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74b08]原夫此经二卷。律宗该摄。文辞昭着。义趣幽深。乃初心入道之枢机。末运修行之关键也。第失译人之名目。有疑非佛之亲宣。噫若非采菽氏之大权示现。五百请何易咨询。自弗释迦文之至圣深慈。半千酬恐难报答。矧乎经中言言尽明学处。句句咸畅毗尼。必也圣贤之所自断。非常人之所能。奚惑之有哉。当知此正如来异妙方便。助发实相义者。宁不思之乎。倘固疑而不信者。谤法之尤。恐难追逭也。愿吾侪深信深入。慎勿惮其名相多端。忽而不学。定宜熟览斯文。谨洁身心。依而奉行者。庶不失于戒体。抑且严护威仪。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三学圆明。无上菩提必亦由兹而成就也。然而文虽显着。恐蒙学初心犹未谙其旨趣。近有几家疏注。文虽颇足。而亦未尽其详。故吾不得已。而重笺释之。目为略解。以便后昆。用广流传。无遏绝焉。是为序。
[0874b23]崇祯七年仲春中澣菩萨诞日刀果道人性祇谨识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略解目次
卷上自序五篇事品第一问佛事品第二问法事品第三结界法品第四问岁坐事品第五度人事品第六问受戒事品第七受施事品第八疾病事品第九死亡事品第十卷下三衣事品第十一鉢事品第十二杂事品第十三三自皈事品第十四问五戒事品第十五十戒事品第十六问沙弥品第十七岁坐竟忏悔文此九十日中所犯事通威仪[0874c20]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略解目次(终)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略解卷上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明姑苏报国寺弘戒沙门性祇述
五篇事品第一
[0875b06](五篇者。如下所明。应当学至波罗夷等是也。篇者编次也。章段之义。事即事相。即下五种事迹是也。品者义类相从曰品。亦章段之义。但彼此总别略异也)。
[0875b08]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如是指法之辞。如是之法。我从佛闻。自我亲闻。非胸臆之谈。亦非私淑之说也。师资相契机教相投之时。故云一时。佛说法之主。亦即释迦牟尼佛。千王所住之处。故云王舍城也。迦兰陀者。经律皆云山鼠之名也。时毗舍离王入山。于树下眠。有大毒蛇。欲出害王。树上有鼠。下来鸣。令王觉。王感其恩。将一村食供之。即号此为迦兰陀村。村中有一大富长者。王即赐号迦兰陀。长者先以此园。施诸外道。后见佛。又闻深法。恨不以园得施如来。时地神知其意。为现灾怪。怖诸外道。逐之令出。告长者曰。欲以园施佛。汝宜速去。外道含怒而出。长者欢喜。建立精舍。躬往请佛。于中说法。故[1]〔去〕迦兰等。此是说法之处也。但缺听众。必译人略之可知。更有六种成就等。亦详他处。兹不繁解)。
[0875b16]是时目连从坐而起。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有所问。惟愿世尊。(发大慈悲)为我演说(起坐禀白。师资常轨。演者宣扬流布之辞。此乃尊者为众生故。而发问也。先白而后请问者。以尊如来。不敢輙问故)。
[0875b19]佛言善哉。汝所问者。能大利益无量众生。恣汝所问(善者能也。因其所问。必有所说。使众闻知。必获大利故。此为饶益有情问故。赞其能也)。
[0875c03]尔时佛告目连。谛听谛听。当为汝说(谛者实也。听者信也。佛所说法。真实无异。汝当息虑忘缘。谛信而听。善思念之)。
[0875c19][2]犯波罗提提舍尼。(梵语也。此云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名。有四。无病自手受食等。如律所明。此罪应发露。又云悔过法。下明时分)如三十三天寿千岁。堕泥犂中。(此忉利天也。居须弥顶。此四方各有八。共三十二天围遶。听帝释说十善法。以为其主。故云三十三。论云。人间一百岁。比天一昼夜。犯此戒者。堕黑绳地狱等苦。以热铁绳。絣量肢体。后方囋锯故)于人间数三亿六十千岁(岁数言三亿等者。亿有多种不同。有十万为亿。百万为亿。千万为亿。若以千万为亿者。亿字不悞。六十千者笔悞。十字应改千字。何也。当知依前九百万岁。四倍加算。的有三千六百万岁故)。
问佛事品第二
[0876b24]问。(凡问之一字。即是目连尊者请问世尊之说)佛物先在一处。(佛物者。即指塑画佛像。葢造佛堂。乃至本处佛前所供香灯幡葢钟皷等物也。若)有比丘。赍至余处作佛事。犯何事。(必得何罪)。
[0876c08]问。佛物(当指塑画佛像余剩之物。可以)得买供养具(供佛)否。
[0876c10]问。佛物造堂。与直可赁否。(赁者。即今租典之谓也。物亦指塑画所余等物。将此造成私堂人。或与直赁之。得所直物。私用可不)。
[0876c14]问。比丘作佛事。(或在寺院或檀越家。供养三宝。礼忏诵经等。虽云法事。即是佛事。事完。檀越或以佛奴等而作谢仪。比丘)得佛奴牛驴马。(若自若他)得借使不。
[0876c19]问。僧地起塔。用佛物作篱。篱裹可住不。(僧地僧塔理应僧住。篱既属佛。僧可住否)。
[0877a02]问。先佛堂坏。(颓毁曰坏)主人更出。私财作堂。(后有施主。重用己财作佛堂)用故财(所遗砖瓦木植等)施比丘。比丘可取不。
[0877a06]问。僧地(僧家种作等地)佛物用作都篱。(总篱垣障护之)篱里先有井菓菜可食不。
[0877a14]问。欠负佛物[2]物云何偿。(当加利息否)。
[0877b11]问。佛塔上扫得土弃之。有罪不。(塔有多种。佛塔十三层。辟支塔十一层。罗汉塔四层。轮王有塔无层。此佛塔者。十三层也。阿含经中有三意造塔。一表人尊胜。二令他生信。三为报佛恩。故每勤行。打扫毋怠)。
[0877b16]问(若比丘以)佛物出与人。取子息用。犯罪不。(息者生义。如世俗放债求取利息)。
[0877b21]问。(若)佛图主(图者佛之形像也。执守塔寺者。为佛图主)遣佛奴小儿给比丘。(比丘)可使不。
[0877c01]问。(若)比丘要与佛作得食佛食不。(即取佛物用。买衣食得不)。
