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佛医疗法是指以四大、三学等佛学理论为指导,以悟证论证、调理心神、注重饮食为特征,以启迪无上智慧、改善思想境界、追求永恒真理为目标,最终达到人体内外环境全面协调的医学疗法。由于佛医学的理、法、方、药等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体系主要是在中国形成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佛医疗法,实际上就是指中国佛医疗法。
狭义:佛医疗法是指用佛菩萨真言咒语加持“药物”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灸语:佛,指觉悟真理之圣人。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立,主张慈悲平等、普度众生的一门宗教。佛教之宗旨在示导人类转迷开悟,用超越阶级、种族之情怀,以实现度脱苦海、净化社会之理想。佛教医药,是以古印度“医方明”为基础,以佛学理论为指导,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医药学体系。由于佛教医药学的理、法、方、药等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体系是在中国形成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佛教医药,实际上就是指中国佛教医药。在基础理论方面,佛教的“四谛”、“五蕴”、“十二因缘”、“四大”、“三学(戒、定、慧)”等均对佛教医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被吸收和引入佛教医学理论之中。在病因学方面,佛教医药认为病有三因∶外因——地、水、风、火“四大”不调,内因——贪、嗔、痴“三毒”为患,业因——前世孽债宿根之果报。
《佛医经》一
1.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
2.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火少寒多目冥,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风多,秋七月、八月、九月热多,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风有寒。
3.何以故?春寒多——以万物皆生,为寒出,故寒多。
4.何以故?夏风多——以万物荣华、阴阳合聚,故风多。
5.何以故?秋热多——以万物成熟,故热多。
6.何以故?冬有风有寒——以万物终亡热去,故有风寒。
7.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得卧。何以故?风多,故身放。
8.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不得卧。何以故?寒多,故身缩。
9.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麦、豆,宜食粳米、醍醐诸热物。
10.夏三月有风,不得食芋、豆、麦,宜食粳、米、乳、酪。
11.秋三月有热,不得食粳米、醍醐,宜食细米、糗、蜜、稻、黍。
12.冬三月有风寒,阳兴阴合,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
13.有时卧风起,有时灭;有时卧火起,有时灭;有寒起,有时灭。
14.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佛医经》二
2.如是九因缘,人命未尽为尽,黠人当识,是当避、是已避得两福:一者得长寿及得闻道好语,亦得久行道。《佛医经》三
1.佛言:「有四饭:一为子饭,二为三百矛斫饭,三为皮革虫生出饭,四为灾饭。」一、子饭者,谓人贪味食肉时,便自校计念:「是肉皆我前世时父母、兄弟、妻子亲属,亦从是不得脱生死!」已得是意便止贪,是为子饭。二、三百矛斫饭者,谓饭随味念复念其殃,无有数能不念味便得脱,又矛斫人为亡身,已生念复念有若干受苦,为三百矛斫饭。三、皮革虫生出饭者,谓人念味,亦一切万物忧家中事,便穿人意,意作万端为出去,是为皮革虫生饭。四、灾饭者,谓一生死行皆为灾饭,如火烧万物,人所行皆当来恼身,剧火焚万物故言灾。所以言饭者,谓人所可意念人,故言饭也。
2.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诸畜生皆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数。
3.亦有六因缘不得食肉:一者,莫自杀;二者,莫教杀;三者,莫与杀同心;四者,见杀;五者,闻杀;六者,疑为我故杀。无是六意得食肉,不食者有六疑。人能不食肉者,得不惊怖福。
4.佛言:「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四者,不能讽诵经;五者,多着世间。」
5.何以故?人贪淫人知色味,瞋恚知横至味,痴人知饭食味。
6.《律经》说:「人贪味,味复味得生不得美味。」《佛医经》四
1.佛言:「一食者为欲断生死,亦随贪不能行道,为得天眼自知所从来生去至何所。人不念死,多食,常念妇人,皆堕百四十恶,中天皆用饭故。犯十恶后生便失人形,堕畜生中。既得作人,饥渴血出,瞋恚傍生于爱,内生于贪。」
2.佛说有大福,自饥以饭与人,令人得命,是为大福。后生饶饮食,乏瞋恚,亦无所施,施亦不得,但意恣贪淫,亦无所施,但得意恣,非我所有。
3.一钱以上,不得取故,作贪欲空,自苦作罪。道人不有忧愁,忧随怒,愁随贪。
4.我辈有死岁、有死月、有死日、有死时,亦不知、亦不畏、亦不行道、亦不持戒,东走西走,忧铜忧铁,忧田宅、奴婢,但益人恼、增人苦,为种畜生习。
5.佛言:「人治生,譬如蜂作蜜。采取众华,勤苦积日已成,人便攻取去。唐自苦,不得自给。人求是念,是忧有忧,无饥渴勤苦。合聚财物,未死,忧五家分,或水、火、盗贼、县官、病痛,多不如意。己死,他人得之。身当得其罪,毒痛不可言。
6.五分者:一者,火分;二者,水分;三者,盗贼分;四者,县官分;五者,贫昆弟分。何为无忧所有?人不计是五分忧,苦剧不弃,是忧苦有万端,结在腹中,离道远法。人法生贾作,得利,不当喜;不得利,亦不当忧——是皆前世宿命所致。
7.人有贪,贪便不得利。正使得一天下财物,亦不能猛自用之,亦不随人去,但益人结、但有苦恼、但种后世缘因。缘因如火,如火无所不烧。我辈不觉,是黠不敢妄摇,知为增苦种罪。
原经文:佛说《佛医经》
大正藏第17册No.0793(吴)释竺律炎,(吴)释支越译
妙道庄主如是说:不仅如此,数珠念诵“咒语”也是一种“佛医疗法”。数珠是出家人、佛教信仰者和居士念佛号或经咒时的计算工具,又叫佛珠、念珠。从电影、电视上我们常看到和尚颈上挂一串佛珠,口里念念有词,手则在拈动佛珠。佛教认为这样可以断除烦恼,《木槌子经》说:“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樗子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常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若复能一百万遍者,当得断百八烦恼结业。”佛珠以108粒为常见,最多的达1080粒。据《金刚顶经》载,中国人好简便,将佛珠减为54粒、36粒、27粒、21粒、18粒、14粒。古代念佛常用36粒佛珠,禅门则用18粒,均取108的三分和六分比数,简便易行,还可绕在手腕。《敦煌曲子词》有这样一首揭:“念观音,持势至,一串数珠安袖里;目前灾难不能侵,临终又得如睡眠。”佛教徒数珠念诵,并不像偈里所说的免灾难,但它却能通过摄心来消除自身妄想,用心专一,从而有益于身心安康,此所谓:“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