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文介绍了富察皇后、那拉皇后、高贵妃、纯妃、嘉妃等人,接着往下说。
雍正五年皇四子弘历大婚娶嫡福晋富察氏前,府邸里已经有不少试婚格格了。根据乾隆登基后初封后妃的情况看,潜邸里至少曾经有8位格格。
怡嫔柏氏(1721年5月1日——1757年6月30日),柏士彩之女,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初六日。初入侍藩邸,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二十四日封白贵人,乾隆六年(1741年)二月十三日册封白贵人为怡嫔,乾隆七年柏氏一族拨入内务府镶黄旗包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五月十五日巳时薨,同年十一月初二葬入裕陵妃园寝,终年36岁。
可以说怡嫔侍寝宝亲王时至多13岁,这要放在现在,就算她心甘情愿,弘历的行为决不是批评教育一下罚罚款就能了事。但是在古代,女子十一二岁就嫁人的事情很多。
柏氏是汉人,想来一定很美,不然怎么就能直接封贵人,而且是乾隆当皇帝后在后宫获得圣宠的第一位女人。但是很奇怪的一个事情是,从乾隆帝将柏氏一家抬入镶黄旗包衣看,她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汉人女子。不在旗的汉人女子是不能参加选秀的,那么她是怎么进了王府?怎么被弘历相中?猜测是有的大臣拍宝亲王的马屁给送来的,既然要送,声色艺俱佳那是必须滴!纯贵妃之前也是不在旗的汉女,她怎么进得王府当侍寝格格的,柏氏应该走的也是同样的通道。另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她高开低走,晋封怡嫔后就待在嫔位不动了。这个原因《如懿传》给的解释是她怀孕后被高贵妃下药,生了死胎,以后就疯疯傻傻了。
乾隆六年五月,乾隆通过怡亲王弘晓传谕江苏布政使司安宁:
“内廷一位主儿姓柏,祖籍苏州,着织造处访.问伊父母来京相见。若寻着时,即便着人照看送赴来京,或伊年老令子弟跟随一人来亦可。不过看望,并非来京居住,回去时仍令伊等约束,不可在外生事,密之,钦此。
很快,柏姓主儿的家人柏士彩、柏妻范氏、长子柏永吉、媳王氏、长孙女、次子柏永庆、次女与三女,共八口送入京师。柏家尚属富足,在入旗之前,家里有九个伺候的仆人。
关于怡嫔和白贵人姐妹俩后来为什么未能得宠,分析起来大约是三个原因:
1、太后不喜欢
据朝鲜使臣在《承政院日记》中记载
乾隆六年正月初三日,晴,食后访副使闲话。金裕门云:“皇帝明日当往原明院。原明院即畅春苑隔墙。胡人云,皇帝为观戏子率宠姬而去,其还早晚有未可知云云。”二十八日,首译李世伋言:“通官金普柱辈言,胡帝昨岁得十九岁美女,色可倾国,极宠溺。皇太后责其沈惑皇帝,以此之故,不入见其母。频作原明之行,挟此姬游乐之计,而避其母之责言也云云。”
意思宠姬因倾国倾城,极得乾隆的宠爱,皇太后(孝圣宪皇后)担心这样会耽误政事,便对柏氏进行了责罚,谁知乾隆更狠,从此以后便不去给母后请安,带着这位爱姬跑到圆明园,躲避皇太后责罚。
2、旧有的、新纳的妃嫔分宠
从雍正十三年乾隆登基至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生了一位七阿哥,而纯妃和嘉妃如同开了挂,每人生了三个孩子,海常在也逮住机会生了位五阿哥,再算上一直得宠但没怀孕的高贵妃和娴妃,这几位来自潜邸的老人,仍然对乾隆有莫大的吸引力。