[0877c05]问。(若有)白衣与佛作得佛物。(在家佣赁客作以觅衣食者作毕。或佛分上财)用此物作食请僧。僧得食不。
[0877c09]问。(比丘若作)佛事法事。(或代佛行化。或与俗礼诵等事)得捉金银钱不。
[0877c13]问。(若有)人施牛驴马奴(与比丘)造佛事。(刻雕佛相等)法事(印造经典等。比丘)可(得)受不。
[0877c18]问。(若有)人施佛屋宅未用。(未曾供佛比丘)可(先自)寄住不。
[0877c21]问。(若有施主)续佛光明。(即是供佛香灯。灯能照日月所不照处。故曰续明)昼可灭不。
[0878a01]问。(若)非佛屋。(非佛正[乃@共]。或僧室禅房等)佛像在中。(比丘)可在(像)前(饮)食(寝)卧不。
[0878a08]问。(若比丘)上佛图佛塔佛墻远望。犯何等事。(如世俗人登高远眺。故云远望)。
[0878a14]问(若比丘)指物造佛经。(或檀那所施等物)更得他物。(后人所施之物)不用前物。(但用后物)得尔不。
[0878a17]问。(若比丘)得买佛上缯作衣不。
[0878a19]问。(若比丘)形相佛像犯何事。
[0878a23]问。人(若缁若素等人)作佛像鼻不作孔。(或失之也)后人得作不。
[0878b02]问。(前来比丘上佛墻有过。今)佛墙(上)得持(拄杖等)物倚不。
[0878b14]问。(若比丘以)佛物得作天人世人畜生像不。
[0878b17]问(若)比丘度人。不知本来。(来历根源)后度知是佛奴。而不发遣犯何事。(后度二字应云度后。文顺)。
[0878b21]问。其人是大道不。
[0878c01]问。(若)自有私财。(泛举发心。造像之人不定僧俗。故云自有)顾比丘作佛像。作者(能作比丘)得取物不。
[0878c04]问。(若有信施)先上佛幡。(供佛之幡。比丘)得取用作佛事不。(幡者转也。转恶成善。故名曰幡)。
[0878c08]问。得通礼过去七佛不。
[0878c12]问。若人(施主)先许佛三会。(三作佛事。或三处道场。或三月等之三会)然后(比丘并之)作一会。(因惜费悋资。将三并一。虽尔不得了其三会心愿。亦不成其三番之名目)或三行香三布施得了(三会之事)不。
[0878c17]问。(若)比丘犯决断。(十三僧残中之罪过)得佛地中忏悔不。
[0878c21]问。(若有)久远故寺(年深湮没四围)都无垣(墻)障。(隔基址踪迹亦无)不知佛地远近。(广长深浅。一总无据。比丘)若欲(重)作者。云何得知齐畔。
[0879a01]问。(若比丘用)佛物作鬼子母屋。及作(鬼子母)像。(作者)有罪不。(有鬼子母天。其母生子皆鬼。故以名之)。
[0879a04]问。(若在)佛(前)塔前得礼比丘不。(比丘互相作礼可得耶)。
[0879a10]问。(若)比丘卖佛像有何罪。
[0879a14]问。(若)比丘自手断树堀地。作佛塔寺。及造形像。有福不。
问法事品第三
[0879a21]问。(若比丘)高座说法。前人着俗服(说者齐庄恭谨听者怠情因循)可与说法不。(法者轨则之义。令人依义入道。乃至成佛无不由此。理须尊重故问)。
[0879b07]问。为说法者如法。(如比丘为人说法。威严整肃。依教宣敡。乃至不希所有故)余听者不如法。(纵逸散心。浮靡放旷。但益于闻。不修实行故)得(与)说(法)不。
[0879b10]问。(若比丘)请人说法。先高座上有帐(幔宝)葢。(等)是供养佛物。得与下坐(说法)不。
[0879b14]问。(若有)僧坐先寄佛在上。后可于上坐说法不。
[0879b18]问。若人请比丘读经及说法。(施主)施物(比丘)得受不。
[0879b22]问。(若比丘)僧中说法。(于)高座上。得备几提[*]尘毛尾不。
[0879c03]问。(若比丘)祕经及戒律有事不。
[0879c06]问(若为)师(者)具着俗服向(众中)说法。(弟子着法服)得(与作)礼不。
[0879c09]问。(若在家)白衣头上有帽。(比丘)得为说法不。
[0879c13]问。(若或)经上有尘土草秽。得(以口)吹去不。
[0879c18]问。(若)比丘得书经取物不。
[0879c20]问。(若)经上有(遗落)饭食犯何事。
[0879c24]问。(若比丘有)戒律不用流落(不全。不堪受持)可烧否。
结界法品第四
[0880a15]问结界为云何。(宜远宜近)。
[0880c03]问。结界得通(大界中)佛地结不。
[0880c03]答。(得。但)不得于中受戒。(佛地即佛殿也。受戒自有戒场。大圣尊前不预余事。又亦即佛物故。或必无处所。先对忏悔。借过遮障。避之可尔)。
[0880c08]问。(若比丘)行船。(正遇结界之时)船上得结界不。(如僧舟行之次。亦恐失其一夏禅坐之功。故问)。
[0880c15]问。(若)大僧(有事)尽行。唯有沙弥在界。为得坏不。(界由僧结。必假僧持。僧去必坏耶)。
[0880c19]问。(若有)贼来界里。杀比丘。界坏不。
[0880c21]问。(若)一人三四人行道。(安居时至。不遇菴院)或在(清信)白衣家。得结界不。
[0880c24]问。(若欲)结界得通流水池水结不。
[0881a03]问。(若)结界后不打楗槌。界坏不。(楗槌即钟磬类)。
[0881a05]问。(若欲)结界。得通王路结界不。(上因俗人田地处。不得远结。故作此问)。
[0881a09]问。(若)无主(人所[1]〔营〕之)地。可得结界不。(但凡比丘所须。皆当乞之。离不与取过。今既无主。无可乞者。故问)。
[0881a12]问。(若)先结界。后有大水。或堀坑长十五步。(失坏托处)或复于中行欲。(有此三事)此界坏不。
[0881a17]问。(若)比丘(偶尔有事)得比丘尼界里宿不。(二部界别。以远嫌疑及犯事故。恐比丘偶有因缘。不及还于本界。故作此问)。
[0881a22]问。(若)僧结界竟。后来僧共住不持衣。(有)失衣不。
[0881b01]问。(若)僧不尽集。(结界尽集。知界齐畔。或有三宝事缘。不能齐集。可)得结界不。
[0881b04]问。(若)一结界得几时。(或当逐年结耶)。
[0881b07]问。(若)先僧结界。不解而去。(界相犹存)后来僧得于中(重唱)结界不。
[0881b10]问。(若结大界。僧当尽集。为知界畔故)结界场时。要须集一切僧。为随意多少。
[0881b13]问。(若)结界场。(五人以上亦听)要须至场上。亦得遥结耶。(身不亲至。但遥作想念而结不)。
[0881b16]问。(若)二众结界。得互相叉结不。(如两手相叉之状而结不。二众。或僧尼二众。或二处菴院比丘。自有二部众)。
