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实的小毛驴四蹄有劲,眼戴黑罩,身穿彩衣,拉着石磨不停地转圈。身穿白大褂的磨倌在石磨边填料、扫面,怡然自得……这恬淡的乡间景致,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昨日,记者在内丘县内丘镇小留村食品公司生产车间看到了多年不见的“驴拉磨”场景。车间里摆放着3盘石磨、3盘石碾,3头小毛驴一圈圈地拉着石磨。工人们把小麦填进磨孔,一会儿雪糁儿一样的面粉便从磨盘间挤了出来。随手抓起一把刚磨出的面粉,可闻到淡淡的清香。
小留村村支书兼食品公司经理张战军告诉记者:“我们用石磨加工富硒小麦、荞麦面、玉米、小米等多种原生态食品。从原粮筛洗到磨出面粉,全是原生态的传统工艺,真正的原汁原味。”
小留村食品公司为什么放着现代化的电磨不用,偏偏要把尘封的“古董”——石磨、毛驴请出来呢?
“这既是市场的需要,也是文化的传承。”张战军说,创办公司的时候就致力于粮食的原生态加工和对健康食品的开发,用“驴拉磨”的方式磨面粉,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生态食品的需求。同时,“驴拉磨”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重出江湖”就是为了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张战军介绍,电磨分电动钢磨和电动石磨两种。电动钢磨的转速每分钟达800多转,出粉温度比较高,会破坏粮食中的营养成分。电动石磨的转速虽然只有几十转,但出粉温度还是偏高。“驴拉磨”时,磨盘每分钟才转三转,是冷加工,粮食中的营养成分破坏少,香味浓郁,口感筋道。一个石磨每天大概能生产七八十斤面粉,加工的原料有富硒小麦及玉米、小米等。
“公司初建,规模还不大,但由于产品讲究原生态的特色,还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已有不少订单纷至沓来。”张战军说,在生产原生态石磨面粉的同时,磨面产生的麸子、糠等副产品用于生态养猪,猪粪再用于蔬菜种植,还将带动观光农业发展。这样,就形成了经济、文化和生态三条不同的产业链条。
一头毛驴,一盘石磨,看起来不起眼,却将成为撬动小留村产业发展的一个支点。
今年以来,我市以隆化县为中心着力发展肉牛产业,逐步形成了围场坝上和丰宁地区的肉牛生产产业带,实现了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预计年底肉牛存栏可达78万头、出栏达到64万头。
五年前,李冠业承包了陈家庄村北山占地1000多亩的40个废弃地库,开始栽培蘑菇。致富不忘乡亲,三叶蘑菇种植基地安置150名劳动力就业,李冠业还牵头组建农业合作社,以“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周边村民共同栽培蘑菇,目前达成入社协议的村民已有500户。
11月11日,虽然刚过了立冬节气没几天,气温却已降到了零度以下。而在唐山市海港开发区王滩镇张庄子村委会议室里却是熙来攘往、暖意融融。原来,他们都是申请加入谷良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村民,这次是来办理股东确认、核实手续的。由于股东多达175名,为了加快工作进度,海港工商分局还特别派出了三名工作人员提供上门服务。
马凤伟家开办的翡翠轩饭庄是西山场村里最早的农家乐之一,经过10年的发展已颇具规模,接待能力达到100人。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达600余亩,大樱桃、梨等果树面积达150亩,林地面积9000亩,森林覆盖率95%,每年接待来此踏青赏花、观景摘果的游客达40万人次,农民人均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