架者,专门为人贩子偷小孩。但也有些人认为,这个可怜的孩子只是在那一刻让猴子看不顺眼而已。
从80年代末以来,印度一直面临着猴子的威胁。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破坏了它们的自然栖息地,导致猴子向农村和城市地区迁移。
当猴子潜入人类居住地时,它们发现很容易获得丰富的食物,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喜欢呆在人类身边。
而由于离开了自然栖息地,猴子变得越来越有攻击性,这种攻击性逐渐延续到人类身上。
尽管有这么多的猴子,因为印度教对猴神哈努曼的崇敬,人们还是拒绝消灭它们。
于是,各个地方政府想出各种招数对付猴子。
在印度首都德里,政府将猴子迁移到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
有的地方会引入体型较大,性格温和的叶猴,用来吓跑猕猴和恒河猴。
2006年,喜马偕尔邦成为印度第一个对恒河猴实施手术绝育的地方。目的就是为了遏制恒河猴不断增加的数量。
他们捕捉到猴子后,会送到专门的猴子绝育中心,在那里使用激光输精管切除术对雄猴进行绝育,对雌猴使用内窥镜热肠管切除术。、
绝育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该地区的猕猴数量从2004年的320万只减少到2015年的210万只。不过,猴子造成的暴力事件却并没有减少。
2016年,印度北方邦也开展了类似的项目。
这个计划更搞笑,到2018年,只有500只猴子被抓获,而行政部门却花费超过了170万人民币。与喜马偕尔邦一样,北方邦猴子袭击人类的事件也没有得到缓解。
于是,当地的政府只好宣布猴子为害虫,允许人们杀死它们。
其实,野生的猴子攻击人类的现象极为罕见,这些动物们十分害怕人类,往往人类还没接近,它们就会逃之夭夭。
然而,随着猴子在世界各地失去了它们的栖息地,它们开始与人类生活在更近的距离,这就造成了冲突。
当猴子变得咄咄逼人时,通常是因为它们认为你有东西可吃。
根据一项研究,猴子和游客之间的所有攻击性互动中,约有四分之三涉及食物。
在我国境内生活着很多不同种类的猴子,有很多景区以猴子而著名,四川峨眉山、贵州黔灵山、千岛湖猴岛、南湾猴岛等,这些猴子见的人多了,被游客们各种投喂,根本就不怕人,因此经常发生游客被猴子抓伤、咬伤的事故。
这个网友发帖声称,自己在山上走路走得好好的,没有招惹猴子,却被两只猴子抱着就咬他的腿。
还有的是看着猴子萌萌哒,让猴子爬上身,等猴子翻包找不到食物时,气得张嘴就是一口。
还有被猴子尖牙咬伤后,因为伤口太深,最后康复治疗了一个月才完全恢复。
就像遇到抢劫犯一样,给猴子们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拿着零食,就朝它们的方向扔过去,它们就会停止骚扰你。
如果你没有任何食物,伸出你张开的手掌,表明你没有携带美味的食物,从猴子身边走开,不要表现出恐惧。
人类化解尴尬的方式就是笑一笑。但是这些方式,包括眼睛接触,露出牙齿的微笑等,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里,都是攻击性的迹象。
所以,不要露出你的笑脸,更不要表现出惊慌失措的样子。
你越怂,猴子就越猖狂。
猴子嘛!猴精猴精的,你越怕它它们就越胆大包天。
当然还有网友提供了一个妙招:弹弓。
在峨眉山,当地人会拿着竹竿或者弹弓防身。而且印度的小伙伴们也用这个方法。
但是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惊慌失措;那些尖叫、挥舞手臂、逃跑的人只会让猴子更加凶猛。另外,切记千万不要一个人登山,尤其是女生,她们是猴子们欺负的重点对象。
猴子不是问题所在。人类创造了迫使这些动物进入城市的环境,他们才是问题。
而游客肆意投食猴子的“善良举动”也造就了今天猴子们的无法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