[0881b19]问。(界法僧集。须打楗槌。若)一界里得鸣二楗槌不。
[0881b23]问。(或有檀越欲供二部僧)大僧得与尼。(二部相隣)通结界不。
问岁坐事品第五
[0881c06]问。(比丘)夏中几日得结坐。(应更问。几日得受岁略也。结制安居坐禅。各结坐。形心摄静曰安。要期住此曰居。此下四月十六至八月十五四月。皆称夏中者。以西域一年三际春夏冬也。四月日为一时。此当夏分。故云夏中)。
[0881c21]问。(比丘)结坐(有缘皆开。欲)受七日法。为(当)坐初受。为(是)临行时受。
[0882a05]问。(比丘)夏坐中不受床坐房舍十二物。得坐不。
[0882a08]问。(比丘夏中愍物行慈。故应结坐)结坐而不坐。得岁不。
[0882a12]问。(比丘)都不结不坐。受岁得不。
[0882a12]答。若先不知有结(夏之事。又)。
[0882a19]问。(比丘)夏坐中得入流水池水浴不。(比丘半月一浴。热时不拘。故问)。
[0882a22]问。(比丘)夏中(是修道之时。或)犯决断不悔。(未向二十僧中出罪)受岁得不。
[0882b01]问。(比丘)受岁不和合(应来者不来。应与欲者不与欲等。如是不和)得岁不。
[0882b11]问。(比丘)夏坐中得为亡师造福不。
[0882b14]问。(比丘)夏中得捉扇拂不。
[0882b17]问。(夏中)后坐人得七月十五日受岁起去不。
[0882b23]问。(若)二人(小大二比丘)同(坐夏)腊。小者前坐。(或四月十五坐)大者后坐。(或迟几日乃至五月中坐)前坐者(虽小)已受岁。(日满即受故)后坐者(虽大)未受(岁。因迟几日。待月满始受故)于一月(之)中。何者应大。
[0882c07]问。(比丘)夏中不受七日法。暂小小出界。故得坐(岁)不。
[0882c10]问。(比丘)夏中一因缘得三受七日不。
[0882c13]问。(比丘于)夏中不(来结)坐。或十人至十五人。欲来(前坐界中)寄(托而)住共受岁。(前坐人)得共住共受岁不。(不坐者。即十五等人。如此间结坐时。他或自时言。我某大师处受戒坐岁而来。不必此间结坐。但要寄在于此受岁。何如)。
[0882c20]问。(比丘)夏中(如法安居而)坐。(或有比丘)若为三宝事。若疾病种种众难(之事。如是所挠。不得在此众中坐)得移(他处)坐不。
[0883a08]问。(比丘)不结坐。或不受七日(法。越矩游行)已。受腊得不。(夏满为腊。以要为问)。
[0883a18]问。(若)比丘(夏满)不(自恣)受岁。犯何事。(夏满自恣释[亿-音+(天*天)]。灭罪生福。故当受岁。承前而问)。
[0883a23]问。(比丘)夏坐新受戒人。(或最后来当日受戒。即此)日中后结坐。得(受)岁不。(大似结坐。清晨为正。故有此问)。
[0883b02]问。(比丘)夏中坐忘(忘其所以)不受七日法。一出行得坐不。
[0883b06]问。(比丘)受岁时。若天雨。得(移至)屋不受岁不。
[0883b08]问。(或有比丘)既至某方(安居处所)结坐。(或)有(事难阻)碍不达得进。遥结坐不。(以路途有阻。未及至彼。可在路中遥结。而作前坐不)。
[0883b18]问。(比丘)一人至四人。得白衣家。结坐不。
[0883b21]问。(比丘)一人静处得结坐不。
[0883c02]问。(若)比丘夏坐中得受请他施。及受他寄物。或经十日。至三月得尔不。
[0883c05]问。(比丘)夏坐中界内(应作无为等事)作有为事。得应坐不。
[0883c08]问。受夏坐人。(即是比丘)云何(作为)房舍破。当补治为。(为可不之意也)谓始坐(时补)坐讫时(补)耶。(承上有为而问)。
[0883c12]问。(比丘夏满)受岁(之)时。尼来界内。求索(众中)受岁。(自恣)应与受不。
度人事品第六
[0883c19]问。(比丘)一人得度沙弥(与其受十戒)不。
[0883c22]问。(比丘)度沙弥。得遥请和尚不。(梵语乌波咤迦。于阗国翻为和尚。此云力生。三乘道力。五分法身。皆因师力而生。即亲教师也)。
[0884a02]问。(比丘)未满五腊度人。犯何事。其弟子为得戒不。
[0884a08]问。比丘(半月半月)都不诵戒。又不知法。(不知大小乘经律。又不知)种种僧事。(僧事羯磨布萨断事。两种五德威仪等事)而多度人。(出家)或作三师。(和尚闍黎教授与人授戒)有所犯不。
[0884a13]问。若人父母王法不听。(不许出家)比丘(不问主)盗将去度(不与取者)犯何事。
[0884a17]问若儿前出家。(作比丘)父母(后出)家来投其儿。其儿得度不。(得度出家学道否)。
[0884a20]问。(若有)犯戒比丘。得度人不。
[0884a24]问。(若有)白衣投一比丘(欲出)家。比丘即受。(自或不能为他师范)更为请和尚(与之作受)戒师。(前来)所投比丘。故是师非(是师耶)。
[0884b05]问。(若)比丘多度弟子。(出家)或作二师。(和尚闍黎)都不教戒。犯何事。
问受戒事品第七
[0884c07]问。(若)沙弥犯十戒。(一不杀。二不盗。乃至十不捉银钱等。为之十戒。犯即干犯毁损之意。其中或犯)一二三(戒)不悔。受大戒得不。
[0884c14]问。(若比丘)以受大戒。(以即已也)得悔沙弥时所犯(之戒)不。
[0884c18]问。(若)沙弥坛上。欲受大戒。(应着袈裟。脱履圆顶。可也)或着俗服。(非袈裟)脚着履屣。(皮革之属)或衣鉢不具。假借当时为得戒不。
[0884c24]问。若有比丘。不舍戒。作沙弥。或即大道人。(此人[2]〔无〕不曾犯戒。或好彼此名闻。诈作沙弥。欲求增胜)而更受戒不。
[0885a02]问。若(更受)不得戒。前所受戒。故在不。
[0885a06]问。(若先受戒在)后师。故是师不。
[0885a08]问。(若)多人受戒。而并请一人为师。可得十人五人一时受戒不。
[0885a14]问。(若)沙弥更受大戒。(具足等戒)请一比丘。为大戒师。而此比丘不知羯磨法及受戒法。更与(他代)请一人。与(沙弥)受戒。(前者后者)以何当为师。
[0885a19]问。(若受戒时)坛上师僧。(三师七证)或着俗服。(不搭袈裟)或犯禁戒。(失比丘体)受戒者得戒不。
[0885a24]问。(若)受戒时。众僧不和合。或相打(相)骂。(受戒之者)为得戒不。(为必也)。
[0885b05]问。(若欲)受戒。为有时节不。
[0885b09]问。(若)受戒时。或值天雨。更移(戒)场屋下受戒。得戒不。(戒场非屋。亦表露地。求出三界故)。
[0885b13]问。(若)受戒时。或有事难。不得究竟。是大比丘不。