3、不能生孩子
“钦奉皇太后懿旨。嘉嫔著晋封妃。贵人海氏、贵人柏氏、贵人叶赫勒氏俱著封嫔。钦此。所有应行典礼。交与该部察例具奏......”看看乾隆六年的圣旨,刚入宫时的仪嫔此时已去世六年,纯嫔因为能生孩子早已升妃位,金贵人也因能生而在这一次也升到嘉妃,与刚入宫时同为贵人的柏氏拉开了差距,就连低一头的海常在也因生了五阿哥而一跃反超柏氏成为了嫔位之首。怡嫔(柏氏)仅仅因资格老而比刚刚选秀入宫的十三岁的叶赫那拉氏排名靠前。
乾隆的皇子中,明确曾被秘密建储的有富察皇后生的二阿哥以及后来当了嘉庆帝的十五阿哥,有建储意向的有愉妃生的五阿哥、富察皇后生的七阿哥、继后那拉皇后生的十二阿哥。这些皇子中,富察皇后生的两位没长到成年,富察格格生的大阿哥和纯贵妃生的三阿哥因在富察皇后葬礼上表现不恭敬而失去了竞争太子的资格,嘉妃生的四阿哥也许由于嘉妃是朝鲜人也失去了资格。这个时候,具备竞争太子资格的就剩两位,一位是已经成年的五阿哥永琪,另一位就是那拉皇后生的年幼的十二阿哥永璂。
乾隆所有的皇子中,最出色的就是五阿哥永琪,他六艺俱精,乾隆对他的期望值很高,封为尊贵的荣亲王。当时,再糊涂的人都能看出乾隆属意永琪未来继承大统。不幸的是,永琪得了跗骨疽,这个病也就是现在的骨髓炎,最后演变成了骨癌。这是一项在现代都难以治愈的疾病,更何况是在古代。所以注定永琪早死。
十二阿哥永璂也相当出色,但是由于母亲那拉皇后断发惹怒了乾隆,永璂遭受牵连而失去了当太子的机会,最后抑郁而终。
这两位皇子,永璂最让人心疼,永琪最令人惋惜。到了最后,乾隆只能选了资质平平的十五阿哥永琰继承皇位。如果永琪和永璂任意一人得以继承皇位,那么整个历史也许将改写,也许不会出现鸦片战争等清末的一系列耻辱。
上一文中提到的现藏于法国多勒市美术馆一幅无名画像,有的人考证认为是那拉皇后画像,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是愉妃。理由是继后那拉氏从雍正十三年九月至乾隆十年元月居妃位,年龄是17岁至28岁,愉妃珂里叶特氏从乾隆十年元月至逝世居妃位,年龄是31岁至78岁。这张画像上的女子看上去约有三十多岁,愉妃在年龄上可能更符合。不过这也只是猜测,没有实证可以证实。
愉贵妃(1714-1792)珂里叶特氏,亦称海佳氏、海氏,南苑海子人,员外郎额尔吉图之女。这个姓氏准确说起来,是“满洲旗份内蒙古人丁”。海佳氏,世居科尔沁,为蒙古姓氏,目前知道的是两支,一支是镶蓝旗正身,一支是镶蓝旗包衣。从她的出生地看,“南苑海子人“就很可疑。南苑是皇家园林,住在这里的只能是包衣了。珂里叶特氏父亲的五品员外郎估计是弘历当了皇帝后给的,在之前就是无官职的普通包衣。
这位愉妃就是《还珠格格》中小燕子找的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子的亲娘,是小燕子正儿八经的婆婆。
愉妃确实不太受宠,后来乾隆那么喜欢永琪,也没有提高过愉妃的地位。愉妃应该是个性情淡泊平静温和的女人,也因此活得岁数大。这与《如懿传》中敢于给自己下毒很有决断力的海兰,《延禧攻略》中玩了次卧底大冒险整垮了纯贵妃的愉妃,大相径庭。
乾隆的出巡也没有带过愉妃,她从开始的妃位之首没几年功夫就掉到了令妃和舒妃之后排第三,那个时候正是儿子永琪地位节节攀升之时。也不知道乾隆是怎么想的,既然想传位给永琪,那么将来愉妃可就是名正言顺的太后了。
“心写治平”的要义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收录入画的都是乾隆帝认为品德俱佳之人。乾隆认为那拉皇后断发,那是自然不符合条件的,但奇怪的是,首先愉妃在现有史料中没有任何品行不端的记载,其次,打死宫女的惇妃,被降为贵人的顺妃都被收录,说明品行绝非收录的标准。乾隆也许认为,愉妃因永琪去世,她这位当娘的有责任,也已不符合“齐家”这一要素,也就被撤了下来。
