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被冠以“中国驴肉火烧之乡”的河北省河间市,多个乡镇存在假驴肉加工黑作坊。这些“河间驴肉”多不含驴肉,而是由骡子肉、马肉甚至母猪肉加上添加剂煮成。这样的“驴肉”价格低廉,一斤在20元左右。河间市政府回应,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治,对制假售假者依法严处,同时严肃问责失职渎职的有关工作人员。制售假“河间驴肉”销往外地,既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给当地的产业形象带了消极的影响。
黑作坊内猪肉变驴肉
2018年1月7日中午,在河间市黎民居乡窦庄村一假驴肉加工黑作坊内,有两口约两米高、直径1米的煮肉大锅。地面上摆放着一大盆驴油,到处都是血渍、肉渣。大锅旁边一白色编织袋内盛放着不知名的白色晶体颗粒物,老板称其用于煮肉。两个蓝色大桶内,盛满了煮肉的高汤,用于多次煮肉。
这处黑作坊老板说,这些肉都是马肉、猪肉。作坊这两口锅,一锅能煮800来斤。一般白天煮马肉,晚上煮猪肉。“白天煮马肉不怕事,晚上煮猪肉没人来查。”
“你尝尝,我这猪肉做的味道绝对和驴肉一样。”他说,自己从15岁开始做这行,帮别的黑作坊煮了三年肉之后便开始自己单干,已有十多年。他自称一个月至少能出货1万斤“假驴肉”,送往全国各地,最远的送到过云南西双版纳。
上述窦庄村黑作坊老板称,整个河间煮肉的作坊有三百多家,真正有证照的只占极少数,“多使用马肉、骡子肉和猪肉,假冒驴肉。”
其中一袋没有任何标示,另一袋写有“河间卤香驴肉”,配料为“驴肉、饮用水、食用盐、天然香辛料”。
2018年1月5日,赵某带了两袋“驴肉”给暗访记者看货。据赵某介绍,左边的一带是冻马肉,右边的是猪肉。多名黑作坊老板称,他们所加工的“假驴肉”分为“一号肉”“二号肉”。一号肉,是指用骡子肉、马肉或者两者与驴肉按照一定比例搭配后,加入驴肉香精,煮制而成;二号肉是特指猪肉打上胶,加入驴肉香精,再加入其他添加剂煮成。“没有证照的煮肉点,多在晚上生产,白天烟囱不敢冒烟,一到晚上,都是冒烟煮肉的。”
多名生产“二号肉”的黑作坊老板表示,很多煮肉的厂子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租用民房,置办些器材,就可以开工。这些厂子基本都没有营业执照,隐藏在村子的民房中,很难发现。
另一个黑作坊老板赵某的生产窝点在大河线公路前往中原村村道旁的一处民房中。每天煮完肉后,赵某也会将肉运回家里或亲戚家里存放,发货时再取出。
2018年1月7日中午,黎民居乡窦庄村一假驴肉加工黑作坊内,一男子正在整理准备发货的假驴肉。除了无证照的黑作坊外,一些正规厂家也生产“假驴肉”,这些厂一般都是在厂里煮完“二号肉”后,再将肉转移到其他地点存储。
猪肉冒充驴肉可获利一倍
据媒体报道,不仅有黑作坊往外输送假驴肉,在河间本地,一些小的驴肉火烧店所用的驴肉也是骡子肉、马肉和猪肉。
多位河间当地从事驴肉火烧行业的人士坦言,近几年驴肉价格飞涨,但驴肉火烧还是维持五六元的价格,一些小店用不起驴肉,只好拿骡子肉、马肉、猪肉替代。
博龙香肉老板说,在其小时候,驴肉火烧就是驴肉,不存在骡子肉和马肉,更不存在猪肉。后来,随着驴肉价格上涨,慢慢就开始用骡子肉、马肉。到2008年前后,开始出现用猪肉假冒驴肉的情况。“一头驴的生长周期是一年多,养起来还要注意很多事项,很麻烦。这几年驴肉的价格翻了几倍。”
当地驴肉火烧价格大多在6元一个。一名商家介绍,6元一个还是近年涨上来的,三四年前还是四五元一个。
