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医”疗法是21世纪的一颗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佛医禅药泥灸技术

广义:佛医疗法是指以四大、三学等佛学理论为指导,以悟证论证、调理心神、注重饮食为特征,以启迪无上智慧、改善思想境界、追求永恒真理为目标,最终达到人体内外环境全面协调的医学疗法。由于佛医学的理、法、方、药等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体系主要是在中国形成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佛医疗法,实际上就是指中国佛医疗法。

狭义:佛医疗法是指用佛菩萨真言咒语加持“药物”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灸语:佛,指觉悟真理之圣人。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立,主张慈悲平等、普度众生的一门宗教。佛教之宗旨在示导人类转迷开悟,用超越阶级、种族之情怀,以实现度脱苦海、净化社会之理想。佛教医药,是以古印度“医方明”为基础,以佛学理论为指导,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医药学体系。由于佛教医药学的理、法、方、药等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体系是在中国形成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佛教医药,实际上就是指中国佛教医药。在基础理论方面,佛教的“四谛”、“五蕴”、“十二因缘”、“四大”、“三学(戒、定、慧)”等均对佛教医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被吸收和引入佛教医学理论之中。在病因学方面,佛教医药认为病有三因∶外因——地、水、风、火“四大”不调,内因——贪、嗔、痴“三毒”为患,业因——前世孽债宿根之果报。

《佛医经》一

1.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

2.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火少寒多目冥,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风多,秋七月、八月、九月热多,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风有寒。

3.何以故?春寒多——以万物皆生,为寒出,故寒多。

4.何以故?夏风多——以万物荣华、阴阳合聚,故风多。

5.何以故?秋热多——以万物成熟,故热多。

6.何以故?冬有风有寒——以万物终亡热去,故有风寒。

7.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得卧。何以故?风多,故身放。

8.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不得卧。何以故?寒多,故身缩。

9.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麦、豆,宜食粳米、醍醐诸热物。

10.夏三月有风,不得食芋、豆、麦,宜食粳、米、乳、酪。

11.秋三月有热,不得食粳米、醍醐,宜食细米、糗、蜜、稻、黍。

12.冬三月有风寒,阳兴阴合,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

13.有时卧风起,有时灭;有时卧火起,有时灭;有寒起,有时灭。

14.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佛医经》二

2.如是九因缘,人命未尽为尽,黠人当识,是当避、是已避得两福:一者得长寿及得闻道好语,亦得久行道。《佛医经》三

1.佛言:「有四饭:一为子饭,二为三百矛斫饭,三为皮革虫生出饭,四为灾饭。」一、子饭者,谓人贪味食肉时,便自校计念:「是肉皆我前世时父母、兄弟、妻子亲属,亦从是不得脱生死!」已得是意便止贪,是为子饭。二、三百矛斫饭者,谓饭随味念复念其殃,无有数能不念味便得脱,又矛斫人为亡身,已生念复念有若干受苦,为三百矛斫饭。三、皮革虫生出饭者,谓人念味,亦一切万物忧家中事,便穿人意,意作万端为出去,是为皮革虫生饭。四、灾饭者,谓一生死行皆为灾饭,如火烧万物,人所行皆当来恼身,剧火焚万物故言灾。所以言饭者,谓人所可意念人,故言饭也。

2.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诸畜生皆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数。

3.亦有六因缘不得食肉:一者,莫自杀;二者,莫教杀;三者,莫与杀同心;四者,见杀;五者,闻杀;六者,疑为我故杀。无是六意得食肉,不食者有六疑。人能不食肉者,得不惊怖福。

4.佛言:「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四者,不能讽诵经;五者,多着世间。」

5.何以故?人贪淫人知色味,瞋恚知横至味,痴人知饭食味。

6.《律经》说:「人贪味,味复味得生不得美味。」《佛医经》四

1.佛言:「一食者为欲断生死,亦随贪不能行道,为得天眼自知所从来生去至何所。人不念死,多食,常念妇人,皆堕百四十恶,中天皆用饭故。犯十恶后生便失人形,堕畜生中。既得作人,饥渴血出,瞋恚傍生于爱,内生于贪。」

