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海拔地区长颈鹿的日常饲养及繁殖育幼
李季
1饲养环境
1.1温度
西宁野生动物园地处青海省会西宁,是青藏高原规模最大的野生动物园,海拔2300m,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7.6℃,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5℃。高海拔环境下饲养热带偶蹄类动物存在诸多困难,西宁野生动物园此前无任何饲养热带偶蹄类动物的经验,西宁气候温差过大,冬季过冬温度需要保持在多少度能够适应都是一个摸索的过程。2009年引进后,冬季室内温度保持在14℃左右,暖气停止供应后保持在10℃,在2014年暖气改造过程中室内温度缓慢下降至6℃,两只长颈鹿表现正常,未出现不良反应。长颈鹿在高海拔环境下冬季室内温度保持在10℃~15℃为宜。
1.2展馆
我园设有大型珍稀动物馆,建设在山地上,其中长颈鹿室内馆舍约260m2,两边各一个畜舍,中间一个草房并联,室内安装有12组暖气片用于冬季取暖,冬季温度保证在15℃左右,两边畜舍面积每间大约40m2,水泥地面不平整,作光滑处理,层高8m,提供动物白天饮水采食活动和动物夜间休息。外设活动场,面积为大约140m2,地面为土地,外活动场四周为4m高的网围栏,白天放出到外活动场,下午饲喂时将动物收回室内。长颈鹿在早上和下午活动较多,中午喜欢站立休息,夜间喜欢卧在垫草上休息。冬季主要在室内饲养,在中午根据室外温度进行外放活动,喜欢晒太阳。
2饲养管理
3繁殖管理
3.1发情交配
3.2妊娠
怀孕期间母鹿表现为食欲增加,性情表现机警,腹部变化不明显,但在2016年9月14日及16日下午17∶00出现食欲下降、阴门肿胀、精神烦躁不安等表现。怀孕期间,每天在饮水中加入2mL鱼肝油,在饲料中添加各类微量元素,每天添加适量的钙片,在室内活动场铺垫20cm~30cm的麦草。
3.3产仔
2016年9月19日下午3点,雌鹿外阴部肿胀流蛋清色粘液并有吊挂,腹部稍有增大,乳头有下坠但不明显,表现警觉和紧张。11∶10,发现小鹿一个前踢已从阴道口出来,大约20cm左右长,12∶50前蹄和嘴部慢慢露出,可以看见舌头伸缩在动。13∶25顺利产下幼崽,然后母鹿用舌头开始舔小鹿身上的粘液。每隔5min~10min舔小鹿一次。16∶27母鹿排出胎衣并舔食,但没有吃进去。产后10min小长颈鹿尝试站立,但均失败,多次摔倒,19∶00将母鹿关入隔壁,将小鹿扶起,站立走动10min后,观察母鹿进去将小鹿碰撞倒地。19∶40将母鹿再次关入隔壁,将小鹿扶起,观察母鹿又将小鹿踢倒,而后又舔小鹿耳朵和头部。19∶55~20∶40将小鹿扶起站立,此时人员全部离开,避免惊扰。20min后,一个人窥探观察,小鹿在母鹿后退部站立,母鹿接受小鹿,没有踢倒,10min后,再次窥探观察,小鹿开始吃初乳,大约10min左右,母鹿表现愿意,又过10min后,小鹿又倒地,10∶20小鹿站起来开始吃乳,大约5min左右,11∶00小鹿在母鹿身旁站立,凌晨3∶00小鹿和母鹿站立四处观望。5∶00小鹿躺卧休息,母鹿来回走动,6∶10小鹿站立吃乳5min左右[2]。
4育幼
4.1饮食
4.2日常行为
5产后管理
6结束语
西宁野生动物园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与长颈鹿原产地差异大,存在一定的饲养难度。通过合理的场馆建设、饲养环境温度控制、合理的饲料配比及多种多样的丰容,特别是对母鹿妊娠期及育幼期的特殊照顾,成功繁育一只小长颈鹿,掌握了高海拔地区长颈鹿的人工饲养繁育技术,对高海拔地区引进、饲养热带偶蹄目动物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