多名生产“假驴肉”的厂家说,河间当地真驴肉每斤价格在48元到75元之间,不生产纯驴肉还因为价格太高,卖不出去。而以猪肉、马肉等充当驴肉,这些黑作坊正是看中了背后的利润。多家黑作坊老板表示,猪肉冒充的驴肉每斤价格20元左右,马肉、骡子肉冒充的驴肉,每斤价格24元至28元。
窦庄村一家黑作坊老板称自己的价格绝对够低,“每斤17元,如果量大,还可以再便宜2毛。”其他黑作坊售卖的猪肉冒充驴肉大多为20元左右。
多名生产“假驴肉”的厂家说,骡子肉、马肉是来自国外的进口冻肉,猪肉则是从江西、山东等地购买来的老母猪肉,价格约每吨2.3万元,算下来每斤约11元。按猪肉20元左右的价格出售,黑作坊每卖1斤可以挣一倍。“一天出个一千多斤货不成问题。”多名黑作坊老板说。
一些经营驴肉火烧的商家也专门购买猪肉或马肉、骡子肉加工成的“假驴肉”,以降低成本。多名“假驴肉”生产者称,猪肉价格与真驴肉价格相差好几倍,很多驴肉火烧店找过来,就要便宜的“驴肉”。这也是黑作坊大量生产的原因之一。
河间多次打击假驴肉
在河间驴肉火烧名气享誉全国之时,一些商家打着“河间驴肉”的旗号,卖着非驴肉火烧。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假驴肉”等诸多质疑。
时村乡黑作坊老板赵某说,河间驴肉火烧的名声打出去之后,全国各地都有了驴肉火烧店,从这以后,很多店铺就开始用猪肉、骡子肉、马肉来假冒了。
2016年4月,河北电视台《今日资讯》节目曾曝光河间假驴肉,沧州泊头市富镇一带的不少驴肉火烧店内用的驴肉,都是来自河间的假驴肉。而这些假驴肉分三类,最次的是用死猪肉冒充。
2017年7月,济南电视台新闻频道《今晚20分》也对河间假驴肉进行了报道。重案组37号探员在河间市调查发现,一种以猪肉和驴油煮的“假驴肉”,一斤只卖20元。这些假驴肉不光在河间本地销售,而且还销往了全国各地。
河间市食药监局有关负责人对于假驴肉并不讳言。2016年,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挂名河间驴肉火烧的店既不是河间人开的,驴肉也不是在河间煮的。还有店用骡马肉充当驴肉,更有甚者用其他肉充当驴肉。普通消费者看不出来,也吃不出来,“挂驴头不卖驴肉,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过去,河间驴肉火烧产业深受诚信缺失之害。”
2016年,河间市下发2016年驴肉及其制品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通过专项行动,发现解决驴肉及其制品掺杂掺假等问题,依法查处驴肉及其制品掺杂掺假违法行为。
专项行动将辖区内加工生产驴肉和经营驴肉火烧等驴肉及其制品的单位列为重点检查对象,并结合实际进行监督抽检,对抽检不合格驴肉要严格依法查处,严惩加工制作驴肉及其制品掺杂掺假等违法行为。
专项行动还提出“加大执法办案力度”。掺假掺杂是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各地加大案件的查办力度,对获取的涉嫌违法线索,及时查清违法行为事实,查清涉案产品流向,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2017年4月,“河间市宏祥食品有限公司以马肉冒充驴肉”作为食品药品典型案例被河北省食药监局通报。河间市食药监局在对该公司检查中发现其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调查证实该公司以马肉冒充驴肉的违法事实,共生产了22.5公斤,货值1890元。河间市食药监局依法没收了该公司违法生产工具及违法所得1890元,并对该公司处以7万元罚款。
为何管不住?