乾隆此时已经登基三十年,年龄也已经到了56岁,早已不是当初那位励精图治的有为君王。很多人认为,随着富察.傅恒这位名将+福将的去世,清朝也走到了最辉煌的顶点,开始逐步衰落下去。理由很简单但也很有意思,即傅恒之后清朝仍出了许多名将,如福康安、曾国藩、左宗棠,但是再未能出福将。
从乾隆对那拉皇后的处理以及拿下愉妃的画像这些事情来看,已经步入老年的乾隆性情大变,乾隆的后三十年就是败家的三十年。
永琪活了二十六岁,而之后,愉妃在对儿子的思念中又活了二十六年,终于没能熬过乾隆。乾隆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愉妃薨,二十三日追封愉贵妃。此前,翰林院根据妃的标准准备了两篇祭文,后来乾隆可能是心里过不去,于是追封贵妃,翰林院就又加了一篇祭文。愉妃的前两篇祭文,看起来干巴巴的,迫使乾隆终于清醒了一回。
乾隆对愉妃的闪光点是在愉妃死后。此前,那拉皇后崩逝后,乾隆三十三年,愉妃作为资历最老的妃嫔怎么也应该晋贵妃,然而乾隆却选择了负责抚养十五阿哥的庆妃晋封贵妃。乾隆四十二年,舒妃薨逝,此时的后宫,没有太后,没有皇后,没有皇贵妃,没有贵妃,只有愉妃的妃位最高,被乾隆委以重任,管理后宫,但是,仍然没给她晋封贵妃。
愉妃去世后,乾隆连下四道谕旨,让她的牌位在裕陵妃园寝中位于贵妃之首,仅次于纯惠皇贵妃。估计乾隆这时候再次被勾起了对最优秀的儿子五阿哥的思念,从而爱屋及乌大幅度提升了愉妃的位次。只是到了嘉庆朝,嘉庆皇帝感念庆贵妃曾经抚养过幼时的自己,追封为皇贵妃,愉妃的牌位才降到第三。
根据《陵寝易知》,裕陵妃园寝的最终排位是:中暖阁:纯惠皇贵妃居中,庆恭皇贵妃居左,愉贵妃居右,忻贵妃次左,循贵妃次右。东暖阁:颖贵妃居中,豫妃居左,容妃居右,敦妃次左。西暖阁:婉贵妃居中,舒妃居左,晋妃居右,芳妃次左。
愉妃的画像成了历史之谜,至今未能找到能够确认的愉妃像,倒是有不少疑似愉妃像,如下面的某妃画像,有人认为是愉妃像,但也有认为这是继后那拉皇后像。
婉贵妃陈氏(1717年2月1日——1807年3月10日),陈延璋之女,她也是如怡嫔一样的普通汉人女子。这位就是我们在两部剧中看到的婉嫔,也是最不得宠的潜邸旧人,因而她的家族也未获得抬旗的隆恩。
《如懿传》中我们对婉嫔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她天天凭着记忆在给乾隆画画像,聊天时那一句”我已经有六年七个月十三天没见到皇上了“的台词让人心酸。她对弘历的多情以及皇上对她的寡情让人唏嘘不已,不知是什么原因,剧组选角时选的也是一位多情但被陈思诚伤得很重的演员。
按照清宫的规矩,皇后的工资是每年1000两银子,皇贵妃800两,贵妃600两,妃300两,嫔200两,贵人100两,常在50两,答应30两。可是,婉嫔常年被克扣工资,虽然居嫔位46年,但拿的是贵人的工资。直到她70岁时,乾隆才给她按照正常标准开工资。她四十岁生日时,乾隆竟然给忘了,一分钱生日礼物都没有。到了五十大寿,这可是重要的生日,乾隆才想起来给了她300两银子和一些生日礼物。可见,婉嫔是有多不受宠。
她在向乾隆历数了令贵妃的所作所为后,说了这么一段置魏嬿婉于死地的话:
皇上,嫔妾从来不敢说,可如今十五阿哥大了,出落得俊秀勇毅,是咱们大清未来的栋梁。臣妾拼死,也不敢不说了。皇上,若来日十五阿哥成了大器,有皇贵妃这样的额娘在,来日我们大清江山,便要落入谁家了?
