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略论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思想影响宗教与哲学

佛、道两家的冲突与融合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一大现象。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内地后,又形成了中国佛教。道家,广义地说,包括了先秦道家、魏晋玄学和道教互有区别的不同成份。从佛、道两家互动的历史来看,首先是先秦道家和魏晋玄学影响了中国佛教的思想,随后是佛教影响了道教的思想。从佛、道两家互动的势态来看,中国佛教接受了先秦道家和魏晋玄学的思想影响,而先秦道家当然不可能受到佛教的思想影响,就魏晋玄学来说,也几乎没有受到佛教的思想影响;道教对于佛教的思想影响较小,而佛教对道教的思想影响则是全面和深刻的,几乎左右了后来道教的理论建设和思想发展轨迹。

道教初创时的主要教义是,通过养生和炼性两方面的修炼,以达到与“道”相合,长生不死,成为神仙,由此神与形、性与命、灵与肉的关系,以及如何成就神仙的问题,也就成为道教理论的根本问题。道教的宗教实践经验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有限的,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这一人生理想终极目标的失落,对于道教可谓是宗教生命攸关的头等大事,这就迫使一些道教学者逐渐调整、修改对人的生死的看法,逐渐在坚持性命双修的前提下,把修持重点移到炼性上来,追求心性完善,以实现精神超越。这也就是说,心性理论,心灵哲学越来越成为道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道教思想的演变进程中,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的心性思想起了重要的刺激、促进、启示、借鉴作用。究竟佛教尤其是禅宗对道教心性论发生了哪些思想影响?本文试图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轮回果报与形亡性存

佛教对道教发生影响最早的是轮回果报观念。佛教从自身的基本理论缘起论出发,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众生依其善恶行为所得之报应,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生死轮回,或超越生死轮回而进入涅槃境界。由于因果报应是上推前生下伸来世,在理论上似乎更为“精致”,在实践上,又无从检验,也就为道教所接纳。道教学者修改了长生不死的说法,提出人的形体都不可避免地要死亡,长生不死的当是人的神性、精神。这种说法为道教日后转向重视心性修养埋下了重大的理论契机。不仅如此,道教还发展了原有的一套鬼神世界系统,如《云芨七签·天地部》模仿佛教说,上有三十六天,包括圣境、梵天、无色界、色界、欲界;下有地狱,地狱有十殿阎罗王。同时又突出了宗教伦理道德实践,并兴起斋戒义理和仪范的建设。仿照佛教法事使斋醮规戒更加规范化。这些变化都使道教在日后更加走向民间,深入千家万户。

随着佛教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思想得到道教的普遍认同,道教学者也相应地调整了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理论。唐代著名道士吴筠(-778年)在《玄纲论》第三十章中说:

“夫人所以死者形也,其不亡者性也。圣人所以不尚形骸者,乃神之宅,性之具也。其所贵者神性尔。若以死为惧,形骸为真,是修身之道,非修真之妙矣。”⑥这是说,人的形体是要死的,而神性不会死,应当重视神性的修炼。后来全真道实际上也放弃了对“肉体不死”的追求,唯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此派创始人王重阳(公元1112-1170年),还抨击肉体不死说:“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⑦认为任何人都有一死,那种追求肉体长生而离开凡世是愚蠢的、不达道理的妄想。此派还宣扬人的肉身之躯实际只是一具“臭皮囊”,是“臭肉”、“一团脓”、“骷髅”、“走骨尸”而已,强调只有人的“真灵一性”,才是“真我”,才是值得追求、提升的。

二、万法皆空与忘身无心

佛教大乘空宗学派从缘起论出发,阐扬一切事物都无自性,万法皆空,认为现象、本体、工夫、境界都是空无自性的。这种思想体现出佛教的脱俗出世、追求外在超越的基本立场,成为佛教的主导思想之一。道教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演化而成,是真实的、实有的。但是随着万法皆空思想在东晋和南北朝时代获得广泛的流传,道教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导致道教学者对道教原来的身心理论的重新调整和修改。

