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狂犬病是可以完全预防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被猫狗咬伤后,打了狂犬疫苗就可以高枕无忧!前不久,湖北潜江2岁幼童叮叮打了3针疫苗,但还是感染了狂犬病,5月16日因抢救无效最终死亡。
被狗咬后立即打疫苗,湖北两岁男孩仍未逃过死劫……
3月4日,湖北潜江的叮叮跟随爷爷奶奶外出喝喜酒,途中被突然窜出的恶狗咬伤额头。在进行简单的伤口处理后,爷爷奶奶立即带他到当地疾控部门接种狂犬疫苗,截至发病前叮叮已接种3针。
5月14日,孩子开始感到恶心,呕吐、精神萎靡,接着开始流汗流口水。16日,孩子出现惊恐不安,情绪烦躁,经诊断为狂犬病。当天下午2点,孩子转入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不久便心跳骤停,医生仍积极抢救2个多小时,仍未挽回孩子性命。
为何打过疫苗仍染病?
和叮叮同期患病的另外两名患者,被流浪狗咬伤后仅对伤口进行了简单的冲洗,目前仍徘徊在生死一线。
提醒:有穿透性伤口,需同时注射抗狂犬病血清
(资料图)
对于叮叮的夭折,医生感到痛惜又无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规范》,患者被动物咬伤或抓伤,都应注射狂犬疫苗。在此基础上,如果皮肤有穿透性伤口,或动物唾液接触到患者皮肤黏膜,还需同时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武汉市疾控中心狂犬病诊疗咨询组组长朱政纲称,大家对狂犬疫苗比较熟悉,但对抗狂犬病血清却非常陌生。
朱政纲解释,所谓穿透性伤口,指的是伤口超过表皮,到达真皮,甚至穿破真皮。人体皮肤黏膜主要包括嘴角、眼睛、排泄器官和生殖器,这些部位皮肤外伤,被动物唾液污染,都属于注射抗狂犬病血清的范围。此外,被动物抓伤,或咬伤未见出血,但有较深齿痕,也在此列。
朱政纲称,狂犬疫苗从接种到产生足量的抗体,约需一个多月。在打疫苗前和打疫苗期间,患者还未产生足够抗体,仍处于危险之中。咬伤严重的患者在这个空挡期就需要借助抗狂犬病血清来发挥作用。据了解,抗狂犬病血清按照体重用药。
现在正是高发季春夏猫狗伤人最多
猫狗绝对是狂犬病病毒最多的宿主,春夏猫狗发情、打咬频繁,伤人最多,狂犬病发病也多。首先是“菜花黄,狗癫狂”,意思是入春后,也就是菜花开花的季节,猫狗进入发情期,性格暴躁,更易产生攻击性。而在炎热的夏季,许多猫、狗按捺不住性子,频频出口伤人,再加上市民群众衣衫单薄,被咬伤的事件也多。
都知道狂犬病的死亡率高达100%,被咬后也都知道要马上打疫苗,但疾控专家发现,市民对狂犬病和疫苗仍存在很多误区。
广东省疾控传防所主任医师邓爱萍表示,根据医院监测,猫狗抓咬伤病例绝大部分是宠物犬、宠物猫造成。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还有其他动物咬伤也要接种狂犬疫苗,比如老鼠。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一切温血动物都可能感染狂犬病。若被老鼠咬伤,最好在24小时内注射狂犬疫苗。
杨智聪说:“家养猫狗不咬人”绝对是个误区,因为宠物在受到外部突然刺激或受到自认为被威胁时(如进食、睡觉、看护幼崽),一样会主动攻击人。而“被家养动物咬伤没有危险”的想法更危险,因为即使家养猫狗注射过兽用狂犬病疫苗,目前还无法对接种过兽用狂犬病疫苗的动物进行免疫效果评价,确定不了咬伤人的动物是否免疫成功。此外,兽用疫苗要年年接种。以狗用疫苗为例,并不是一打就灵,市面上犬用狂犬疫苗的接种价格多为约50元一针,首次注射后,仍需每年接种一次,直至宠物死亡。
只要出现印痕都必须就医,因为印痕下可能有肉眼看不见的伤口,但病毒可以由此入侵。皮肤表皮有神经感受器,表皮没有毛细血管网,这意味着,虽然没出血,但是表皮神经感受器一旦沾染病毒也会诱发感染。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受伤后越早注射疫苗越安全,但并不存在时效性的说法。医生曾遇到过一个武汉的小孩,被狗伤后好几天才打算去接种疫苗,邻居却说24小时以内打才有效,再打已无效,家长竟然听信,孩子因此夭折。
网上流传的“十日观察法”实际并不适用我国。这种方法需要考虑4个前提:1.非高风险国家或地区,2.本地动物的有效免疫超过70%以上,3.所有需要观察的动物,从进行接种的诊所、医生、疫苗以及接种史均可追溯,4.即使观察也是在符合调节的动物医院进行医学观察,而非个人观察。在无法满足这4个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十日观察法”并不靠谱。
狂犬病的治疗应在被咬伤(抓伤)后发病前立即开始。专家解释,狂犬病潜伏期短到10天,一般为31天至60天,长至3年或更长,15%发生在被咬3个月以后,视被咬部位距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远近、咬伤程度或感染病毒量而异。可怕的是一旦发病,几乎就是100%死亡。
狂犬病最初症状是发热,伤口部位常有疼痛或原因不明的颤痛、刺痛或灼痛感(感觉异常)。随着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发展为可致命的进行性脑脊髓炎症。然后一种可能发展为狂躁性狂犬病患者的症状是机能亢进,躁动,恐水,有时还怕风,数日后患者因心肺衰竭而死亡;另一种是早瘫性狂犬病,约占人类死亡病例总数的30%,从被咬伤或抓伤部位开始,肌肉逐渐麻痹。然后患者渐渐陷入昏迷,最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