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颐和”二字如何解释?
光绪时重建清漪园,改名颐和园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事。当时,光绪皇帝已经成年,即将大婚亲政。慈禧太后将归政于光绪,颐和园的修建,正是为慈禧养老安排一个去处。所以便取了一个有养老含义的园名:“颐和”。“颐”字原指口腔的下部,即俗称下巴。古书上说:“下颔曰颐。”《易经》又将颐衍生成:“观颐,自求口实。”颐便有了“养”的含义。因此“颐老”便是“养老”,“颐身”可解释成“休养的身心”,“颐神”就是“养神”。“颐和”便是颐养天和的意思。“天和”既指自然和顺之理、天地之和气,又指人体之元气。以“颐和”为宫殿的名称不始于颐和园,紫禁城内有颐和轩,三海有颐年堂,均采取的一个含义。
2、为什么说颐和园三字金匾是光绪书写的,却盖着许多慈禧的印玺?
颐和园东宫门上挂的颐和园三字金匾一共盖有五块朱印,横钤于上方的三块印是慈禧的用印,中间一方为“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左侧一方为“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右侧一方为“数点梅花天地心”。另两方印较小竖排在匾的右侧偏下,上面一方为“光绪御笔之宝”;下面一方为“丽日春长”。帝后的用印凡是“御览之宝”的大都是收藏印或鉴赏印,凡是“御笔之宝”的便是书写的款印。以印章看,颐和园这三个大宇,是光绪写的。但是,帝后题写匾额有可能是代笔,即由别人代写,再钤上御笔之宝的印。这块颐和园的匾也有代笔的说法,是否代笔,并未证实,只能说是光绪皇帝御笔。
3、为什么说东宫门外的一对铜狮能分辨出雌雄?
我国并不出产狮子,狮子的产地为西亚和非洲。我国汉代已有狮子的记载。佛教有狮子吼、狮子座等名词,均是比喻佛的无边法力。狮子成了一种力量的象征,很早就有了石雕或铜铁铸造的狮子成对地放置在宫殿、佛寺的门前、阶下。东宫门的这对铜狮子右侧的一只左足下抚弄一个仰卧的小狮子,左侧的一只右足踏在一个铜绣球上。一般都将有小狮子的那一只作为雌狮,而将足踏绣球的看做是雄狮,已成为一种习惯。在生活中的狮子,雌雄的外貌是区别很大的,只有雄狮的颈部才有披覆的长鬣,而古代遗留的这种对狮,一律都在头颈部,雕造出螺旋形鬣毛,以增强狮子勇猛威武的艺术效果。
4、为什么用“涵虚”、“罨秀”当作东宫门外牌楼的题额?
东宫门外牌楼,是颐和园正门外的中轴线上的建筑,处于轴线的最前端,原来在牌楼的右前方有一块“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的石碑,进入牌楼后,便进入了颐和园的范围。“涵虚”应指水映天空,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明朝夏完淳在《观涛》诗中有“涵虚万顷皆一色”,都是说的水天关系。“罨秀”的“罨”原指捕捉鱼鸟的一种网,其意延伸为覆盖、掩映,这里可以理解成秀色掩映。“涵虚”影射着水,“罨秀”暗指着山。这座金碧辉映的牌楼告诉来往的人们,这里已到了以湖光山色著称的颐和园了。
5、为什么仁寿殿前除了有南北配殿外,在仁寿门外还有南北九卿房?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是按照宫廷“外朝”的形制布局的,南北九卿房是“外朝”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卿,是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位高级官员的合称,据说夏朝就有设置,后代沿袭,但在九卿之列的职官和称谓有所变化。明代以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使,大理寺长官为大九卿。清代大体与明代相同,但以理藩院尚书替代通政使列九卿。还有一种说法九卿不含六部,以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使司、宗人府、銮仪卫为九卿。仁寿殿前的南北九卿房,实际是高级官员们参加活动时等候召见或休息的地方。但是,南北九卿房的设置,是宫廷建筑外朝部分的重要标志。
6、为什么将仁寿殿前的铜铸异兽称作“麒麟”?