[0885b16]问。(沙弥)受(比丘)戒。尽十三事。后诸戒师和尚不续教戒。得戒具不。
[0885b23]问。(若欲)受戒。三衣不具。有持衣直。或染不染。或裁不裁。(可)得当衣不。
[0885c03]问。(若)受戒时。(三七)众僧(或有事缘)难得限齐。几僧得受大戒。(耶)。
[0885c06]问。(若有)沙弥曾诈称为大道人。受大比丘礼。后得受大戒不。
[0885c10]问。(若有)沙弥辞师(他)行。(或有)事难(阻碍。必欲还而)不得还。輙于彼处。请依止师受(大)戒。得戒不。
[0885c13]问。若比丘(好为人师)诱他沙弥。将至异众。与受大戒。犯何事。彼(异)众知(他比丘所诱者)应听(受戒)不。
[0885c14]答。若其(沙弥之)师有非法事。(或犯根本大戒。乃至贩卖等不如法事)沙弥及将去者。无罪。(及者趂也。趂机随去。有益无损。比丘无罪)若(其师)无非法(事)将去者。(比丘)犯重。(沙弥得越法罪)坛上(异众)师僧(既知。不应与之受戒。不审所来事端。便与受戒者)犯舍堕。(以违佛语故。下引证)昔有一长老比丘。唯有一沙弥瞻视。(更无余者)有一比丘。輙诱将沙弥去。此老比丘无人看视。不久命终。因此制戒。不得诱他沙弥。(去)诱他沙弥(去)犯重。(上因老而制。下因病而制)若有一比丘。见他沙弥瞻视老病人。(比丘)教使舍去。沙弥若去。此比丘犯重(比丘贪心。为己损他。坏自好心故。上受戒品竟。下受施事品)。
受施事品第八
[0886a03]问。(若)比丘受檀越请。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所受(之)物。得分施(于他)人不。
[0886a06]问。(比丘安居之次)以受四事长(时之)请。(或有)小小缘事(瞻望等缘)出行。得食外食。得服外药不。(服即调伏。或用汤药。调适四大故)。
[0886a14]问。若众僧食偏与上座。上座得食不。(上座者。三十年四十年大戒。称为上座。二十年十年大戒。但称中座下座。今之前戒。但可[2]〔处〕敬。有上座名。未至实位也)。
[0886a19]问。(若)比丘不病。(诈)称有患苦。(或言风热等苦妄语也)求索好食。(乳酪等类贪也)既得食之。犯何事。
[0886a22]问。(若比丘)不着三衣受食。犯何事。
[0886b01]问。檀越适请二人三人。须众唱不。
[0886b03]问。(若)大比丘羯磨分物时。尼来界内。应得分不。
[0886b06]问。(若)有(缁素之)人寄物。施一处(现前)僧。物至后。更有比丘来。分时在座。应得分不。
[0886b10]问。(若)比丘行道中。妇人施物。得受不。
[0886b13]问。(若)比丘行道中。比丘尼施物。得受不。
[0886b16]问。(若)供僧斋米。(檀越供养一处僧。前所供)僧(已)去。(此)斋主得供后(来僧)人。(后人)得食不。
[0886b20]问。(若)四月八日嚫物。(此是生时大会之嚫)七月十五本僧已去。(本僧即大会时受嚫之僧)寺主取与(大会)后(来)僧。后(来)僧分取者。犯何事。
[0886c01]问。(若)白衣有贯嚫物。(贯即施也。莫作借贷。看文不顺。故先欲施与)本道人(道人已)去。(复施)与后人。后人得受不。
[0886c07]问。(苦行)比丘治生得物。(将此物另)施(与他)比丘衣食。(他比丘可)得受不。
[0886c16]问。(若)比丘得出物不。
[0886c20]问。(比丘)长受(施主)百日请。中间得受他一食二食不。(一飡两飡之说)。
[0886c23]问。(若)比丘食(时)或含一口饮吐之。(或)取一抟饭弃之。犯事不。
[0887a03]问。(若比丘)乞食。(余)长得与人不。
[0887a11]问。(若)主人慇懃。(欲常供僧比丘)得长受(他)请不。
[0887a14]问。(若)主人请食。(比丘或有别缘)得遣人代不。
[0887a17]问。(若遇)鬼子母食。(比丘)可食不。
[0887a20]问。(若有)主人(欲供比丘。或无财物。而)施比丘牛马奴供食直。(比丘)得取不。
[0887a24]问。(若有)人自出物供(众僧)斋。斋竟。(此僧已)去余物。后(有)僧来。得食不。
[0887b03]问。(若二)比丘共(于一)盘(食。各有一半。食已分尽。过)食他分。犯何事。
[0887b07]问。(若)比丘(欲)乞前人(物。此人)问好比丘非。(意谓好者当施。不好无施乞物比丘)若(云)是(好比丘。而)得物至。犯何事。
[0887b11]问。(若)比丘一切(余)长(之)物。施人(但济其一时短乏。施后随)言。我后(欲用汝)须还(我)自(此而)取。得尔不。
疾病事品第九
[0887b19]问。(若)比丘(或有寒热等)病得离鉢食不。
[0887b22]问。(若)比丘疾病。三衣不持。犯何律。(衣乃沙门之仪表。固不可缺。故问)。
[0887c02]问。(若)看病(之)人。不语病者。私用钱与他病人。作食汤药。(者)犯何事。
[0887c07]问。为(看)病故。主人(每)日供一百钱。(日用)五十便足。余(长)者得与余病者。作食不。
[0887c10]问。(或有)病比丘无人看。(或有好心)比丘。得与(病者)作食不。
[0887c17]问。(若有)病人须(用)酒一升二升下药。可与不。
[0887c20]问。(若)比丘(有)病。(只宜服药。亦)得服气不。(或痨怯等服气。即搬精运气等类)。
[0887c23]问。(若)比丘肿病。(肿痈肿气肿等)得使人唾呪不。
[0888a01]问。(若)比丘病困。(笃)或阙。(阙者减也。要减)衣鉢。施众(作福)或卖(衣鉢)用作福德。(不同故离)犯何事。
死亡事品第十
[0888a08]问。(若)亡比丘物。(是四方僧物。应打楗槌羯磨分。若)都不打楗槌。(不通于众)不羯磨。(不依规作法)而分者。犯何事。
[0888a22]问。(若)比丘亡。(此之)弟子不持师物与众。(打楗槌羯磨分)輙自分处供养(众)僧。(既违规制)僧可(得)食不。
[0888b04]问。若师亡。(众)僧羯磨分(亡师之)物。(亡者)弟子应得分不。
[0888b08]问。(若)师亡。更无余僧。(无僧在界)唯有弟子。或五戒十戒。(未得具戒)得羯磨分此(亡师)物不。
[0888b12]问。(若)病者无常。(故也。死生不定。故曰无常。前所)供病(所)余(之)物。后人(或看病者)得与余病者不。(僧及非僧与之调理汤药不)。
[0888b16]问。(若有)师徒父母兄弟死。(比丘因之而)得哭不。(哭泣皆悲哀之意。大声曰哭。细声曰泣)。