小说毕竟是小说,真实历史中婉嫔战胜魏樱珞的只有一件武器——长寿。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五日初封为陈常在,时年19岁,后宫排位第8。
乾隆二年(1737年)五月十二日封陈贵人,时年21岁,排位第7。
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十二日晋婉嫔,时年32岁,排位第8,此后位居嫔位46年,位次不断下降。当时,内阁典籍厅为陈氏封嫔所拟定的字样有「婉、巽、颖」三个字,乾隆帝从中选择了婉字。据内务府《鸿称通用》里的记载,“婉”的满文为「hebengge」,意为”柔顺、听话的、好商量的“。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十月,晋封为婉妃,时年78岁,排位升到第3。
嘉庆六年(1801年)正月,嘉庆帝尊封皇考婉妃为婉贵太妃,时年85岁,终于升到第一位。
嘉庆十二年(1807年)二月初二日薨,年九十二(虚岁),为乾隆帝后妃中最为长寿的一位,终身没有生育子女。
婉嫔
婉嫔虽然未能列入《心写治平图》,但还是留下一幅半身画像,而位份更高更得宠的舒妃等人虽然能列入心写,却未能有一幅单人画像。个人猜测是比较念旧的乾隆,特意找郎世宁等宫廷画师为潜邸旧人画了一组画像,也因此那拉皇后和愉妃的画像虽然被从”心写”拿下,但是仍然留存了让人猜测的无名妃子像。
现存的乾隆后妃半身像,单幅纵54.6厘米,横41.9厘米,而存于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的《心写治平图》纵54厘米,可见郎世宁同一时期绘制了油画与绢本设色两个版本:一为中式的高头大卷,一为西洋式的独幅肖像挂屏。
下图,《心写治平图》卷纯妃(左)与郎世宁绘《纯惠皇贵妃油画像》(右)比较。
现在存世的乾隆皇帝后妃油画像不足十幅,其中故宫博物院藏《孝贤皇后半身像》《慧贤皇贵妃半身像》《婉嫔半身朝服像》三件、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藏《令妃半身朝服像》《庆嫔半身朝服像》两件、法国多勒市美术馆《嘉妃半身朝服像》一件;另有一件是2015年在香港苏富比上拍的清乾隆《纯惠皇贵妃朝服像》。
下图,故宫博物院藏郎世宁绘乾隆皇帝及后妃油画屏,从左至右:孝贤皇后像(富察皇后)、慧贤皇贵妃像(高贵妃)、婉嫔像。这些画像背面都贴有黄签条,因而可以确定身份,比如婉嫔娘娘的画像背后贴的签条上写有“婉嫔”二字。
乾隆帝19位高级后妃(妃及妃以上),平均寿命50岁,超过60岁的只有愉贵妃、颖贵妃、惇妃和婉嫔。乾隆的三位皇后,富察皇后38岁,那拉皇后49岁,令妃也仅仅49岁。
孝仪纯皇后(1727年-1775年),魏佳氏(原姓魏),内管领清泰之女,嘉庆帝生母。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令妃魏嬿婉or魏樱珞。
从出身来看,她出身于内务府正黄旗包衣,而且还是汉军,这个出身比不在旗的纯汉人民间女子纯妃苏氏、怡嫔柏氏、婉嫔陈氏要高,但是要低于同为包衣出身的愉妃珂里叶特氏,愉妃虽也是包衣出身,但毕竟是满洲旗分内的蒙古人,地位要高于汉人。可以说,令妃的出身在乾隆后宫中是非常之低。
