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通州区老区开发促进会新内准字010号
南通市通州区扶贫开发协会
南通市老区扶贫基金会通州办事处2016年7月26日
目录
村官风采大学生村官的青春风采
初绽的小花蕾
创业致富留守女人的创业
尊老爱幼敬公婆人称好媳妇重教育儿子都成才
抗战故事芦荡桥古墓园的革命烈士寻访记
“烈士”生还记
昔日抗战勇士,现今模范寿翁
大学生村官的青春风采
——记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陈墩村党总支书记张华
“张华到我村任职已近七年,为村里办了一系列实事、好事。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大学生村官的青春风采。”这是陈墩村肖杰等村民对张华的共同点赞。
2009年8月,家住海门,年仅22岁的张华考上了大学生村官,组织上将他安排到陈墩村任党总支书记助理。不到两年,张华当选陈墩村党总支副书记并主持村委会工作。2013年8月,张华当选陈墩村党总支书记。任现职以来,张华带领陈墩村干群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取得了可喜成绩:2014年,村集体收入达89万元,同比增长345%,2015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8945元上升升到2015年的22923元。近7年来,张华获得了一系列荣誉称号,主要有:被通州区委、区政府评为“十佳大学生村官”、“十佳村干部”,被南通市委组织部评为:“远程教育优秀站点管理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十个一’活动优秀大学生村官”、优秀党组织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被江苏省统计局评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个人。2015年度,陈墩村被通州区评为“五星级”党建示范点。
强基工程的领头雁
张华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时,有些村民担心:20多岁的年轻人能挑起村里工作的大梁吗?
村民的担心不无道理。班子中有的年轻村干比张华职龄还短,工作经验也不丰富。班子中的年老村干临近退休,“两委”成员青黄不接,张华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不怕一个烂摊子,就怕没有一个好班子。”张华多次这样说,“要做好陈墩村的各项工作,必须从优化班子建设入手。”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张华打破了以往限定村内人选、固定本村人员任职的思想束缚,通过异地和本地相结合的方法,公开招录了4名30岁以下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任职。
村班子年轻化了,文化水平整体提升了,可新的问题产生了:大部分人没有农村工作经历,工作中很有可能造成塌方。
随后,张华修订了村干部工作职责,筛选确定了村干必读材料。在此基础上,张华在包片镇干部的支持下,对全村村干进行了培训。接着,张华组织年轻村干部开展了“奉献青春,守住底线、远离红线、廉洁清正”活动,要求年轻村干工作上做到:首月入门、次月到位、第三个月独挡一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短期的强化培训和工作实践,一个堡垒型的村班子形成了。
在抓好村班子建设的同时,张华狠抓了党员队伍和村民组长队伍的建设。每月20日,党员、村民组长集中到村部参加活动,一方面接受政策法规培训,一方面为村发展献计献策。
这样,党员、村民组长的政策法规观念增强了,对镇、村的决策理解了,主动支持村里开展各项工作。
结构调整的规划师
陈墩村现有31个村民组,1120户,3265人。3年前,村里以传统农业为主。全村的青壮年劳力绝大部分外出打工挣钱,种田的事主要由60岁以上的老人承担。因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民种田的年收入较低。
张华任党总支书记后,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使村民尤其是60岁以上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他向镇领导请教,与村干部、党员、村民组长研讨,终于找到了答案;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引进适合本村发展的项目。