[0888b22]问。或比丘死时在。羯磨时不在。或死时不在。羯磨时在。(二种在与不在)各应得分(物)不。(承上分物中来)。
[0888c04]问。(若)比丘死。后人(弟子辈)与(他)买棺木(周尸曰棺)衣服。(之类)葬埋(之)与者。犯何事。
[0888c11]问。(若)父母诸亲死。(无有所葬之物)比丘与办衣(衾)棺木埋(之得)不。
[0888c17]问。(若)病者无常。(故也。所有)衣鉢(存日)先与看病者。(去)竟不羯磨。(亦不打槌)看病者卖为饭僧。(与他作福。众可)得食不。
[0888c22]问。(若)比丘借(他)人(之)物。(暂用而后还)前人(债上已)死。(或无人来取。借物比丘)得还自取(用)不。
[0889a04]问。(若)比(丘得)为亡师起塔(欲报师长训诲之恩。可得)不。(塔者。准十二因缘经。塔有八种。佛塔八重。菩萨七。辟支六。四果五。三果四。二果三。初果二。轮王一。凡僧但蕉叶火珠而已。今亡师塔。蕉叶火珠者是。此与上塔。义略异)。
[0889a08]问。(若)比丘得向师冢(本师和尚之塔)礼不。
[0889a15]问。(若)分物(之)时。羯磨已讫(羯后)更有僧来。得分(众物与之)不。
五百问经略解卷上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略解卷下
三衣事品第十一
[0889b08]问。(若比丘)三衣事(三衣有污。应当洗)浣。要须舍(转施与人)不。
[0889b12]问。三衣尽得条(相而)成不。
[0889b16]问。(比丘)小衣得着烧香上讲不。
[0889b19]问。(比丘)浣衣出帛。(以净去原浆可)得用米粘(浆粉之类)不。
[0889b22]问。(比丘)三衣应施里不。
[0889b24]问。(比丘)大衣得着上讲礼拜不。
[0889c02]问。(比丘)三衣得用生绢作不。
[0889c06]问。(若)比丘瞋忿自坏衣鉢锡杖。犯何事。
[0889c10]问。(比丘)三衣得借人不。
[0889c13]问。(比丘)入聚落中。不被大衣。犯何事。
[0889c17]问。(比丘)三衣破(应)补便得受。须复施他人耶。
鉢事品第十二
[0890a04]问。(比丘)鉢云何失。
[0890a09]问。(比丘)鉢得合覆着壁上不。
[0890a14]问。比丘早起得用鉢食。(如好简略)不用。有何咎耶。
[0890a18]问。(若)比丘食饭欲尽。得侧鉢括取饭不。
[0890a21]问。(若比丘一切皆应用鉢。俱不可离)食后已讫。更噉余果。手得离鉢不。
[0890a24]问。比丘食鉢。要当擎。得放地不。
[0890b03]问。(若)比丘以器(或镜碗等器)盛饭。贮着鉢中。得互用鉢食不。
[0890b06]问。(比丘)鉢得炊作食不。
杂事品第十三
[0890b11]问。(若)比丘或被劫盗物。(所盗之物)未出界。主(比丘)见本物。不知诸物。(众物不一。认之不真)得取不。
[0890b17]问。众僧打楗槌食。而限外僧来。不与食。犯何事。(限外即界外)。
[0890b21]问。先比丘教化。作百人斋。(定数之后[2]〔成〕增)长一人以上。(或二三人)应受不。教化比丘有犯不。
[0890c05]问。(若)比丘教化白衣。(钱粮)供养众僧。若有外人。来乞索。(教化主)得与一升五升不。
[0890c09]问。(或有)主人供养诸僧。长请(不限一年二年恒长之请)一日百钱。用五十自供。(余)残者。得余用不。
[0890c14]问。(若有)主人请比丘十日。供十日食。残(应裁字裁)用作五三日好食(用。)犯何事。
[0890c18]问。主人请供十日食。自裁作一月食得不。(以上相反可知)。
[0890c24]问(若比丘有)父母兄弟破坏。(或被人哄卖。乃至流落于人家。故云破坏)得乞物赎不。
[0891a06]问。(若比丘)至酤酒家。得乞财不。无事得坐语不。(酤家乃十六恶律仪之一也)。
[0891a14]问。(若比丘)劝(他)人饮酒。犯何事。
[0891a18]问。(若)道人寄白衣物。(即白衣物寄与比丘)此人(即白衣人)过期不来。(过其所约。将此物)与余比丘。(余比丘)得取不。
[0891a22]问。(若)比丘暮得捉火行不。(即令筏繵火把之类)。
[0891b01]问。(若比丘有)本物(随有一物)直一疋。(疋等也。一等价)因(偶)行至他方。(贵贱不等之处)卖得五三匹。(一倍五三等倍)可取不。
[0891b05]问。(若比丘)一切戏负他物。不偿。犯何事。(戏弄不实之事。亦有过不)。
[0891b08]问。(若)比丘甞食。得食不。(甞字似非口甞之甞。乃经手造食之谓也。下文可见)。
[0891c10]问。(若)师令弟子贩卖。(或一切经营)作诸非法。(不如法等事)得远离师不。
[0891c18]问。(若)夫净(物)何者须净。净有几事。
[0891c23]问。(比丘)礼拜(三宝)得着(短[鞠-米+(口@〡)])靴鞋履(皮革)不。
[0892a01]问。(比丘)畵作幡华卖得物。犯何事。
[0892a03]问。(若)比丘教(令)他(人)贩卖。(邪业活命)犯何事。
[0892a05]问。(若)比丘畜奴牛驴马。犯何事。
[0892a08]问。(若)比丘(教)授(令)人(出家)为道。(或)未(剃)度。(未入僧数)得食僧食不。
[0892a12]问。(若比丘)为僧乞食(于)道路。己身得食(所[1]犯之食)不。
[0892a16]问。若他人(或僧或俗)持食具。(或碗鉢等具)寄(于比丘)屋中经宿。(此比丘)有犯不。(准律。比丘不许用残宿食。故问)。
[0892a19]问。(若比丘以)续明油(佛前灯油)一升二升。(此是佛物。宜安佛地。或恐有失)得着自房中不。
[0892a22]问。(若比丘以)药酒得着自房中不。
[0892b01]问。(若比丘)都不用杨枝。有犯不。
[0892b04]问。(比丘晨嚼齿木)未晓。得用杨枝不。
[0892b06]问。(比丘)中食后。口得用杨枝不。
[0892b11]问。(比丘)若无杨枝。(处所)口得用一切余木不。
[0892b13]问。(比丘)贫乏。得入市乞不。
[0892b17]问。(若)人捉比丘卖。(此比丘)得走(脱)不。
[0892b17]答。初时(未卖)得(走。无过)。
[0892b20]问。(若)比丘戏(即戱法等事)得物。得作食请比丘。(所请比丘)得食不。
[0892b23]问。(若)比丘尼不精进。(或有怠惰心生。比丘)可劝(他)罢道不。
