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群生活和消费理念的变化,这几年宠物经济成为科技圈重点考察的领域。
这让行业更多思考除了在成熟的宠物市场内卷,应该用怎样的逻辑去挖掘潜在的新兴市场并快速占位,例如美国家庭鱼类宠物的拥有量其实也很高,但目前尚缺乏出圈的科技产品。
而本文还是先聊聊智能喂鸟器的一套运营逻辑。
根据美国宠物用品协会(APPA)数据,2022年美国宠物行业总支出超过13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8%。
组成千亿规模的内容包括宠物食品和零食(占比42.5%)、兽医护理和产品销售(占比26.2%)、宠物用品/活动物和非处方药(占比23%)、其他服务如寄宿/美容/保险/培训/宠物看护等(占比8.3%)。
机构预测2023年美国家庭养鸟的数量达到610万只,并且规模仍将持续增长。这基于年轻一代的养宠人群逐步增多,且他们愿意在宠物上花费更多。
另外还有一个重点是,除了宠物鸟类市场在扩大,美国人也爱好观察野生鸟类。
尤其在鸟类观察上,不同于猫、狗足够方便记录,鸟类谨慎的天性使得人们需要使用长焦镜头或高倍望远镜进行观察,费用不低且体验不佳,这才让具有可视化功能的智能喂鸟器有了充分的市场空间。
核心逻辑:
普通喂鸟器+网络摄像头+APP
提高用户观鸟体验
增加了网络摄像头的智能喂鸟器,可以将实时画面上传到网络,支持用户通过手机APP近距离查看鸟类状态。这是智能喂鸟器最核心的功能。
但把该项功能做到何种程度以至于用户有更好的体验,不同厂商可能有各自优化的方向。笔者在亚马逊平台查看了多款智能喂鸟器产品介绍,梳理了其中的共性和差异化:
网络连接:大部分产品使用2.4GWi-Fi连接,部分产品支持蜂窝网络。在使用Wi-Fi作为数据传输方式时,工作距离、安装位置可能受限,但用户的要求依然是信号传输的稳定、可靠。
高清广角摄像头和彩色夜视功能。大部分产品配备了1080P高清摄像头,并且在夜间也能获得良好的图像和视频内容。大部分产品也内置麦克风,同时满足视觉和听觉的需求。
内容存储:大多数产品支持云存储的购买,也有的产品提供3天免费云存储,并支持向用户提供SD卡。
APP通知:通过手机APP实现鸟类到达通知,有的产品是“在鸟类进入15英尺范围时开始捕捉图像”;APP通知还可用于非目标物的驱逐,比如有的产品在识别松鼠或其他动物时会发送通知,在经用户确认后,用户可以远程操作,选择光亮或声音的驱逐方式。
应用内学习体验:部分产品的应用程序向用户提供了鸟类知识库,例如哪类食物会吸引哪种鸟类、不同鸟类的喂食要点等,方便用户有目的地进行打卡和喂养。
总的来说,普通的具有外观设计的喂鸟器价格基本不超过300元,但智能喂鸟器的价格从600、800、1000、2000价位的都有。
这样的产品对用户来说是提升了观鸟体验,对制造企业来说则是提高了客单价。并且更重要的,除了一次性硬件销售费用,基于APP有机会衍生其他的增值收入,比如云存储收入;比如通过鸟类社群的趣味性运营,慢慢推动养鸟人群增多,推动产业规模增长,以此形成商业闭环。
换句话说,除了做硬件,最终应该是在做软件。
例如因众筹规模迅速且庞大而出名的BirdBuddy公司,其创始人认为“仅仅提供一个带摄像头的喂鸟器在今天不是什么好主意”。
最后:
有多少硬件可以加上“摄像头”重新做一遍?
在宠物经济里,面向猫咪和狗子的宠物喂食器已经推出了带摄像头的可视版本;不少品牌的扫地机器人也推出了带摄像头版本;另外除了安防监控摄像头,用于婴儿或宠物看护的摄像头也早有市场。
通过这些尝试,我们足以发现摄像头不仅与安防需求紧密关联,它更可以被理解为实现“智能视觉”功能的最成熟的载体。
基于此,大多数智能硬件都可以去想象:加入摄像头实现可视化后,有没有1+1>2的效果?是否能借此走出低价内卷?这其实是等待更多人讨论的话题……
~END~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