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是某网站最近发表的谈关于公共文化教育的文字:
当前,在经济高速开展的同时,许多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城市生命线似乎脆弱得不堪一击。一场不太大的雨雪就能让城市半瘫痪;居民的家也不再是平安的港湾,劣质建材散发着致癌的毒气,劣质缆线成为埋在家里的地雷,泄露的燃气就像身边的火药库,噪音公害仿佛幽灵般游荡的杀手;热岛效应闷得我们大汗淋漓,沙尘暴刮得我们泪眼迷离;逢雨必涝正成为中国大城市的通病;一向被视为“最平安交通工具”的电梯也频出事端,社会上甚至将其作为“凶器”的代名词……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风险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城市灾变几如脱缰之马。
对大自然的愤怒我们应该心存敬畏,但对这些人为的城市灾难,我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灾难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降临到我们自己头上。
平安感是生活质量的刻度,是人们心里需要中的第一需要,是人格中最根底、最重要的成分。一旦这最重要的东西缺失了,人们还能放心地去哪里还能放心地乘坐什么出行还能放心地吃什么尤其是城市突发性危机事件,凸显了当今社会缺乏综合应急系统的软肋。
在诸多涉及公众生命的问题中,首要问题之一是公共应急资源需要整合。一方面不少部门总在强调自己的救援力量如何的缺乏。另一方面又清楚有庞大而名目繁多的救援队伍,地震救援、城市消防、交通救援、工程抢险、城市危险品救援等等,这些队伍都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可问题在于这些救援力量往往仅是行业自己的,在条块分割的情况下,力量相当分散,很难形成合力。一些有识之士一直呼唤构建一个城市综合减灾应急系统,公众那么需要培养必要的危机意识,要“伤后知痛”。现在很多事故灾害都直接涉及城市中无辜的公众。在不少情况下,传统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的灾难与危机。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一座城市不可能为了防范一些小概率的灾害事故,不计代价地增添防灾设施”该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地下建筑平安与灾害应对的H博士,对地铁渗水和隧道渗水实地考察过屡次,他对于一些学者提出为越江隧道增设“挡水阀门”的建议,并不完全认同。他说,“据我了解,国内有个别隧道安装过这样的阀门,但可以想象,常年用不上;后来有一次搞演习时决定用一下,却发现阀门由于年久失修,机械失灵,根本没法动。”
H博士想用这个平安说明两个道理:第一,为了小概率事故而砸重金设防,心理抚慰作用远远大于实际作用,要不要这么做,应全面考量;第二,如果装备上了,那么怎样保养维护,工作人员能不能熟练操作,都是必须重视的“人防”环节,否那么,当有朝一日预想中的特大灾害真的发生,“金刚罩”极有可能派不上用场。
“防灾设施,从理论上说总是缺乏的,因为它们应对的往往是适当程度的、发生概率较高的灾害事故。”研究火灾防范的C研究员力挺H博士的观点,这位研究员对轨道交通实地考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