[0892c02]问。(若比丘)合药施人。(而作看病福田。然)而不知裁节。(用药不当。反令)服者(身)死。犯何事。
[0892c06]问。(若)比丘或十腊五腊。竟不诵戒。犯何事。
[0892c11]问。一切鬼神屋。(即社庙神祠之所。比丘)可寄宿不。
[0892c14]问。(若)比丘噉生肉。犯何事。
[0892c17]问。(若)二男行欲。(或彼此行不净行)不竟。犯何事。
[0892c19]问。(若)二男欲口戏。(呜口之事)拟便止。(将欲未及便止)犯何事。
[0892c23]问。(若比丘)牀席(卧具。或有)他人于上行欲。(即不清净)其(行欲)处可住不。
[0893a02]问。(若比丘)以唱僧跋。(竟)上座未食。下座先食。犯何事。
[0893a05]问。(若)比丘不具六物。(三衣瓶鉢漉水囊)犯何事。
[0893a08]问。(若)比丘大寒。(严冬之际)得(彼此)通(共一)衣(一被而)卧不。
[0893a12]问。(若)比丘自称贵姓(剎利等姓)及持戒强力(坚持禁戒。勇猛精进。如是自衿)乞得。犯何事。
[0893a15]问。(若比丘之)姉妹。(或)有(癕)肿(等)病。或有(疼)通(之)处。比丘(以)手按(摩)此处可治。犯何事。(虽是同胞。僧俗有别。若预其事。有罪否)。
[0893a19]问。(若)姉妹无儿息。语比丘。(言)教我方术。(无嗣为忧。或求其种子等方)比丘即教。犯何事。
[0893a22]问。(若人)寄比丘物。(令转)与(他)人(比丘私匿)竟。不与(他人。受寄比丘)犯何事。
[0893b02]问。(比丘)聚落中都不着衣。犯何事。
[0893b04]问。(若)比丘啼。(啼者泣也)犯何事。(或为出家事难。乃至失丧等啼哭。有过否)。
[0893b08]问。(若比丘行)聚落中。(或过兵戈之处)持弓刀看。犯何事。
[0893b11]问。(若)比丘骑乘。(或驴马等)犯何事。
[0893b15]问。(若)聚落中比丘看白衣鬬。犯何事。
[0893b18]问。(若)比丘暂捉碁子。五木而戏。犯何事。
[0893b21]问。(比丘于)聚落中。(与)三岁小儿抱呜口。(作哇哇淫爱之声)犯何事。
[0893b24]问。(若比丘于)聚落中合白衣相扑。犯何事。
[0893c02]问。(若比丘于)聚落中看白衣合畜生。(或牛马等)犯何事。
[0893c07]问。(若)比丘食不足。得嘱未具戒者不。
[0893c10]问。(若比丘在)山中旷野中。见一无主器(无主)物。可取用不。(此处无主。不同前北洲之例。故下云云)。
[0893c15]问。(若)道人(或)作医。得取物不。(医疗也。与人疗治疾病)。
[0893c22]问。(比丘)食巾(食时护衣之巾)或少多酱菜饭羮堕(于巾)上。要须(洗)浣不。
[0894a03]问。(若)比丘私(己)房(室非众僧房)小小(事缘)出。(房)不闭户。有犯不。
[0894a06]问。(若)比丘私房内拍手笑。犯何事。
[0894a09]问。比丘得踯过小水小坑不。
[0894b02]问。(若)比丘走。犯何事。(缓步曰行。急奔曰走。此亦承跳坑而问。可知)。
[0894b05]问。(若)有人。(即比丘也)出家之后。还来盗本家物。犯何事。(本家即俗家也)。
[0894b09]问。(若)比丘本在俗时。共父母兄弟藏物。(或金银财宝埋于地等处)出家后。(俗)家(之)人尽死。比丘还自来(家)取(此)物。犯何事。
[0894b15]问。(若比丘)师更受戒小弟子。(师或犯戒还俗等缘。复来悔过受戒故。弟子戒反大)弟子得(作)下腊下戒。及在下行不。(又问)若(必)不(得)下(腊下戒。可)得为(其)作礼不。
[0894b20]问。(若)比丘行他田地中。(行道贪径故)或(种植)有苗。或无苗。有事不。(比丘行路。不蹋生草。是名持戒。如或纵恣乱行。有犯戒耶)。
[0894b24]问。大悔人已发露。或(但)五三日。或有(事)难。众僧分散。罪得决不。(若比丘或犯僧残。当求二十僧中忏悔。应行波利婆沙等行。以满七日。方得罪决。如或未满。罪可得出否)。
[0894c04]问。(若有)王者。(一国之主。来)问比丘吉凶(消长等)事。比丘为(王)说。(其所以)然复(受他)供养。犯何事。
[0894c09]问。(若)比丘有缘事。俗田行不。
[0894c11]问。(若)比丘未满五腊。不依止。犯何事。(初受戒者。要当五年依止。以为定量。有智听许离师。知五事等。方可为人轨范。不知佛亦不许。应学即得。无智犹须[*]〔盖〕寿不得离于依止。故问)。
[0894c18]问。若比丘或十腊不诵戒。
[0894c20]问。(若)比丘市卖。自(赞)誉己物。过(越常)价(值。一说二三等)前人(俓信之人)信(其真实而)贵买(之。此比丘)犯何事。
[0894c23]问。(若)比丘行逈路。有食。(逈远路途。绝无烟火之处。偶尔飢乏之间。或遇有梨枣瓜菓等食)无人(授)受。云何得食。(律制受食。须有证人。明非盗取故)。
[0895a04]问。(若)比丘船行。水奔不得下。得水中便利不。
[0895a06]问。(若)比丘书经竹木上。诵讫拭去。犯事不。
[0895a09]问。(比丘)未满五腊。得并入诵律不。
[0895a14]问。(若)比丘昼眠。犯何事。
[0895a17]问。(若)比丘得倚壁伏地不。
[0895a20]问。(若)比丘舍内。都不着三衣。犯何事。(律中受食作务着五衣。礼诵禅思着七衣。升座乞食。应着大衣。故问)。
[0895a24]问。(若)比丘行道。着泥洹僧。(又云涅槃僧。即下着裙)得系脚不。(连裙系之于脚。或更穿鞋袜。西域露顶赤脚为是。此似为东土者故问)。
[0895b04]问。(若)比丘畜漆器。犯何事。(漆鉢断然不可畜。一应漆器有过不)。
[0895b08]问。(若)比丘已食(之净)手。或搪(造)饮食污手。(或和面索粉等。沾污于手)更得受食不。
[0895b11]问。(若)比丘至上房中。不(应)坐。輙坐。犯何事。
[0895b15]问。(比丘不得与妇人前后互随行。若)比丘旋塔。或比丘尼优婆夷随后从。有犯不。(塔或舍利牙发等。塔上供佛像在中。若能右旋。敬顺佛意。功德无量。四众人等。[*]〔盖〕应遶之。然而比丘欲远。必须男众随之。故作此问)。
[0895b20]问。(若)比丘生菜已净有根。得食不。
[0895b23]问。(若)弟子远行。寄师物。或师寄弟子(物。或僧具行李等物)过期(限而)不(归)还。或经年岁。(所寄之物)可取用不。
