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无人驾驶技术应用的“前哨阵地”,无人配送赛道的价值正快速凸显,无人配送车正从“小范围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阶段。
今年“双11”大促期间,为应对快递业务激增,提升包裹运送效率和投递服务质量,各大快递企业纷纷亮出“科技王牌”,无人配送车迎来实战“大考”,不仅在多座城市实现批量“上岗”,还成功在乡镇农村上线运行,成为城市末端配送和农村寄递“最后一公里”强有力的补充。
无人车配送实现常态化
起初,无人配送一直被视为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的“纯概念”项目。但近年来,在物流上下游产业智能化升级,以及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导致用工成本高、招工难等因素的推动下,国内无人配送行业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
今年以来,无人配送车领域再次取得新突破,多家企业相继发布多款创新产品及运营平台,且已有部分车辆实现常态化运营。例如,4月,中通快递上线智驾无人车运营平台,直连40多座城市超100个网点,监管在用无人配送车超过200辆;5月,中国邮政在北京顺义区试点使用无人配送车进行邮件转运,单次往返距离约30公里,每辆可装载500个包裹;6月,韵达快递在促销旺季投入使用无人配送车,与快递员协同作业,配送效率提升30%;7月,菜鸟集团获得一批无人配送车订单,并已交付使用,每日负责将包裹从快递网点运送到菜鸟驿站;8月,顺丰快递在青岛部署无人配送车,用于网点与快递员之间的接驳工作。此外,京东物流、中通快递、圆通速递等快递企业也在积极推进无人配送车的普及应用,每日配送量轻松突破千单大关。
随着“双11”快递高峰期的到来,无人配送车更是备受青睐,并展现出巨大优势。据多位快递网点工作人员反映,无人配送车的运送效率大概是传统配送模式的两倍,并且可高频次往返于驿站和快递网点之间,日运输快件达2200单左右,不仅大幅提升配送效率,还能有效减轻快递员的劳动强度。
“每逢‘双11’,快递网点通常需招募大量临时工来应对快件量激增。今年,随着大批无人配送车的投入使用,它们成功分担超过一半的派件任务,极大缓解了网点的配送压力。”北京某快递公司网点负责人王先生表示,无人配送车在城市末端配送领域展现出的降本增效优势,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网点考虑采购和应用这类设备。
对此,物流行业专家孔震表示,无人配送车在“双11”期间及乡镇地区大显身手,不仅凸显其对快递行业的巨大贡献,也为无人配送车企业搜集大量的数据和用户反馈,进一步推动无人配送车走向成熟。今后,随着技术、运营及服务能力的持续增强,加之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无人配送车在快递配送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愈发广阔。
无人配送市场方兴未艾
经过初期探索、技术革新和试点运营三个阶段后,无人配送车已成功开启商业化应用的新纪元。在业内人士看来,无人驾驶技术在快递物流领域迅速崛起,主要归因于市场对高效寄递服务的迫切需求。
近几年,众多企业纷纷涉足这一赛道,积极探索将无人车应用于分拣和配送环节中。其中,不仅有京东、美团、阿里等互联网巨头,还有新石器、九识智能、毫末智行等科技创新企业,以及顺丰、中国邮政和“三通一达”等快递公司,它们均在无人物流领域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布局。
在这些企业中,菜鸟较早地聚焦无人车的研发与应用,2016年便成功推出第一代末端配送机器人;2020年,菜鸟发布首款物流无人车“小蛮驴”,现已有数百辆车在全国超过200所高校内实现规模化、常态化运营;今年9月,菜鸟又推出自研L4级物流无人车——菜鸟GT,该车已在公开道路上实现规模运营,主要负责快递网点至末端站点之间的运输任务。京东物流在今年发布了自研第六代智能配送车,该车集成高精度定位、融合感知、行为预测、仿真、智能网联等10大核心技术。目前,京东物流已在近30个城市部署智能配送车,服务范围涵盖社区、商圈的快递配送与揽收等多个环节。顺丰在无锡、杭州、合肥等地大量投放无人车,用于快递末端配送。今年,顺丰还投资了白犀牛,进一步在无人城配领域加码布局。作为无人配送领域的佼佼者,新石器目前已在全球13个国家、超过50座城市累计交付并部署超2000辆无人车,自动驾驶行驶里程累计突破1000万公里。今年6月,九识智能发布4款L4级量产系列车型,不仅能够覆盖城市低速全场景,还通过技术迭代,成功解决无人车在乡村道路上可能遇到的GPS信号不稳定、网络信号弱、道路边线不清晰、环境特征模糊等挑战。
众多参与者竞相涌入无人配送领域,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与产品开发迭代,为无人配送车应用市场带来多样化选择。面对这片充满潜力的蓝海市场,资本也已闻风而动,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如辰韬资本、车和家、中金资本、高瓴资本、首钢基金等纷纷涉足其中。进入2024年,无人配送赛道依然保持旺盛的融资热度。今年年初,斯年智驾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2月,毫末智行也宣布获得上亿元B+轮融资;同月,九识智能宣布完成近1亿美元A轮融资;3月,新石器宣布成功完成6亿元C轮融资……
“下半场”竞赛聚焦成本优化
近期一系列新进展预示着,无人配送领域或已迎来重要转折点。对于赛道内的参与者而言,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路径规划,抢占商业化先机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物流行业对成本的高度敏感性,在路权逐步放开的背景下,能否为末端配送等应用场景带来切实的成本节约与效率提升,是决定无人配送车能否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孔震进一步表示,技术创新一直是推动无人配送车落地的生命线。经过多年积累,技术层面虽已不再是无人配送车商业化进程中的主要障碍,但要实现大规模量产商用,仍需不断推进技术迭代升级和算法能力提升,进一步提高系统效率和可靠性,从而实现生产、运维等综合成本的降低。
此外,为了在控制成本、扩大投放规模的同时,保证服务质量并降低事故发生率,无人配送车行业的参与者还需积极探索可行的商业模式。纵观众多企业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精准定位应用落地场景,不断升级配送设备功能,并在特定细分场景下构建商业闭环,是实现无人配送车商业化应用的关键。同时,面对部分场景的长尾问题,单凭一家企业之力难以应对,需建立产业链合作机制,协同推进。惟有如此,整个行业才有望早日迎来蓬勃发展的曙光。
“无人配送车的商业化进程不仅依赖于产品不断迭代、成本有效控制及商业模式持续优化,全国范围内路权放开亦是关键推动力。”孔震强调,当前,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均在积极助推产业发展,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为无人配送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无人配送车的落地应用。但若要实现无人配送车规模化“上路”,还需政府层面统筹布局,制定全国统一的法律规范。同时,在标准建设方面,无论是道路测试标准、产品安全标准等均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