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天气转凉。鸟类迁徙季高潮即将来临。
??巢湖团山。
??出现在湿地鸟类生态摄影师童家强镜头里的,除了蜂鹰和白喉针尾外,还有3只与众不同的燕子。
??定格、放大、仔细辨认……他惊喜地发现,捕捉到镜头里的,居然是罕见的旅鸟——白腹毛脚燕。这是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我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的物种。轻快矫健的白腹毛脚燕是长途飞行的高手,它们分布在亚洲东部,叶尼塞河中上游,阿尔泰山脉,蒙古北部至阿纳德尔河,鄂霍次克海和中国东北部,每年都要飞到温暖的东南亚越冬。
??新来的“客人”,再一次刷新了合肥鸟类的数据库。
??牛角大圩。
??71岁的“拍鸟人”夏家振在这里发现一种神秘的田鸡,经鉴定确定为斑胁田鸡,在安徽境内为罕见旅鸟,是合肥的新面孔。这次发现也为环巢湖新增了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十八联圩。
??摄影师韩玲在一片高粱地里发现了两只可爱的普通朱雀。普通朱雀是安徽罕见的冬候鸟和留鸟,上一次在巢湖被记录到还是在9年前的2015年。
??而一些安徽旅鸟的老面孔:灰山椒鸟、白额雁、黄胸鹀、红喉姬鹟、褐柳莺、矛斑蝗莺、黑眉苇莺、红尾歌鸲……早已屡见不鲜。
??环巢湖鸟类迁徙通道。
??蓝天辽阔,不见痕迹,遵循自然规律,鸟类分出不同的迁徙通道,互不打扰。
??猛禽迁徙通道就是其中一条,体格壮硕的猛禽们重装列阵,自由地在巢湖上空翱翔。如果想见识凤头蜂鹰、燕隼、红脚隼的英姿,或者期待偶遇蛇雕、林雕、白腹隼雕等一些英武的猛禽,不妨守候在巢湖边的四顶山、白马山、茶壶山、姥山岛……
俄罗斯摄影师吉尼斯在十八联圩拍摄到的西伯利亚白鹤
??巢湖边的牛角大圩,是他拍鸟的“福地”。
??这里靠近巢湖和派河口湿地,经过多年治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栖息的鸟类越来越多。
??2016年5月,他在这里拍到了黄胸鹀的身影,这也是合肥首次发现黄胸鹀。“是在牛角大圩的一个芦苇荡附近发现的,这种鸟胸脯是黄色的,雄鸟的背部是栗褐色带点紫红,很漂亮。”
黄胸鹀
??如今,黄胸鹀在合肥已从“稀客”成为“常客”。上半年,夏家振再次拍到了黄胸鹀。
??今年是夏家振拍鸟的第十个年头,他几乎走遍了巢湖边的每一处湿地和滩涂,行程超过25万公里。十年“拍鸟路”,夏家振感触最大的就是合肥上空鸟儿的“三多”:数量越来越多、新面孔越来越多、罕见种类越来越多。
??翅膀扇动天空,越来越多的鸟儿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拍鸟队伍。
??摄影师何斌是今年新加入拍鸟大军的一员,在牛角大圩的稻田旁守候了一个下午,终于,一只胸前金黄色的鸟儿在稻田里跳跃。快门轻按,果然就是——黄胸鹀。
白琵鹭
??10月底,摄影师季振山在董铺水库边拍到了一大群远道而来的“贵客”——100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这是白琵鹭迁徙大军今年首次出现在合肥。
??11月5日,生态摄影师徐蕾在环巢湖三河湿地拍摄到罕见的全球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脸琵鹭。
??镜头里鸟儿的身影逐年增多。
??数据显示,2023年巢湖共记录到鸟类287种,包括东方白鹳、黄胸鹀、青头潜鸭等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与2020年相比,巢湖鸟类三年增加154种。今年截至目前,巢湖生物资源鸟类组已记录到323种,其中环巢湖新记录的有38种。
??可喜变化背后是逐渐改善的巢湖湿地环境赋能。十八联圩,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是兼具生态湿地功能定位的蓄洪,拥有33座树木葱茏植被茂密的“生态渗滤岛”,承担消解氮、磷的城市“绿肾”功能,已是鸟类天堂。2022年11月10日,合肥被授予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
??湿地,充分发挥了生态调节的功能,既对巢湖水质起到净化作用,又成为众多珍稀鸟类迁徙的“驻足点”与“中转站”。去年,巢湖水质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8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均达到Ⅲ类及以上,其中南淝河水质首次达到Ⅲ类。
??“水质好了,鱼儿就多,再加上巢湖禁止捕捞鱼类,来巢湖觅食栖息的鸟类当然越来越多。”巢湖管理局工作人员这样总结,这也是巢湖生态越来越好的一个印证。
??人来鸟不惊。
??初冬来临,阳光灿烂,蓝天下,湿地旁,巢湖边,城市水域,候鸟们又一次在合肥相聚。队伍,逐年在扩大;面孔,每年在更新。这些美丽的精灵,给城市多彩的秋冬增添了活力和灵动,是向世界传播合肥美好的信使。(胡晓斌许庆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