[0895c04]问。(若)比丘教白衣不祭一切亡人。为是理不。(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理之极也。孝之至也。教人不祭。是理否)。
[0895c11]问。(若比丘)众中得共师并坐不。
[0895c14]问。(若)比丘不褰三衣礼佛。犯何事。
[0895c17]问。(若)比丘得手自合药不。
[0895c20]问。(若)比丘休道意(或过境缘。一时退息道心。而归家)已。(舍袈裟而)着俗服。经时(或经年月)向其(俗)尊礼拜。然后(又)来投众。求复常位。(常即本也。复其日常所作比丘之本位)为应听不。
[0896a01]问。(若)比丘知其父母兄弟破(坏零)落属人。(或有缺乏等事。将身抵靠男人。谓之破落属人)而不购赎。有罪不。(购者以财求谢之谓也)。
[0896a06]问。若人白僧。称言圣众。(世谛善信。见僧有德。故此尊称)得然可(言是)不。
[0896a09]问。若(擅信等)人。持(四事之)物施(比丘)僧。(信心尊重)言施圣众。(比丘)应受不。
[0896a13]问。(若比丘)行道过水。(途中或遇沟坑涧水)使人负渡。犯何事。
[0896a16]问。(若)众僧家奴(洒扫执役之净人。余外独处之)比丘。得小小倩使不。(倩者。差唤之意也。些小细事。或一日半日可得耶)。
[0896a20]问。(若)比丘养爪甲长。犯何事。
[0896a23]问。(若)上座比丘未浴。下座于前浴。有犯不。
[0896b02]问。(若他)比丘器中。忽(应作或[1]〔卜〕)有异物。或复弊故。(此泛指余众。或箱囊摺袋等中。或有珍宝奇异等物[2]〔成〕有破弊朽烂等物)不知谁许。(持戒比丘)可取用不。(若无所用。或奇怪不堪者)复可弃不。
[0896b06]问。有一住处。(或即十方丛林等处)多来去僧。所有遗亡(之物。亡即忘也)或是神。(神有重也。神重珍宝之物。非神明神像等也)或是弊衣。永无取用者。可取不。
[0896b12]问。(若)比丘有知旧白衣来造(但是己分上故友。或有益于丛林者。而来相访)已。得语上座维那。持僧食与不。(维那。声论翻为次第。谓知僧事之次第。即知事人也)。
[0896b16]问。(若)比丘(志不坚强)舍道还俗。后更出家。(更投一师。秉法受戒)前(所投)师(还)故是师非。(师耶)。
[0896b19]问。(若比丘受戒时。登)临坛(所)诸师僧。可呼言师不。
[0896b23]问。(若比丘)一切师(俱)得呼为和尚不。称为弟子不。
三自归事品第十四
[0896c13]问。三自归趣得人受。(归趣归向趣进之意。可得是人皆受)复有不应受者。
[0896c16]问。(受)三自皈斯行何事。(当作何等事业)。
[0896c20]问。云何(谓之)犯三自归。(信心真切。正智现前不犯。否者有犯。故问)。
[0896c24]问。若(僧若俗等)犯三自归。云何悔。(对谁忏悔)。
[0897a04]问。若(三自皈)不能(久)持。(或一年半年等有因缘故可)得还不。
[0897a06]问。若还。还云何。(对谁人还)。
[0897a12]问。或人(若僧若俗)受三自皈。乃悔宿命恶逆。(无始劫中十恶五逆之罪)为是理非。(理耶)。
[0897a19]问。(欲受)三皈。正得从一人受。复得从三人。各得受一归不。(三宝似乎各别有体。或也各从一人受得耶)。
[0897a23]问。(如受八关。随意不定)受三皈法。要(须)终身(而受。或有不能久持)复可得一年半年十日五日不。(不拘久近。亦使得耶)。
[0897b03]问。若从师受(三自皈。或)一年半年自皈日满后。(或还而不持此师犹)故是师非。(师耶)。
[0897b06]问。三自归(依。可)得但受一(皈)二归不。(或皈佛不皈法等可得耶)。
[0897b09]问。(欲)受三归。现前无师得逢。从文受不。(或对佛前。依戒文而得受耶)。
[0897b13]问。(若)先受三归。犯不悔。得更受不。(如上。或有三业不勤。或入外道邪见等。俱名为犯)。
问五戒事品第十五
[0897b22]问。(若)不受三归。得受五戒不。
[0897c02]问。若(人已)受三皈。犯而不(忏)悔者。得受五戒不。
[0897c05]问。受五戒法。可得但受五日十日一年二年不。(或多三年舍而不持可得耶)。
[0897c09]问。(若住信人)受五戒不悔。得更受不。
[0897c13]问。(若犯杀盗淫等)五戒尽得悔不。
[0897c17]问。(受)五戒(者)若不能([*]〔盖〕寿而行)持。(亦)得(一年二年)中(间可)还不。
[0898a05]问(欲受)五戒(者)可从五师。各(受)一戒不。(或初心之人。忖己力量。或从一师。先受一戒。乃至渐次更发信心[3]过缘增受。一戒一师可得耶)。
[0898a09]问。(若住信等人)既受五戒。偏所重。(者)可但分还一二不。(若在家出家。其中俱有。不能全持五戒者。或偏重酒。乃至或偏妄语等。极易犯者。分还一二可得耶)。
[0898a14]问。(欲受)五戒可但受一二三(戒)不。
[0898a17]问。(若)比丘犯重戒。(或淫杀盗妄。随犯全犯不定)或犯酒戒得不。
[0898a21]问。颇有八戒白衣不。(颇可也)。
十戒事品第十六
[0898b06]问。(经言重楼四级。次第而登。理应先受五戒。如或)不受五戒。得受十戒不。
[0898b09]问。(或)犯五戒(一二或全犯。若)不(忏)悔。得受十戒不。
[0898b12]问。若师犯重戒。(四弃等戒。弟子)从(伊)受十戒。(可)得不。
[0898b15]问。(此下约义。应问闍黎等事。其文即顺。上问师犯。即和尚故。若言弟子前有犯五戒等。一条已问过。故应问云)若(闍黎等师)犯重戒。(杀盗淫等。弟子)从(之而)受十戒。(可)得不。
[0898b18]问。(若)沙弥犯十戒。(一总俱犯)尽得(忏)悔不。
问沙弥品第十七
[0898c02]问。(若沙弥有过欲忏)悔。(要)须(对)众不。
[0898c05]问。沙弥半月一说戒不。(亦同大比丘。半月半月诵戒。羯磨可得耶)。
[0898c10]问。(若)沙弥犯(所受)戒。得还向沙弥(忏)悔不。
[0898c12]问。(出俗)沙弥得着俗服不。
[0898c14]问。(若)师有种种违法事。(或违佛教。贩卖不净活命等事。或犯戒见威仪)沙弥得舍。更求师不。
[0898c18]问。(若)沙弥叛师。(反背于师)以(随)白衣师。(艺业等师)综习俗竟不舍。(综机缕提挈之综也。沙弥随俗。牵习俗外诸般伎业等事而不舍)或经年月。([8]〔吏〕欲出家)还来投师。(还投所叛之本师。复作沙弥。此还者)故是沙弥。非(沙弥耶。若故是)但悔过而已。不须更受戒耶。