于是,张华带领村干部广泛搜集项目信息,向客商宣讲项目落户陈墩的优惠政策及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客商倾心交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13年11月,引进了村里第一个农业项目——盛鑫山羊养殖基地,年出栏万头山羊。这个项目不仅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万元,还带动50多户村民养殖山羊,每户年增收2000元上下。
为使项目尽快落地,张华带领村干部、党员、村民组长做好系列优质服务工作。特别是流转土地1000亩,涉及到100多户村民的切身利益。张华带着村干部,迎朝阳,披晚霞,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处理具体实际问题,仅用20天就做通了100多户村民的思想工作,完成了土地流转任务。
项目落户陈墩后,每年除为集体增加收入外,村民们也得到了实惠。每年村民在基地、农场、公司打工的共有一万多个工作日,增加收入上百万元。
幸福家园的打造者
“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应把百姓的幸福作为我们工作的最高追求。”刚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时,张华动情地说,并作了如下承诺:“三年任期内,一定让生活环境优化,道路全部硬化,渠道全部防渗化。”
2013年秋天,张华通过实地勘察,全村还有14公里的道路没有硬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张华想方设法向上争取新建道路指标,村里拿出25万元配套资金,为村里建造了4公尺农村水泥道路5公里。2014年,张华积极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新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程3公尺农村道路3.5公里,去年以来,张华多方筹措资金,余下的5.5公里道路硬化今年下半年将全部到位。到那时,水泥路“组组连,户户通”的目标美景将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蓝天碧水空气新是村民们向往的居住环境。两年多来,张华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他参与组织疏浚了二、三、四级河道25公里,彻底结束了陈墩臭水沟的历史。在张华的精心组织下,村完善了“四位一体”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居民生活垃圾全面实行了袋装化。村里与四名保洁员落实了岗位责任制,做到居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不少村民说:生活环境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我们生活在这里,真开心。
“渠道全面防渗化,解决了农业灌溉水资源节约的问题,降低了农民生产的成本,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去年秋天的一天,退休村干朱锦贤听说全村渠道全面实现了防渗化,如此感叹道。近年来,张华抓住中央加大对农业项目投入的契机,全村实施了“商品粮基地建设”、“优质稻米基地建设”、“一事一议奖补工程建设”、“农村小型水利重点县建设”四大工程,筹集资金300多万元,新建了泵站8座,新建了高标准防渗渠道23公里。每到夏秋季节,看着清清河水沿防渗渠道流入稻田时,哪一位村民不喜上眉梢呢?
7年任职,7年锤炼,张华展现了一代大学生村官的青春风采。他表示:在今后的岁月里,他将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扎实地充实自己,带领陈墩村干群描绘出“强富美高”的新画卷。
(东社镇季祝军张金凤)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这饱含深情的歌词唱响大江南北,更时刻镌刻在通州区优秀大学生村官张妤的心坎儿上。