2.佛说有大福,自饥以饭与人,令人得命,是为大福。后生饶饮食,乏瞋恚,亦无所施,施亦不得,但意恣贪淫,亦无所施,但得意恣,非我所有。

3.一钱以上,不得取故,作贪欲空,自苦作罪。道人不有忧愁,忧随怒,愁随贪。

4.我辈有死岁、有死月、有死日、有死时,亦不知、亦不畏、亦不行道、亦不持戒,东走西走,忧铜忧铁,忧田宅、奴婢,但益人恼、增人苦,为种畜生习。

5.佛言:「人治生,譬如蜂作蜜。采取众华,勤苦积日已成,人便攻取去。唐自苦,不得自给。人求是念,是忧有忧,无饥渴勤苦。合聚财物,未死,忧五家分,或水、火、盗贼、县官、病痛,多不如意。己死,他人得之。身当得其罪,毒痛不可言。

6.五分者:一者,火分;二者,水分;三者,盗贼分;四者,县官分;五者,贫昆弟分。何为无忧所有?人不计是五分忧,苦剧不弃,是忧苦有万端,结在腹中,离道远法。人法生贾作,得利,不当喜;不得利,亦不当忧——是皆前世宿命所致。

7.人有贪,贪便不得利。正使得一天下财物,亦不能猛自用之,亦不随人去,但益人结、但有苦恼、但种后世缘因。缘因如火,如火无所不烧。我辈不觉,是黠不敢妄摇,知为增苦种罪。