南朝齐梁时代著名道士陶弘景(公元456-536年)热衷于融合儒、佛思想,他吸取佛教的人生如幻说法,称:“人生者如幻化耳,寄寓天地间少许时耳。”⑧有些道经还论证了人的形体是“非我”,是“无形”:

我所以得生者,从虚无自然中来,因缘寄胎受化而生也。我受胎父母,亦非我始生父母也。我真父母不在此也。……今所生父母是因寄附我缘,……故我受形亦非我形也。……附之以为形,亦之以有无,故得道者无复有形也。”⑨道教在引入佛教大乘空观来观察人生、形体的同时,又进而提出了“忘身”的主张:

“当知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虽有我身,皆应归空。明归空理,便能忘身。”上述“非我”、“无形”、“忘身”的思想是与道教的“贵形”、“重身”、“养生”的根本宗旨相悖的,显然,这是吸收了佛教空宗思想后所发生的观念的重大变化。

道教还吸收佛教“空无自性”的学说来阐述一切事物的本性,强调人的心灵本性是空寂的。南朝道士孟安排在《道教义枢》卷八《自然义》中说:

“义曰:自然者,本无自性。既无自性,有何作者?作者既无,复有何法?此则无自无他,无物无我。”⑩“无自性”是指无作者、无主宰,由此也是指无本性。这是说,自然本性是无自性,是空寂性。自(自然)与他(他然)、物与我因为都是无自性、空寂性的,所以是无差别的,都归结为空。由此引发出来,认为人的心性也是空灵明净的。对这种空灵明净的心性体验被认为是修道的重要境界。宋末元初道士李道纯说:“如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即抱本归虚,与释氏归空一理无差别也。……且如佛云真空,……道曰自然,皆抱本还元,与太虚同体也。”(11)把“自然”与“真空”,修道与“归空”等同起来,从而使道教的修炼境界趋与佛家追求主体心灵空寂境界会通、一致起来。清代道士李西月也说:“炼丹至于空,已尽善矣。”(12)把炼丹至于空寂视为尽善境界。

三、心生万法与心为道体

印度佛教唯心一系宣扬“三界唯心”、“万法唯心”、“唯心所变”,强调主体精神在把握世界、实现人生解脱理想上的决定作用。中国法相唯识宗也集中阐扬这一理论,天台、华严和禅诸宗也都接受了这一理论,唯心说与“一切皆空”说一样也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石。

道教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道”的演化,“道”是永恒存在的;坚持修道——积累功德和修炼形体,就可安神固体,与“道”合一,长生久视。道教原本并没有宇宙一切事物生于“心”,灭于“心”之说,也没有以“明心见性”为修持根本法门之说。但是,从宗教内部的思想结构来看,离开对主体“心”现状的认识与转化,是很难建构起超越现实人生的思想体系的。道教创建以来的实践也表明,它企图通过养生修炼,达到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目的,除了在化学、医学、保健学等方面取得一定科学成果外,其成仙的理想完全是一种美丽诱人的幻想而已。这就迫使它不能不逐渐改弦更辙,调整神仙的内在含义,转换修道的方式方法,把修炼的重点一点一点地转换到炼心上来,转向内在精神的追求上来。而这一转变又是与佛教唯心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的。

为了突出“心”在道教修炼中的重要作用,道教学者首先把“心”与“道”沟通起来,把“心”界定为“道”的内涵,宣扬“心为道本”的思想。王玄览吸取佛教般若中观和唯心思想,把“道”归结为“四句”:“有、无、非有非无,非舍有无”,并说:“一切万物各有四句,四句之中,各有其心。心心不异,通之为一,故名大一。”(17)意思是说,一切万物的四句中都有心,心心是同一不异的,称为“大一”。“大一”也称“正一”、“真一”,实际上就是道的别名。这也就是说,“心”就是“道”,“道”就是“心”。王玄览还宣扬宇宙万物都是心识的变现:“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眼摇见物摇,其物实不摇;眼静见物静,其物实不静。为有二眼故,见物有动静;二眼既也无,动静亦不有。”(18)他把事物归结为个人的主观认识作用,把事物的动静不同状态归结为人的主观感觉,宣扬了万物唯心的思想。