张妤,2008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在父亲的支持下,她遵循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一谆谆教导,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在城市的舒适工作,来到基层农村大显身手。她先后担任通州区东社镇新桥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副书记,2013年7月提拔为党总支书记。由于她不懈努力,工作出色,两次被评为南通市通州区优秀大学生村官、“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通州区三八红旗手标兵,并被选举为南通市通州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了。”近几年来,张妤工作如虎添翼,她团结村干部一班人,齐心协力,迈开纤夫步,使出吃奶力,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带头与一些老板联系,洽谈业务,带领新桥村村民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全村建办了小型规模的厂4家,带动了周围几百人就近就业,工人们都乐开了怀说:“我们忙时务农,闲时打工,每年也能挣上个两万元,真实惠。”
去年,开心田园生态农场的建成,是村党支部为民造福的一个闪光点。这一扶贫基地,为全村一些残疾人及贫困户也看到了生活的曙光,聋哑人季某对一些前来参观的人开心得笑眯了眼。农场负责人曹荣更是慷慨解囊,曾赞助了一部分资金给三余镇德兴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创业,为东社镇的公益事业、地震灾区及贫困学生的捐资数万元。为全区发送了一批黄秋葵优良品种种子,并进行技术培训,为养殖户免费进行技术指导服务。
近几年,完成了全村新建水泥路面的任务,打通了所有的“断头路”,每条水泥路路灯安装工作也将开始启动。
在金三公路北侧,“梦都庄园”四个醒目大字熠熠发光,这里环境幽雅舒适,景色迷人。每当晨曦初露,一些村民们慕名而来,在这里晨炼健身,赏心悦目;夜幕降临,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旋律,一些舞蹈爱好者在这里翩翩起舞,其乐融融。
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短短几年的工作实践,激发了张妤在农村建设中扎根基层,燃烧青春的热情,有村民赞美地说:“你真是一朵初绽的小花蕾呀!”她嫣尔一笑:“为了老百姓的美好憧憬,我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东社镇“两会”唐友铭羌树泽)
留守女人的创业
5月6日,我们到西亭镇九总渡村搞调查,听村干部介绍,该村有位留守妇女,独自搞特种养殖,年纯收入超10万元,为此,我们专程拜访了这位创业妇女。
女主人叫单美玲,今年60岁,住九总渡村7组,当我们讲明来意,好客而又健谈的她,停下手里的活计陪我们聊了起来。她年轻时进厂做过电珠,后来当过绣花女和缝工。随着年龄的增长,45岁那年因眼睛退光,不适应干缝工活,即成了留守妇女。其有高中文化,又能吃苦肯钻研的她,怎甘愿做清闲的留守妇女。2000年经别人介绍养甲鱼,投资了2万多元,建成300多平方米的养殖池,投放甲鱼500多只,饲养了三年收益不大,原因一是没有养殖技术,二是池养甲鱼易发生伤残和患病,影响保存率,三是甲鱼生长慢,且人工养殖甲鱼价格低。虽经挫折她不气馁,而是慎重地进行市场调查,调整养殖品种。2004年她吸取养甲鱼的教训,先买了6对种龟进行试养,逐渐摸索经验,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她不仅掌握了一套养殖技术,而且养殖规模也达到2000只,去年出售幼龟l万余只,龟蛋1.2万枚,纯收入10万多元。
单美玲,一个花甲之年的妇女,在家小规模的搞特种养殖,年创收过10万多元,其成功经验有3点:
瞄准市场,慎重发展。她自从养甲鱼失利后,认真地进行了商场调研,针对现代人们喜爱玩宠物的特点,确认观赏龟的前景良好。理由是幼龟是观赏水生动物,成龟可作食用,同时乌龟性温顺,无互残习性,池养发病率也低,所以养龟比养甲鱼好,再则,自己有几年养甲鱼的经历,饲养技术有相同之处,不过为了慎重起见,她还是从小规模搞起,走逐步发展之路。
创新思路,提高品质。为了增强幼龟的市场竞争力。她效仿牛态养殖模式,立足提高幼龟的品质,达到体健,爪利,色艳。其措施:老池改大,结构上砖土结合,放养品种大、小规格分开,并且采取幼龟专池饲养。同时,考虑幼龟稻田养殖,建设进排水系配套设置。我们采访时这些工程正在实施,相信她将会获得理想的效果,创出更佳的效益。
(西亭镇“两会”邱训仁王志德徐光华)
敬公婆人称好媳妇,重教育儿子都成才