原经文:佛说《佛医经》

大正藏第17册No.0793(吴)释竺律炎,(吴)释支越译

妙道庄主如是说:不仅如此,数珠念诵“咒语”也是一种“佛医疗法”。数珠是出家人、佛教信仰者和居士念佛号或经咒时的计算工具,又叫佛珠、念珠。从电影、电视上我们常看到和尚颈上挂一串佛珠,口里念念有词,手则在拈动佛珠。佛教认为这样可以断除烦恼,《木槌子经》说:“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樗子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常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若复能一百万遍者,当得断百八烦恼结业。”佛珠以108粒为常见,最多的达1080粒。据《金刚顶经》载,中国人好简便,将佛珠减为54粒、36粒、27粒、21粒、18粒、14粒。古代念佛常用36粒佛珠,禅门则用18粒,均取108的三分和六分比数,简便易行,还可绕在手腕。《敦煌曲子词》有这样一首揭:“念观音,持势至,一串数珠安袖里;目前灾难不能侵,临终又得如睡眠。”佛教徒数珠念诵,并不像偈里所说的免灾难,但它却能通过摄心来消除自身妄想,用心专一,从而有益于身心安康,此所谓:“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THE END
1.佛说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忍辱?也就是你说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是如果对方的不理智行为是针对他人或有碍社会团结稳定,那么在佛法中还有“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的话,因此并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管,只为自己而活。 第二,学佛法的目的是实行,是贯彻,是以佛的智慧运用在生活工作中。面对对方的愚痴,不仅仅是简单的...https://www.jianshu.com/p/587fdc76d5ef
2....不恶?为何容不得世人对其一点不敬?佛说众生平等,为什么还分...佛前一跪三千年,未见你佛心生怜,莫道尘埃遮佛眼,原来未投香火钱!佛,不贪财?为何要接受世人供奉?佛,不恶?为何容不得世人对其一点不敬?佛说众生平等,为什么还分菩萨,比丘,护法三六九等?尔等奉上敬意,供上香火,求去灾祸。佛却说 ,世人多命,命中注定,天意不可违! 你问佛,当年飞花可记得 你问佛,炼狱九层可...https://www.kuaikanmanhua.com/webs/world/1231015966754414789216
3.佛说情债还完的表佛说情债还完的表现 还清了爱情的债,就不会被爱情折磨了。你会对别人或别人更认真,不会玩弄别人的感情。而当你还清了情债,那么以后两个人就没有缘分了,自然也就很难再相见了。不还清情债,还能相见。 还清了情债,就不会觉得困在感情里出不来了。在你心里,似乎可以放下他的一切。你不会在感情的事情上纠结,...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02706081710383
1.佛教谈欠债不还:果报与解释在制定了清晰的因果偿还计划后,还应该时刻控制自己的辈子欠债行为,不要不停地借贷或者在信用卡透支,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方面帮助,比如我们债务规划师可以为您提供有效的佛说解决方案。同时,应该做到经济持续有效,控制自己的还是花费,尽量过简朴生活,不要沉迷于消费,以防再度陷入欠债状态,因为这不仅会导致更高的报...https://m.weather.com.cn/szhk/hezz/zhaiwenti/249090.html
2.佛说欠债还不了怎么办,该如何解决债务问题?逾期资讯1. 确定还款顺序:优先偿还利率较高的债务,如信用卡欠款等。 2. 调整消费惯: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将资金用于还款。 3. 增加收入:努力增强本人的职业技能,争取更高的收入。 4. 定期检查还款进度:及时调整还款计划,保证债务逐步减少。 五、求助专业人士,寻求法律途径 ...http://china.makepolo.com/producttop/zixun/2415876.html
3.佛说负债累累原因借钱不还因果报应不超十年逾期百科佛说负债累累原因-借钱不还因果报应不超十年 佛说负债累累起因 佛说负债累累起因 负债累累是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难题而佛教对此也有部分深刻的见解。佛教认为,负债累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贪欲无度:佛教教义中贪欲被视为人类苦难的源头之一。贪欲使人们追求无尽的物质享受,盲目消费,甚至超过了自身的经济承受...https://www.hezegd.com/lawnews/yuqibaike/846694.html
4....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不见性。此义未明...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人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不见性。此义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骋,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工夫。学者时时刻刻学睹...https://chuanxilu.5000yan.com/hifl/20816.html
5.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还有,经常听到的佛语“一切有为法”是什么意思?我想请问木绎,佛所说的“缘”到底是什么,它的“起”或者“灭”是有规律的吗?还是与因它而起的一切事物一样,是变幻无常的?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a9e1bc9370bd78bce95a069e5ff113a2.html
6.1关于大乘佛教的起源问题,或者说大乘是佛说还是非佛说的问题第一,“佛世,当然没有后期的大乘经典,可以说大乘经非释迦佛亲说。”这个论断本身是不能成立的,只是他不承认大乘佛教自述的传承历史而已,但他对大乘佛教传承史的否定,逻辑不严密,本身是依靠主观臆断和逻辑跳跃,凭着个人心理感受做出的论断。 大乘佛法,包括大乘经典在世间的普遍弘传是时代稍晚,但佛世还没有普遍弘传...https://www.kancloud.cn/sanxuejiaoguan/shouhudacheng/914296
7.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恶还本身佛不是一般民间所认为的像鬼神一样作威作福,佛陀只不过是向世人揭示因果的道理,而让人不再造恶因。因此,为善不须求佛佑,为恶亦不能求佛救。前面一章是说如果有恶人来扰乱我们的话,我们应该以最大的忍辱力去降伏他,这一章正好是上一章“彼来恶者,而自恶之”的事实证明。释迦牟尼佛对弟子说:有人听说我...https://www.lingyinsi.org/detail_16609.html
8.缘起咒是消除一切不顺的咒语真言咒语总之,一切如来得手印,犹如诸法的生命一般,功德不可思议。 总摄佛说四谛法 其初二句“诸法从因起,如来说其因”摄四谛的初二谛:法=苦谛、因=集谛。 后二句“大沙门如实,亦说彼还灭”摄四谛后二谛:还灭=灭谛、如实说彼还灭=道谛。 因此总摄无我、十二因缘和中道等教法。 http://www.yaoshitancheng.com/news/?2892.html
9.2024年精选优美文艺句子280句54、有些景色只能喜欢却不能珍藏,就像有的人只合适遇见却不合适久伴一样。 55、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我空怀几许宏愿拜托月光,欲将满腔思情与你同享,也恨不得把美妙的月色捧赠与你。 56、八月,是绿色使者泼洒的水墨画,是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喷发的浪漫诗,是那夏日骄阳放射的无边的热量。她通体燃烧着执著和...https://www.ruiwen.com/article/8261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