北宋道教南宗祖师张伯端(公元987-1082年)也说:

“欲体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此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也。……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而恶死悦生,故卒难了悟。”(19)

这是一段十分重要的话,它所包含的思想有这样几层:一是说体悟至道的最佳方法是明察本心;二是说明心和道即是体(圆明)和用(无为)的关系;三是说世人若能察心观性,当可顿超彼岸;四是说世人恶死悦生是彻底了悟的障碍。显然这些观点基本上是禅宗心性思想的翻版。金代道士王重阳强调“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20)南宋道士白玉蟾(公元1194-1229年)继续沿着追求内在精神超越的道路,宣扬“心即道”的思想,他说:“推此心而与道合,此心即道也;体此道而与心会,此道即心也;道融于心,心融于道也。心外无别道,道外无别物也。”(21)“心”,指的是空灵寂静的心灵,“道”,指内在的最高精神境界。这是说,所谓修道就是心与道契合,道与心融会,由此可以说,心就是道,道就是心。实际上,这是把道归结为心,把修道归结为在心上用功夫,所以他又说:“心上工夫,不在吞津咽气”(22),更是改炼气为修心了。

道教学者还论述了心与事、物、法、境的关系。老子认为道生万物,汉代道家又主张元气化生万物。道教融合了这两种说法,提出道就是元气,道生万物,也就是元气化生万物。后来在佛教唯心思想的冲击下,道教学者对道生万物的说法又逐渐发生了变化,如署名通玄先生述的唐初《道体论》,就说道是“以有无、非有无为体”、“以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为体”,吸取佛教的“四句”式来阐明道体,由此对道是否化生万物的问题也作出“生,不生”的两重回答。《道体论》也十分强调心的作用,其中说:

关于人心的性质,中国佛教通常把心开为真妄两面,这种真妄心论也为道教学者所吸取。明代道士陆西星(公元1520-1606年)说:

“夫人之一心本来无二,但以迷、觉而分真、妄。《金刚经》云:云何降伏其心?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既有欲矣,则情随境转,真以妄迷,纷然而起欲作之心。”(36)这和佛教、儒家一样,也是从迷和觉、动和静,性和欲的对立来界定心的真妄。陆西星认为修道就是要“以真销妄,妄尽真存,正觉现前,方名见性。”(37)灭尽妄心,呈现真心,也就是正觉而见性了。

四、明心见性与修心炼性

清代道士陶素耜说:“儒曰存心养性,释曰明心见性,道曰修身炼性,三教圣人都教人从心性上超生死。”(40)又清代道士傅金铨将儒释道关于心性的言论汇编成《心学》三卷,并在标明三教一源的前言《心学论说》中开宗明义地说:“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教虽分三,理无二致。”(41)这两段话表明了儒释道三教在心性修养理路上的一致性。道教的修心炼性说有其内在的思想演变根据,同时也是受儒、佛两家心性论思想影响的结果。佛教,尤其是禅宗的明心见性思想对道教修心炼性说的导引、启示作用最为显著。

禅宗的解脱论思想要旨是明心见性。“心”指自心,真心,“性”指本性、佛性。禅宗认为,众生要想超越生死求得解脱,唯一的途径就是彻见自心的佛性,实际上就是实现内在超越,获得一种内在心理的平衡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佛教的佛性论与禅宗明心见性说的阐扬,对道教的道性论与性命双修说的提出发生了直接的影响,进而推动了道教从贵生养身向修心炼性转轨。