[0898c24]问(若)沙弥为贼所抄。(被贼掳掠而去)经历(或一)年(或一)月。或转经主。(贼得主物。沙弥)得迯不。
[0899a03]问。(若)沙弥犯禁。(犯佛所禁邪见等事)师僧(俱)已摈谢。(不依佛教。理应作摈。作摈之后。可许)得更出家不。
[0899a06]问。(或有在家)白衣时。从沙弥受五戒。(沙弥是师也)然后(白衣)出家受大戒。(更有一大戒师。前者)本师。故是沙弥。(大戒白衣)得呼为师不。
[0899a12]问。(若)比丘贪资之物。(应云贪畜一切资财什物。犯何事)。
岁坐竟忏悔文
[0899b12](此文应继岁坐品后。前文四月十六日。岁坐安居。乃至八月十五日。解制受岁。故云岁坐。竟等。忏悔者。梵语忏摩。此云悔过。忏则止断未来非。悔则耻心于往犯。故云已作之罪。愿乞消除。未作之罪。不敢更造。文明能诠之文。以显所诠忏悔之理故。此处目连所问之事。俱是比丘岁坐中。当行当止之法。尽情问答已毕。若比丘依而奉行。必无过咎。圣道毕竟有成。然而坐满出期。恐有微细罪业。应当自恣发露忏悔。故有此文。此是佛所教勅。略去尊者问辞。应问岁坐竟忏悔云何。答言。应差堪作羯磨者。为众作法云尔)。
此九十日所犯事通威仪
[0900a03]问。白衣欲出家。比丘即受。更为请师不。故是师非。
[0900a03]答。非师。若从受法者可为师。若依随者可为依止师(此是度人事品第八问。释过宜衍)。
[0900a06]问。若有比丘不舍。作沙弥戒。即大道人。而更受戒为僧不。
[0900a07]答。得(应云不得)。
[0900a08]问。若不得戒。前所受戒。故在不。
[0900a08]答。在。
[0900a09]问。复师是非。
[0900a09]答。非(此正同上文受戒品中第四相同。此处正无或字。只作一人。看可也)。
[0900a10]问。多人受戒。而并请一人为师。可得十五人一时受不。
[0900a11]答。无此理。
[0900a12]问。沙弥受大戒。请一比丘。为大戒师。而此比丘不知羯磨及受戒法受。转请一人与受。以何者为师。
[0900a13]答。与戒者为师。是无法。非师(此是为戒事品中四五六七八五条。释过宜衍。虽尔。经文无敢擅移。故留之)。
[0900a21]问。(若比丘于四事等)一切所有。(是助道之物。如)王者不全施。(比丘强以全施)得不。(佛世。西域僧中。四事等供。皆出施国王等人。故举王者而问。今通众信。可知)。
[0900b01]问。(若比丘)见人行欲不呵。犯事不。
[0900b04]问。(若)比丘先犯事。(或犯轻重不定等事。犯后欲求忏悔)更受戒。得共住不。
[0900b10]问。(若)有急事。比丘持弓箭上船。(无事比丘)可随去不。(急事等者。或[1]〔过〕贼冦等。防护于身。或被捉充兵役。结阵御敌。不免持此器械而行。清净比丘见当回避。不可随行。此含二问)。
[0900b14]问。(若)比丘官逼作非法。(或遇有司逼其所作。非[2]〔佛〕非律。随世不堪之法)犯何事。
[0900b17]问。二男共戏。便止。犯何事。
[0900b19]问。比丘盗听二男行欲。犯何事。
[0900b24]问。(若)比丘病不能行。得乘车马不。
[0900c04]问。(若)比丘嫌经不好。卖去。(经诠妙义。元无好歹。或纸等庄饰。精粗有别。故卖之)更作好者。犯何事。
[0900c07]问。(若)二男捔力。犯何事。(抵戏竞触。谓之捔。或即二比丘。或与军士等。赌力胜负。有罪否)。
[0900c10]问。(若鸡犬等)畜生行欲。比丘(偶尔见之)騐令全别离。犯何事。
[0900c13]问。(比丘入聚落。应披大衣。若)着小衣(五衣)行。(道)留大衣。(在界)得受人施不。
[0900c16]问。(若)比丘夏(坐)中(间未满)得受(檀越所施)僧物不。
[0900c20]问。(若)比丘(或)有好知家。(相知檀越)结事姿任之。(或作饭僧布施等事。委代而任之)更(有)异比丘。从(所任比丘)乞(其所有。而)得物。(任事者)犯何事。
[0900c24]问。(若有)鸠雀于人舍内作窠。(或在僧房之内)比丘破。(其巢)或塞鼠孔。犯何事。
[0901a05]问。(若)比丘得与师及同学。得作书不。(或师僧同学。远隔他乡。一时不及所事。可得书信往来否)。
[0901a08]问。(若)人出家。王法(军匠灶户王法。禁之不听)父母不听。(或长子独子。父母爱而不舍。如是两端。违言出家)为得戒不。
[0901a23]是时目连闻佛所说。(轻重等事)欢喜奉行(欢喜即信受意。有所领略悟入。笃信无疑。故云欢喜。奉者遵奉。行者笃行。即以此法。自行利他。流通于天上人间。普遍于微尘剎土。继遐方于万古。续慧命于千秋。使永远无穷。故曰信受流通也。或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经云。修无相正观。即得菩提。乌得以此五百事相而修为。岂不太繁琐者哉。然而不知世尊说教有权有实。先以毗尼戒相。开发于初机。后以最上一乘。摄归于无学。所以一心不妨于无量。无量不外乎一心。若也初心不守律仪。放旷总成邪见。后心不达实相。勤修终是有为。毕竟当知事不越理。理不碍事。事理兼持。了无偏废者。始得名为正观也。慎毋以藉口轻谭瞒顸后学。自悞悞人。其过非小也。故特书之以诫)。
佛设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略解卷下(毕)
上卷较譌
[0901b10]第七纸(七行问字疑衍文)十九纸(九行而比之比疑当作此)。
音释
佉
[0901b12](丘伽切)。
螫
[0901b12](施只切。虫行毒)。
侥幸
[0901b12](侥坚尧切。幸下耿切。侥幸觊觎。非所当得也)。
贯嚫
[0901b13](贳始制切。嚫初观切)。
唅
[0901b13](胡南切。与含同)。
下卷较譌
[0901b15]第二纸(七行合覆之合宋南藏作令)第二十纸(四行角力之角南藏作捔)。
擘
[0901b17](博厄切。釽也)。
[口*孙]
[0901b17](音逊。与潠同。喷也)。
跳踯
[0901b17](跳他吊切。踯直只切)。
搪
[0901b17](徒郎切。搪触也)。
购赎
[0901b18](购居候切。以财相求也。赎神欲切。以财赎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