尊老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党中央大力提倡尊老爱幼、讲文明、讲道德。不断提高公民素质,社会风气焕然一新。现在尊老重教已不完全是政府行为,已变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行动。在通州区东社镇东平村就有这样一位妇女,数十年来不离不弃,尽责尽力敬奉公婆,言传身教,使3个儿子都受到高等教育,成为国家栋梁,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称赞。她名叫冯新芳,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
冯新芳的公婆都90高龄,且都患有老年性疾病,大哥大嫂工作生活在上海,无暇顾及父母,赡养公婆的重任落在了冯新芳身上。婆婆患有老年痴呆症,记不住自己的年龄。洗澡、穿衣、叠被还需冯新芳操心。有时她还发脾气,不肯进食。冯新芳总是不厌其烦,变着法儿逗她吃饭。大哥大嫂见她如此辛苦,很是过意不去,就和她商量,准备把老人接走或者寄养他处。冯新芳说:“老人在家住久了,住在其他地方可能不习惯。同时她神经不正常,住在别处我不放心,还是放在家里吧。我虽无条件特殊照顾她,最起码我会尽媳妇的责任,让婆婆生活得愉快。”大哥大嫂很感动,只好依了她。公公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发作起来行动走路都困难。有一次病重住院,冯新芳辞掉工厂的工作,整天守在公公病床前,喂饭吃药,洗澡换衣忙得不亦乐乎。有一次当冯新芳端水给公公洗脚时,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就是不肯洗,说:“我一个大男人,怎能叫儿媳妇为我洗脚。”冯新芳笑着说:“我是你的儿媳妇,又不是外人。再说你的儿子又不在身旁,我不帮你洗谁洗?你放心吧,我不会介意的。”老人逢人便说:“我有这么个好儿媳妇,是前世修来的福,也是她娘家教育得好。”
冯新芳有3个儿子,大儿子医科大学毕业,二儿子和三儿子是双胞胎。二儿子南京铁道学院毕业,三儿子是淮安信息学院毕业。现在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工作。这3个儿子是她的宝贝,也是她的骄傲。儿子们学有所成,与她的教育有方有关。她对儿子们的教育,可以总结为12个字,这就是讲孝道、不攀比、做好人、求上进。
说起讲孝道,儿子们在她身上得到真传。她对公婆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们,教育着孩子们。因此孩子们对自己的父母亲也很孝顺,劝导父母干活不要太辛苦,保重身体。对爷爷奶奶也十分关心,每次回来都要带一些老人喜欢吃的慰问二位老人,还要帮助父母侍奉二位老人,得到左邻右舍的赞叹。
教育孩子生活简朴,不攀比,也是冯新芳教育孩子的主要方法。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口多,负担重。虽然丈夫外出打工,挣钱贴补家用,但还不够,无奈之下冯新芳凭着自己的一双手,种瓜栽菜,养鸡养羊,赚取微薄应付开支。孩子们穿的衣服都是捡便宜的买,常常是老大穿了再给老二穿,老二不穿就给小的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穿得好,自己穿旧的,有的孩子就不干了。每当这时冯新芳就讲道理给他听,让他们知道,艰苦朴素仍是人的立身之本,用自己的智慧靠劳动创造财富,过上好日子。教育孩子生活要向低标准看齐,工作学习要向高标准看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有用人才。
教育孩子做好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是冯新芳对孩子的基本要求。一次大儿子在学校捡到40元钱交给了校长,冯新芳知道了十分高兴,表扬他做得对。还有一次也是大儿子把冯新芳给他到学校买饭吃的5元钱在路上送给了穷苦老人,自己却饿肚子。当儿子把事情经过告诉她时,虽然心疼,但还是表扬鼓励他。在她的精心教育培养下,孩子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她家成了远近闻名的状元府。
一朵红花红一点,千万朵红花红满天。我们倡导冯新芳,宣传冯新芳,就是要使冯新芳的精神得到发扬。现今我们国家正进入老龄社会,养老奉老任务十分艰巨,而正确的教育下一代,也是时代的需要。我们必须大力宣传,为社会和谐进步贡献力量。
(东社镇“两会”吴跃明钱国辉)
芦荡桥古墓园的革命烈士寻访记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活着的人们应该不忘他们,人人有责任更有义务寻找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来教育下一代。
康家父女为革命筹集子弹
康锡泉,1903年出生于老坝村5组贫苦农民家庭。