南北朝时,中国佛教就成佛的根据佛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受这种佛性论思潮的影响,道教也从人性的角度讨论成仙的根据问题。道教将成仙的根据称作道性,也称真性、正性。人性与道性是什么关系?是否人人都有道性?这是道性论的核心问题。道教学者根据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道与人的本质、本性,以不受增损的自然本性为真道性,由此认为道性即人性,进而认为人人都有道性。如唐代道士潘师正(公元584-682年)说:“夫道者,圆通之妙称;圣者,玄觉之至名。一切有形皆含道性。”(42)《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也说:“人受生,皆禀虚极妙本,是谓真性。及受形之后,六根爱染,五欲奔驰,则真性离散,失妙本矣。”(43)“虚极妙本”即成仙的内在本性。“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人“皆禀虚极妙本”,都是强调人人皆有成仙的道性。这里说的和中国佛教所宣扬的“人人皆有佛性”实质上是一致的。

伴随着道教对人性、道性的探讨,在理论上又引发出颇具全局性的一大问题,即人性与生命是什么关系?修心炼性如何能通向长生不死?修性与修命如何协调起来?可以说,自南北朝以来,道教学者就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探讨这些问题,如南朝齐梁时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就是讲如何通过心理调运以求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到了唐代,吴筠举起修性与修命相结合的旗帜,形成性命双修的思想。这种主张不仅符合道教原来的形神双修的思想特质,又吸取了儒佛心性论加以补充、调整,在整体上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相适应,以致性命双修一直成为尔后道教修持的基本模式。在坚持性命双修的原则下,有的道教学者主张先命后性,有的则主张先性后命,至于有的主张只修性不修命,则是脱离性命双修的轨道了。

道教认为,性和命是人的两种构成要素,也是内丹修炼的两个方面。一般地说,性,指人的本性、又称作真性、灵性、正性、真心、天心、道心、元神等;命,指人的生命,又称作元气、气。性与命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精神与肉体(物质)、心理与生理。道教内丹家们多数认为性命一体,互相依存,主张性命双修,安神固形,以求达到肉体长生、精神不死的生命永恒状态。据载,吕洞宾的《敲爻歌》说: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达命宗,迷祖性,恰是鉴容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握家财无主柄。”(44)这是批评说,性命偏修只能得到片面的修道效果:只修性,不修命,就不能由凡入圣,长生久视;只修命,不修性,虽寿同天地,但仅是一介愚夫,心无主宰,犹如要照面容却无宝镜一般。这也就是主张性命双修,形神两全,位证上仙。张伯端也说:

与张伯端南宗一系的“先命后性”主张不同,道教北宗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此派的创始人王重阳否定道教传统的长生不死观念,认为“本来真性”不乱就是长生不死,修改了长生不死的含义,强调的是内在精神的超越。有问“何者各为长生不死?”王重阳答曰:“是返真性不乱,不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50)据此王氏认为修道要“先求明心”(51),强调明心见性。如何明心见性?他吸取禅宗的“无念”为宗的思想说:“内清静者,心不起杂念;外清静者,诸尘不染着。”(52)认为关键是心性清静,无念无著。他还说:“诸公如要真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静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53)认为如同禅宗人一样,顺其自然,随缘任运,无所索求,摒除尘冗,才是真正的修行。全真道不仅讲“先性后命”,而且还有“重性轻命”的思想倾向。王重阳说:“宾者是命,主者是性。”(54)认为性与命是主与宾的关系,强调性之重要超过了命。

从上面四个方面来看,佛教对道教在转变人的形体、生命、人生、人生理想的看法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之转向于心性修养;佛教尤其是禅宗对道教所论述的心性内涵、心性与外境、心性与道、心性与空、心性与形体等之间的关系,和心性修养及其境界等,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注释:

①《正统道藏》第10册。

②③《正统道藏》第16册。

④《正统道藏》第5册。

⑤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⑥《正统道藏》第39册。

⑦《重阳立教十五论·第十五论离凡世》,见《正统道藏》第53册。

⑧《真诰》卷六,见《正统道藏》第34册。

⑨《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或功德轻重经》,见《正统道藏》第11册。

⑩《正统道藏》第41册。

(11)《问答语录》,《中和集》,见《正统道藏》第7册。

(12)《无根树词注解》,见《张三丰先生全集》,见《藏外道书》第5册,巴蜀书社1992年版。

(13)《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一,见《正统道藏》第22册。

(14)(18)《玄珠录》卷下,见《正统道藏》第39册。

(15)(25)(26)《随机应化录》卷上,见《正统道藏》第40册。

(16)(24)(30)《随机应化录》卷下,见《正统道藏》第40册。

(17)参见《玄珠录》卷上,见《正统道藏》第39册。

(19)《悟真篇后序》,见《悟真篇三浅解》第175页,中华书局1990年10月版。

(20)(51)(52)(53)(55)《重阳人授丹阳二十四诀》,见《正统道藏》第43册。

(21)(22)《谢张紫阳书》,《白玉蟾全集》卷七,见《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

(23)见《正统道藏》第38册。

(27)见《悟真篇》,《藏外道书》第5册。

(28)《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一,见《正统道藏》第55册。

(29)王太霄《玄珠录序》,见《正统道藏》第39册。

(31)见《正统道藏》第34册。

(32)《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八,见《正统道藏》第24册。

(33)《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四,见《正统道藏》第40册。

(34)《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卷四,见《正统道藏》第3册。

(35)见《钟吕传道全集》,见《道藏精华》第一集之三。

(36)(37)《方壶外史·纯阳吕公百子碑测疏》,见《藏外书》第5册。

(38)《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十四,见《正统道藏》第22册。

(39)《玄钢论·畏神道章》,见《正统道藏》第39册。

(40)《悟真篇约注·杂义》,见《藏外道书》第10册。

(41)《心学·心学论说》,见《藏外道书》第11册。

(42)《道门经法相传次序卷上》,见《正统道藏》第41册。

(43)《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第十六章。有谓此书实出于道士之手。

(44)“鉴”,原作“整”,据《敲爻歌直解》改。见《藏处道书》第6册。

(45)《悟真篇·序》,见《藏外道书》第5册。

(46)《悟真篇拾遗·禅宗歌颂诗曲杂言》,见《正统道藏》第4册。

(47)《养真集跋》,见《藏外道书》第10册。

(48)(49)(50)《玄肤论·性命论》,见《藏外道书》第5册。

(54)《全真集·五花社疏》,见《正统道藏》第43册。

(56)《紫虚大师于公墓碑》,《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一,《四部丛刊》影印本。