魏樱珞的先祖原先在毛文龙手下,是个千户,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随耿仲明投降满清。满清有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魏樱珞的祖先任汉军正黄旗佐领,在征讨南明时犯了罪,考虑到是最早投降,他所在的这一牛录被多尔衮整体编入了内务府正黄旗第一参领三管领下。谁知因祸得福,三藩之乱时免于被剿灭。她的曾祖父名叫嗣兴,任护军校,祖父武世宜,担任过内管领,她的家庭也就是内务府的中等官僚之家。
魏佳氏生于雍正五年九月初九,比乾隆小十六岁。因其隶属内务府,所以应是通过内务府选秀入宫。按照清朝内务府选秀的规定,入选宫女的年龄应在十三到十七岁中间,因此魏佳氏最早是在乾隆六年、最晚是在乾隆九年进宫的。至今未有魏氏在什么地方当宫女的记载,但是乾隆在御制诗中曾透露魏佳氏是富察皇后推荐给他的。正因为缺乏史籍记载,所以就给了两部热播剧的编剧脑洞大开的机会。
《如懿传》中令妃魏嬿婉是头号大反派,《延禧攻略》中魏樱珞成了一身正气的女一号。这个差别有点大。先把正派反派放一边,让人叹服的是,令妃魏氏从一位在后宫干杂役的低贱的小宫女实现了惊天大逆转,成为了人生赢家。看看魏樱珞开挂的三十年:
第一个十年:
乾隆十年(1745年)封为魏贵人;正月二十三日,晋封为嫔;乾隆十三年,晋封为令妃;乾隆十六年(1751年)九月二十二日,乾隆帝将令妃母家从正黄旗包衣管领拨入包衣佐领。从这一年开始,令妃超过出身高贵的舒妃和潜邸老人愉妃,位列妃位之首。
第二个十年:
随着令妃专宠后宫,且又非常能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一月二十日,晋封为令贵妃,与老资格的纯贵妃比肩。第二年,纯贵妃薨,魏樱珞在后宫中仅处于一人之下。
关于那拉皇后断发的原因,有一种比较靠谱的猜测是乾隆想让令贵妃再进一步升为皇贵妃,遭到皇后的激烈反对,夫妻二人吵架后忿而断发。
清宫中,皇贵妃的地位形同副后,一般只在三种情况下封皇贵妃:
1、妃子去世后追封。如哲悯皇贵妃、嘉妃。
2、妃子病重眼看不久于人世,为了冲喜而晋封。如高贵妃、纯妃。
3、中宫无皇后的情况下晋封皇贵妃,统领六宫。如富察皇后去世后,娴贵妃晋封皇贵妃,两年后封皇后。
前文说过,那拉皇后与乾隆帝之间在乾隆二十七年就已经出现了矛盾的端倪,估计就是因为乾隆过于宠爱魏樱珞之故。令妃的崛起,特别是乾隆想封其为皇贵妃的想法,无疑让皇后感受到自身的地位以及十二阿哥的地位受到了威胁。皇后是正妻,并不需要长得多美多么懂房中术,太子也要选品行端良富有才干的皇子。从乾隆中后期的表现来看,他已经完全放飞了自我。
第四次南巡刚刚返抵京师,乾隆在下令收走那拉皇后册宝不久,就迫不及待的晋封令贵妃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册封礼的正使恰恰又是倒霉的傅恒,他在姐姐去世后,已经担任过一次册封继后那拉氏的正使。
第三个十年: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乾隆秘密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此时永琰年仅十三岁,而更优秀的继后那拉氏生的十二阿哥已二十出头。
这十年中,半老徐娘魏樱珞仍然专宠后宫,仅有惇妃一人得以在令妃死前半个月生下了乾隆最喜爱的十公主。
乾隆这么喜欢魏樱珞,却没能在她生前晋封皇后,估计一则是她的包衣汉军出身,另一则是如果封后,那么她的儿子当太子就板上钉钉了,也许会遭到朝中大臣们的反对。