康锡泉在其弟康锡才(新四军)的影响和教育下,积极为根据地和武工队办事,当时,康锡泉在芦荡桥南桥头开了一爿肉铺,以肉铺作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实际上肉铺是一个秘密联络点。
抗日战争年代,根据地急需子弹。新坝杜观堂开鸡鸭行的戴少卿夫妻通过内线,搞到子弹后由戴少卿之妻戴陈芳装在卖鸡蛋的篮子里送到康锡泉家的肉铺里,再由康锡泉送到芦荡桥北边根据地。有时戴陈芳送子弹不方便,康锡泉就叫女儿康秀英去戴家取子弹。康秀英当时仅有十五、六岁,但胆大心细。从肉铺到戴家要过新坝镇,在路上经常碰到匪军和自卫队。康秀英穿着破旧的衣服,手提淘箩,大白天穿过新坝镇到戴家取子弹,她将木匣包装的子弹放在淘箩里,上面摆上鸡蛋,装成买鸡蛋的,将子弹取回。康家父女多次为革命前线运送子弹,深受上级的表扬。
葛长春只身外出打游击
葛长春,1915年生于老坝村4组。参加革命前开过木行、杂货店,他个性耿直,能写会算,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并忠于革命。
1939年下半年他出任云屏乡乡长。任职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他的爱国热情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仇视。
在1942年夏锄棉花草的时侯,一天,被老百姓称为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国民党九华山独立排排长邱连生麻子带领几十个伪兵来抓葛长春,结果扑了个空。邱连生麻子恼羞成怒,一把大火将葛长春家的房子烧成灰烬。葛长春的两个堂兄弟,一个叫葛长祥、一个叫葛长福,因此受到牵连,三家共被烧光草屋,瓦屋各6间。
此后,葛长春更加仇恨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鬼子,只身外出打游击。经常与乡游击队员在龙舌乡王家小桥的农民黄步周(地下秘密联络点)家活动,组织发动游击队员、民兵和老百姓与敌人展开斗争。先后6次配合区武工队,夜里到平潮至白浦的公路上烧日本鬼子的竹蓠笆,最多一次行动汇集了李南区的5个乡1000多人。他还组织干部和群众深夜挖公路、拆桥梁、断交通,弄得鬼子头昏脑涨,不知所措。葛长春敢于革命,英勇无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葛长春的名字,深深铭刻在云屏乡的人们心中。
夜捉汉奸智征公粮
康锡才,1918年出生于老坝村5组。1943年参加革命,曾任云屏乡乡长、薛尧区组织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盘据在张官乡任口(任口村任口镇)炮垒儿里的鬼子活动十分猖獗,我方云屏乡干部根据李南区区公所指示,多次组织人员去张官乡征粮,都很快被鬼子发现,遭到鬼子的枪击。这一情况上报给区长李昌海后,他带人亲自试了两次果真如此。鬼子对我方活动为什么了如指掌?区乡领导经过实地观察:发现云屏乡与张官乡隔河相望,只有一个坝头进出。坝头与任口镇直线距离500公尺左右,河东住有3户人家,其中一户3间房子朝东,正对着任口炮垒,户主叫张家昌,祖传裁缝手艺。通过细心分析,明查暗访,初步判定是张裁缝捣的鬼,因此,区公所决定夜捉狗汉奸,虎口征公粮。
1944年秋天的一天深夜,由康锡才乡长带领石俊(区突击队二组组长)、郭继忠(张官乡财委)、李昌芳四人组成的行动小组,手持匕首,腰缠手榴弹摸进了张家昌的家。四人进屋后,借着手电光将张家昌从床上拎起,石俊用匕首架在他脖子上,厉声说:,不许吵,不许动,不然就杀死你。张家昌定了定神,颤抖着声音说:“我知道你们是来抓我的,不要捅死我,我跟你们跑。”说完康锡才找了一根绳子,将张家昌五花大绑,押到龙舌乡瓦车逢村吴金鳌家。经连夜审讯,张家昌交代了他为敌人发信号的真相,原来,张家昌不务正业,充当伪汉奸,只要发现我方有人进了张官乡,他就向炮垒摇白褂子,以此报信。张家昌向康锡才乡长求饶地说:“关于粮的事,你们不要再来了,我负责把粮收好送来,立功赎罪,下次再不干坏事了。”
过了4天,张家昌亲自撑船,将3000多斤的元麦和小麦运送到云屏乡三村村队长康锡纯家的河下,康锡才将3000多斤粮食全部上交乡政府。云屏乡的老百姓拍手称快,高兴地说:“康乡长为我们除了恶,解了恨。”
姚连英巧护张村长
姚连英,女,1929年出生于平东乡蒋桥村,贤慧伶俐,爱憎分明,种田为生。
1944年4月初的一天上午,姚连英的丈夫姚汉生外出卖铁具。她坐在家门前铁器摊儿旁,一边纳鞋底,一边看摊儿。9点钟左右,突然有一个人急急匆匆冲进了她的家。姚连英连忙赶回,见是河西薛唐乡l0村(龙舌乡顾元村)村长张育,忙问;“什么事这么急”张村长低声说:“我在桥上(即芦荡桥)执勤,看见南面来了一群黄狗子,我来不及走了。”姚连英镇定地说:“不要紧张,没事的,你坐在灶门口烧锅,我去应付。”说完,她舀了两瓢儿水盖上锅盖后,手拿鞋底若无其事地回到摊儿旁。刚坐下,足足有20多个国民党匪兵扛着枪,歪戴着黄帽子,一步一拐地走近了摊儿。
