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云:“人过七十古来稀”。意思是说,人到了70岁以后,也就变得稀少了。
人过七十古来稀,这不过是指的是古代,因为在古时候,由于医疗条件、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等原因,人的寿命也是比较短的。
所以来说,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想要获得高寿,除了自身的基因外,其中正确的养生,并保持一定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65~75岁这10年更是如此。
65~75岁,是怎样一个岁数:
有人说,65~75岁是人生的关键10年,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①以老祖宗的角度来说。
对于65~75岁,还是有很多俗语的,比如说:
“六十六,六十六,不死掉块肉”;
“六十六,六十六,阎王要吃肉,要吃闺女一刀肉”等等。
指的就是人到了66岁这一年,也是老人到了六十六岁以后,也是到了人的生死关口。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在我们农村里有这样的说法,是指父母到了六十六岁生日这天,作为儿女的,从集市上买了肉以后,将猪腿肉切成六十六小块。
然后盖在一碗大米饭上,并置于篮内,用红布遮盖,并送给父母品尝,这也寓意着老人长寿。
除此之外,还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人到了73岁以后,也是人生的一道坎,因为73岁是圣人孔子去世的那一天。
所以按照民间的说法,普通人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超过圣人孔子的,在“年龄关”上也是如此。
由此来说,65~75岁这十年,按照民间的说法,有着两道年龄坎,所以这也是要注意的。
②以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
按照生物学家的解释,现代老年阶段分为初老、中老和晚老三个阶段,其中:
初老:指的是55岁到65岁的年龄段,
中老:指的是65岁到75岁的年龄段,
晚老:指的是75岁及以上的年龄段。
也就是说,65~75岁的这10年,也就进入了“中老阶段”,只有迈过了这中老阶段,才能顺利的进入了晚老阶段,才算是真正的进入了长寿。
不过按照生物学家的说法,65~75岁,这10年是非常重要的十年,需要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才行,那么如何去做呢?
65~75岁这10年,惜命的最好方式是保持“5点”,而不是养生睡觉
第一,走路是最好的养生。
可能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在十几岁的时候,常常会做这样的一个梦:
“梦到自己从楼上掉下去,或者从山顶上的高处掉下去,并掉到很深……”
这时候梦就醒了,这又是为什么呢?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是这样的:
“腿是下盛,人在长…”
意思是说,年轻的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很容易做这样的梦。
当然人到了老年也是如此,而走路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因为人到了65岁以后,身体的免疫力也变得比较差了,而经常慢走或者快走,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而且有助于预防多种慢性疾病。
因为按照科学家的说法:腿是人体的“第二心脏”。
所以来说,进入65~75岁的这10年,不妨早晨起来走一圈,这也为了以后的长寿打好基础。
第二,正确的去睡觉休息。
前几年,“米国”科学家进行了一个调查,而他们经过调查发现,一些85岁以上的老人,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可能与遗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心理状态有关,特别是在睡觉的时候,一些长寿的老人则更加的自律。所以来说,如何去正确的养生睡觉,是保持惜命的最好习惯。
当然古书《黄帝内经》这样记载: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晚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意思是说,人的作息要顺应自然规律,而睡眠与寿命有很大关系。
所以在睡觉方面,老人更要正确的睡觉,按照科学方面来说,进入晚间以后,人体内的血,在晚上回到肝脏里面去。
所以在一点到三点,这两个小时,也是人在深眠,肝脏是最忙碌的时候,所以老人要做到早睡早起。
第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人到了65岁~75岁这十年,也称为“长寿黄金十年期”,所以此时养生的最好方式,应该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因为乐观的人,往往会活得更久,如果气大则会伤身,而生气会对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此时应当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避免产生恶劣的情绪。
比如张学良将军。
张学良将军,活到了103岁,是一位长寿老人,当然他长寿的秘籍就是,保持乐观态度,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
而张学良,抽烟喝酒样样俱全,而且还被软禁半辈子,但是正是张学良的心态好,照样能活到100来岁。
所以来说,长寿最好的因素就是保持好自己的心态,心态如果崩了,那么就没有高质量的生活状态了。
第四,简单而丰富的饮食。
古人讲:“病从口入”,其实也是如此,尤其是65~75岁这10年,更要注意自己的的饮食喜欢。
因为进入65岁以后,身体各项机能也下降了,也正是一些慢性疾病的容易高发的时候。比如说:血压,血糖,心脏等问题,也随之凸显了出来。
所以此年龄段最好的的养生方式就是释放的忌口,保持简单而丰富的饮食,不喝酒,不吃一些油腻的食物。
讲述一个真实的事情:
我外婆,102岁无疾而终,当然她的长寿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在外婆年轻的时候,由于贫穷,她养成了一日两餐的习惯,早上7点吃一顿饭,中午2点吃一顿饭,晚上不吃。
而这样的习惯,外婆保持了几十年,到老了也是这样。
虽然进入新时代以后,家里的生活条件变好了,但是外婆却非常的自律。
早上6点起来,先围着村庄转一圈,然后喝一碗小米粥,不放糖,只放盐,吃一个鸡蛋,一个煎饼。
中午外婆又是一碗小米粥,不放盐,只放糖,然后吃一个或者两个馒头,就着一些油水少的青菜。
而外婆对于一些油腻辛辣的食物,从不沾嘴,生活很良好。
从外婆的故事来说,她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从来不大喜大悲,也从来不多吃一些看似可口的饭菜,并保持一些简单,富有营养的饮食。
第五,尽量少消耗自己的身体。
或者是生活压力的原因,有的老人在65岁以后,还继续奋斗,过度消耗自己的体力。
还有的老人,因为退休了以后,已经放松了自我,去做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比如说,抱着手机不放,或者乱吃东西,乱抽烟,乱喝酒乱去一些地方等等,过度消耗自己的身体。
其实这并不是好的的生活习惯,如果把人生分为一年四季的话,那么65~75岁的老人,好比夕阳到残阳阶段。
所以此时的老人更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顺势而为才是真的好的养生方式。一句话,就是在这个年龄段,尽量少用自己的器官,过度透支自己的身体。
人到了65~75岁的这十年,惜命的最好方式,抛开先天疾病,以后天来说长寿的人,无非就是静脉畅通,情绪稳定,饮食毒素少,只有保持好几点,未来的几十年,也就长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