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五日,乾隆帝将令皇贵妃娘家从包衣佐领抬入镶黄旗满洲;正月二十九日皇贵妃去世,享年四十九岁;二月十一日,册谥令懿皇贵妃。“令”字,有美好之意,“懿”的满文为“fujurungga”,意为有文采、风采翩翩、风姿、懿美。
魏樱珞的葬礼很隆重,所用依仗达76件,仅仅比皇后的少一件。到了乾隆六十年,乾隆帝正式公布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皇太子之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仪”,满文为“yongsunggo”,意为“有礼的”。
魏佳氏之所以能专宠后宫三十年,除了自身很有姿色,以及让人捉摸不透的某些特殊闺中本领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得益于她的性格特色,谦逊懂事、顾全大局。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是一个十分自信的人,再加上皇权无比巩固,说话做事说一不二。魏佳氏出身低微,没有那些出身高贵的女人身上的一些小傲娇,她能够揣摩出乾隆皇帝性格特色,尽可能地迎合皇帝的需求。就比如刚生完孩子就去侍寝,这要是放在地位高的女人身上的话,势必不会给皇帝好脸色,但她才不管自己身体是否不适,只要能让皇帝高兴了就好。
男人都是顺毛驴,你把皇帝伺候舒服了,那么你自己也就舒服了!
乾隆后宫的妃嫔们,还有几位需要提一下:
1、舒妃
舒妃(1728年7月7日-1777年7月4日),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雍正年间的侍郎纳兰永寿之女。舒妃出身显贵,她的曾祖父是康熙时的重臣明珠,看过《康熙王朝》的都知道,明珠与索额图堪称康熙中前期的左膀右臂。只可惜纳兰永寿英年早逝,未能给女儿在宫外有多少助力。不过,舒妃的亲二姐为傅恒之妻,对舒妃的地位还是颇有帮助。
乾隆六年(1741年)二月初七日,十三岁的叶赫那拉氏经过外八旗选秀入宫为贵人;二月十三日,晋封为舒嫔。从舒妃的画像看,她长得挺漂亮,再加上显赫的家族背景,估计刚入宫就被翻了牌子。皇上一高兴,立马就升了嫔。
然而,四年之后劲敌魏樱珞被乾隆笑纳,舒妃才知道出身和长相并不是最重要的,很快就被狐媚功夫一流的魏氏比了下去。乾隆十三年,两人同时晋封妃位,但是在此之前,魏樱珞已经轻松地占据了嫔位之首。
乾隆十六年,舒妃叶赫那拉氏二十三岁,她入宫整整十年才生下皇十子,但不幸的是,两年后孩子就夭折了。儿子的死令舒妃大受打击,无心再去争宠,终日把自己关在宫内闭门不出,乾隆慢慢就把这个失去儿子的可怜女子抛诸脑后。失宠的舒妃此后的二十多年都没有再晋过位份,乾隆四十二年去世。
2、庆嫔
庆恭皇贵妃(1724年-1774年),陆氏。历史上的陆氏身世非常神秘,她几乎是乾隆继位后最早一批入宫的女子,但历史资料中只记载她原属汉人,父亲叫陆士隆,至于其家族以及她何时入宫等资料皆不详,只知她于乾隆十三年以前已是陆常在,乾隆十三年四月晋封为陆贵人,再于乾隆十六年正月初二晋封庆嫔,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十九日晋封为庆妃,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初五晋封为庆贵妃。