匪兵们见一个少妇人坐在摊边纳鞋底,便驻足与姚连英搭讪起来。领头的一个大个子说:“老板娘,生意不错吧……”其中一个抢着说:“老板娘长得真好看,男人在家吗”说得匪兵们哈哈笑。姚连英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悄声地对匪兵们说:“兄弟们还穷开心呢,当心赵虎(李南区区队长)来了,要你们的命,你们过了我家后边的芦荡桥,就别想活命,我劝你们快点走吧!”匪兵们一听“赵虎”的名字,个个收住了笑脸,面面相觑。只见领头的一个朝着匪兵们说:“弟兄们,咱们还是回去吧,不要白送死。”说完,匪兵们连忙掉转头,向返回的路上走去,有几个匪兵临走时,还顺手牵羊地拿了几把菜刀和铲刀。
敌人走后,张育村长握着姚连英的手说:“大妹子,谢谢你帮助我脱了险”。
难忘的新坝战斗
新坝战斗是在1944年6月9日深夜打响,次日凌晨胜利结束的。
两三天前,伪平潮区团长张强和二区区长张谦兄弟俩,指派伪中队长陆德林带伪军50余人来新坝,直奔李茂堂木行的后栈房,随后,通知新坝村的保长、甲长开会,由他们强迫喊来60多个农民,指使民工们锯树的锯树,挖壕的挖壕,人们才知道,要在这里筑防御工事。经过3天的苦劳,工事筑成。整个防御工事圈地4亩,四周壕沟3尺宽、3尺深,沟外四周堆上锯下来的树丫枝,树膀子用来搭地堡。沟上朝南、朝北,朝西大路的三面搭了6个地堡(老百姓戏称为地瘪子),一面两个。这般架势,好不森严。
1944年6月9日,是历史上新坝乡、颜桥乡和云屏乡三乡人民难忘的日子。夜里11点钟左右,一声枪响划破了寂静的夜空,继后零零星星的枪声灌入耳际,人们清楚这是在打仗。还有的人翻身起床,朝外看看动态。还有坝西村、颜桥村的老百姓煮鸡蛋、烧茶、做饭准备慰劳新四军……
新四军是在李茂堂家沟西隔河进攻的。由于天黑、射程远、目标不清,战斗进展不快,连续的枪声相持到天放亮后才开始发起总攻。战士们淌过河,利用河坎优势,向敌堡猛烈射击,终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伪中队长陆德林、排长朱益明最后被打死。
这一仗,我军有19名战士壮烈牺牲,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中共如皋县龙舌乡党委和人民政府在龙舌乡政府的西边苗圃里树碑立传。碑的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手笔:“革命死难烈士万岁”,碑的北面镌刻着碑文:
“一九四四年六月七日,驻平潮伪军妄图打通平潮至石庄公路,派一个中队窜踞新坝,我如西县团一部于九日星夜奔袭新坝。翌晨,平潮之敌来援,被我伏击,仓猝东逃,又遇我四分区部队狙击,共毙伤敌军百余人。新坝据点夷平,我如西团19名战儿于此战英勇捐躯。龙舌、何园两乡民众备棺盛殓安葬于此,以为褒扬先烈。”
当地的革命烈士夏祖椿就是其中的一位,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他们。烈士们安息吧!
(平潮镇“两会”孟坤明)
1947年2月14日,我军分区部队攻打滥港桥取得了胜利,2月16日夜打扫战场后,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带着通讯员,请假顺便回家看望一下(因我家就住在滥港桥附近)。
记得是一个明星亮月的夜晚,因部队打了胜仗,心里十分高兴,再加上已有两年多没有回家了,这次能回去看望母亲,和家人团聚,全忘了白天战斗的疲劳,兴冲冲地大步流星往家奔。
到了家门口,我叫通讯员瞟瞟房子四周是否有敌情,因为当时仍处于战争紧张时刻。我举手敲门,喊母亲开门。笃、笃、笃,连敲了三下,又低声喊了两声:“娘,开门,我回来了。”房内没有一点声响,也没人答应,我心里诧异不定,以往家里只要听到我敲门,马上就开门,这次怎么连敲3次门,仍没有人答应。我又用手摸了摸门环,看是不是上锁,家里人不在家。一摸,没有锁,证明家里有人。我又喊了一声:“娘,开门。”只听见屋内娘咳嗽了两声。娘问:“你是谁?深更半夜的,别吓我。”我高声说:“娘,是我,曹国清。”娘说:“儿呀,我胆小,你别吓死我呀,你在那边没钱用,我明天烧点纸钱给你,你夜里千万别回来吓我。”我一听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说:“娘,我刚从部队回来看你,怎么吓您呢?你别误会,我是人,不是鬼,你快点上灯,开门。”我娘听清声音全象,抖抖擞擞去点灯,火柴擦了好几根都没有擦亮,好不容易才点亮了灯。蹑手蹑脚来开门,门开了一条小缝,从门缝里看了一会儿才把门打开,让我进屋。