【作者简介】方立天,1933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THE END
1.有动物缘的人,福报很大。有灵性的动物,会被磁场干净的人吸引...百晓生说剧 435跟贴 讲真,是球网先动手的!!! 新媒体 论背景音乐的重要性!! 新媒体 旁边有个抢活的…怎么办?人都过去了? 新媒体 多喝热水,热水治百病! 新媒体 58跟贴 这滑的挺远的哈,棒棒哒 新媒体 1跟贴 战斗民族糗事汇,每个都是爆笑 新媒体 5跟贴 ...https://m.163.com/v/video/VZF7RKJ1N.html
2.概述道教之说 道教典籍记载的东方三圣分别为:太乙救苦天尊、大慧真人、救苦真人。 相关太乙救苦天尊的经典,于拔荐救赎科仪重要法物“引魂幡”全名为“太乙救苦天尊迁神回黄幡”,是依太乙救苦天尊与大惠真人、救苦真人为主,其幡见载于南宋甯全真授,王契真篡《上清灵宝大法》卷三十三第七页,幡正面中央所书神名为...http://mp2.allhistory.com/detail/5924550d55b54278ac02fb6c
3.中台世界─佛说无常经《佛说无常经》,佛是能说之人,是这一部经的说法主;无常经是所说之法。果位上圣者分为四种层次,即声闻、缘觉、菩萨、佛,佛是圣中之圣。这一部《无常经》不是声闻,也不是缘觉、菩萨所说,而是圣之中圣,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大觉圆满的这么一位果位上的佛所说的一部经。所以《佛说无常经》不是因位当中...https://www.ctworld.org.tw/turn/sutra/012-gb.htm
4.道教内丹实修百问道教内丹实修百问 编辑:邵阳玉清宫 图片:道心影像郑 1.何为丹道? 答:丹道分为两项:即外丹与内丹,外丹指烧炼药物的研制术;内丹指的为内修精气神,并调理魂魄性情的功夫,即性命之学,并且使魂魄和合以超越时空限制,达到与天同寿的生命目标,而内丹并非在身中凝结何种物质,而是阴阳不灭,元气不散的个人宇宙合并自然...http://m.syyqg.org/nd.jsp?id=232&id=232
5.道教为何不能吃狗肉牛肉龟肉大雁和五大家族?不要去听信他言,供养了对你有什么好处,好好依靠三宝,正道而行才是正道!当然,也不要杀害,杀害的果报立竿见影,远在儿孙,近在己身! 八、猫 我们常说九命猫,的确是这么一个概念。 猫是属阴的,极具灵性,家中养猫可以减少很多鬼怪的侵扰,且猫是人间的正神护法,可以震摄老鼠。但是猫的怨气、灵性都非常大,吃...https://www.meipian.cn/296h9s9v
1....猫的守护与人间善缘探索阴德背后的故事不久后,小精灵带来了意外惊喜——张小姐通过网络上的交流,与一位需要帮助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位小朋友家境贫困,他也喜欢养猫,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没有办法买到宠物。张小姐决定送出心爱的小精灵给这个孩子,并且还定期寄送食物、玩具等以助他们度过难关。https://www.43v8om14h.cn/chong-wu-zi-xun/213468.html
2....说人养猫的福报喵声如雷揭秘佛教中的养猫福报在佛教中,动物被视为众生之一,它们拥有灵魂,能够通过修行达到解脱。尤其是猫咪,这种温柔、独立又神秘的生物,在很多人心目中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佛教中对养猫有着独特的看法,即认为养猫是一种积累善业、获得福报的行为。 据传,在印度的一座古老寺庙里,一位名叫阿育王的大乘佛教国王曾经非常喜欢宠物,他将自己的爱...https://www.wazxzpm.cn/chong-wu-zi-xun/492311.html
3....阴德好福祉的守护者揭秘猫缘好背后的阴德之谜有研究表明,与动物长期相处的人倾向于更为平衡自己的情绪。他们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失去冷静,因为他们明白,一切事情都会过去,不如保持内心的一片宁静。这一点对于身边的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一份礼赞,也是他们所散发出的阳光气息所致。 无私奉献: 如果说养宠物是一场持久战,那么那些把自己牺牲给宠物的小主人们,其实...https://www.qqddujnzs.cn/chong-wu-zi-xun/458584.html
4.道家不放生放生者,是放其一条生路,让其能够继续存活下去。最初佛教的本义,是培养人的慈悲心,明确地形成了戒条:为我杀不食,我见杀不食,我养杀不食。现在那些搞放生的人,其实是贪婪心驱使的,为了自己的福德,而强行放生。并且很多是外来的物种,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链。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15/19/80612416_1139441900.shtml