陆氏在乾隆年间不断晋升,但却一直未能生育。作为身份低微的汉人女子,自己无儿女,又无母家的支持,能一路晋升并超越生了五阿哥的潜邸老人愉妃,堪称传奇。《延禧攻略》中经常与舒嫔在一起的是庆嫔,可历史上她却是魏樱珞的好姐妹。由于乾隆离不开令妃的陪伴,下令将令妃刚生下的孩子就交给其他妃嫔抚养,以方便令妃侍寝。也许就是由于与令妃交好,陆氏得以抚养了幼年的十五阿哥,也因此,她能在宫内不断升官。
愉妃去世后,乾隆良心发现,把愉贵妃的牌位放到庆贵妃之前。但是乾隆去世后的第二天,嘉庆帝就急匆匆将抚养过自己的庆贵妃追封为皇贵妃,地位再次超出。
3、忻嫔
忻贵妃戴佳氏(-1764年),从画像看,她有点婴儿肥,属于乖巧可爱型,面相上非常有儿女相,而且出身高贵,满洲镶黄旗人,总督那苏图之女,长史道禅之孙女,清圣祖成妃的堂曾孙女。
她于乾隆十八年七月二十日入宫,直接就封忻嫔,第二年就怀孕,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日,生皇六女(夭折),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日,生皇八女。乾隆二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晋封为忻妃,十二月二十五日,遇喜。然而,第二年的四月二十八日忻妃突然去世,年龄大约三十岁,追赠为忻贵妃。
忻妃的死大有蹊跷,若按照阴谋论,嫌疑最大的就是此时风头正劲的令贵妃。
《塞宴六事图》中后妃部分,红服女子为容妃
除了上述三位,乾隆帝的高阶妃嫔中还有几位来自蒙古王公家的妃嫔,以及来自维族的容妃和卓氏,即大名鼎鼎的香妃。不过容妃乾隆二十五年入宫,乾隆五十三年去世,这可与传说大大不同。
总结一下乾隆的后妃们,共45位获得了位份,其中在嘉庆二年新纳了晋妃和寿贵人:
皇后3位孝贤纯皇后(富察皇后),那拉皇后,孝仪纯皇后(追封,魏佳皇后)皇贵妃5位慧贤皇贵妃(即高贵妃),哲悯皇贵妃(即格格富察氏),淑嘉皇贵妃(即嘉妃),纯惠皇贵妃(即纯妃),庆恭皇贵妃(嘉庆追封,即庆妃)贵妃5位忻贵妃,愉贵妃,循贵妃,颖贵妃,婉贵妃妃6位舒妃,豫妃,容妃,惇妃,芳妃,晋妃嫔6位仪嫔黄氏、怡嫔柏氏、慎嫔拜尔葛斯氏、恂嫔霍硕特氏、诚嫔钮祜禄氏、恭嫔林氏贵人12位秀贵人、鄂贵人西林觉罗氏、白贵人柏氏、慎贵人、瑞贵人索绰罗氏、陆贵人陆氏、福贵人、新贵人、武贵人、顺贵人钮祜禄氏(顺妃降为贵人)、金贵人、寿贵人常在4位张常在、揆常在、宁常在、平常在答应4位祥答应(祥贵人降为祥答应),菀答应,那答应(那常在降为那答应),采答应
这些乾隆帝的女人们,能与他做到生同衾,死同穴的有五位,分别是富察皇后,魏佳皇后,高贵妃,嘉贵妃,以及弘历的第一位女人富察格格。其他诸位,除了四位低阶的答应外,其余都葬在了裕陵妃园寝。从能否陪葬裕陵就能看出,乾隆最爱的是那五位死同穴的女人。
乾隆六十年,乾隆宣布以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并追封其生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令其位次居孝贤皇后之后。然而,当礼部奏请将孝仪皇后神牌从皇贵妃神龛中挪出,与孝贤皇后(富察皇后)神牌并列奉安于裕陵享殿正龛之中,乾隆却批示道:“知道了。孝贤皇后神位仍居中,孝仪皇后居右,钦此。”
清代享殿神牌位次一般以中为尊、以左为尊。乾隆帝命人将孝贤皇后神牌居中、却空出了左侧的位置,其地位要尊于居右的孝仪皇后神牌。这可能说明乾隆曾有意恢复那拉氏的皇后身份。但是最终,乾隆并未更改那拉氏的身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