我一进屋,我娘吓得倒退到后壁,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站着的是一个活人。我用灯一照,后壁柜上供着个座子,座子的牌位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曹国清的名字。我问:“这是怎么回事?”我娘说:“你不是在部队被敌人打死了吗?怎么又活着回来了?”我说:“我没有死,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吗?”娘说:“你到底是活人还是死人?你的尸首我已收殓了,怎么能活呢?”我走过去,伸手让我母亲摸了摸,手是暖的。母亲又用灯上下照了照,这下相信了,真的,是活人,不是死鬼。母子两抱头痛哭。
我走到柜前,用驳壳枪把座子一挑,用力甩到地上,用脚一踏,擦了根火柴,把座子烧掉。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隔了好几年,全国已经解放,原来东社公社8大队4小队的陆希成当兵从部队复员回来,找到我,进门就叫我:“哥哥,谢谢你,是你家收殓了我兄长。”原来我家46年收殓的烈士是余西区队的战士陈希良。
曹国清,新四军老战士,1941年入伍,解放后历任区人武部长,公社党委副书记等职,2000年去世。
(东社镇曹国清口述卫正云整理)
——记抗战老兵曹金权
在通州区东社镇东平村37组,有一位抗战老英雄名叫曹金权,现已91岁高龄,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德高望重,名显四方的老寿翁。
1942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到了最艰苦的时候,日寇到处烧杀抢掠,修筑碉堡,建立据点,妄图用凶残的手段迫使抗日军民屈服。在当时的必觉镇、东社、二甲等这些小集镇也驻有敌军。疯狂的敌人经常下乡扫荡,奸淫妇女,捕杀抗日军民。面对敌人的凶残,抗日军民没有被吓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纷纷组织起来,拿起枪杆子,用血肉之躯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1942年驻守在必觉镇的敌人火烧周家园,抓走了村民周跃成的妻子,激起了村民愤怒反抗。曹金权义愤填膺,为了报仇雪恨,他投奔了抗日队伍余西区区队,成了一位英勇的抗日战士,那时他只有17岁。
参加了区队以后,曹金权虽然年龄小,但作战勇敢,曾多次担负艰巨的作战任务。拔据点,捣敌巢,他都能冲锋在前,灵活机智的打击和歼灭敌人,深得连长肖良和指导员陈雪文的赞赏。
曹金权不仅是一位战斗英雄,而且是一位忠贞义胆的模范。建国初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妄图以此为跳板侵略我国。中国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掀起了抗美援朝的热潮。曹金权虽然不能上前线杀敌,但他加入了捐献支战的行列。他原来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为了捐献飞机支援志愿军,他自愿捐掉一级,降为三等乙级残废军人,其精神实为可嘉。
回乡以后,他积极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任乡、大队的指导员、治保主任、副业主任等职。九圩港、海边围垦等大小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热心于社会管理事业,被乡、村干部尊称为模范调解主任。村民之间有解不开的矛盾和纠纷,他都不厌其烦的前去说服调解。乡民们说,其他人的话可以不听,老主任的话不能不听,因此难解的纠纷,他一到都能烟消云散。
老人生活简朴,心态平和。在家,和老伴儿一杯茶,边看电视边畅谈国家大事。出外,在乡村小路欣赏绿扮大地。在喧嚣街市,观看工厂林立,商品璀璨。闲时,则与乡邻,与老友摆龙门阵,趣谈街头奇闻,传播正能量,蓬莱仙境,自喻南极寿翁。
老人是榜样,是旗帜。曾荣获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颁发的抗战金星奖章和纪念章。这两枚军功章老人至今珍藏着。这是党和国家对老人莫大功劳的表彰。这两枚军功章也同时昭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要免遭战乱,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老人和其他千千万万的抗战军民所熔炼的抗战精神,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永世相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