新闻的曝光,在河间市引起了极大地波澜。1月8日一大早,接到命令的河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冯胜利就迅速展开了行动。
对于报道中提到的赵文博驴肉加工黑作坊,冯胜利表示,该村在之前就出现过非法制售家驴肉的情况,食品监管部门也对其进行过严厉打击。这次,黑作坊又死灰复燃。
黎民居乡窦庄村一假驴肉加工黑作坊内,蓝色大桶内装着煮制假驴肉的高汤,另一桶内是马头,用来作“驴头肉”。
除此之外,河间市还要求对全市17家驴肉生产企业和38家驴肉加工作坊进行全面排查,并要求国土部门对驴肉加工户非法占地情况进行全面排查,要求环保部门对涉及到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全面治理工作,要求各乡镇迅速部署开展对黑作坊的排查整治、关停取缔工作。同时,8日下午1点左右,河间市还对该市驴肉产业协会全体成员及17家驴肉生产企业召开了自律警示专题会议。一处非法加工驴肉黑窝点大门被贴上封条。
据了解,河间驴肉火烧2011年6月被列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河间驴肉火烧产业从业人口5万余人,年产值72亿元,年出栏肉驴11万头,年加工驴20万头,目前拥有自主商标20多个。正是这样一个视“驴肉火烧”为生命的地方,这次却被假驴肉“闪了腰”。
假驴肉难以清除
驴肉造假问题为何难以清除监管难点出在哪里未来又该如何彻底根治呢谈起对驴肉制假售假的监管和查处,冯胜利坦言:取证越来越难。
冯胜利说,掺杂使假这种行为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根本问题就是利益驱使。这些年一开始查这种违法事件的时候是比较容易的,越来越难,它的防范性、隐蔽性、机动性导致取证很难。有的时候我们通过各种信息,明明知道他的违法事实是确凿的,但到了现场,他可能已经转移了。
那么,真驴肉和假驴肉的批发成本能相差多少河间市驴肉火烧协会会长张海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假肉冒充的和真驴肉,如果说一个是2,一个就是5。我们现在的正常价,如果驴肉火烧店挣取正常利润的话,一斤肉要100块钱左右。
此外,张海涛告诉记者,目前一些驴肉制售从业者合法经营的思想意识淡薄也是造成制假售假屡禁不止的重要因素。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功夫驴”的传承人,张海涛表示,河间驴肉的品牌要想继续良性发展下去,接下来要让从业者从思想观念上发生转变。要在学识、再学习方面进行普及引导,让他们从自身就认为应当依法诚信经营。协会内部再建立起一些考核奖励监督制度,发现一个,就立刻摘牌,毫不手软。
马、骡子和驴同属马属动物,是市场掺假多的对象,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如何才能分辨真假驴肉呢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仝其根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可以通过肉的肌肉纤维情况以及口感进行辨别。
仝其根教授说:驴肉是所有牲畜里面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瘦肉型,它的肌肉组织中间几乎没有肥肉,没有脂肪,有肌膜比较透亮,肌肉纤维介于粗和细之间。马肉比较粗,驴肉咀嚼起来以后是甘甜的,马肉则是酸的。
一些驴肉火烧的店家,在接受媒体采访中,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分辨真假驴肉的小妙招:马肉纤维和肉质特别粗,并且边上都是黄的。如果买的大块回家一切,比较散的话切不成片,这就是骡子肉。驴肉都能切成片,薄厚都能切成片。
张海涛在接受中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认为,通过肉的颜色等并不能完全分辨真假,因此还是呼吁消费者尽量选择正规店面购买驴肉制品。
其实无论什么时候,食品安全领域的执法监管,都是一场长跑。不能寄希望于“突击”或“专项整治”,而应厘清职责,建立起常态化、长期化执法机制;同时,当地不妨拓宽执法思路,创造条件鼓励群众举报;而在问责方面,对造假者不妨建立“黑名单”制度,对情形严重者,不能止于警告罚款等常规手段,需要负刑责的就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提高其违法成本。