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瑞兽,象征祥瑞,其外形:龙头,鹿角,狮尾,牛蹄,遍体鳞甲。古代有高尚道德的人称为“麒麟客”;将天资颖异的人称为“麒麟种”;把聪颖的幼儿称为“麒麟雏”。汉代未央宫中建有麒麟阁,将功勋卓著功臣的像画于阁中是一种最高荣誉。这一只铜麒麟是乾隆时铸造,额顶部有“大清乾隆年制”款识,原是一对,陈放于圆明园二宫门的门前。二宫门,又称出入贤良门,放置麒鳞,当有喻意。1937年,将这一对麒麟中毁坏轻的一只重新配了头上的角,两只前腿,连同石座移到仁寿殿前陈设。麒麟虽是传说中的神兽,但古书上时有出现麒麟的记载,作为一种祥瑞;也有外国进献麒麟的。据考证,宋代以前的麒麟多指独角犀,而明代的外国麒麟,实际是长颈鹿。
7、为什么说仁寿殿内陈设布置很有特色?
仁寿殿内的陈设多以寿字为主题,也体现了以慈禧为主人的特色,殿内的贴落绘画,不但有松石灵芝的祝寿内涵,而且有着大幅翔飞的凤。这在贴落画中是少见的。除此之外,最有特点的是,仁寿殿地平床上的中央宝座御案是为慈禧设置的,每当慈禧和光绪同时坐朝或接待外国使节的时候,要给光绪另外备一张不大的椅子,放在御案左侧的边上,这里才是皇帝光绪的位子。1903年美国女画家卡尔曾经画过一张铅笔素描,真实地记录了慈禧与光绪在仁寿殿内的位置情况。
8、为什么说仁寿殿的“仁寿”二字出自孔子的《论语》?
“仁寿”二字确源于孔子《论语》之《雍也》,原文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者寿”,是说具有仁德的人长寿。古代帝王常用“仁寿”二字作为宫殿的名称,是有着“仁政”的含义。隋有仁寿宫,晋有仁寿殿,金代也曾将皇太后所居住的宫称为仁寿宫。颐和园是专为慈禧所修建的,而且作为她归政以后的退休养老的地方,再沿用清漪园的勤政殿的旧名,已不合适,所以改名为仁寿殿。仁寿殿内正中的“寿协仁符”金字大匾,又诠释了仁寿二字的含义。
9、为什么仁寿殿在清漪园时代称作勤政殿?
仁寿殿在清漪园时代,称作勤政殿。嘉庆皇帝曾写过一篇《勤政殿记》,开头就说:“我皇考于理事正殿皆颜勤政,诚以持心不可不敬,为政不可不勤也!”这里所说的“我皇考”便是指乾隆皇帝。当时皇家园林里都设有勤政殿。因为勤政殿及其附属朝房的设置,便构成了皇家园林里政治活动区,成为皇家园林区别于其他类型园林的主要特征。颐和园重修时,将勤政殿改名为仁寿殿,虽然取《论语》中“仁者寿”的含义,但还是暗含着施仁政者长寿的意思。所以在仁寿殿内正中的大匾上写着“寿协仁符”四个大金字,从仁寿殿中所进行的活动来看,仁寿殿仍是进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10、仁寿殿在处理朝政以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吗?
仁寿殿,除了慈禧、光绪驻园期间处理朝政外,还在此多次接见外国使节及其夫人,多是礼节性的。其他有记载的活动,就数慈禧在园内举行祝寿庆典时,要在仁寿殿举行多次的“筵宴”活动。慈禧的生日是阴历的十月初十,当天要在排云殿举行盛大的祝寿典礼,在正日的前后几天要在仁寿殿进行几次“筵宴”。一次是光绪皇帝率文武百官;一次是光绪皇后率妃嫔公主福晋命妇;还有一次是光绪皇帝率领近支王公。筵宴时仁寿殿张灯结彩,支搭彩棚,宴桌摆满殿内和庭院。光绪的生日是阴历六月二十六日,自1903年光绪31、32、33岁,连续三年,光绪的生日庆典,也曾在仁寿殿进行,比起慈禧在排云殿的庆典要简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