5....说人养猫的福报喵声中寻福揭秘佛教中的养猫之道在这个物是人非的世界里,动物与人类之间的互动深受人们关注。尤其是在佛教文化中,养宠物被视为一种积极的修行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佛教中的养猫观念,以及它如何成为一条通往幸福和平静之路。 佛教说人养猫的福报 据传统佛教信仰,养猫不仅是一种生活乐趣,更是一种积累善缘、增进福报的行为。《大智度论...https://www.gkklenewvt.cn/geng-duo-chong-wu/220583.html
6.阴骘果报的故事宋朝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程一德,喜欢写善书印善书。不分佛教、道教与神教的善书,只要是劝人为善的,他就出钱刊印,送给人家看。他常告诉学生:“只要人人为善,天下就太平无事了。” 有一夜,他梦见天帝,他三拜九叩。天帝说:“你对三教没有分别心,又刊印三教善书,广行劝善,乃无量功德,赐你子孙富贵荣华,也...https://www.sushijiameng.com/wei-sushi-79198
7.宋代猫奴手册②︱裹盐迎得小狸奴——聘猫养猫信仰在宋代,猫曾被视为具有果报性质的灵异生物,表现出福祸相随的双重特性,《青琐高议·猫报记》记载:朱沛家富裕,养百余只鸽。一日,猫食鸽,朱沛断猫四足,猫死。再食,再断,数猫死。后妻生无手足二子,弃。朱沛不悟。《夷坚志》也载轶事一则,庖婢庆喜因猫偷食兔肉被主母责骂,愤而掷猫于柴火,猫腹被木叉...https://3w.huanqiu.com/a/0c789f/4HpSlUjaXLt?agt=20
8.道教堕胎的果报与化解方法上面都是堕胎的果报与化解方法交给你,只要有堕胎行为那么一定会受到果报,有人说我曾经堕过胎,为什么什么事情都没有呢?这是因为自身的福运很好,所以报应没有来,当运气用完的一天就会出现报应,下面化解婴灵的方法交给你。 堕胎的化解方法 一、堕胎的人要真心忏悔认错,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为自己的原因让婴灵受到...https://www.ohaoyun.com/post/12283.html
9.道教经典道教经典《三茅宝忏》卷末附有公元1877年张鹤峰后记,主要叙述他自幼在茅山元符宫隐仙楼出家,受业于师,他经常听师傅说:“经忏中惟《三茅真经》、《三茅宝忏》,乃应化真君得道之源,道教中第一要宗也,须朝夕虔诵。”他还说原经忏早已失传,因自幼熟读《三茅真君宝忏》,凭借记忆抄写数卷,以续道脉。 《九 天灵宝金华...https://maoshandaoyuan.cn/show/1206.html
10.出马仙基础知识,出马仙的果报要出马的弟子,首先要明白六道轮回,佛道教的一些简单的知识,明白善恶的区别和因果,再真正的发菩提心,去同情众生的疾苦,放下一己的私利,真正放下了,你才能真正的解脱,也就是说,你自己身上的仙家让你出马,不是给你的一个赚钱的工具,而主要的目的是度众生,仙家会让你保证生活,提高生活品质,但不会让你通过这个,...https://m.xingzuo360.cn/zhongguominsu/minjianchuanshuo/200727.html
11.第1461部~维摩诘所说经注十卷上以财养今以法养。复次众虽见其变未知变之所由。欲令推宗有在信乐弥深。故以偈赞也。肇曰。...出经者欲远存其人以弘其道教。故此一品全序其德也。 得无生忍。 什曰。慧明业也。如来已尽则以...然后说四谛。何等七。一施。二戒。三生天果报。四说味。味乐味也。五果报过患。虽有少乐而众苦...http://www.qldzj.com/htmljw/1461.htm
12.佛教好,还是道教好吗?我说玉帝住在银心(银河系中央地带),The centre of the Milky way,四大金刚是玉帝得力助手,就住在银河系的四条漩臂上,The four spiral arms of the Milky way;我这样说,当然很多人不相信;我用玉帝、四大金刚(佛教四大天王)这些道教名词,可能令人觉得充满神道色彩,难道佛不可化身穿道袍吗? http://m.ye-su.cn/yy/ntevssvnn.html
13.志怪传奇小说(精选六篇)因此, 我们可以说, 神话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 是自然力的形象化, 是人们征服自然的幻想。 我们所说的神话传说, 大致包括两个方向:一是各民族在原始社会...在道教神仙观和佛教果报论的双重影响下, 人与鬼神之间前所未有地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从原始时代, 人们对于鬼神无比地崇拜和仰望,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25wlkhg.html
14.为何“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文史纵横理论频道就道教自身的教义教旨而言,大抵源自古代的鬼神崇拜、方仙之说和道家哲学。详言之,除原始巫术、神仙方术和黄老之学外,它对易学、阴阳五行、墨家思想和儒家伦理及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都有汲取和改造。譬如易学就综合了儒道两家,建构出了独特的炼养易学体系。此外,它还融摄了佛教的彼岸、果报、轮回与心性等观念。尤其以...https://www.workercn.cn/254/201604/29/1604290800593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